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中秋节写给谁的?

BH


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作为借月而咏、因月怀人的名篇可谓备受读者推崇,堪称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胡仔《渔隐丛话后集》中更盛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而其中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被文人墨客们奉为经典。但此句为何发“愿人长久”之思,到底与谁“共婵娟”?愚将作一番粗浅解析,愿与众同好之友共飨。首先再现原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词前小序里,我们除了能略知词人在什么背景下作出此词,千万别忽略了“兼怀子由”这四个字,此四字无比明确地交代出,是思念子由、为子由而作!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由,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同时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相比苏轼文的豪迈大气、姿态横生,苏辙文则更显汪洋淡泊、秀杰深醇之气。并肩为文坛令人瞩目的“双子星”,苏轼、苏辙到底有着怎样难以割舍的兄弟情谊呢?我们可以从他们儿时的经历谈起。


苏轼生于1037年,苏辙生于1039年。兄弟俩仅差了不到三岁的年龄。两人可谓从小一起长大,一块玩耍,一同读书。因为有个天赋异禀、光焰万丈的哥哥,苏辙从小就是哥哥苏轼的小跟班。哥俩简直把“兄友弟恭”演绎到了极致:哥哥苏轼时时对弟弟苏辙关爱有加,每有好物好事,必与弟一起分享。若仅有唯一,他必定先礼让弟弟。比如有一次,少年苏轼得到了一方旧酒缸制作的砚台,因其玲珑精巧、形质奇特,苏轼满心欢喜爱不释手,但因为只有这唯一一个,尽管再喜欢,他还是把它送给了自己心爱的弟弟。


兄弟俩从小入则同坐同卧,出则同学同游。就连此后的求学赶考,两人也是一同随行:嘉佑二年两人共同及第进士,并于同年共同步入仕途。苏轼个性不拘小节、旷达洒脱,苏辙则沉稳内敛、谨慎持重,两人性格也形成很好互补。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大致相同:早年一起在变法斗争中共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之地。“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九死一生。手足情深的苏辙想尽一切办法营救,后来更不惜自请免去一身官职,以为兄赎罪。最后与苏轼同遭惩治,苏辙被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则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苏轼投身狱中,自认难逃死命的他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深情地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后来苏轼逝世后,肝肠寸断的苏辙,挥泪亲自撰写《墓志铭》恭誉苏轼:“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苏辙兄弟情深真乃世所罕见!


而这首《水调歌头》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夜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便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此时苏辙则在济南为官。其间,为便于兄弟睦晤,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但直到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到任密州太守,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苏辙已是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分析全词,我们一起从中体会一下苏轼对苏辙深切的思念之情: 词的上片词人对月感怀,把酒临天,既抒发了对“琼楼玉宇”理想之境的向往,也表达了“进亦忧,退亦忧”的彷徨与苦闷。词的下片起句即开始转笔怀人(子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的是月亮的运行轨迹,让无眠之人看得如此真切!充分地道出了苏轼因极度思念以致夜不成寐的恨与痛。恨痛之极,他更悲愤地诘问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应该不会有什么怨恨,可偏偏为何在离人眼前如此圆满?”苏轼看似无理的语气,却是自己对胞弟痛彻心扉、苦苦思念的有力表达!但苏轼毕竟是苏轼,豁达的他即刻以一句充满哲思的思考宽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慨叹加极思使苏轼终如虹霓赫现般,道出了自己那句光耀千古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他对不能与自己团圆的弟弟,所发出的极致而美好的期许!此语既表达了自己对胞弟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对天下正经历离别之苦的人,所给予的一种美好祝愿。


苏轼与苏辙既是兄弟,又是师生,同时又是诗词唱和的良友、仕途中同甘共苦的伙伴。他们这种精神上互励互慰的关系,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孝悌文化中的“悌”字。


风西夜昨


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山东密州超然台上,知州苏轼呼朋唤友共度中秋。那晚的月色格外迷人,斑驳的月光透过桂树洒落地面,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美景美食使人沉醉,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凌晨,朋友们兴尽而归,独留苏轼仍凝视天上玉轮感怀。

突然他令侍女朝云拿笔墨来,朝云立刻带人将桌上收拾干净铺好笔墨。只见苏轼醉意薰然挥毫泼墨,写下的那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有情,情寓其中。中秋本是阖家团圆时刻,那《水调歌头》是苏轼写给谁的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对床夜雨是昔日兄弟情最美好记忆。

苏轼在开篇序中曾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中所说子由是其弟苏辙之字,可见苏轼此词乃为思念其弟而填。

苏轼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书香世家,父亲就是二十七岁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他还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苏辙。

苏洵大器晚成学识渊博,只因父亡需在家守孝,于是苏洵将所有人生梦想皆寄予儿子身上,由此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引导两个儿子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离开眉山赴开封赶考,苏轼苏辙双星子首战告捷。转年兄弟二人参加礼部考试,宋仁宗亲自御驾崇政殿主持殿试,两人再次双双脱颖而出高中进士。双星子年少成名一时名动京城,可就在两人春风得意马蹄疾时,故乡突然传来噩耗母亲程夫人病故,父子三人悲痛之下返乡奔丧守孝。

三年守孝期满,苏轼、苏辙再赴开封准备第二年的制科考试,二人在城外怀远驿安心苦读。一日深夜窗外风雨大作,室内烛影摇曳书香飘溢,两人伏案苦读忽闻风雨声,不觉抬头会心一笑顿觉温馨。两兄弟自幼形影不离,同吃同住同读已近二十载,早已心意相通尽知对方所思所想。

就在那日雨夜,兄弟二人畅想未来立下誓言,日后两人无论官居何位,皆不要贪恋荣华富贵早日归隐山林,两人共度夕阳畅游余生。两人当日又何曾想到未来仕途凶险,那日对床夜雨,不但成为兄弟两人日后危难时精神支柱,更成为兄弟情深最美好温馨的回忆。

二,几番坎坷几度离别犹酸冷。

苏轼兄弟在制科考试中再次大放异彩,宋仁宗兴奋大呼为后世子孙找到两个宰相之才。可就在朝廷任命苏轼兄弟为官时,苏辙却遇到了仕途中第一次坎坷。

苏辙初入仕途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竟在制科考试策论中言词犀利抨击朝政,引起一心改革新政的王安石愤怒嫉恨,致使负责起草诏书安排官员的王安石,只为苏辙安排了商州军事推官之微末之职。苏辙本有宰相之志怎甘心如此小官?遂以侍候父亲为由自请辞职留京。

而已被任命大理评事兼凤翔判官的苏轼,面对遇挫的弟弟虽有愤愤不平,可又感怀兄弟自此一别不知何日相聚,遂为苏辙赋诗一首鼓励他坚定志向,期待他日再次对床夜雨,可见怀远驿风雨夜已成兄弟情深心照不宣的念想。

1066年苏洵病逝,兄弟二人依例扶柩返乡守孝三年。可等他们守丧期满返回朝廷时,正是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推行的如火如荼之际。苏辙依旧直性不改上书指斥变法过激,再次为新党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只得随张方平赴陈州任陈州教授职。志在治国平天下的苏辙担任如此小官,其对朝政的失望可想而知了。

苏轼面对再次遇挫的弟弟深深为之担忧,可个性更为张扬的他,并未因弟弟遭遇吸取教训,而改变一心为国初衷。苏轼随后步弟弟后尘,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份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其痛斥新法犹如妖魔猛兽,言词犀利比苏辙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安石恼羞成怒跑到神宗处进言,苏轼兄弟并无真才实学,只是如战国时期纵横家那般靠耍嘴皮子邀宠。神宗虽不全信王安石之言,可对执着反对变法的苏轼兄弟也已有了成见。

王安石见神宗并未因此处置苏轼,遂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怂恿手下告发苏轼兄弟在扶柩返乡时,趁机雇船倒卖私盐。神宗为之大为震怒,本为虚无之事既使严查又怎会有真凭实据?虽然此事不了了之,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苏轼已对王安石打压政敌行为失望透顶,于是亦如弟弟那般自请离京外任杭州知事。

苏轼携妻儿赴任路过陈州时,曾与弟弟相聚短暂逗留七十余天。两人彻夜长谈互诉衷肠只觉日短,可人生有聚终有散,苏辙一直送哥哥一家到颖州才依依惜别。苏轼伤感赋诗“此生三次别,此别犹酸冷。”,回思兄弟仕途频遭风雨岂能不酸冷呢?

三,感怀人生悲欢离合祈愿亲人安康佳作中秋词横空出世。

苏轼兄弟聚少离多,后苏辙赴山东齐州任职时,苏轼要求由杭州改到山东密州为官,只想离弟弟近些以便相见。可是苏轼一到任就逢蝗灾旱灾,既要忙于赈灾又要防流民生变,其政务缠身分身乏术无缘与弟弟相聚。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076年,兄弟一别又是六年未见。中秋之夜家家月圆人团圆,苏轼怎能不想起自幼形影不离的弟弟?可如今兄弟二人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遭遇打压一损俱损,苏轼心中抑郁愤懑之情迸发。

苏轼提笔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只想将心中激愤质问青天,他想脱离现实世界,如长袖飘飘的仙人乘风归去,可是心怀天下的苏轼又怎舍得离开呢?

苏轼在出世与入世矛盾中,不觉又将思绪转到了对弟弟深切思念中。万能亘古不变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人世间悲欢离合亲人离别怎能不是常态?既然此事自古难全,那他与弟弟苏辙既使相隔千里,可是能健康平安的同赏同一轮月色,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苏轼悲愤中又透出对未来乐观之态。

虽然此后人生苏轼兄弟历尽宦海沉浮荣损共担,可他们亦如寒窗苦读对床夜雨时默契,从无怨尤从无猜忌,其手足情深沉淀成最美好文字。自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成了中秋夜世人对亲人最美好的祝福。惟愿我们所有亲人平安康健。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共读


苏东坡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苏东坡的生命历程中,弟弟苏辙和他的关系最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以这么说,除了苏东坡的老婆孩子,就是他的弟弟苏辙了。苏东坡和弟弟苏辙一直不在一起,苏辙大部分时间在山东做官,而苏东坡基本上一直被贬,一路向南,直到天涯海角。在中秋团圆之际,苏东最想念的就是弟弟苏辙了。因此,在他的诗词中,有很多是写给弟弟苏辙的。既然我们已经明确,水调歌头是写给弟弟苏辙的,我们就不再多说了。这首词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们说一首词,也是在中秋节的时候,写给弟弟苏辙的。不过,与水调歌头中秋相比,这首词更加凄凉和无奈。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好玩的国学


写给他的弟弟苏辙。苏轼在词的序言业已说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就是苏辙的字。

他们两兄弟情深意笃,且都是写文章的高手。两兄弟曾一起中了同榜的进士,轰动京师,天下闻名。

另,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两兄弟这个名字可拟得真好。他们的老爸苏洵真不是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