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改革创新开启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系列报道⑤构建“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打造乡村组织振兴“崂山样

2019年,青岛民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坚守为民初心,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着力改善民生、真诚服务群众,努力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小编今天同大家一起来看看崂山区是如何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

【改革创新开启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系列报道⑤构建“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打造乡村组织振兴“崂山样板”

【改革创新开启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系列报道⑤构建“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打造乡村组织振兴“崂山样板”

2019这一年,青岛市崂山区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为指导,探索构建以“一核引领、八小支撑、五级联动”为主要内容的“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全区形成“组织强、队伍硬、服务好、乡风淳、民心和”的社会治理生态,走出了具有崂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改革创新开启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系列报道⑤构建“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打造乡村组织振兴“崂山样板”

“一核引领”抓统筹,联动联促织密“一张网”

着眼解决少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强、基层基础不够夯实的问题,崂山区把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作为乡村振兴“一号工程”,强化党组织在乡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以流程再造的理念建强组织体系。发挥好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的“龙头”带动作用,从基层党建架构着手调整、完善和改革,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管区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打破原有空间界限和地域限制,在街道和社区之间新组建了30个管区党委,选派街道优秀科级干部担任管区党委书记,每个管区配备5—7名机关工作人员,打造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隐形”战斗堡垒。创新实施“三建联动”网格化治理新机制,将全区科学划分网格654个,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配备专职网格员735人,随时随地掌握影响社区和谐的突出问题,推动“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落地。

以强基固本的韧劲打造过硬支部。

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组织设置、班子队伍建设、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9个方面着手,建立基层党组织“1+7”标准化体系,出台《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标准》,配套制定《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达标升级考核管理办法》,每年采取“支部自评—上级考评—会议审评—组织联评”的方式,对社区党组织评定定级,将评定结果与社区评优评先、政策扶持、保障激励等直接挂钩。在规范基础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典型培育,先后培育了东麦窑社区、枯桃社区、青山社区等20余个“有颜值、有气质”的党建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严管厚爱的思路抓实两支队伍。采取“进社区、进课堂”等形式,加强以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社区干部教育培训;严格落实“一诺两审三评”、坐班值班、民情大走访、双向述职等制度,督促社区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推行党员联户、“党员家庭”挂牌制度,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出台《党员计分管理办法》,借助“互联网+”模式在162个社区开发了党员参会刷脸签到系统、会议视频监控系统,将从严管理监督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实施社区后备力量培养计划,加大对社区优秀人员培养力度,实现每个社区有2—3名后备力量,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一批优秀后备人才。

【改革创新开启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系列报道⑤构建“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打造乡村组织振兴“崂山样板”

“八小工程”全覆盖,善做善成下好“一盘棋”

着眼于解决少数社区乡村治理手段落后、方式单一、体系碎片化等问题,崂山区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社区自治、法治、德治全过程,以“八小工程”为总抓手、总载体,确保基层治理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

推行“小公约”,立起新规矩。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行为规范,组织社区居民采取酝酿协商、交流讨论、集体研究等方式,建立简便易行、务实管用、能够记住、便于相互监督的《居规民约》,推动居民守法守纪守规矩、立言立德立形象。

健全“小民主”,营造好氛围。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社区重大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出台《关于实行农村社区事务管理“三议两审两公开”工作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并通过印制小册子、绘制流程图等形式,让每一名党员都参与、每一名居民都知晓,构建起全方位监督、全环节监控的责任体系。

深化“小服务”,真情暖民心。完善区、街道、管区、社区四级为民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了“一门式办理”“服务驿站”等综合服务平台。全区66项公共服务事项可以在街道以下层面“一次办好”,群众零跑腿比例达到了75%。

加强“小调解”,凝心铸和谐。在全区组建社区“和事佬”调解队伍,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问题在第一时间化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实施“一社区一法律顾问”,选聘了77位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律咨询等免费服务,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维护“小平安”,合力保稳定。借助“三建联动”网格化治理平台,将社会治安防控力量推进到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建立乡村平安志愿者巡逻队伍,开展“我为大家看一夜,大家为我看一年”活动,引导党员群众“看家护院”“巡逻打更”,确保乡村社会安全稳定。

培育“小乡贤”,弘扬主旋律。整合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等资源力量,通过“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培育富有社区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引导新乡贤依法参与乡村治理。

争当“小名人”,发出好声音。

常态化开展具有乡村特色的德孝文化活动,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孝子女”“好少年”,扩大榜样模范群体数量,引导广大社区群众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

亮明“小家训”,传播正能量。在社区统一制作特色牌匾,并逐家逐户进行悬挂展示,引导居民传播治家格言、讲好家风故事、传承优秀家风,推动形成家风正、民风淳、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在“八小工程”推进过程中,积极开展乡村治理100佳评选活动,深入挖掘乡村治理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改革创新开启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系列报道⑤构建“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打造乡村组织振兴“崂山样板”

“五级联动”聚合力,齐抓共管拧成“一股绳”

在推进“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中,崂山区整合全区优势资源力量,建立完善部门抓牵头推动、街道抓统筹协调、管区抓承接落实、社区抓管理服务、网格抓治理兜底的“五级联动”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形成了职责明确、联动支撑、协调运作、合力推进的运行体系。

部门抓牵头推动。整合全区20多个职能部门要素和政策,积极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对直接面向基层、由街道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各类审批和审核事项,依法下放到街道,发挥好乡村治理“后方保障部”的作用。

街道抓统筹协调。强化街道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直接责任,统筹利用好各类乡村振兴资源,将人力、物力、财力和治理责任下沉到管区,落实到社区,发挥好“前方指挥部”的作用。

管区抓承接落实。

完善和规范管区工作机制,建立包社区干部常态化“入户走访”制度,强化阵地在社区、岗位在社区的意识,把管区打造成为服务群众、落实“八小工程”的“隐形”战斗堡垒,发挥好“前线主战场”的作用。

社区抓管理服务。在社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站),落实社区干部坐班值班、民情大走访等制度,及时收集和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发挥好“一线主阵地”的作用。

网格抓治理兜底。以“5+X”标准配强网格工作力量,发挥好机关干部、社区干部、民警、专职网格员等人员作用,配备社区“网格通系统”实时监测,做好网格内信息收集、宣传教育、矛盾化解、志愿服务、便民服务代办等工作,构建“人在网格中、事在网格办、问题在网格化解、工作在网格落实”的工作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