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历朝这么多篡位的为什么骂赵匡胤的人最多?

三国英雄曹操


这个问题存在问题,因为在历史上众多篡权夺位者中,赵匡胤恰恰是受到正面评价最多一个。

这是因为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后周天下,整个过程基本上没有流血事件发生(仅仅死了一个韩通)。夺权后既没对前朝皇族进行屠戮,也没对朝中文武大臣进行清洗,是最为温和的。

同时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国祚长久,虽然武功不昌,但经济发达,文化灿烂,老百姓的日子最好过。

在史上有三个篡位者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大王朝,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杨坚,一个是赵匡胤。

三个人当中,杨坚最是让后世诟病。因为他得国最易,而杀戮最重。

其次便是司马懿,得国不正,后代扰乱社稷,导致“五胡乱华”,让华夏文明遭受几近灭顶之灾。



我的乾坤


如果比起杨坚,武则天和朱棣这几人,可能确实是骂赵匡胤的人多些,毕竟赵匡胤篡权是对后周的孤儿寡母下手,而且还是自己的恩人的王朝,他这么做,有些见利忘义。

但事实上真的是骂赵匡胤的人多吗?笔者认为并不多。

他的篡位,几乎是和平禅让

周世宗柴荣是个公认的五代好皇帝,他在位5年期间,南征北战,奠定了日后必将统一的局面,只可惜他在北伐辽国的时候,本来连打胜仗,却因为突然生病而英年早逝。

他去世之前将赵匡胤的官职升高了些,而他7岁的孩子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周恭帝即位不到半年,北方就传来北汉同辽国联军攻打后周,于是大臣们最终决策是让赵匡胤领兵北上。

不想此消息并不为实,而赵匡胤领兵到了陈桥驿站,经过其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等人的提议,发动了“陈桥兵变”。

这么看来,此次的兵变,已经是预谋已久的事情,在他们班师回俯的时候,除了部分守城的将士被杀外,基本没有杀任何人。

回到朝廷的大殿上,虽然有些大臣对此不满,但也无可奈何,选择称臣。而赵匡胤对皇室成员,只要不反抗他都优待,基本都封侯,他还专门赐下了“丹书铁卷”,也就是免死金牌,即使柴家人犯罪,他也不追究。

比起大部分的篡位者,赵匡胤算好的了,毕竟他发动的兵变,基本没有造成什么破坏,也没出现什么烧杀抢掠的事情,历来的政变都是鲜血淋淋,他能善待前朝皇室,不可多见了。

赵匡胤为政延续了后周

赵匡胤的兵变有个好的地方就是他能更好地统治朝廷,加速了中原统一的步伐。

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不然凭借当时他39岁的年龄,以及个人优秀的为政措施,他用不了多久就能统一中原,甚至辽国也有可能被他消灭。

但他死后,7岁的儿子即位,根本没有什么决策权,一般都是靠大臣们商讨结果,如果后期形成了不同的党派之争,势必让朝廷形成外忧内患的局面,这样的后周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五代十国就有不少是这样被消灭的。

赵匡胤虽然比不上周世宗,但他当政后,确实延续了后周的一贯主政风格,虽然他征战多年没能统一中原,但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势的也是他赵家人,他的弟弟赵光义。

北宋能统一中原,确实依靠后周的前期奠定基础,但也离不开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他们都是亲征的皇帝,对统一大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试想赵匡胤不发动兵变,结局没什么意外都是朝廷形成不同的党派,那样只会让后周无法生存,而柴家人很可能会在这样的动乱中被杀死,因而赵匡胤的安排,已经算不错了。

试问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是对还是错?如果说它是对的,那么对柴家人不义该如何解释?如果是错的,那么后期能靠后周统一各方吗?

历史没有对错之分,骂与赞扬都是个人所好。


小吴阅历史


赵匡胤能够辉煌腾达,是因为得于皇帝的恩宠,而不断加官晋爵,最后谋权篡位,做上皇帝的位子。赵匡胤虽是武将世家的后代,但到他这辈时,门庭已不振了。

赵匡胤行武出身,虽立有军功,远远没有达到“武功”功盖天下,威慑群臣。是因为皇帝的宠信,统领兵权的。赵匡胤深受皇恩,却不思答皇恩,窃取神器,谋权篡位,自立为皇帝。赵匡胤就是靠阴谋篡位的,从柴氏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江山。赵匡胤是用阴谋诡计篡位的,最得国不正的,让世人瞧不起。世人瞧不起也就算了,但可不能有报应啊。非也非也,人算不如天算。

纵观历史即是使乱臣贼子篡位,也是战功赫赫,武功盖世,横扫天下,威胁群臣。赵匡胤篡位完全是靠赤裸裸的阴谋,赵匡胤完全是忘恩负义之徒,损阴德最大的。看看赵匡胤的报应也非浅,赵匡胤的儿子下场都不好,这恐怕也是报应吧。赵二赵光义也善于搞阴谋,结果也有靖康之耻的报应。赵宋王朝起于从柴氏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江山,最后江山又亡于孤儿寡母手中。这难道不是冥冥之中上苍安排的报应?正印证了那句话,善恶到头终有报,因果循环总不虚。


用户6579727979


宋太祖陈桥之变,被将士拥戴当上了皇帝。北宋统一了中国。杯酒释兵权,结束了大将篡权的乱哄哄的历史。

赵匡胤是个温和的帝王,实行文官知州的仁政。可惜烛光斧影中病逝,未能对历史有更多建树。

北宋富裕,却一直生活在外族武力高压之下。从沒收复辽朝当年侵占幽州等十六州。外患始终存在,与金丶辽丶夏等战事不断,还延续到南宋。

宋朝从没像大汉盛唐渴饮匈奴血、饥餐胡虏肉那样横扫西域如卷席,相反却一再挨打丶贡赋。更有打了胜仗低头赔款丶年年贡租之丑样,更有靖康之难,两个皇帝和整个皇室大臣被押赴大漠的大悲剧,北宋被灭了。

所以这一切,就是赵匡胤惹得祸,取消武将权力丶消弱边关力量,马放南山,武将休养。成全了赵家安逸自乐,却毁了将士忠勇,边防堪乱。民风疲软,士气涣散,异军突起,国将不国了。

虽然赵匡胤不是北宋灭亡之魁首,但北宋一路败绩,人们只能怨宋太祖何以代周继立呢?


夏雨风


其实吧,赵匡胤篡位在所有篡位者中是被骂的最少的。但回过头来看,他是最恶劣的那一小撮。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赵匡胤所处的时代背景——五代。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武将是没有丝毫忠诚节操可言的,投敌叛主就是家常便饭。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而已。甚至连“套路”,都和此前的郭威一模一样。

虽然都是叛乱,但是赵匡胤是仁慈的。对原来的统治阶级不但没下死手(只杀了一韩通),还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在众多的篡位者中,几乎算是独一份,所以名声一直都不错。

为什么说他恶劣

正如题主所说,历史上篡位的人很多,司马懿,杨坚,武则天,郭威等等。但他们都是和当权者产生矛盾之后篡位,绝不存在像赵匡胤这样负恩的。

如武则天,李显都准备扶持韦皇后娘家了夺权了,她还不动手?如郭威,完全就是被逼上绝路,最后全家被杀光,所以他弑君也没人说什么。

赵匡胤就不同了,他本来根本就没有造反的能力。他的官职是殿前司点检,统帅的人马只有禁军中的三分之一。他也不像郭威一样担任枢密使,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他无权调兵,只有统兵权。

所以他谎报契丹入侵,由朝廷帮他在禁军中选拔精锐出征,把自己的人留在开封驻守。然后就是陈桥兵变,火速杀回开封。可以说,他的篡位成功是建立在朝廷对他的绝对信任上。没有人防着他,反而放权,一步步的把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其性质就相当于王翦带着60万人出征,还没出秦境就带着人杀回咸阳篡位了。甚至要恶劣的多!

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当然,赵匡胤建立的军功并没有辜负他的提拔。即便如此,两人私下里的君臣之谊是不可抹杀的。柴荣刚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赵匡胤就玩一出兵变夺权,实在是说不过去。

好在,他放过了柴家,不惜以王爵厚待令其延嗣。世人只道其宽厚,反将其篡位谋反之事淡忘了。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因为他们不懂历史,认为宋朝以后军事不如人,中原被外族欺负,源自于赵匡胤的收兵权,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力羸弱,

其实这个毛关系都没有,明朝被外族吊打?还是清朝被外族吊打?还是现在被外国欺负了?要知道,北宋之后的一千多年里,皇帝对军队的控制,都是赵匡胤模式,做出微小的变动。


讲坛视频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帝王,他对中国历史贡献是很大的,他的雄才大略也是有据可查的,他的皇位虽然来得并不光彩,但是就因为这个不光彩,使得大宋王朝曾经创造了,当时全球GDP的2/3。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泰民安和繁荣昌盛。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大宋王朝的繁荣没有赵匡胤,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认为那些骂宋太祖的人,就像那些宁愿相信三国演义也不相信三国志的人,是一样的道理。就像陈胜吴广高呼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他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他就应该是国家的英雄,历史的豪杰。











赤子丹心16


不能这么说吧嗯。也不是说骂他,最多这个事儿好坏都一半吧,骂她的人很多,但是嗯,称赞的也是很多。骂他的原因主要什么啊?因为赵匡胤辜负柴荣的信任了。没有柴荣额,根本就没有赵匡胤什么事情,现在主要就是这方面的事情。

大家比较同情柴荣和后周。因为后周太祖郭威又能拿很大的同情分,是个好皇帝。又身世太悲惨,为了国家百姓稳定,连杀他全族的也放过,又能拿很大的同情分,

这就是大家有些看不惯赵匡胤了,因为吃相有些急切了些。。



乡村六月和老挝玛萝拉


历史上篡位的人很多,杨坚篡的是外孙的皇位,同时也是恢复汉人江山,所以骂的人不多。赵匡胤是在国无战事的情况下,谎报军情,欺负柴家孤儿寡母,太不厚道。


正经的知识


感谢提问。

导读

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之君,但是他的皇位却是从后周柴氏手中篡夺而来。而且北宋建立之后重用文臣,打压武将,使得两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面对游牧民族完全处于劣势,并且还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这是导致赵匡胤被骂的主要原因。

后周世宗柴荣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了一段相对混乱的时期,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儿皇帝石敬瑭,也有为了官位不惜以妻女为代价的官场不倒翁冯道,而柴荣绝对是五代十国一等一的明君。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郭威死后,后周的皇位便由柴荣继承,这种情况放在现在决对是要上法院对簿公堂的。

柴荣继位后,励精图治,整顿军治,迅速发展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除此之外,他重复了历代明君做过的事,整饬吏治,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与民休养。重视文化建设,激励民间献出藏书,充实国家馆藏。

柴荣在位时,多次组织军队征讨南唐、后蜀等国,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柴荣在征讨辽国时,用时四十二天,就收复三关三州,震动辽国朝野。

然而在准备夺取幽州时,柴荣一病不起,不久之后便撒手人寰。 柴荣死后,其子周宗训即位,赵匡胤欺负周氏孤儿寡母,夺了柴氏江山。

赵匡胤的忘恩负义

东汉末年,曹操父子夺权是水到渠成,摆明了就是要夺你汉室江山,同样的,司马氏也是这样篡位曹魏的。

南朝刘裕也是手握大权,立有战功无数,要能力有能力,要手段有手段,篡位属于力挽狂澜。隋文帝杨坚本身就是皇帝的岳父,皇族宇文氏针对重臣一一翦除,如果不是皇帝病逝,杨坚很可能也会被干掉,所以他篡位也是意料之外,更何况杨坚建立的隋朝文治武功都达到了极致,绝对不是区区弱宋可以相比的。


再看赵匡胤,篡位本身就是他自己谋划好的,趁主上年幼,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但是赵匡胤非要说自己是被逼无奈,典型的想要立“贞节牌坊”。

北宋的基业基本上都是柴荣在的时候辛辛苦苦打下的,赵匡胤完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桃子,窃取后周的胜利果实。

赵匡胤曾经承诺善待柴氏后人,但是柴荣的嫡系后代几乎是莫名其妙的全部死亡。抢了人家的财产,还把人家的嫡系后代几乎都灭了,只剩几个旁支,实在不知道承诺为何物。

赵匡胤完全就是利用了柴荣对自己的信任,在皇帝更换之际阴谋上位。

宋朝太弱了

纵观历史上几次篡位,都是后来者比前面要更强,宋朝明显是个例外,甚至北宋都算不上大一统王朝。

司马氏篡位曹魏之后,西晋依旧是当时最强大的势力,最终一统天下。杨坚以隋代周,隋王朝的强大更在后面的李唐之上,震慑周边。

但是到了宋朝,直接让人无法直视。赵匡胤害怕自己篡位的一幕在自己手下大将里面重演,自导自演了一幕杯酒释兵权,武人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朝中文臣当道,甚至专门管军的枢密院都是文臣当家,外行指挥内行,以至于宋朝在对外开拓上少有成绩。


百多年之后的靖康之耻更是让北宋成为了一个笑话,弱宋之名就此奠定。

结语

世人骂赵匡胤居多更多的还是因为北宋的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赵匡胤的窃国行为使他不能完全信任武将,这是北宋弱到极致的根源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