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醬香酒中坤沙、碎沙、翻沙、串沙酒如何區分?你瞭解多少?

金戈鐵馬君貪一夜浮華


(1)坤沙酒,又叫捆沙酒和坤籽酒,也就是常說的醬香型白酒,是嚴格按照傳統固態發酵工藝生產的,採用當地的糯高粱和小麥,生產週期長達一年,出酒率低,品質最好。其靈魂是“回沙”工藝。即一年生產、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也就是常說的12987工藝)。並經過3年以上的窖藏才能進行勾調成品出廠。

(2)碎沙酒,用粉碎得高粱釀出來的酒稱為“碎沙酒”。“碎沙酒”生產週期短,出酒率較高,品質一般,不需要嚴格的“回沙”工藝,一般烤兩三次就把糧食中的酒取完。此類醬香型白酒的生產成本相對較低。

(3)翻沙酒,用坤沙酒最後第九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藥後釀出的酒稱為“翻沙酒”。翻沙酒生產週期短,出酒率高,屬於目前市場上大眾化產品。

(4)串沙酒,用坤沙酒最後第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採用加入酒精蒸餾後的產品,產品質量差,成本低廉,串沙酒嚴格來說並不是醬香型白酒。

(從口感上如何區分)

(1)坤沙酒,濃漆味,入口醬味響亮,微苦帶甘,醬香中透著淡淡的焦香、花香,在口中逐層釋放,層次細膩,回味優雅且長。

(2)碎沙酒,醬香明顯,入口醬香發悶,不響亮,無漆感,但是入口柔和不苦,略發甜。一般頭段無醬感或只有微微醬感,逐步到中段發力但還是綿軟無力,基本無層次或者層次模糊,極其輕微焦香或者無焦香,帶略微模糊的花香或無花香,回味乾淨且非常短暫。

(3)翻沙酒,辣口,頭中缺格或偏格,無焦苦香,只有糟臭露頭,已無醬型,只有略微殘留的一些醬香風格或直接偏格回味給人濃香感。



茅粉世界


坤沙、碎沙、翻沙、串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幾種工藝釀出來的酒酒質又有什麼區別?

這裡的“沙”並不是我們常說的沙子,而是高粱,最有名的即是當地產“紅纓子”高粱。因為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

最好的“沙”-貴州紅纓子高粱

所謂坤沙酒,就是指完整的高粱,鎮本地也叫“捆籽”。事實上,坤沙酒在生產時原料保持仍然會保持大約20%左右的破碎率,並不是真的所有原料都保持完整,因為有破碎後才能更好的帶動發酵。

坤沙用的高粱:破碎率不高於20%

在每年重陽節前後用紅纓子高粱和酒麴按照1:1比例攪拌,原籽蒸煮發酵,一年之中九次蒸煮、八次晾曬、七次出酒、兩次投料,生產週期長。因為紅纓子高粱價格比外地高粱貴,同時用曲較多,所以坤沙酒的酒質也最好,也是最貴的。

坤沙酒酒體濃郁,可能會一些人接受不了,此外此種工藝出酒率較低,釀造成本高,通常需陳放三年以上進行二次勾調後才能銷售。

比如飛天茅臺用的就是這種工藝。

相應的,碎沙就是指被碾碎的高粱,是指將原料100%破碎,打磨成粉狀。碎沙酒的生產工藝較為快捷,就是用坤沙七輪次酒後的酒糟,再次加入碾碎的高粱發酵製作而成。

碎沙取酒次數少、不用高溫發酵,週期相對較短,出酒率高,它能合符醬香型白酒的工藝的原因,就是屬固態發酵,這一過程中沒有任何食用酒精和外來物質的添加。

嚴格來說碎沙也可以被稱為純糧酒

翻沙酒,用坤沙酒最後第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藥後釀出的酒,然後再與基酒勾兌而成。

翻沙酒生產週期短,出酒率高,屬於目前市場上大眾化產品。因為成本少所以價格更低,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茅臺鎮低檔酒就是翻砂酒。

竄沙酒,行業也稱之為“串酒”也叫串香,則是用捆沙酒最後第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加入食用酒精蒸餾後的產品,產品質量差,成本低廉。市面上出售低端醬香酒,基本都是這類產品。

自從醬香的GB/T:26760後,此種工藝所生產的酒不符合醬香酒標準,最後被淘汰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同是醬香酒,有的賣十幾二十塊一瓶,有的賣幾十上百塊一瓶,還有高達幾百甚至數千一瓶,除了品牌溢價之外,不過釀造工藝和釀造成本決定了他們的價格。

好酒不便宜,不便宜的卻不一定是好酒!有些無良商家,明明賣的是劣等串沙酒,卻賣出坤沙的價格,很多新手不懂的,只挑貴的買,往往就被坑了。


品鑑三軍


坤沙酒,喝了,呼吸的口氣都是香甜的。舌頭壓住一點酒,口水流很多。其他的不必研究,價格擺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