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天津英租界戈登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许多来自欧洲、印度的冒险家白手起家,变成百万富翁,过上了安逸享乐的生活:早晨起床,边吃早餐边打开收音机听新闻,出门买一份英文版《京津泰晤士报》,乘马车或人力车去洋行上班。忙完工作也会留意一下赛马会的资讯,打电话与朋友约周末网球赛,晚上去西餐厅吃饭,也许还要看看电影、跳跳舞……这种影视剧中的场景,其实真真实实地发生过。

1860年9月11日中英双方交换中英《天津条约》批准书,同时签订《续增条约》,第四款规定:“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正式开辟,初期面积约460亩,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清末英国人在天津)

租界内的土地由英国人开发,再由英国政府出售租约。1870年,英租界建成了第一条马路——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营口道至开封道一段),这是天津租界中修筑的第一条路,位于海河岸边,也是英租界的核心区,1884年建成的利顺德饭店、1887年建成的维多利亚公园、1890年建成的戈登堂、1903年落成的英国圣公会教堂(安立甘教堂)、1904年建成的英国俱乐部……都在这一区域内。如今除了戈登堂,其他的都还耸立在原地。

利顺德饭店开业后,达官显贵于此聚会,有人提议:把饭店门前不远的水坑填平,建成公园。建筑商从英国运来建筑材料,建成了一座英国田园风格的公园,但又在中心位置造了一座中式六角凉亭。1887年6月21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诞辰五十周年之日,公园正式开放,被命名为“维多利亚公园”。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维多利亚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公园里常有马术表演、动物展出、露天音乐会。衣着考究的绅士和淑女坐在公园的绿椅子上,或沿花坛小径漫步。但是,公园四周围着铁栏杆,除了外国孩子的保姆,任何华人和狗都不准入园。

1890年,这一区域建起了一幢英国城堡,被命名为戈登堂,戈登是负责英租界开发设计的工兵上尉的名字。戈登堂所有的拱形门窗都是哥特式,高高的石阶之上是两扇厚重的木门。大门前面架着一排“拿破仑炮”,炮口正对维多利亚公园,实际上是英国退役的武器,用来装饰和炫耀武力强大。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天津英租界军乐队)

戈登堂内设巡捕房、法庭、英国工部局和会议厅。这是天津当时最亮丽的风景,外国人来天津都要在戈登堂前留影纪念。数年后,距离戈登堂不到百米远,一幢新大楼拔地而起,是开滦矿务局总部大楼,外形像古罗马人为了胜利而建的巨大神殿。

英租界工部局仿照本国制度,在租界内实行英国法律,驻扎在兵营里的士兵与一支由印度人组成的巡捕队,负责租界内的安全和保卫,英国军舰“蜀葵号”常年停泊在海河边,远一些的渤海湾也有“毛地黄号”英国军舰长期驻守。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洋人在天津)

英租界建起了成排的高楼大厦,先后开设了英商高林洋行,汇丰银行,怡和、太古、仁记、新泰兴“皇家四大行”,德商礼和洋行等洋行机构,建成了英国、普鲁士、丹麦、葡萄牙、日本等国家的领事馆,还有台球房、篮球场、俱乐部等娱乐场所。道路上的汽车数量增加得太快了,以至于租界的主要路口不得不设立交通巡捕。

英租界工部局的华人董事庄乐峰,在20年代末创建了英式私立精英学校——耀华学校,校址位于戈登路(今湖北路),用英国人的方式教育中国和外国的儿童,一年后,在墙子河畔(今南京路)扩建新校址,如今这所学校是天津最好的中学。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天津租界英国球场)

当初,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德璀琳征得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同意,在天津南郊养牲园附近开了一座跑马场。为方便住在租界的人赌马,工部局又修筑了马路,从墙子河小白楼直通跑马场,命名为马场道。

1895年,天津英租界当局以“洋行日多,侨民日众,租界不敷应用”为由图谋扩充租界面积,数年后开始开发“墙外推广界”,也就是马场道附近的地块,这是今天“五大道”的雏形。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天津租界英国球场)

经过三次扩张,天津英租界总面积达到6000余亩,约4平方公里,英国工部局每亩每年向中国政府交租金1500文,相当于半两银子。当时一两银子折合现在人民币200元,而清末永久购买一亩良田约七八两银子,算下来,租出去的地段本就是开洼沼泽,只有屈指可数的破窝棚,以这个价格租给英国人,清政府也不算亏。

“墙外推广界”成为高档别墅区,外国建筑师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千余幢建筑,汇聚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风貌建筑,所有的小洋楼都带有开阔的庭院,院落里绿树掩映,后来这里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也有了“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一说。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洋人在天津演戏,有人扮京戏扮相)

后来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孙宝琦住在天津,他的弟弟孙宝碹住在浙江,常到天津看哥哥。孙宝碹在《忘山庐日记》中提到,他与友人徜徉于充满欧洲情调的天津租界,“盖纵横曲直,高楼峻宇,皆西国模制,无稍稍闲杂。殆与游欧洲街市无异,上海所不如也……天津之外国居留场,自庚子乱后,远胜于上海。盖上海惟黄浦滩及律师路一带稍洁净,此外则阗嚣庞杂,不免厌人,但道路略平坦耳。”意思是说,天津租界从规划到环境卫生,都强于上海租界。

二三十年代,满清遗老遗少、北洋军阀政客、洋行买办、民族实业家纷纷来到推广界购地建房,据统计有五六百人。当时中国富豪榜上排在前500名的,有80%都在天津有房产,其中最有名的包括:溥仪、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张作霖,等等。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民国时天津这4平方公里内实行英国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业安家

(洋人在天津)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天津,封锁了英租界各个出入口,但华界居民仍不断向英租界迁移,所有人出入租界都要受到侮辱性的搜查。英国兵营在天津有3000多人,司令官是少将旅长,但国际局势复杂,他们离开兵营,登上“蜀葵号”永远驶离了海河码头。英租界日渐萧条,随着战事愈发吃紧,留在天津的外国侨民被集中到一块儿,送到了山东潍坊集中营,天津英租界名存实亡。(文:何玉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