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古人造漢字真講究,帝王稱“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君”,在我們通常理解中就是帝王了,這樣的掌權者稱作君主,做得好稱作明君,做得不好就是昏君。但是“君”就只是帝王嗎?現代許多人在讀古籍,尤其是儒家的書籍時,說到忠君的思想,就聯想到忠於帝王,指責這是封建思想等。但是“君”真的只是指代帝王的嗎?我們從最早的文字開始,一起來看看“君”的起源和演變吧

什麼是君

《說文》: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

就是說“君”是一個尊稱,從尹,這個尹,就是治理的意思,後面再細說;又因為“君”是發號指令的,所以又從口。這是《說文》的一個解釋,我們先根據這個解釋來看看“君”字的最早字形

看下圖,上部就是“尹”的形態,下面是“口 ”

古人造漢字真講究,帝王稱“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君”不是統治者

對於上半部分的“尹”,有說是手拿權杖的樣子,也有說是手拿著筆的樣子。我這裡更認同是執筆的解釋,因為是從“尹”,“尹”以手拿筆,表示是治理的意思,一般指帝王低下的王公大臣,到後世就成為了官名,如令尹、府尹等。所以解釋“君”字的“尹”部時,依然應該從“尹”。

古人造漢字真講究,帝王稱“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解說是手拿權杖的應該是直接從君就是帝王的思想出發,有點望文生義的意思。手拿權杖,一般都是指最高的統治者,雖然說“君”字在後世有最高統治者的意思,但是在早期,“君”並不是指最高統治者。

從一些甲骨文獻來看,“君”在早期是指王臣的稱呼,而且“君”和“尹”還是經常混用或者同用的,如甲骨文裡的多尹、多臣、多公等都是指人臣。那麼最高統治者不稱“君”稱什麼呢?在甲骨文和金文的文獻中,發現商、周時期對最高的統治者都是稱“王”,或者是“餘一人”,沒有發現有把統治者稱作“君”的。如在封神榜中紂王的臣子就稱其為大王。

在周朝時,周王還有另外一個特定的稱呼,就是“天子”,這個稱呼也被後世帝王沿用。在周王之外的朝廷官員和諸侯國、方國的首領都可以稱之為“君”。

由以上我們可以知道了,“君”並不是統治者,而是統治者手下辦事的人,如朝廷官員或者分封出去的諸侯,實際上都是幫助統治者辦事的人。而辦事的人手下還有辦事的人,他們只需發佈命令就行了,所以“尹”下面加了個“口”,有了“尹”、“君”之別。“君”相當於主管,“尹”就是低下的員工。

當然這是一個基本的解釋,後來又引申出了其他的意思,如在和“尹”區分後,“君”也有了統領的意思。

《說文》解釋“君”為“尊也”,可以理解為至尊,也可以理解為尊稱。理解為至尊,或許許慎並沒有如今人這般發現更古老的甲骨文文獻,所以在研究時有侷限性也正常;理解為尊稱,在古代,有稱丈夫為君、有稱夫人為君的、有稱父母為君的、有稱兄弟為君的、有下稱上為君的等等,這些都可以理解為對人的一個尊稱,如某某君,現在日本還保留這樣的稱呼方式。

“君”的各種書寫

字形剛出來的時候總是有些粗糙的,但是經過不斷的書寫,在書寫中不斷進行美化,“君”字也由原來甲骨文形態轉到了篆文形態,結構上更加平穩勻稱了。

古人造漢字真講究,帝王稱“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後來為了書寫的便捷,於是又做了一次優化,主要是將“尹”中間一橫真的變為橫。

古人造漢字真講究,帝王稱“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楷書時也只是在筆畫的用筆上稍加改變,結體形態還是沿用隸書的樣式

古人造漢字真講究,帝王稱“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下面我們欣賞兩張草書的“君”

古人造漢字真講究,帝王稱“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古人造漢字真講究,帝王稱“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忠君”不是封建思想

現在我們說說儒家中的“忠君”思想,這樣的思想真的是封建思想嗎?

“忠”字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愚忠,尤其是和“君”字放到一起,“忠君”就是忠於帝王,但是這是個片面的看法。用曾子的一句話來看這個“忠”字最好不過了,也能正確見識到真正的孔子思想,那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忠”的對象並不是專指有權勢的君王,而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忠”的對象,這個“忠”就是你做事的態度,有沒有盡心盡力和問心無愧,是否心安理得,心正不正。

“君”,最簡單的就是你的上級,給你指令的人。

古人造漢字真講究,帝王稱“君”是自降身份,“君”字起源

我們除去了“忠於君王”的思維去看“忠君”,難道不是教導我們踏踏實實做事、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嗎?上頭髮布指令,下頭的人按照指令去做,這也是一個團隊工作的基本流程。如果有能耐,自己就可以做那個發佈指令的人,做那個“君”。

如果你是一個領導者,發佈了一道指令,下面的人接到這份指令不服從你又會如何呢?

說到“忠君”只是忠於帝王,愚忠的這種思想,只是後人歪曲和利用了孔子的言論,來作為政治的工具罷了。“忠君”本不是封建錯誤的思想,只是後人用成了封建思想。

趣說

來個趣說,上面解釋說君,是從“尹”從“口”。“尹”就是手執筆,也可以象徵會寫字,是有文化的,古人常說要做個君子,而這個君子也正是多數指那些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也自稱是君子;再下面接一個口,象徵發佈指令,也可以說是君子們要做那個發佈指令的文化人。

古代那麼多想當君子的文化人,不正是想追求當那個發佈指令的人嗎?上頭髮布指令,交由下面的人去做事,輕輕鬆鬆。不正是有這不想做事的想法,後來的一些文化人、書呆子,才有了手無縛雞之力、五穀不分等這些笑話嗎?

以上都是亂說一下而已,邪不壓正,真君子和正經有抱負的文化人還是很多的。

看畫說漢字,瞭解更多漢字的來源與小故事,兒童學字好讀本

漢字裡的國學,瞭解更多專業有趣的漢字裡的傳統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