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越南人眼中的微山仲子廟——仲子廟“安南使節題詠碑”考證

越南人眼中的微山仲子廟——仲子廟“安南使節題詠碑”考證

  “大清王朝”寰宇一統,為了及早樹立自己“天朝上邦”的權威,不想因為其“滿韃不化”的遊牧身份停留在其他民族的認同進程中。所以在與前元、明兩朝朝貢納獻建立的宗藩關係過程中,其處理和對待方式,表現的相當積極。而作為中國歷史上長期的藩屬國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

  順治四年(1647)二月,順治以“東南海外琉球、安南、暹羅、日本諸國,附近浙閩,有慕義投誠納款來朝者,地方官即為奏達,與朝鮮一體優待,用普懷柔。”(《清世祖實錄》卷30)六月,又針對安南敕諭:清朝皇帝視天下為一家,念安南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且派使節朝貢,只要把明朝誥封送還,“亦照舊封賜”。(《清世祖實錄》卷32)七月,清廷掌控了廣東,即下詔曰:“南海諸國暹羅、安南,附近廣地,明初皆遣使朝貢,各國有能傾心向化,稱臣入貢者,朝廷一矢不加,與朝鮮一體優待,貢使往來,悉從正道,直達京師,以示懷柔。”(《清世祖實錄》卷33)但受當時清廷和“南明政權”的割據影響,面對明末清初的政治變動,安南遲遲沒有接受清廷的“優渥”,而是選擇與福建的南明政權請求“冊封”,表示納貢稱臣。隨著清朝政權的逐漸鞏固和穩定,加之南明永曆政權逃往緬甸,安南黎氏結束了與南明政權的冊封關係。越南王朝考慮到現實不得不與清朝政府進行政治往來,才決定遣使奉表投誠。

  清康熙二年(1663),安南黎維祺去世,黎氏王朝首次遣使向清廷入貢並告哀,清廷派出使節吳光、朱志遠前往諭祭,此後清康熙朝冊封黎維禧為安南國王。至此,清越之間正式確立了宗藩附屬關係。期間,安南黎朝趁清廷發生“三藩之亂”之際,消滅了高平莫氏,使越南北部盡歸安南黎朝。而安南南部的廣南國阮氏勢力,卻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遣使由海路求封,但清廷以“一國無二主”拒絕了其請求。這樣,安南黎朝成為清廷冊封越南的唯一一個合法政權。以此定期向清廷請封、謝恩、進賀、奏事,還有不定期的告哀、請祭等。這些奉命出使的請封使、謝恩使、朝賀使,基本都是沿運河北上,直達帝都。

  他們這些使節的出使,代表了國家的象徵,肩負著各種各樣的使命,都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學有文采,飽讀詩書的高素質修養人才。他們聰敏善辯,辦事精煉,熟悉語音文化和地域風俗,是自古以來深受中國文化薰陶和影響的高端人士。這一點,通過他們留在微山縣仲子廟內現存的“使節題詠詩碑”可窺一斑。

  仲子廟坐落於今天的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古運河西岸,該廟是京杭運河沿線唯一的一處儒家文化資源。據修訂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重刊於光緒二年(1876)的《續修仲裡志》和仲子廟現存清代碑刻記載,該廟共有康熙二十五年(1686)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多達21位安南使節留下的27首“使節謁廟詩”。他們用不同的憑弔方式,或一詩一碑,或一碑兩詩的格式,把這些讚譽之文鐫於石,或立於院,或鑲於牆。他們分別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使、鴻臚寺正卿阮進材1首,副使、吏科都給事中陳世榮1首。康熙辛未(康熙三十年、1691)正使阮貴德1首,副使陳璹1首。康熙三十一年(1692)正使、工部右侍郎阮名儒1首,副使、大理寺卿阮廷策1首。乾隆八年九月,正使陪從、工部右侍郎錦川伯阮翹2首,副使、御史臺僉都御史阮宗窐2首,副使、承政使司承使鄧茂2首。乾隆十三年(1748)冬,正使、戶部右侍郎午亭伯阮宗窐1首,副使、翰林院承旨萊亭伯阮世立1首,副使、翰林院承旨陳文煥1首。此次,可以看出正使阮宗窐的身份比之五年前過此,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五年前的副使升級為正使,官職也由原來的御史臺僉都御史升為戶部右侍郎。乾隆二十六年(1761)四月,正使、榮祿大夫賜金紫入內侍、刑部左侍郎陳輝淧2首,副使、翰侍讀學士穎城伯黎貴惇2首,副使、翰林院侍制會芳伯鄭春澍1首。乾隆三十七年(1772)冬,正使、御史臺僉都御史段阮俶1首,副使、東閣大學士武輝珽1首,副使、翰林院侍讀阮暚1首。乾隆四十三年(1778),《謁仲夫子廟》失名(應為胡士棟)1首,副使、進士阮仲鐺1首。乾隆辛丑(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正使阮惟宏1首,副使陳功櫟1首。(見《續修仲裡志》卷六)

  微山縣仲子廟為什麼能夠擁有如此之多的安南使節題詠碑?其實,早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著名的學者顧彩就已經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他說:“仲夫子廟屹然峙於(運)河干,雖販夫戍卒鹹知瞻禮而致敬,蓋南北舟楫謁孔顏廟者,登陸九十里。謁曾廟者,百里。謁孟廟者,亦七十里,皆非便徑。惟仲廟則當水程之孔道,晦冥風雨,亦得於鷁首瞻拜之,人人目中有仲夫子也。”(見《續修仲裡志》序)

越南人眼中的微山仲子廟——仲子廟“安南使節題詠碑”考證

  除光緒二年(1876)的《續修仲裡志》中的記載外,微山縣仲子廟南廡後山牆上現鑲嵌有三塊“安南使節題詠詩碑”實物,這三塊碑刻分別是:

  第一塊,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使阮進材和副使陳世榮的“兩詩一碑”《謁仲夫子廟》:

  (一)聰敏才辯聖門多,獨擅名騰政事科。

  萬代令人瞻仰在,依然廟貌對山河。

  (二)哲中長並行而言,政事科優宣聖門。

  廟貌巍然新制度,山川依是舊乾坤。

  陰扶道統多多在,默相皇圖永永存。

  南使往還皆景仰,自斯碑者愈加尊。

  該碑為青石質,長78公分,寬44公分,厚度不詳,大半已剝落,情況最糟,簡直慘不忍睹。前面僅存四句的句尾,第一句剩一個「多」字,第二句剩一個「科」字,第三句剩「人瞻仰在」四字,第四句剩「對山河」三字,隔行署「阮進材奉題」;後半段律詩,可惜56個字當中,只留住21字可識:「……並……科優……新制度山川依……多在默相……往還皆景仰自斯碑……」,作者署名處也完全不見了。只有依靠可識的文字據《續修仲裡志》補入。這方可識文字極其有限的殘碑,何以見得是一塊二首越南使節詩的碑刻呢?關鍵在於「阮進材」這三個字。

  據《康熙實錄》卷一二七、《大越史記全書續編》卷一載,阮進材乃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安南國派往北京謝冊封恤恩並進方物的使節團成員,該趟正使為阮廷滾(中途病故),陪臣有黃公寘、阮進材、陳世榮。參見許文堂〈越南遣使大清一覽表〉,載於許文堂主編:《越南、中國與臺灣關係的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2001年12 月,頁121。這塊刻著二首1686年越南使節題仲廟詩的石碑,是目前中國所見年代最早的一塊,特別珍貴。

  第二塊,清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正使阮貴德、副使陳璹的“兩詩一碑”《謁仲夫子廟》:

  全部內容如下:

  (一)安南國陪臣阮貴悳時奉使……廟拜謁,敬題詩一首。詩曰:

  行行天資義勇為,才長曾見聖門推。

  治兵自可強千乘,折獄初無外片辭。

  萬古綱常高節概,億年廟貌儼容儀。

  介來近得瞻遺像,天理人心覺在茲。

  旹 康熙辛未孟龝閏月望日敬題

  (二)安南國小介陳璹奉往進貢,道經仲夫子廟前,上廟拜謁,有敬題詩一首。詩云:

  得天賦予性剛強,袨杏初曾遊聖墻。

  六藝詩書精旨奧,四科政事好才長。

  巍巍廟貌容儀肅,歷歷春秋黍稷香。

  介使南來思景仰,河山帶礪久名芳。

  康熙辛未金秋閏七月望日

  六十二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加二級仲秉貞立

  六十三代孫管理舉事仲承光、仲承蒲、貢監仲承乾勒石

  該碑為青石質,長100公分,寬46公分,厚度不詳,雖然斷裂成兩截,但碑上文字大體可識,從這塊完整的詩碑看來,這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越南歲貢團陪臣阮貴德、陳璹之作,他們兩位和同團正使阮名儒、另一陪臣阮廷策都留下題仲廟詩,次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春天,仲子六十二代孫仲秉貞連同六十三代孫仲承光、仲承蒲、仲承乾一起將這四首詩刻成二塊碑鑲嵌在牆內。

  第三塊,康熙三十一年(1692)正使阮名儒,副使阮廷策的“兩詩一碑”《謁仲夫子廟》:

  (一)百世師為德義彰,聖門高弟獨能當。

  聰明胸裡幾曾造,政事科中並冉長。

  祀享歲時供鼎俎,福留子孫炳圭璋。

  使旌耿耿經祠下,拜謁虔含雞舌香。

  (二)聖教親承閱幾年,日新德義位高賢。

  信忠做到曾三省,政事優長冉一扁。

  歷代襲封衡嶽屹,諸儒景仰鬥星懸。

  餘流曾曁遐隅浹,觀海聊題水滴篇。

  該碑為青石質,長98公分,寬47公分,厚度不詳,砌在後山牆上,腐蝕嚴重,大半剝落,只有依靠可識的文字據《續修仲裡志》補入。前半段律詩,僅存「……能當……冉長……孫……祠……雞舌□」八字可以辨認,下有小字刻「安南國□□□部侍郎阮□儒敬題」;後半段保存狀況稍可,一首56字律詩尚可辨認出「……日新德義……做到曾三省政……偏歷代襲封衡□□諸□景仰□星懸餘流曾曁遐隅浹觀海聊題水滴篇」等35字,下有小字刻「安南國陪臣大理寺卿阮廷策敬題」,下署「康熙三十一年仲春 / 六十二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加二級仲秉貞立 / 六十三代孫□□□事仲……勒石」。

  據《康熙實錄》卷一五三、《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卷三十四載,安南國王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派阮名儒、阮貴德、阮廷策、陳璹率使團赴北京歲貢,並請清方清查雲南莫氏餘黨。參見許文堂〈越南遣2大清一覽表〉,載於許文堂主編:《越南、中國與臺灣關係的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2001年12 月,頁121。「阮廷策」、「陳璹」,〈越南遣使大清一覽表〉記作「阮進策」、「陳儔」。可見這塊石碑上頭刻的是正使阮名儒、陪臣阮廷策的作品,刊刻的時間是在詩作完成的次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由仲子六十二代孫仲秉貞主持立碑的工作。

  其次,《續修仲裡志》中所記載的這些安南使節留下的“使節題詠詩”,字裡行間,充滿了對仲子的無限敬仰和讚譽,其華詞洋洋,值得重視。這些往返於清越路途中的安南使節,瀏覽飽賞了中國大運河沿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涉足名山大川,越過長江黃河。用詩歌的形式來歌詠中國的廣闊富饒,物阜民豐,如武輝珽《渡黃河偶作》、《過泗水亭偶題》等等。他們把一路的所見所聞,所閱所歷,有的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直到今天,他們所記錄的當時的見聞,仍然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歷史意義。如黎貴惇的《見聞小錄》,書中明確的記載了仲子廟當時的正大門和二門的對聯內容。

  2017年底,仲子廟大修工程全面竣工,微山縣魯橋鎮黨委政府從弘揚仲子美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為抓手,恢復部分對聯擺上了議事日程。可根據原有的內容複製的木質對聯,到底懸掛在何所建築物上已經無法考證,鄉賢耄耋,記憶模糊,造成莫辯之勢。就在論證之際,2017年11月16日,泰山學院教授、泰山研究專家、正在參加越南胡志明大學“東亞使節文化研討會”的周郢先生傳到微山縣仲子研究會一個接洽通知,電告仲子廟負責同志: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中越使節文化研究專家陳益源先生通過越南史料,得知仲子廟存有安南使節題詠碑刻。陳益源教授協同通識教育中心教授、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戴華先生,莊秋君博士、李栴滌秘書、廖凱蘋研究助理一行五人將於近期前來仲子廟考察清時安南使臣題留碑刻。數日,山東大學教授、民俗專家葉濤先生又通過濟寧市文旅局樊存常先生告知同消息。接到消息,在外地考察學習的微山縣魯橋鎮黨委書記朱峰、鎮長王秋等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安排部署以黨委副書記裴中凱同志為組長的接待小組,制定接洽方案,全程協調好以陳益源教授為主的考察團一行的考察、溝通工作。稍後,得到回覆的陳益源教授電告微山縣仲子廟負責同志他們此行的準確時間和人數。與此同時,陳益源教授發來了幾幅越南使節黎貴惇編撰於“大越景興”丁酉年(1777)之《見聞小錄》的書影。就是簡單一張圖片,從中得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圖片中清楚的記錄下仲子廟當時的建築格局和迎門木柱上懸掛的對聯內容。記錄如下:

  仲家磯仲夫子廟對聯:

  允矣聖人之徒,聞善則行,聞過則喜;

  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極,見義必為。

  第二門對聯:

  負米是孝,結纓是忠,二千年俎豆常新,允作帝王之師表,並顏曾而膺世爵,不亦宜乎;

  治賦其才,升堂其德,七十國追隨無倦,長為至聖之干城,先遊夏而列賢科,有自來矣。

越南人眼中的微山仲子廟——仲子廟“安南使節題詠碑”考證

  這則資料,詳見2007年河內教育出版社刊行的黎貴惇《見聞小錄》卷之四〈篇章〉。遺憾的是作者把二門上的上下聯抄反了,把當時的仲家淺記成“仲家磯”了。但是,他卻準確的記錄下匾額對聯的懸掛位置。這樣,仲子廟對聯恢復有了詳實的依據。

  2018年1月15日,陳益源教授一行五人如期而至,考察工作順利進行。仲子廟負責同志贈送其前面提到的《續修仲裡志》中安南使節27首題留碑刻資料。與此同時,陳益源教授又帶來一個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他把越南使節燕行文獻中的仲子廟碑刻與相關詩文根據《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所收諸書的文獻記載,涉及山東仲子廟者計有五處的詩文史料慨然提供給仲子廟負責同志。這五處詩文史料,《續修仲裡志》或載或未載,但其中部分詩文前的小序,對了解仲子廟當時的規制和狀況,提供了詳實的史料,有的是《續修仲裡志》所未涉。

  這五處資料,如阮宗窐《使華叢詠集》有〈題仲夫子廟〉三首,詩題:

  在汶水上仲家淺,先賢籍泗水縣,築居於此……正宇基高丈餘,屋蓋黃碧之瓦,欽賜額曰「聖道干城」,神像豐碩……貌雄而有和容……凜然可畏……刻石立碑以記。

  通過其詩題小注:欽賜額曰“聖道干城”,說明他看到了雍正三年(1725)八月初五日御書,懸掛在仲子廟大殿上的御匾。“黃碧之瓦”可以瞭解到,當時的仲子廟大殿是採用黃綠相間的彩色琉璃瓦覆頂模式,完全不是現在單一的綠瓦覆頂。並且參拜仲子塑像“貌雄而有和容,須黑而長。”

  阮輝《奉使燕京總歌並日記》記其三月初五日經仲家淺:


  右岸上有仲夫子廟,扁(匾)「聖道干城」,對聯雲:治賦其才,升堂其德,七十國追隨無倦,長為至聖之干城,先遊夏而列賢科,有自來矣……因留刻石碑一律:

  2018年5月22日,返臺後的陳益源教授又透露一個詳細的信息。他說:他在丁克順教授、範文俊博士的陪同下在河內拜訪越南使節阮輝的後人阮輝渼先生,從他手中見到據稱是阮輝《皇華使程圖》的稿本,其中畫到仲家淺閘時也畫出了仲子廟,圖上有文曰:


  “子路廟上陸,有像有扁(匾),□四字『聖門之哲』……其中堂及內廷、中廷,石碑外二十座,系各使部皆有詠詩一首,付本族官刻碑。……代代皇帝並許翰林職,……。”

  胡士棟《華程遣興》有一首〈仲夫子廟留刻石〉,詩曰:

  純孝天然具此衷,便從磨勵到渾融。

  三年軍賦為邦政,千古干城衛道功。

  名閱詩書家澤在,祠崇俎豆國榮隆。

  遠來有幸瞻遺範,澡浴洙源沒派中。

  正是胡士棟《華程遣興》這首〈仲夫子廟留刻石〉的內容得知,胡士棟才是《續修仲裡志•卷六》第七十頁中那首《謁仲夫子廟》沒有署名作者的主人。而胡士棟《華程遣興•仲夫子廟留刻石》之「名閱」、「祠崇」、「沒派中」也沒有《續修仲裡志》之「名閥」、「崇祠」、「汶派中」正確。

  《續修仲裡志•卷六》中共記載著21位安南使節27首題詠詩文。然而根據陳益源教授提供的越南使節燕行文獻中的涉及仲子廟的碑刻與相關詩文。《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所收諸書的文獻,涉及山東仲子廟者計有五處,此五處共有詩文7首。其中丁儒完1首,阮輝1首,阮宗窐3首,武輝珽1首,胡士棟1首,而此7首詩文《續修仲裡志》中記錄5首,只是胡士棟那首《謁仲夫子廟》沒有記載作者名字,再是《續修仲裡志》未載丁儒完的1首和阮輝的1首。至此,已經完全明瞭,仲子廟在康乾時期共有23位安南使節題詠詩文29首。

  那麼縱達29首之多的詩文,他們是不是都鐫刻上石呢?前面已經說過,他們或一詩一碑,或一碑兩詩。除目前仲子廟現存的3塊刻石外,再是阮輝的“因留刻石碑一律”,證明他也有1塊。也就是目前知道仲子廟最少有4塊“安南使節題詠碑”,這4塊題詠碑上分別刻有7位作者的7首詩文。那麼其他的16位使節的22首詩文是不是也鐫刻於石?所以,我們只能求助於《濟州金石志》中的答案了。

  《濟州金石志》卷五「濟州石四」合計十筆關於安南使節題名碑的記錄,持與《仲裡志》卷六〈藝文志下•詩賦〉兩相參校,可以互補有無。確知《濟州金石志》關於安南使節題名碑的前五處記錄實為現存康熙年間的3塊詩碑,後五處則可視為是乾隆年間的另外5塊詩碑,再加上阮輝的1塊。可以得出準確的結論,那就是仲子廟最少有9塊“安南使節題詠碑”。這9塊題詠碑,總共鐫錄了20人的25首題詠詩文。除了丁儒完1人的1首沒有說明外,那麼還有2人和3首詩文沒有答案?在這3首詩文中,《續修仲裡志》實載陳輝淧詩文2首,而《濟州金石志》則說只鐫錄了其中一首。這樣,就是說還有2首題詠詩文的作者和題詠內容。那麼是誰呢?《續修仲裡志》又給出了答案。他就是乾隆辛丑季夏(四十六年、1781)的正使阮惟宏,副使陳功櫟。其《謁仲夫子廟詩》如下:

  知行正是工夫處,勇果能於義理中。

  宰邑未堪籌蘊蓄,隳都曾不愜奸雄。

  壯懷可作三軍氣,厚德元從一孝充。

  奕奕廟廷光世澤,巍巍山斗表高風。(阮惟宏)

  行行正氣凜風霜,天假干城翊素王。

  師友相傳皆閫奧,君親自許在綱常。

  至今俎豆榮恩重,終古云礽嗣允長。

  汶水鳧山清範在,經過猶似挹餘光。(陳功櫟)

  然而《濟州金石志》卻沒有錄入此2首詩文的信息。不知道是沒有勒諸貞石,還是遺漏未錄。但按照安南使節題詠碑鐫刻的前期慣例,此2首題詠則應該是1石。如此,仲子廟則應該有10方“安南使節題詠碑”。

越南人眼中的微山仲子廟——仲子廟“安南使節題詠碑”考證

金門大學陳益源教授一行考察安南使節題名碑留影

  根據史料記載和仲子廟末代“奉祀官”以及耋老口述,仲子廟原有160餘幢歷代碑刻,包括縱達10方的越南使節題詠碑。然截止到目前,僅僅保留下三塊年代最早的安南使節碑刻,無論從碑刻總數還是安南使節碑刻數目,均不及原有的三分之一。那麼餘下的“安南使節題詠碑”和仲子廟其他的一些碑刻到底為什麼難覓蹤跡呢?包括《濟寧金石志》上記載的:清順治四年狀元、江南武進呂宮的《先賢仲子祠刻石》,立於順治六年。順治九年探花、官至侍郎的沈荃的《先賢仲子祠刻石》,立於康熙四年。等等這些碑刻,是上世紀戰亂中被毀壞?還是六十年代運動中被“人為破壞”?還是另作他用呢?為此,作者專題進行了走訪、調查、取證。採訪的重點對象是當時的仲淺大隊成員、年近90高齡的仲兆皇老人。他,是這個時期的見證者,也是1960年4月23日在北京懷仁堂出席全國民兵代表大會的代表。得到一個驚人的信息:1959年9月25日 “反右傾”運動全面展開,繼續大刮“五風”。是年,在仲淺村南三里處建設國營三里碑排灌站,仲子廟古碑多數被運往建設工地,用於基礎建設。這一點,從1989年12月出版的第一期《魯橋鎮文史資料》的記載中得到印證。得到這個信息之後,作者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仲子廟這些珍貴的“石頭上的儒家文獻”,沒有毀在戰亂中,也沒有毀在運動中,而是在“運動之前”被用於了水利基礎建設。憂的是那麼這些碑刻被砸碎了嗎?帶著這些疑問,作者又探訪到當時負責裝運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我國建國之初,根據當時的環境和條件,建設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無論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都受到嚴重的經濟制約,更沒有像現在水泥預製件等大型的板材。所以,這些不大不小、取材適中、光滑平整、便於裝運的古碑被當成首選。整幢拉倒後,運往水利建設工地。

  行文至此,基本理清了“安南使節題詠碑”的作者人數、題詠數量和內容,也搞清了它們的下落。而調入臺灣金門大學的陳益源教授深有感觸的說:“根據近年來的調查發現,至少在廣東清遠的飛來寺、廣西桂林全州的湘山寺、湖南祁陽的浯溪碑林、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河南湯陰的嶽王廟、河北邯鄲的呂仙祠,以及山東鄒縣的亞聖(孟子)廟、山東微山的仲夫子(子路)廟等八處,現場都曾有越南使節在該地刻詩立碑的文獻記錄。而微山縣的仲夫子廟,則是目前我國大陸保留‘安南使節題詠碑’碑刻時間最早、作者和題詠數量最多的地方。”

  真的希望不久的將來,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能夠引起重視,早一點“重見天日”。(仲偉帥)

  (作者注:原文1.8萬字,所涉《續修仲裡志》及《濟寧州金石志》越使題詠詩文實29首,茲不照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