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河南禹州市大澗小學的7歲女孩多多,吃完飯回教室的路上,被3名男同學按住,強行往眼睛裡塞了幾十張小紙片……7歲孩子的眼睛才多大空間?小小的眼睛被塞進幾十張小紙片,要忍受多大的折磨?說實話,這般殘忍離奇的校園霸凌手段,很難讓人相信是真的。就像有媽媽留言給我確認真實性一樣,她說這會不會是假新聞!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但事實就是真的。事情發生在9月底,之後的一個多月時間,7歲的多多不得不反反覆覆出入醫院,忍著疼痛讓醫生翻開眼皮,用鑷子把新發現的紙片從眼睛裡取出來。黃的、白的作業本紙片,一張張從小女孩的眼睛裡拔出來,她的媽媽哭著說,“每一次取出一塊紙片,真的跟挖我的心一樣,我這一個月都不知道咋過的。”多多媽媽帶著哭腔的控訴,真的會深深戳痛同為母親的我們。看過之前,我們可能還只是幸運的大多數,沒有遭遇過校園霸凌,或者即便見過,也多是一些比較輕微的情況;看過之後,對於校園霸凌本能的僥倖心,會碎成一地。越去了解越發現,校園霸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真的已經遠超我們的認知:扇同學耳光、逼同學下跪、強迫同學吃屎喝尿,似乎都不是最惡劣的,更有甚者,直接把同學從4樓活生生地扔下去……那些參與霸凌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霸凌的手段一個比一個更暴烈。

面對這些防不勝防的來自同學的惡,我們怎樣做才能儘可能地保護自己的孩子?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校園霸凌有多可怕?校園霸凌到底有多恐怖?被霸凌的孩子,到底有多麼無助和絕望?知乎上有個相關問答,提問者沒有親身經歷過校園霸凌,想了解一下被霸凌的真實心理感受。這條提問的累計瀏覽量近2萬次,每一條回覆都讓人不寒而慄。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霸凌,讓他險些命喪同學之手

網友“沒什麼名字好用啊”分享了自己堪稱恐怖的被霸凌經歷,在近30個回答中排得比較靠前。他因為從小喜歡蝴蝶結、洋娃娃這些女生喜歡的東西,在學校被嘲笑變態、娘炮,經常被同學圍住強行脫掉褲子“驗身”。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如果只是這一點,可能忍忍就過去了,但不幸的是,他還是個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深得老師喜愛。一個“娘炮”憑什麼得到老師的喜歡啊?這讓他私底下遭受了更為嚴重的校園霸凌。最殘忍的一次,被幾個男生猛擊下體後偷偷帶到一個地下車庫裡,差點被割掉生殖器,身上、背上也被水果刀刻上了“娘炮”字樣。等大人發現,他已被折磨得血肉模糊,最後在醫院裡昏迷了好幾天。這是一起嚴重的校園霸凌,參與霸凌者也都進了少管所,但被霸凌者的療愈之路卻無比艱辛漫長。2014年,《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發佈的一項研究發現,童年時遭受的霸凌,其影響可能會從青春期和青年時期一直持續到中年。“沒什麼名字好用啊”堅持到小學畢業,父母最終還是隻能選擇賣掉房子、搬家,把他轉到新的學校去讀書,高中階段,乾脆送出了國。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蔡依玲作品《玫瑰少年》中的情節當年的孩子早已成年,多年後他寫出這一段經歷,一字一句仍是那樣的鮮血淋漓。他說,“曾經的噩夢雖然難以忘記,但幸好命還在。”曾幾何時,“命還在”已經成為被霸凌孩子最大的僥倖!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在同一個知乎提問下,“不請自來”的網友Sorara回覆了近2000字,初一那年她受到霸凌,“那段時間真的有躁鬱症傾向,輕度自殘,想輕生。”6年後回憶起當時的經歷,Sorara說,“我曾經說過要忘掉,要重新開始,但實際上,哪怕已經過去了6年,我還記得她們的長相,記得她們的聲音,好像我還是當初那個又矮又胖又醜、性格不合群、家境普通的女生。”這些親身經歷背後,有來自孩子的人性的惡,更有成人社會對校園霸凌的誤解和縱容。就像前面提到的多多事件中,大澗小學一位副校長面對記者採訪竟表示,參與霸凌的孩子並沒有什麼惡意。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可見在很多人眼裡,沒有死傷致殘的霸凌,都只是開玩笑。這也是多多事件發生一個多月以來,多多和她的媽媽,連一句正式道歉都沒有等到的真實原因。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哪些孩子更容易被霸凌寫這個小標題的時候,我其實很猶豫。因為如果是基於頻發的校園霸凌事件,去分析“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受到霸凌”,很容易讓人誤解校園霸凌會發生,也因為被霸凌者本身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特別想說,在任何一起校園霸凌事件裡,需要追責的,一定是那些霸凌者及其父母,需要作出調整的,一定是現行的不夠完善的法律法規機制和社會支持系統。但當外部力量的支持遠遠不夠,我們給到有被霸凌風險的孩子更多預防式的支持,遠比事後的恐慌、痛苦、亡羊補牢要有用得多。

內向、膽小的孩子校園霸凌的本質就是恃強凌弱,參與校園霸凌的孩子,童年關係中往往接收到了太多這樣的示範——強者可以欺負弱者,弱者活該被欺負。霸凌者選擇霸凌對象,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試探對方“實力”的過程,他們需要通過一步步試探,確認面對自己的是一個弱者。仔細去看就會發現,所有的校園霸凌事件中,極少有上來就下狠手的霸凌者,他們往往從起個侮辱性外號、嘲笑對方的行為外貌這種不是很嚴重的行為起步,一步步朝更嚴重、殘忍的行為升級。面對最初的試探性霸凌,如果孩子表現得非常緊張、害怕、忍讓,這都會讓霸凌者判定他就是弱者,然後加大霸凌的力度。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我有個朋友說,她小時候上的是一所寄宿制鄉鎮初中,當時學校裡有個很跋扈的男生,常常欺凌睡在他下鋪的同學。一開始是給那位同學起惡搞的外號,後來發展到往飯盒裡吐口水,最後每天都要給那位同學的洗臉盆裡尿一泡尿。被欺凌的同學個頭比較小,性格內向,在霸凌者一步步的試探中始終不曾有過對抗,而是選擇了剋制和容忍。“不一樣”的孩子在同學眼裡“不一樣”,是很多孩子被霸凌的一大誘因。這些“不一樣”,包括漂亮、殘疾、肥胖、聲音溫柔、男生陰柔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有一位網友說,她就是因為說話聲音太細小,被同學認為是裝嗲,因此被罵了3年的“妓女”。這些情況中,肥胖又是最易導致遭受霸凌的因素。今年10月底,經合組織(OECD)基於對52個成員國的調研,發佈了一份《肥胖健康負擔》的報告。該報告稱,超重的兒童受到霸凌的可能性最高達到一般兒童的3.8倍,反過來可能導致其學習成績下降。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辦公室一位小夥伴曾有個同學,因為腎病接受激素治療後變胖,他的小學後半段,便與“胖豬”這個難聽的外號如影隨形,原本品學兼優的孩子因此變得鬱鬱寡歡,嚴重厭學。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我們該如何支持孩子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中國家長有一個奇怪的思維定式,當孩子在外遭受欺凌後回家說出來,往往被質問

“為什麼他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就因為這樣,“隱瞞校園欺凌事實”成為被欺凌學生的“第一選擇”。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2017年發佈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中寫到,遭受霸凌的孩子,只有極少數人會選擇把自己的遭遇告訴父母,這極少數中的一部分,往往又會因為父母的責怪和不以為然,滑向更大的“被霸凌深淵”。時代和觀念在進步,我們這一代父母在這塊上做得顯然會好很多,但外界的破壞性力量實在太大,還是要儘可能關注孩子、並給足力量和支持。建立積極的親子聯結常常聽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多麼多麼不聽話。請不要隨意給孩子評價和貼標籤,儘可能保持和孩子之間開放平等的交流。這樣的家庭氛圍,會讓親子關係變得更為融洽,同時也保護了孩子天然的感受力。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這份感受力可以幫助孩子遇事更有主張,更容易做到不卑不亢。他們也往往充滿活力,學習不一定拔尖但人緣一定不錯,也因此會更懂得怎樣與經常欺凌別人的孩子,保持合理的距離。孩子童年、少年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長不能陪伴的“小社會”中度過的,穩定、積極的親子聯結,是他們面對各種不確定時的底氣。防兒童性侵的專家就一再強調,良好的親子聯結對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向他人尋求幫助的能力,是有極大推動的。退一萬步講,在親子聯結到位的家庭,孩子會因為相信爸媽能夠給到自己有效的支持和幫助,於是選擇把事情說出來。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校園霸凌事件中,很大一部分受害者都是偏內向、膽小的孩子。這些孩子在班級裡往往沒有或者只有幾個玩得好的朋友,一旦被霸凌者試探性欺凌,很快就會陷入欺凌不斷升級的惡性循環。之前提到的、被同學往臉盆撒尿的那個孩子,就是如此。因為缺乏朋友,被欺凌的時候,也沒有誰願意站出來替他說話,那種孤立無援對一個孩子來說有多絕望,可想而知。所以從孩子進入幼兒園、就被賦予了“社會屬性”開始,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去引導。但對內向的孩子而言,這方面真的不那麼容易,需要我們很花力氣地一點一滴去帶動。(大家都知道OK也是這樣的孩子,太知道養娃的一路會有多累,不過雖然累,但就這麼堅持去引導,一定是有用的。我在之前分享過很多有關這個話題的文章,大家有需要今天評論裡留言,回頭我整理好,給大家一一羅列!)在這裡,我也特別想分享一點,從孩子能聽懂人話的那一刻開始,幫助他們對名稱、動作、心情相關的詞彙進行有意識的積累,訓練他們準確表達需求和感受的能力。能夠準確表達的孩子,往往更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自身也不太容易情緒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增強,於是也會相對更容易交到朋友。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如果孩子真的不善言辭和表達,讓他擁有一項或幾項興趣特長,也對他會有一定的幫助。這會帶給他自信,也會受小朋友的歡迎!不缺朋友的孩子,很難成為校園霸凌中的受害者,因為霸凌者選擇這種孩子實施霸凌行為,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即與更多人為敵,這與霸凌者本質上也很慫的心理,是相沖突的。儘可能多地參與家校互動良好的家校互動,是把校園霸凌扼殺在搖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這一點我一定一定要強調。我雖然平時很忙,但在對待家校互動這件事情上,投入的精力一定不算少。跟老師的互動多,也一定更容易發現問題。如果家有內向、社交能力偏弱的孩子,請爸媽一定要抽出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參與到家校互動活動中去。不用一定要成為家委會成員,但可以多當當學校活動的志願者或者結合自己的專業去到班級裡客串一下給孩子講講課。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爸媽參與的多,一方面讓孩子被更多的同學接納(你一旦出現在學校、班級,在孩子們的眼裡你就不單是你自己,而是某某同學的爸爸或媽媽);一方面,爸媽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更熟悉孩子在學校有怎樣一個朋友圈。

“我差點被同學弄死,噩夢已經過去,幸好命還在!”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很清楚,任何來自家長的預防式努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廣泛存在的校園霸凌。解決校園霸凌,一定是需要舉整個社會之力的,無論是重建預防機制,還是清晰善後處理流程,都需要司法、教育等多領域的深度合作。道阻且長,但好在每一次輿論浪尖,我們都能聽到一些積極的聲音。最近,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楊雄教授,在談及校園霸凌時就提出自己的設想——如果在校內設置少年警務室,一定會對頻發的校園霸凌現象產生威懾。而近年來,心理學界對校園霸凌事件的介入速度和程度,也比我們想象的要好一些。還是那句話,沒有哪個孩子,是應該被霸凌的。我特別期待在未來不遠的某一天,少年警務室、心理輔導老師會成為中小學的標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