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危害是什麼,有避免的措施嗎?

皖北小眼歌


首先是情感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兒童猶如一顆幼苗需要呵護,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關愛才能茁壯,離不開父母的呵護,特別是當孩子收到委屈時需要父母的疏導和安慰;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需要父母的引導;當孩子遇到開心的事的時候希望與父母分享。而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有些事情只能孩子獨自承受。雖然或許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親人,但並不能代替父母在身邊給孩子的那種無憂無慮的感覺。有愛環境成長的孩子會陽光、自信。

其次是教育的缺失。這個教育有兩方面的含意。一是知識的接受教育。學校和家庭教育是聯繫在一起的,只有家庭重視孩子的教育孩子才能在學校認真努力。而家長對孩子知識教育的重視不是憑向孩子說幾句"努力學習"的話。需要要陪伴孩子,關注孩子的在學校的表現、動態隨時引導孩子,始終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還有家長在外就不能分享孩子的在學校的快樂和苦惱。孩子的心理有疙瘩,學習遇到阻力,失去了前行的動力。二是做人做事的教育。孩子的行為都是不斷接受新鮮事物然後進過自己的感受來斷定事情的好和壞。從而再來指導自己的言行。而往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會收到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誤導,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就不能及時誘導孩子往正能量的方向去想去做,長期以往會耽擱孩子的未來的塑造。

還有其它方便,比如生活上的照顧等等。


夢寐以求yy


缺少愛,爸爸媽媽不在家,對孩子的“全面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教育。

農村孩子沒有補習班,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就我在我們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學校裡面非常簡陋,和城市裡面的孩子不能比,眼界不開闊,城市裡面的學校有足球場、籃球場、實驗樓,他們的課餘活動豐富。像我們農村孩子基本上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像長時間的家長不在家,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在學校裡受同學欺負,也不敢給老師說,不敢給家人說。

脾氣暴躁,學習能力下降!一系列問題!

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不害怕父母經常不在身邊,希望父母在的時候多陪陪孩子,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辦法。


隴原小普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不是留守兒童集中地,我們這的人很少出去打工。所以我沒有切身的感受,只是看到的案例和視頻資料比較多。說一下我的粗淺認識:

我認為對於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危害就是後期可能造成性格的改變和親情的缺失,說嚴重點就是可能會造成性格的扭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根據環境因素而改變的。祖輩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狀態和下一輩是有代溝的,何況還是下兩輩。父愛和母愛的傳輸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叔叔嬸嬸爺爺奶奶給孩子的愛和親生父母給的是有區別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犯錯了,爸媽不在家,叔嬸爺奶教育的時候肯定是有顧忌的,孩子小點不懂事罷了,大點的孩子會記仇的。誰還會掏心掏肺的教育,費力不討好。教育的結果不同,孩子收到的結果也就不同。性格自然也就不同。我說的意思並不是親生父母教育的就一定好,別人教育的就一定不好。我舉這個例子就是人們常說的單身家庭和失去雙親的家庭的孩子和有父有母的家庭是有些許區別的原因。

接收不同,感知不同,性格則不同!養不教父母之過!誰會說養不教爺奶之過?

因為從小很少感受到(嚴父慈母)愛的呵護,也體會不到愛的神奇和力量!性格難免會有缺失,導致易偏激易暴怒承受壓力能力低等缺點。

我是這麼認為的,孩子天真性格的改變是孩子以後生活愛情工作最大的危害之一!

克服的話,那要感謝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網絡信息業的發達了,每天都可以視頻見面聊天,隨時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多視頻多見面多溝通就好了。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謝謝


不忘初心的小蘇


農村留守兒童,其中最大的危害是什麼?這是個相當悲傷沉重的話題。據大數據統計,全國一億的家庭,2億多的留守兒童面臨缺失爸爸媽媽教育。

他們的存在,是社會和家庭一個疼痛的傷口,也是咱們國家的一個大的黑洞。

留守兒童大多數都是在爺爺奶奶跟前長大,也有少量孩子是在親戚家度過他們的童年時期,還有的是少年期!留守兒童有的孩子會很明理,有的孩子缺少一些嚴厲的教育,變變得叛逆,嚴重的叛經離道,然後導致青少年犯罪!首要的還是缺少安全感,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

在沒有爸爸媽媽管束下的孩子,就像荒地的野草恣意滋長。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性格發展、安全等只能聽其自然。這在孩子的整個生長中成為了終生的陰影。

能安置肉身的肉身的地方卻安置不了那顆不安的靈魂。為了日子不得不四處漂泊離鄉背井。誰又瞭解多少父母的無奈?看著他們擔負的重擔,咱們還能若無其事地站在品德制高點,責備他們對孩子的冷酷和冷血嗎?誰的內心深處不是愧疚地在滴血。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對於農村留守兒童來說,最大的危害是:

1.人身安全存在隱患:青少年主要是在家庭與學校的雙重監護下成長,只有相互配合,他們才能獲得一個相對健康的成長環境,由於留守兒童的年齡普遍偏低,而且大多膽小孤僻,自我保護意識差,如:使得有些社會青年對留守女兒童實施性侵擾、性侵犯事件發生在留守女童身上並不少數,同時近年來關於留守兒童溺水、中毒、車禍等意外事故的相關報道比比皆是。

2.學習成績不理想: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者僅佔10%絕,大多數成績都處於中等偏下。

3.不良習性易沾染:留守兒童在成長髮育,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得不到積極有效的指導,受年齡因素,社會經驗的影響,對於一些複雜的社會現象,缺乏判斷,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文化的影響和不法分子的利用。學校周邊網吧.遊戲廳,對於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是個不小的誘惑。

4.與監護人的情感交流: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裡上關心小孩、照顧小孩,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教育態度,教育方法還是老一套,和孩子溝通上存在困難,年齡相差懸殊,使他們之間存在越來越越大的認識和心理代溝。

5.日常生活質量下降: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在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其次表現在身體健康方面,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通常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導致病情加重。同時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的衛生狀況也令人堪憂。多數留守兒童,不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換衣服,這都給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還有家庭負擔變重: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隊伍中,即使他們不能去幹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務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也有極大影響。

解決的對策有:

1.把孩子帶到身邊,共同生活,如果家庭條件允許,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共同生活,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起的積極作用任何人無法代替的,和諧家庭的範圍可以最大限度的彌補孩子曾受傷的心靈。

2.增強溝通,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溝通的目的在於尋求思想和感情的暢通,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提供說出內心想法與願望的機會,正確的引導教育孩子的思想,把不良行為抹殺在搖籃裡,要把分離帶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3.創造與孩子團聚的機會,美滿的家庭對留守兒童來說是最渴望得到的,作為父母應盡力創造和孩子團聚的機會,父母中的雙方或單方可以利用法定節假日回家與孩子團聚,可以和孩子共同慶生,也可以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城市裡生活,這樣可以減少與孩子長期分離的時間,減少孩子的被拋棄感,也可以讓孩子提前感受城市裡的生活!

好了大家如果也認同我的話,可以轉發;讓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關心留守兒童!






鄉村劉小二


我個人覺得,最最最最大的危害,不是課堂教育水平略低,也不是課外活動略少,而是跟父母的親疏,這一點大家都有認識到,卻總是輕描淡寫,雲淡風輕。。。

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被關愛的一個群體吧,他們從一生下來,便被父疼母愛,一慣就是幾年,終於不用整天吃喝拉撒睡的時候,終於記清了你們的臉,聽慣了你們聲音,滿懷期待跟你們有所交流的時候,父母卻要外出打工了,許久才回一次。改由爺爺奶奶來帶,這等於讓孩子把腦海裡的畫面一點點抹去,再一點點畫上另一幅畫面。

爺爺奶奶多半隻會放任孩子,不會教育孩子,所以當你回家再看見孩子的時候,請別意外你看到的一切,孩子不愛乾淨,不太聽話,請別怪他,孩子對你陌生,不想親近,這都是沒有選擇陪伴該有的代價。

現在的小孩普遍都比較聰明,這是優點,卻沒有以前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皮實,現在的社會通信通訊都比較發達,小孩可能會過早的接觸到外界,或通過電視,或通過手機,這讓孩子更容易在父母不在身邊的這幾年裡,變成任何樣子都是有可能的。小小年紀,便看過了電視上的打打殺殺,生生死死,骨肉分離,這讓他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自己。所以現在的孩子,普遍都很敏感,多疑,也更脆弱,更孤獨,所以才有了那麼多悲劇的發生。

孩子的童年就那麼幾年,成長也只有一次,我想生活肯定不至於逼迫你一定要到千里之外打工才活得下去吧。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那何嘗不選擇在附近工作,哪怕收入少一些,環境苦一些,至少陪孩子的時間多一些,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不好嗎?

所以,我一直覺得對於孩子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沒有陪伴,可能將來他學業有成,事業有成,那是他通過自己努力應得的,

如果孩子對你感情不深,請別報怨,因為那都是你給的。


只是個光頭


留守兒童,就是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生活的孩子,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由於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那麼“隔代教育”問題出在哪裡呢?”隔代教育“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給這些可憐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遺憾,更甚會走向犯罪的道路,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避免措施:其實父母不在身邊也不是最可怕的,只要能在孩子成長中一直給予正面的支持和愛,孩子也可以變得積極樂觀向上。人的性格差別太大,每個人的軌跡都沒辦法複製。缺乏父母的愛,其實也可以說缺乏正確的教育,更多的應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的成長。


立二早三


作為農村人,又在農村的我,我覺得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危害在於留守兒童得不到應有的童年,從而對父母產生敵意。

何為應有的童年?

當別人家的父母陪著自己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在農地裡嘻哈,在小河裡摸魚,再看看自己,面對的只有隔一輩的爺爺奶奶,留給孩子的只有羨慕和對自己爸爸媽媽的思念。久而久之,在孩子可能對父母產生敵意。這是相當可怕的。

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回家陪陪孩子,別讓他們久等了,都說一切不就是為了孩子,那請別把錢看的太重,等到連錢買不到的失去後,想挽留已經晚了。


村小范


作者非常聰明,問了一個比較觸動人心的問題!

也不是所有的留守兒童都缺少愛。爺爺奶奶也可以把孫子孫女教育的陽光健康活潑。應該說長輩性格好,下兩代性格也差不了。爺爺奶奶照顧孩子,家裡家外,大事小事樣樣得心應手。優秀的性格,做事風格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孩。

我發現,在農村條件好的。性格都是很好的。做事比較圓潤。夫妻、婆媳、妯娌關係比較和諧。就是高情商吧!教育的子孫也很懂事,完全沒有富人家高高在上的架子。

條件允許,父母要把孩子帶身邊。既耽誤不了掙錢,又能照顧得了孩子。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就那幾年。童年只有一次,不要錯過了再後悔!


農村胖妮


農村留守兒童最大危害是什麼?有沒有什麼避免的措施?

這是個相當悲傷沉重的話題。據統計大數據,全國一億的家庭,2億多的留守兒童面臨缺失父母教育。在他們最需要關心疼愛的童年,卻如同野草一般的自生自滅。他們的存在,是社會和家庭一個疼痛的傷口……

造成留守兒童的根源是什麼?自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各地的資源發展收入水平嚴重失衡,農村富餘勞動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謀生。在一斤糧食不如一瓶水的年代,在農村死守那一畝三分地,試問農民的出路在哪裡?而沿海城市國家招商引資,屯地建廠,大力招工。於是農村年輕勞力紛紛外出務工尋活路,農村就只剩下空巢老人和年幼孩子,造就了這樣的世界奇觀!把人類改造成候鳥一樣,在繁殖地和覓食地來回遷徙。

年輕人進城以後,拿著那點微薄的薪水,根本無力承擔一個家庭的消費。就拿孩子上幼兒園的事情來說吧;農村2000一個學期,城市裡2000多一個月.還有各種戶籍門檻……所以不得不讓孩子留守在家。

沒有父母管束的孩子就像荒地的野草任意滋長。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安全……只好聽天由命。這在孩子的整個成長中成為了一生的陰影。

長久以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一系列的社會病症,我們習慣了選擇性失憶視而不見。誰又在為他們心疼吶喊,竭力呼籲?

能安置肉身的地方卻安置不了靈魂。為了生活不得不四處漂泊背井離鄉。誰又理解多少年輕人的無奈?看著他們揹負的重擔,我們還能若無其事地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他們對孩子的冷漠和冷血嗎?誰的內心深處不是愧疚地在滴血……

如果國家任由這種不均衡的經濟模式發展,不廢除戶籍制特權堡壘,不重視農村與城市的和諧發展,那麼留守兒童永遠是一個無解的偽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