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春節前市場仍有上攻可能

2019年12月份以來A股持續上漲,北向資金也持續淨流入,1月2日累計淨流入額突破萬億元。如何看待本輪市場上漲?北向資金在A股佔比逐漸擴大將如何影響市場?後市該如何佈局?本期財富圓桌邀請太平洋證券研究院院長黃付生、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華創證券策略組組長周隆剛就此展開討論。

□本報記者 吳玉華

市場風險偏好明顯好轉

中國證券報:在各種因素影響下,2019年12月份以來A股市場持續反彈,從目前來看,對於這輪行情如何來看?是否有進一步上攻可能?

黃付生:從本輪行情的驅動看,12月以來的上漲主要為新募集資金+週期復甦預期+春季躁動提前。另一方面,市場對於通脹回落後的貨幣環境有著較為積極的預期,新募集資金的增倉仍在進行中,據我們測算,當前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倉位約為84%,普通股票型基金倉位已至88%,還有可能進一步上升(距離2018年初仍有一定距離),週期復甦預期難以證偽甚至大概率隨著PPI的大幅上行而證真。我們認為春節前大盤仍有進一步上攻可能,不排除指數上行至3200點。

王德倫:興業策略認為市場逐漸從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這輪行情從整體來看是降準後市場整體流動性處於寬鬆區間、專項債等穩增長政策措施發力和經濟基本面數據空窗期等有利因素共同發酵。投資者積極作為是當前不二選擇。對各種因素給市場帶來擾動、震盪、回調無需過度擔憂,反而是好的買點。

周隆剛:當前市場情緒在升溫,一是傳統的春季躁動利好因素仍存,而央行降準對這些因素有增強效應;二是當前中國經濟處於庫存週期尾聲,短期經濟數據表現較強,經濟見底預期升溫。從行情的延續性或節奏上來看,後續關鍵節點為一季度末對當前經濟改善預期的驗證。另外市場對於後續財政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存在預期,從節奏上來看,預期在春節前後CPI見到高點,進入下行趨勢。綜合來看,當期市場風險偏好出現明顯好轉。

北向資金淨流入趨勢不改

中國證券報:2019年北向資金淨流入3517.43億元,創歷史新高。2020年伊始,北向資金持續淨流入,並在1月2日累計淨流入金額突破萬億元。北向資金在A股佔比逐漸擴大將如何影響市場?2020年北向資金將如何變化?

王德倫:有三個方面影響。第一,邊際資金持續流入,利好A股長牛趨勢。目前中國GDP接近14萬億美元,A股市值為7.8萬億美元,目前MSCI新興市場指數市值僅5.5萬億美元。但因體量過大,已納入比例僅為20%,因此北上資金流入中長期大趨勢不變。

第二,促進A股市場估值重構,價值化之路已經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諸多行業沉澱了一批高性價比的優質資產,這些優質資產集中在能源、銀行、工程機械、航空、電氣設備、汽車零配件和交通技術設施等行業,與對應行業的全球龍頭相比,我們的估值相對便宜。

第三,外資持續流入表明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紅利持續釋放。借鑑日本、韓國、臺灣地區,以及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的經驗,開放的紅利最為受益的是股市。

目前由於MSCI尚未公佈新的A股納入時間表,保守估計2020年北向資金流入A股的速度可能會放緩,但是伴隨中國持續推進對外開放,外資仍將持續流入A股。

黃付生:北向資金在A股佔比逐漸擴大帶來審美偏好的不同:北向資金更偏愛行業中具有顯著競爭優勢的公司,同時對於行業面臨景氣拐點時出手也更為堅決,更多采用配置型策略,例如2019年下半年以來對科技股的持續買入。北向資金佔比逐漸擴大為A股帶來流動性的同時也有助於更好地平滑市場波動。

從北向資金配置A股的驅動看,北向資金傾向於在人民幣升值時買入A股,我們認為在經歷2019年人民幣超跌後,在經濟週期復甦背景下,人民幣幣值將趨於穩中有升,即使2020年外資納入A股比例帶來的被動配置效應邊際減弱,外資主動買入A股也不會停止,各行業龍頭優勢將更加顯著。

周隆剛:北向資金持續流入將對A股產生積極影響。第一,北向資金的持續流入將為A股市場提供直接的流動性支持。第二,外資的持續增持顯示A股資產配置吸引力,有助於提升投資者信心。第三,外資的投資風格將有助於引導市場向價值投資方向演化,北向資金2019年增倉個股接近1200只,增倉數量佔總股本比例超1%的有600只,超5%的有38只。從行業來看,銀行、電子、房地產、非銀、機械設備是2019年淨增持股數最多的行業;家用電器、建築材料、機械設備、傳媒、農林牧漁增持股本佔總股本比例較高。外資擇股偏好將對國內投資者形成一定示範效用,使得優質資產的市場關注度提升。第四,從中長期視角來看,北向資金進入將有利於A股市場主體結構優化,外資進入不僅僅是資金的進入,也是國際機構資產管理理念和機制的引入,對A股市場國際化接軌和中長期健康發展將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多維度佈局後市

中國證券報:春節前行情是否會持續?具體該如何佈局?

周隆剛:當前市場最大的分歧在於週期資源品和科技消費核心之間的配置問題。週期資源品短期情緒明顯升溫,而科技消費核心中長期邏輯更順,核心還是在於週期資源品行情能否延續,對應宏觀層面還是經濟改善的持續性問題。中東地緣政治風險的發酵升溫,我們認為短期內並不會對經濟改善邏輯升溫形成根本性破壞,而在週期資源品,尤其是外部定價,如原油有色化工板塊情緒升溫背景下,甚至會產生一定的利好效應。

對市場而言,市場風險偏好有望進一步提升。成長板塊重視政策邊際改善、估值處於底部的傳媒板塊,在特斯拉、國產替代等概念帶動下,新能源、電子、計算機等科技板塊將表現出對風險偏好提升的高彈性;中游結構性補庫仍在延續,相對看好家電、汽車、機械、輕工等板塊,強週期品內主要是多重邏輯共振品種,如受益於美元弱勢、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石油石化、有色,行業格局較好的是化工、建材、鋼鐵;階段內主體性機會預計較為活躍,重視資本市場深化改革下的非銀,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下的軍工。

黃付生:我們認為春節前紅包行情仍可持續,對於後市,我們認為需要留意的潛在風險為:通脹超預期上行帶來的利率超預期上行衝擊股市估值,社融過快增長帶來的政策邊際收緊,下半年週期復甦回落被提前預期。而更多的積極因素將可能在春節後進一步反應,上半年機會遠大於風險。我們認為一季度受益經濟回升及行業景氣週期,金融與成長是主要線索,建議投資者繼續關注新能源/傳媒/半導體的回調上車機會,下半年或有更多熱點,如酒店、環保、種植、5G應用等。

王德倫:春節前市場仍將繼續處於戰略進攻期。市場整體流動性處於寬鬆區間,行情有基本面預期催化,流動性和市場情緒的積極推動。板塊配置“兩頭走”,一頭是“核心資產”中低估值價值龍頭,如金融、地產、週期等方向。另一頭是“大創新”中的5G泛化(包括遊戲、網絡經濟等)、新能源車產業鏈、中國製造高端化等新興成長方向。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