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前言

公元751年,中亞一個並不知名的怛羅斯小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江布爾城)爆發了一場前所未聞的戰爭。一方為大唐將領高仙芝率領的大唐軍, 另一方為黑衣大食將領齊亞德率領的大食軍。據《資治通鑑》記載:

"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侯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 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怛羅斯城,與大食遇。 相持五日,葛羅部祿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此戰就是史上著名的唐與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進行的怛(dá)羅斯之戰, 大戰以大唐戰敗而告終。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唐與阿拉伯帝國同時期的版圖

兩大強權在中亞的角逐

唐王朝是一個空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帝國建立初期,國勢極盛,唐太宗為了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侵擾而對外發動了多次戰爭,疆域得到了空前的開拓。貞觀十四年,侯君集滅高昌,從而基本上統一了西域,至高宗中期,唐朝在西域建立了217個州縣,並置安西四鎮,形成了完整的統治體系。不難看出,唐對西域的統治較漢朝而言更加嚴密和穩固。

與唐朝同時崛起的是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公元7世紀,唐太宗順利的完成了對中原的統一大業,隨後征服了對唐王朝構成實質威脅的東突厥並順利的統一了西域。就在漠北及西域諸國共尊唐太宗為天可汗的時候阿拉伯人興起於西亞的沙漠,在穆罕默德強大的武力征服下,阿拉伯完成了統一,並以銳不可當之勢向東挺進。在公元633年阿拉伯人入侵波斯,並於公元651年滅波斯,波斯王子投奔大唐。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怛羅斯之戰進程圖

唐朝大軍也開始揮戈西進。高宗顯慶二年即公元657年唐大將蘇定方滅西突厥,置十六羈縻州府。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軍斬殺真珠葉護,定弩失比部,同年置阿姆河南諸都督府。同時,唐高宗冊封流亡的波斯王子為波斯王。

至此,唐朝勢力範圍已與阿拉伯有了交集,並且唐朝直接支持流亡的波斯王子,在實際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波斯依然設置了名義上的波斯都督府。

由此不難看出,唐帝國此時已經以強硬姿態站到了阿拉伯帝國的對立面上。武周長壽元年(公元 692)年,經過長達20年的反覆爭奪唐朝終於大破吐蕃,重置安西四鎮,並在西域駐紮數萬軍隊,用以控制西域。在唐帝國重新控制西域後,阿拉伯帝國依然執著東擴。直至天寶時期,阿拉伯帝國開始直接向唐朝傳統勢力範圍進行滲透。而兩大強權在中亞的對峙也成為了必然。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但羅斯之戰想象圖

怛羅斯之戰的爆發

怛羅斯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唐將高仙芝對石國問題處理不當。石國王統本出自攝舍提部,到天寶年間,車鼻施部出身的親阿拉伯帝國的特勤奪取了這個王位,一向忠於唐的伊奈吐屯倫成為石國副王。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影視劇中的高仙芝形象

高仙芝認為必須教訓一下石國國王,以杜絕其與大食勾結。公元750年,唐朝當時的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誘騙俘虜了石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國王,王子逃往鄰國與當地胡人謀劃復仇計劃。

次年,大食軍隊在他們的唆使下開始進攻安西四鎮。高仙芝親率由漢人和西域胡人組成的3萬軍隊由碎葉(今哈薩克斯坦托克馬克)出發迎擊來犯的大食軍隊。

唐朝軍隊深入七百里後到達但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與大食軍隊對峙。5天后,高仙芝的部下將領葛羅祿率部叛變,與大食軍隊合攻唐軍,高仙芝大敗,僅率數千部眾突圍而歸。後退到了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一帶)以東,唐朝軍隊與大食軍隊的唯一一次直接交戰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唐軍

怛羅斯之戰的影響

怛羅斯之戰中高仙芝所率的軍隊受到嚴重的損失, 不過這種損失並不可能從根本上動搖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實力, 更不會削弱唐朝當時強大的國力。據《舊唐書》所載:

"七載,高仙芝代靈察 ,舉兵圍怛羅斯,黑衣救至,仙芝大衂,軍士相失。 夜中聞都將李嗣業之聲,因大呼責之曰:軍敗而求免,非丈夫也。嗣業甚慚,遂與秀實收合散卒,復得成軍。 師還,嗣業請於仙芝,以秀實為判官,授斥侯府果毅。 十二載,封常清代仙芝,討大勃律,師次賀薩勞城,一戰而勝。"

怛羅斯戰役中,唐軍損失慘重,但奇怪的是,戰後高仙芝進行過反攻,玄宗並未對高仙芝進行過重的處分,並在安史之亂爆發時還加以重用。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阿拉伯戰士

戰後唐朝與大食依然保持著友好關係。雙方通商不僅不受影響,大食甚至還派兵隨西域軍隊助唐平定安史之亂。《舊唐書》記載:

"至德初遣使朝貢,代宗時為元帥,亦用其國兵以收兩都。 寶應、大曆中頻遣使來。"

由此可知,雙方關係未因戰爭而惡化,唐朝依然在中亞有一定勢力。 安史之亂時期,唐朝無力平叛,不得已抽調西域軍事力量,但吐蕃卻趁虛而入,而唐再也無力顧及西域,從此唐朝真正退出中亞地區。

而對於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雖然是這場戰役的獲勝方,但是穆斯林軍隊卻在獲勝後停止東進。在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損失了將近4萬人,自此阿拉伯人停止了東進,因為他們之前在西亞的一系列戰鬥都從未受過如此巨大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怛羅斯之戰也促進了中國文明的西傳。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通過這一戰役傳出的,戰爭中被俘的唐朝工匠被阿拉伯人強迫在康國製造紙張,由此造紙術傳到伊斯蘭世界,再傳到西方。中國的煉丹術也西傳成為後世的化學;哈里發摩哈普德建年號,很可能也與中國皇帝建年號紀元有關。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唐朝都護府

怛羅斯戰役也推動了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化。公元7世紀末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向中亞擴張勢力,伊斯蘭教也得以在這一地區迅速傳播開來。從8世紀後半期到9世紀初,伊斯蘭教逐步成為中亞當地居民所信奉的主要宗教。

乃至後來入主中亞的突厥人無論建立什麼樣的政權都離不開伊斯蘭教對他們的影響。緊隨其後的蒙古人通過西征消滅了阿拔斯王朝和突厥人的勢力,但仍無法阻止伊斯蘭教在中亞地區的強大影響力,以至於一些蒙古貴族也跟著信奉了伊斯蘭教

由此可見,阿拉伯帝國通過怛羅斯戰役的勝利在中亞傳播伊斯蘭教,改變了一個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更為中阿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和廣闊的舞臺。

通過怛羅斯之戰獲得的啟示

國家之間尤其是大國之間的交往一定要加強互信,盡力避免軍事上的意外衝突。怛羅斯之戰雖說是兩大帝國之間的軍事行動,卻更像一場意外的軍事衝突。

首先,唐將高仙芝,如能堅守信義,在石國國王投降後保證其利益,那麼這場戰爭便可能避免。其次大食呼羅珊總督如能堅守帝國既定的對唐"友好政策",這場戰爭也打不起來。因此,在國家交往中,應該堅持和平友好的政策,並尊重各個國家尤其是小國的利益,同時也要加強交流。

戰爭既是文明的助力者也是文明的破壞者。怛羅斯戰役之前,唐通過西域與大食甚至遙遠的大秦有直接的貿易往來,各國商旅通過這條商路將不同民族的商品、文化傳向四方,加速了各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然而,怛羅斯戰役之後,大食控制了東西方的交通,唐也因國力的逐漸衰微而無力經營西域,這條繁榮了幾百年的絲路漸漸凋敝起來。東西文明交流也逐漸的減少,這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巨大損失。

這些損失的造成,固然不是怛羅斯之戰的直接影響,但是,正是怛羅斯之戰唐朝軍隊的失敗,使唐朝的威望在西域各國受到了極大的損失,西域諸國逐漸脫離唐帝國,絲綢之路才漸漸中斷。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唐三彩

結語

怛羅斯之戰是實力相當的唐食兩國為維護雙方中亞勢力不受侵犯,通過幫助屬國用兵,繼而爆發的一次戰爭。 然而,這場戰爭並不是雙方唯一的戰爭,就在怛羅斯之戰爆發前,為爭奪中亞,雙方小規模的摩擦和衝突不斷,怛羅斯之戰只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次。

而戰後兩國在中亞的勢力又再次均衡, 雙方友好關係也並未中斷, 唐的造紙術通過戰爭傳播到阿拉伯半島及歐洲,對中亞、歐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資治通鑑》

2. 《舊唐書》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我們刪除。)本號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