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西施、貂蟬、楊貴妃為何都沒有孩子呢?

唐志憲


西施、貂蟬、楊貴妃,如果再加上王昭君,就是所謂的“四大美女”了。這裡問的是有沒有孩子的問題。所以,王昭君沒有提出來。王昭君嫁到一年之後,呼韓邪單于去世,昭君又根據匈奴的習俗,嫁與呼韓邪的兒子,其間生了幾個孩子。這一點,史書上記載的很清楚。也就不必多說了。

至於西施、貂蟬、楊貴妃有沒有孩子的問題,恐怕就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明白的了。我們先說一下楊貴妃。她應該是確實沒有孩子的。女人因為自身的原因不能生孩子的情況,也是很正常的。楊貴妃大約就是不能生的。這或許正是他能成為楊貴妃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楊貴妃原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媳婦,壽王李瑁的妻子。她於開元二十二年,十五歲的時候,嫁給李瑁。成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八年被李隆基看上,先是讓她出家當女道士,然後接進宮來,封為貴妃。

我覺得,楊貴妃之所以能成為楊貴妃,與沒有孩子大約是有些關係的。假如妃與壽王有了孩子。在武惠妃死後,唐玄宗比較孤獨寂寞的情況之下,就算要再找個女人陪伴,大約也不會找到壽王妃。因為她已經是孩子的媽了,假如跟了玄宗再生一個。兩個孩子之間是兄弟還是叔侄呢?因為楊玉環沒有孩子,便少了一層顧忌。從而也就從壽王妃變成了楊貴妃。進而成功入選四大美女之列。如果,他沒有被唐玄宗選中,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兄弟姐妹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也就不會有“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了。

西施和貂蟬雖說都是歷史人物,但因為歷史久遠,她們的事蹟都已模糊了。今天我們心中她們的形象,更多的是文學形象。文學形象,大多反應的不是歷史人物當時的思想情感,而是作者生活時代的情感。

西施這個人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沒有出現。但在吳越爭霸時期,越國大夫文種確實為勾踐提供了許多滅吳或是弱吳的計劃,其中之一,就是美人計。越國當時獻給吳國的美女,就有西施、鄭旦等。西施們到了吳國之後是否生過孩子,歷史沒有記載,也就沒人知道了。在人們的觀念中,生孩子是與安安穩穩的過日子相關聯。但是,西施到吳國,顯然不是這個目的。所以,就算她生過孩子,在吳國被滅之後,下場也不會好。於是,後世自然也就不會提了。這種情況在文學中比比皆是。舉個簡單的例子。昭君出塞,在匈奴生了兩三個孩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在尚小云所演的京劇《昭君出塞》中,王昭君在出了漢界沒有到達匈奴王庭的時候,就自殺身亡了。這種設計,當然於歷史不相符合。但這並不是因為編劇不懂歷史,而是有意為之。尚小云的時代,中國面臨著日本的侵略。文藝界以這種方式,表達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骨氣。

貂蟬這個人物,歷史上是沒有的。她是《三國演義》作者的藝術創造。按《三國演義》的說法。貂蟬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女,因為憂國憂民之情,與王司徒巧設連環計,利用董卓、呂布好色的特點,引起雙方內鬨,最後達到除掉董卓的目的。這個貂蟬的形象,雖是歌女,卻有憂國憂民的士大夫情懷,和為國獻身的精神。但在《三國志.呂布傳》中的說法,卻與此不同: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從三國志的記敘中,可以看出。呂布是與董卓的侍婢私通。但這侍婢不是王允的義女。此人大約是貂蟬的原型,但精神的高度,不能與貂蟬相比。因此,貂蟬實際上是一個文學人物。至於她的原型董卓的侍婢是否生過孩子,與歷史大事無涉,因此,著史者不會在意。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肯定不是老百姓投票選出來的。她們是文人士大夫總結出來的。因此,在她們身上體現的是文人士大夫的為國獻身精神。按世俗的觀點看來,既然是美女,當然應該“宜其室家”,應該生孩子。可是,在為國獻身的大前提之下。生孩子的事,就沒有那麼重要了。西施、王昭君、貂蟬身上體現的都是這種精神。只有楊貴妃的情況有點不同。如果不是在安史之亂後,李唐又恢復了江山。楊貴妃的形象,大約會和歷史上的妲己、褒娰一樣,成為女人禍水的代名詞。四大美女,既然是美女,當然應該讓人看到女性的柔美,不能只看到愛國的剛強,於是,楊貴妃便也可以名列其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