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在中國文人的世界裡,“樂”屬於君子六藝之一。音樂是令人舒暢的存在,放眼園林的雅集之趣,伴著或清幽、或古樸、或纏綿、或鏗鏘的樂曲,這是最中國的存在。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唐琴,刻有“龍吟”,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化輝煌的時期。不僅不少文人與琴人之間有著很深的交往,而且不少著名的文人本身也彈奏古琴並參與琴曲的創作,著名的如王績、王維、李白、顧況、白居易、溫庭筠等等。

唐詩和唐文中保存的有關琴曲、琴家、演奏、欣賞等方面的評論,從這些詩文的生動描繪中,使後人得以領略當時象董庭蘭、蜀僧睿、陸僧辯、李山人、蜀道土等人的精妙演奏,以及古琴音樂在當時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清 牛皮柚木漆堂鼓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堂鼓,又叫做同鼓、戰鼓,清代則叫它杖鼓,是漢族傳統棰擊膜鳴樂器之一。古代,大鼓多用於報時、祭祀、儀仗或軍事。作為報時的大鼓又稱“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樓之上。北京鼓樓上的大鼓制於清代,是專門作為公共報時用的。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明 藏式木雕鎏金扎念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扎念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扎念”藏語意為“悅耳動聽之聲”,扎念琴有六絃琴、八絃琴、十六絃琴等,其中以六絃琴最為普遍,廣泛流行於西藏各地。扎念琴體通常由柏木、紅木、胡桃木、檀香木製成,蒙皮為山羊皮、蟒蛇皮等。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清 藏式景泰藍脛骨號筒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號筒古代稱“角”。《舊唐書·音樂志》:“西戎有吹金者,銅角是也。長二尺,形如牛角。明代王圻《三才圖會》:“古角以木為之,今以銅,即古角之變體也。其本細,其末鉅,本常綱於腹中,用即出之。為軍中之樂。”清代鹵簿鼓吹大樂中也有所用。

號筒是藏族吹奏樂器,流行於青、藏地區。據說其聲音可以取悅一切怒相神,也能恫嚇一切邪惡精靈和惡魔,擁有脛骨號筒主要象徵著神對三界的控制。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明 魯王梓木古琴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昔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 制琴以教天下之萬民,五千年來一脈相承,以桐木為制琴之良材,常取桐木為琴面,以桐之柔配琴之陽,取梓木為琴底,以梓之剛配琴之陰,陰陽相合,琴體乃成,始得剛柔相濟之音。可見古人從對桐木有種特殊的偏好,甚至“絲桐”一度成為琴之別號。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清 石磬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石磬簡稱“磬”,是中國古老的石制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 磬石”音。有石或玉製成,形有大有小,上面刻有花紋,並鑽孔懸掛於架下,擊打傳聲。它造型古樸,製作精美。

《禮記·樂記》:“石聲磬”唐孔穎達疏:“石聲磬者,石磬也。”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雅樂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編鐘各一架。”《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



戰國 秦青銅鐘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銅鐘早在原始社會,作為禮器的鐘就出現了。當時的鍾或以木製,或以竹製,或以陶製,是一種簡單的打擊樂器。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鐘。

最初的鐘大約是由商代的鐃發展而來的。現在所見最古的鐘是西周時代的。在歷代所鑄的鐘裡,期間或有鐵鑄的,但絕大多數還是銅鑄的鐘。鍾和鼎一樣,也是統治階級王權的象徵,“鐘鳴鼎食”就是權勢地位的標誌。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東漢陶俑,左邊樂者,所吹即是尺八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唐 尺八 日本正倉院

“器樂”是正倉院的重要類別。中國久已不傳的尺八,在日本則為通行的樂器之一。另還有被譽為正倉院第一寶物的螺鈿紫檀五絃琵琶,為聖武天皇生前摯愛之物,是存世少有、公認的唐朝製品,也是全世界現存最精美的唐代文物之一。

這是屬於大唐的記憶。尺八,一種古老的竹製樂器,源於中國隋唐禮樂,南宋時期,日本禪僧心地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求法習禪,期間遇到尺八第十六代傳人張參居士,隨其學得技藝後,將傳承帶回日本。心地覺心回國後被封為法燈國師,並開創了普化宗,把尺八列為該宗法器。之後的600多年尺八一直在僧侶和武士階層中流傳。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海外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樂器

唐 螺鈿紫檀五絃琵琶 日本正倉院

螺鈿紫檀五絃琵琶髹飾工藝中,運用了極為豐富的裝飾材料,如螺鈿、玳瑁和琥珀等,這是正倉院藏唐代樂器獨有的、最具特徵的裝飾特點。根據木材的特性和樂器對材料的要求,選用不同樹木上不同的部分,按照不同需求來製作樂器的各個部位。

面板和音柱採用質輕鬆脆的桐木,背板、琴頭、琴頸、覆手及轉手等部位採用紫檀。髹飾的主要材料有大漆、螺鈿、玳瑁和琥珀等。在這一件存世的五絃琵琶上,唐代的螺鈿鑲嵌技巧在此琵琶上發揮到了極致,讓我們能夠想象當年的大唐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