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中小銀行必須打好數字化“翻身仗”

中小銀行必須打好數字化“翻身仗”

“到2025年,世界上最大的零售銀行,幾乎都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創造大部分營收。”《Bank 4.0》的作者布萊特·金預判,數字化可能會“吞噬”一切。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銀行藉助數字化崛起,“全世界大概只有數十家”銀行全面向Bank 4.0邁進;衰落的銀行也不在少數——大多數可能永遠走不到那一步。

當傳統銀行邁入以智能方式提供無感服務的4.0階段,面臨的是一次新舊時代的切換:銀行前中後臺徹底改變、所有業務與技術在重構、整個經營模式也在轉變。

與之相伴的是一次金融力量的大轉移,以及無可避免的行業洗牌。對於廣大中小銀行而言,數字化成為一場必須打好的“翻身仗”。

徹底數字化:中小銀行逆襲的出路

大者越大、強者恆強。

數字化水平的提升,有助於銀行業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然而,當領先銀行已經在享受數字化紅利,大部分中小銀行生存空間堪憂。

無論是相比互聯網銀行,還是跟科技能力相對較強的全國性銀行比,中小銀行的數字化都最薄弱,線上化不足、人才難題等,都需要逐一擊破。

徹底自我革命?太難了。更多銀行採取的是折中的方式,通過組建跨部門協作團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與響應速度。

中小銀行要想借助數字化實現錯位競爭,不是一蹴而就的。“銀行數字化,不是在所謂傳統業務之外另建一套數字業務,應該是所有業務的數字化。”一位股份行前行長說。

金融壹賬通聯席總經理邱寒也指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銀行包含三大層次:一是底層基礎數據平臺;二是中間核心業務層;三是頂層的經營決策層,做到智慧經營才是數字化的頂點。

從最底層到最頂端,對應的解決方案越來越複雜,對銀行自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事實上,當前中小銀行在這三個層次上都面臨不同程度短缺。《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19)》就指出,27%的中小銀行缺乏公司級數據規範;46%的中小銀行的數據應用尚未下沉到業務。

想要藉助數字化銀行逆襲,留給中小銀行的時間不多了。

底層革命:激活數據潛力

“要麼數字化,要麼滅亡”,邱寒曾用一句孫正義的名言指出了銀行數字化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中小銀行在數字銀行建設上短板明顯,迫切需要端到端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而處於最底層的數據治理,是數字化銀行的基礎,決定了一家銀行能走多遠。

反觀當下,銀行面臨的數據問題並不少,主要包括缺失統一管理標準、數據質量差監控難、運算速度慢分析效率低、數據接入慢報送不及時等。

我們要深刻認識數據資源對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意義,切實把金融數據規劃好、管理好、保護好、應用好,深挖數據價值、釋放數據潛能。”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近期表示。

李偉給出的建議是,從四大方面做好數據治理。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在組織、機制和標準等方面加強統籌謀劃;二是健全治理體系;三是加強安全管控;四是強化科技賦能。

對於數據治理,一方面,銀行可以自己研發。據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去年銀行對科技總投入同比增長13%,信息科技人員同比增長近10%。

另一方面,擁有豐富金融業務經驗與世界頂級科技實力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亦為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指明瞭方向。

近日,由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聯盟聯合《中國銀行業》雜誌社主辦,金融壹賬通等協辦的第三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暨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聯盟年會在深圳舉行,論壇還發佈了首個銀行業全流程數據治理解決方案《中小銀行數據治理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區域性銀行數據治理情況不夠理想。64家區域性銀行平均得分僅49.7分,其中最高分82.5分,最低分僅19分。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中小銀行的痛點,金融壹賬通推出了6大產品模塊,其部署時間比傳統產品縮短了1至2個月,目前已與多家中小銀行達成合作意向。

“只有業務模塊真正深入做好數據化,下面的數據才能夠創造價值,”邱寒強調。

開放銀行:賦能核心業務層

為了做好數字化轉型,不少中小銀行花費巨大成本,然而卻遲遲沒有找到成功的路徑。

邱寒也發現,接觸的全國數百家中小銀行,絕大多數都認為數字化勢在必行。不過,在獲客、客戶經營、產品設計、風控、客服五個方面,中小銀行都面臨重重難題。

究其原因,是在數字化銀行新生態下,傳統的“零和競爭”遊戲已經被淘汰,“開放共享、共建共贏”成為新的遊戲規則。

“實現開放銀行的核心是要轉變觀念”,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聯盟執行副理事長、金融壹賬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認為,打破傳統銀行與用戶的點對點的關係,可以通過三方資源融入場景、生態,讓銀行、用戶、第三方實現共贏。

具體來看,一是將服務客群擴展為無界用戶;二是與合作伙伴共同創新業務模式和服務;三是為銀行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四是開放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API接口。

而在銀行數字化體系第二層——業務應用層,開放銀行可以幫助中小銀行深入各個場景,進行全面的數字化採集、歸攏、分析和應用,打造出強大的中臺體系。

共建開放銀行的生態,也是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聯盟這幾年努力的方向。聯盟成員最重要的開放平臺之一,是金融壹賬通推出的Gamma O開放平臺

通過有效連接銀行和科技企業兩端,Gamma O為開發者和科技公司提供了一個開放平臺,也為銀行構建一整套從需求定製、技術接入到產品測試的全流程科技服務體系,有助於中小銀行對解決方案批量運用。

銀行數字化頂點:智慧經營

如果說開放化是“向外”延伸,銀行業要構建強大的智慧經營能力,“向內變革”的急迫性越來越高。

葉望春的觀點是,銀行業需要以智慧經營作為手段,共建開放銀行的生態,打破銀行發展的瓶頸,開拓銀行金融科技下的無限潛力。

一個合格的數字化的系統,是可以打通各個不同的系統疆界的,做到客戶不論通過什麼渠道和金融機構發生溝通時,相關信息都可以被收納、合併、統一處理和反饋。

但是,當前銀行業仍面臨多方面經營挑戰。一是戰略挑戰;第二是業務挑戰;第三是運營挑戰,執行低效且跟蹤反饋滯後;第四是支撐挑戰,缺少賦能平臺和敏捷系統架構。

加上智慧經營處於數字化轉型的最頂層、難度最高,必然不是一天能夠完成的,需要不斷優化。中小銀行構建怎樣的智慧經營路徑?

“通過智慧經營將我們的成本降下來,提升地方農商銀行的競爭力,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包頭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陳雲翔在論壇上表示。

為了幫助銀行搭建智慧經營體系,金融壹賬通構建了基於前沿科技的三大智慧管理架構;同時,通過資源分配、績效管理、經營分析三大工具,構建銀行業智慧經營能力。

這一智慧經營分析平臺針對性很強:解決了中小銀行的諸多痛點,極大地便利了管理人員瞭解一線業務,最大程度上避免“拍腦袋”作決策,讓他們對下一步業務方向的判斷更加精準。

其實,這些解決方案,僅僅是金融壹賬通12大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經過短短4年多時間,金融壹賬通已經一舉成為中國科技雲服務平臺中客戶數最多的平臺,服務了數以億級的終端客戶。

近日,備受矚目的金融壹賬通IPO有了新進展,更新後的IPO招股書顯示,融資總額最高為5.8億美元,有望成為提供金融科技全面解決方案的機構中率先實現IPO的公司,對金融科技行業有巨大的示範效應。

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只有開放共享、合作共贏,將自身的智慧經營能力變為產業鏈中不可分割的一環,才能打好數字化銀行“翻身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