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鋼琴家沈文裕:九歲還折指,從沒專門練過手型


01

我準備花一些時間來談談有關練琴的一些技巧問題和心得,因為我覺得練琴對學琴者來說非常的重要以至近乎神聖!只要你是彈琴者,不管你是多麼的有天賦才華、思想感情、道德水準和學術修養等,最終都得在鍵盤上完成你的工作和通過鍵盤來充分地表演出來。

鋼琴是最複雜的樂器,整個的學琴和練琴過程充滿了無窮無盡的智慧考驗,完全可以說學琴和練琴就是智慧訓練的過程,這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不動腦筋和生搬硬套的教條!每個人的手腦和身體條件及鋼琴硬件等環境都不一樣,因此很難有一套對大家都簡單實用的學琴訓練方法,這也就是為什麼鋼琴教學始終堅持一對一傳授的根本原因。

鋼琴家沈文裕:九歲還折指,從沒專門練過手型

我還是說說我的學琴和練琴吧,我的啟蒙恩師劉建平教授是四川音院作曲系畢業的作曲家,音樂天賦非常好,因工作需要自掏腰包買了鋼琴後自彈成材,又摸索著邊彈邊教學生,還探索出了一套快速視奏教學方法,他教的學生視奏都很快;他沒有那些傳統教學法的條條框框,一開始都是教音樂啟蒙視唱練耳等,因材施教順其自然。

我是從彈克萊德曼的童年的回憶等樂曲起步的,也彈了當時所有能買得到的教材,什麼拜爾、湯普森、599、849、哈儂、299等,我學得飛快,一週上兩堂甚至三四堂課,一個星期彈完哈儂,不到一年就彈到了299和彈完了所有買到手裡的作品選集樂譜。我當時跟劉老師學琴是不講章法和無法無天的,想彈什麼就彈什麼,想怎麼彈就怎麼彈;劉老師只管研究和發掘我的音樂天賦和能力,從不強求我這樣那樣。我猜想,如果按部就班地照傳統教學方法來要求我,可能我的麻煩就大了!

02

我學琴前身體很差,三天兩頭跑醫院,我學琴後可能是天天彈琴得到了鍛鍊就很少生病了;但身體還是一直較弱,又瘦又矮又怕吃苦受累,手也是又小又沒力氣,彈琴時手指根本立不起,我既不願敲擊琴鍵也從不彈到底,而是隻管剛按響就離開鍵子,一門心思琢磨著怎麼省力怎麼彈;因我彈琴的手指靈活度和大腦的反應沒任何障礙,加之偷懶省力和輕鬆,所以練琴從來都不苦不累。

我小時練琴總是按學校的規矩習慣彈滿45分鐘就休息15分鐘,休息時一個人或踢小足球或打乒乓球或看電視,但休息的時間總是會超出,可能人的天性就喜歡玩。後來留學德國才體會到了能練琴的寶貴和重要,可我還是不喜歡苦練,至今仍然是練琴感到有點累時就休息,走一走,思考思考或翻翻書;我不能讓練琴成為一種苦役,儘可能使練琴過程有新鮮感和成就感。

我九歲開音樂會時還折指,我恩師鄭大昕教授耽心我的手指技術,也給我佈置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名家練習曲,但我彈練習曲很敷衍,純粹為了還課,私下從不彈練習曲,音樂會上也不彈練習曲;說實話,我從學琴至今都沒有專心或專門注意過手指訓練,而是彈大作品彈多了自然地完成了手指訓練。

我的恩師鄭大昕儘管也給我講很多傳統的理論和方法,但從不硬性地要求我照做,而主要是順其自然地按我的喜好習慣培養和發展我的音樂能力。比如我練琴從來就不會高抬指、分手練、慢練和打節拍器練等,我覺得高抬指太累,我累不下來,慢練或分手練是因為太難彈不好才需要的,我彈任何作品都很順,打節拍器練也覺得太麻煩不舒服,我喜歡彈得稍快些,想在同等的時間內稍微多彈些東西。

當然,我說這些並不想琴友們也跟我學不按傳統教學方法來練琴,而是希望能以此啟發琴友們開動腦筋,根據自己的特殊情況找到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更科學的練琴方法,並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從而使自己的練琴達到最好的成效。


03

幾年前我認識了兩個大琴童,彈琴時手型保持不變,手臂也很僵硬,一個8分鐘的作品沒彈完就累得不行了;他們都說老師要他們保持手型不變,光是這手型訓練就折騰了將近一年;我要求他們放鬆放鬆再放鬆,費了好大的勁才把他們說服和糾正過來。

我從學琴至今,從來沒專門進行過手型訓練,但我私下也琢磨和試驗過一兩年;我7歲師從鄭大昕教授後,從鄭老師處借了很多大師的錄像帶在家慢慢地欣賞,每天8點半後就是我的自由觀賞錄像帶時間,我看了錄像帶後就喜歡模仿大師們的彈法和手型去試驗新的彈法,我甚至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去學霍洛維滋的直指彈奏,當時我才8歲多;後來漸漸地發現大師們的彈法和手型儘管有借鑑之處,但並不完全適合手又小又軟的我,我反覆思考權衡後不得不選擇了彈起來最輕鬆最靈活最省力最舒服的手型和彈法,並逐漸地形成了習慣。

到11歲時,我可以一鼓作氣彈完拉三協奏曲而不會氣喘汗溼或手軟手累;我出國留學到處開音樂會或參加鋼琴比賽時,經常有專家權威或同行前來拉捏著我的手仔細觀察,並老問我是不是練過中國功夫、氣功、太極什麼的,他們總想不通我這麼又小又軟的手怎麼能彈大作品和彈出那麼大的力量效果。

現在,我在國內開音樂會什麼雜牌琴都可以演奏,別人彈不動的琴我照開音樂會不誤。

其實,鋼琴彷彿是為西方人設計的,西方人普遍的熊掌獅爪力氣大,彈起來駕馭自如;而東方亞洲人總顯得個小手小,在鋼琴上難輕鬆瀟灑地玩轉,為此就不得不充分地運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力。

在運用巧力方面,我發現有很多小琴童做得很好,反而是音樂學院的大學生們普遍的做得較差,彈琴時老是喜歡運用蠻力而顯得較笨拙;曾有個一米八高的大學生找我上課時彈狂六,彈到後面就拼命了,我說他用力不對他還不服氣,我一口氣彈了幾遍狂六示範給他看,他服氣願改後很快就見效了;我還認識有的大學生為了增加彈琴的力量而去健身房訓練,這就有些像緣木求魚!

我希望講的這些能對琴友們有一點啟發和幫助!

04

我剛學琴的前幾年,由於手小手軟又沒有功力,自然技術較弱,觸鍵不下底,彈出來的聲音不夠飽滿和缺乏顆粒感等,但當時我是有意無意地在保持這些缺點,為的是彈琴不太累和增加彈琴的持久性和樂趣,我很自信這些小毛病會隨著人長大和功力的增長而自然的克服;我轉而把注意力放在彈出音樂性和美感方面,在精緻慎密和完整方面讓人無可挑剔;我當時做得很好,使聽了我演奏的人都稱讚不已,他們沒在乎我技術方面的不足,可能因為我還是一個孩子。

我長大後技術過關了,反而得到了許多批評苛責,認為我只會賣弄技術及炫技;他們似乎不知道,不用炫技去刺激觀眾的神經,大部分觀眾會坐不住或打瞌睡甚至走掉。這說遠了!

我發現有不少老師和家長都容易犯急於求成的弊病,一開始就要求小琴童的手指觸鍵有力以彈出飽滿的音色和顆粒感,我覺得這嚴格有些脫離實際,且容易銼傷孩子彈琴的興趣和積極性;而培養孩子彈琴的興趣和積極性對初學者的前幾年是最重要的事!

我知道有些琴童練琴純粹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或只練手指把時間練夠好給家長一個交待;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練琴過程缺乏趣味和樂趣,為何缺乏興趣和樂趣?因為練琴的方法不對不好不科學。比如,一個很簡單的樂曲或練習曲卻因要求高而老彈老練,往往還要分左手練、右手練、再合起來練,打節拍器練等,一個小樂曲可能要練兩小時甚至連續幾天,會練不煩嗎?如長期如此,彈琴的進展很慢,哪裡還有彈琴的成就感和興趣樂趣呢?!

我小時練琴,彈簡單的樂曲和練習曲最多幾遍彈熟就扔了再彈新的,遇上喜歡的好作品就多彈幾遍。為此,我建議琴童琴友們彈琴時想一想,這個樂曲會成為我的保留曲目嗎?如果不是需要長期彈的樂曲,儘快彈熟就算了,能不彈就不彈;好鋼應用到刀刃上,時間精力要放到重要的學習和事情上,只有那些可以彈一輩子的經典曲目才值得千錘百煉!以上所談皆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