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在長城沿線上散落著許多由軍事防禦體系發展起來的古村鎮,猶如一顆顆孕育了千百年的珍珠,閃爍著古代建築美感。時過境遷,雖然這些古村鎮不復當年的繁盛,但它們的歷史價值正在被髮掘、保護和傳承。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驅車來到內蒙古豐鎮市東北部,隆盛莊鎮就坐落於黃旗海南岸。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最早,這裡曾是廟子溝新石器人類聚落生活的地區,孕育了遠古文明。明朝以前是人跡罕至的漫漫荒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這一帶開始修築長城,以解決守邊將士軍備給養的供應,這裡也不叫“隆盛莊”,而是明長城三道邊上的重要關口——威寧口。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內蒙古長城研究會副會長高曉梅:“隆盛莊的這段長城是公元1396年由山西都使司派人修築,東至宣化,西至甘肅的清水營,是明長城的第一道防線,又稱‘三道邊’,全長700多里,呈一弧形,隆盛莊緊靠邊牆之內,為口外十三廳重鎮之一。”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這段長城翻山越嶺,穿澗過河,蔚為壯觀,雖是夯土結構但遺址依舊清晰可見。其中保存最為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就屬隆盛莊鎮對面僅隔一條馬路的“隆盛莊烽火臺”了。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現存十分罕見的一座雙層空心敵樓。

這座敵樓是用黃褐土夯築,上層四面都有箭窗,中間有過道相通,有燈龕,有煙道,還殘存著煙燻的痕跡。可駐兵,瞭望,傳遞信息。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在敵樓頂上有兩個人拿著望遠鏡在遠眺,我們以為是長城研究愛好者,一問才知是隆盛莊的村民。

原來兩位村民的牛跑丟了,正站在這個制高點上瞭望尋找。想不到,古長城如今還能發揮它的實用功能。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過了馬路就是隆盛莊鎮的東門,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書五個大字:隆盛莊古鎮。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走在隆盛莊街上,隨處都可以看到雕刻精緻的拴馬樁、旗杆石、石門墩。隆盛莊鎮是首批被確定的全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清朝初年,隆盛莊屬於太僕右翼馬場。乾隆12年開始建鎮,清政府移民墾荒在此設莊,引來了山西、河北、陝西、甘肅等地的大批移民,取名隆盛莊,寓意興隆昌盛。果如其名,隆盛莊憑藉晉、冀兩大商道交匯處這一得天獨厚的交通樞紐優勢,商業得以迅速發展,是晉商走西口的重要通道和商品集散地,是旅蒙商貿的轉化地,是商品集散地的旱碼頭。


光緒年間,隆盛莊發展到鼎盛時期,人口達到2萬多。街區的商號門市鱗次櫛比,僅掛有牌匾的商號就達3000多家,周邊的牧民稱這裡為“隆興浩特”,意為:繁華的城市。從當時流傳下來的“四老財巷”就是當時四個財主家聚集居住的街巷。現在仍然保留著幾處古樸的四合院,如盧家大院、段家大院等,木雕、磚雕、照壁、斗拱、窗花,建築精美。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這些古建築已經和國家級文物——明長城,自治區重點文物:清真寺、南廟以及莊內的44處古建築一起被保護起來,打造旅遊文化名鎮。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行走長城:草原、晉商、農耕、寺廟文化融合之地隆盛莊

隆盛莊,曾經字號盈街、隆興天下,是茶馬古道上的璀璨明珠。如今遍地古蹟又成了寶貝,草原文化、晉商文化、農耕文化、寺廟文化成為歷史名鎮的新名片,正在開拓一片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