04.08 這道“救不救”親情難題沒有簡單答案

據報道,一位常州市民遇到了煩心事。他的父親遭遇車禍,經手術後出現好轉,但後來又出現反轉。傷口沒見好轉,又出現了顱內感染、腦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問題。醫生表示“能活多久看‘造化’了”、“一百萬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這位網友表達悲傷之情後說,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這是一個難題,也是真正的悲劇。一邊是放棄治療,眼睜睜看著撫養自己長大的父親漸漸逝去,一邊是花費鉅額醫療費進行治療,還不一定能挽救生命。這位常州市民在網上發帖“救不救我父親請你投票”,看了確實讓人感到十分心酸。

按照中國人傳統的生命倫理,父親遇到這樣的情況,作為兒子無論如何都要繼續治療。生命無價,不是這一百萬能換來的,所以“寧可拆屋賣瓦也要救病危父親”才合乎很多人的倫理認知。但是,現實是治療費用達百萬,也有很大概率治療失敗。對一個普通家庭家來說,這一百萬的“損失”大到難以承受。

面對這種情況,醫生應根據患者的真實病情,結合醫療專業知識給出合理的建議。親屬應根據患者意願和家庭經濟能力作出選擇。須知道,家屬面對迴天乏力的病情,讓病人少受一些病痛的折磨,而安詳離去,也是一種關愛和人道主義的體現。患者自身面對病入膏肓的自己,能夠坦然面對,他們的家人在放棄治療後,內心就會減少一點煎熬、愧疚與不安。作為公眾也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不能道德綁架,以“救不救”來衡量一個人的孝心和良心,很多時候,一場大病,可以直接拖垮一箇中產階層的家庭,更可以直接摧毀無數的普通家庭。逝者已去,活著的人還要繼續生存下去,既然要生存,就少不了金錢的支撐。所以對因治療無望而放棄救人的行為應當給予理。政府部門要完善醫療救助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醫保報銷比例。

這道“救不救”親情難題並不是一道選擇題那麼簡單,既需要通過完善醫保制度和政府民政的救助政策,讓過度醫療不再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痛,也需要家屬和患者根據病情和家庭經濟條件綜合考慮,最終一起做出決定,讓悲傷的事情不留太多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