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经常看到从古墓里挖出来玉蝉,玉蝉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

小美桩


你好,玉蝉在中国玉文化中有一席之地,主要在于它在中国丧葬文化中特殊地位。蝉从商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青铜器上不断出现的蝉纹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得到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这种能破土而出,餐风饮露的神虫的敬畏。



玉蝉在唐代之前的功能最主要是作为口晗存在的,目前我们出土的玉蝉多为口晗,所谓口晗,也就是所谓九窍塞之一,再加上在汉代盛行的玉握,成为贵族丧葬的标准用器之一。但是玉蝉的使用历史比九窍塞和玉握历史更悠久,九窍塞和玉握在汉代才开始盛行。


玉蝉之所以会被人们放在死者口中,那是人们相信玉蝉会带着死者的灵魂死而复生,破土而出。当然玉蝉不仅仅是用于口晗使用,陪葬品中也有用于佩戴的工艺较为精美的玉蝉,两者的区别在于口晗工艺简单,以汉代汉八刀为典型代表;而用于佩戴的玉蝉,制作精美而且有穿绳的孔以方便佩戴。

玉蝉作为口晗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汉代达到顶峰,到南北朝时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用于佩戴的玉蝉在唐代以后得到保留,到了清代又大量出现,并且赋予了一鸣惊人的含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喜欢用蝉作为题材进行玉雕创作。



风云说收藏


古人对待死亡有着“视死如视生”的看法。死后的世界虽然是未知的,但是生人们带着对死者无尽的祝福与希冀尽可能为其打造与生前世界一样的死后世界。陪葬品最是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遗存。陪葬品的多寡与墓主人的身份有着直接的联系。自古以来皇亲贵戚的陪葬品数量庞大、制作精良,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的直接表现。

史前的玉蝉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了玉蝉,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等都有于玉蝉的踪影。像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就有三种形式:一:雕刻精细,与真蝉无异;二:雕刻较粗略,但头、眼、翅等部位尚可分辨出;三:雕刻简单,仅有形态特征。虽然雕刻的程度不一,但是石家河的玉蝉的眼睛都被着重刻画,推断古人对蝉的眼睛有着特别的崇拜。

其他时期的玉蝉

商周时期的玉器主要发现于中原墓葬,比如殷墟的大多数墓葬都发现了玉蝉。商周时期的玉蝉大多雕刻精细,能够准确地刻画出眼、鼻、嘴、身、尾、翅等细小的部位,形象灵动。

秦汉时期的玉蝉发现的更为普遍。汉代特别流行一种俗称“汉八刀”的雕刻技法。此法雕出的玉蝉身形简洁,虽只寥寥数刀,却刻出了蝉的精髓。


玉蝉的功用

早期玉蝉上一般会有穿孔,这种玉蝉应该是缝在衣服上作为衣饰,所以在墓主人生前玉蝉为实用器,死后则其陪葬品。秦汉时期,玉蝉作为玉琀放在墓主人口中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蝉居高处且饮露,以玉比德,以蝉喻高士,所以用玉蝉作为陪葬品象征墓主人高洁的品行。两汉时人们认为蝉褪壳而获新生,能够死而复生。所以古人便雕刻玉蝉,希望死者也能够如蝉一般死而复生。(欢迎使用“豆包酷讯”阅读资讯)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


文物小奇谈:古墓中的玉蝉,寓意死者得永生,在汉代最流行

看到大家回答不少,但讲的有点远,动辄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其实仅讲最为典型的汉代玉蝉即可。

为什么是蝉而不是别的地方动物?

因为,蝉的生长需要经过蜕变,有羽化登仙的含义;再者,蝉一生仅凭饮用清洁的露水为食,代表着道家的至纯至真,清净纯粹,将玉蝉含在口中,死者就能顺利“尸解”,羽化登仙,真相就这么简单。

汉代中期,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又赶上当时崇鬼好巫特流行,于是迷信食用玉石、死后口中含有玉器便能千年不朽,灵魂早登仙界,因此汉代古墓中出土的玉器最多,这在当时是社会随葬的风尚,东汉之后,国力不足,慢慢就改为陶俑等陪葬,玉器大量减少。

考古记载中,汉代玉蝉几乎遍布全国,河北满城中山汉墓、山西咸阳马泉镇汉墓、青海大通县孙家寨汉墓、湖北随州东汉墓、广西合浦西汉墓、山东马庄汉墓都有玉蝉出土。

汉代玉蝉多为新疆和田玉,质地坚硬,晶莹剔透,便于保存,且刀工简练有力,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字,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筑的精彩


亦文亦物


玉蝉在古代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一个装饰用品,到了西周的时候,一些贵族喜欢在自己死后嘴里含一个玉蝉。历史上古人过世,家人一定要在其口中放东西,一般人家都是铜钱,富贵人家则不一定了。

蝉形状的玉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了,商代到战国时期的墓葬中经常出土的,只不过这些年代玉蝉全部都是作为装饰品。含在口中的玉蝉,最早发现时一个西周早期的古墓。其实玉蝉在古代还是很常见的,只不过玉器是只有王公贵族可以用。

在古人看来蝉是清高声远,洁身自好的象征,因此古人喜欢生以为佩,死以为琀。西周之后人们认为如果在死者口中防止一块玉的话,可以保证尸身不腐,因此人们都喜欢在逝者的口中放置一个小件的玉器。

尤其是汉代人们非常喜欢给死者嘴里放玉器,他们最喜欢的则是玉蝉,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古人早就有这个观念,蝉的羽化可以理解为人的重生,这是古代人民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他们希望死者可以像蝉一样,有朝一日破土而出,获得重生。

尤其是古代的帝王嘴里含玉蝉是很常见的,普通人尚且想着重生,更何况掌控天下的帝王呢。比如乾隆皇帝死后就在嘴里含着玉蝉,这就是他的一种美好向往,除此之外还要提一点,古人死后是要封七窍的,玉蝉可不一定会含着嘴里。

最后要提一点,古人可不是谁都有资格用玉的,能用玉的地位都不低,并且古代盗墓贼,在墓中见到玉器都不敢拿,原因很简单,怕惹麻烦。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虽然常在陪葬物品中发现玉蝉,但是玉蝉并不只是作为陪葬物品的,玉蝉实际上通常会一直随着主人佩戴,人死后又作为陪葬品一同下葬。

中国一直有佩戴玉饰的传统,为什么要把玉雕刻成蝉呢,主要是因为蝉这种昆虫在成熟前一直生活在泥土中,成熟后爬上树干饮露水生存,被看成了出污泥不染的象征,另外在古代还把禅翼看作是重生的象征,所以玉蝉活人佩戴看作为人品高洁,作为陪葬品表示精神永存,都具有很好的寓意。

蝉我们知道它会蝉蜕,这还是一位中药材,加上据说蝉爬出土后就不再吃东西,只喝露水,人死之后也不在吃东西,吃食物会排泄,排泄被视为污浊,不再饮食也就彻底脱离了污浊,所以才有让死者含玉蝉这种陪葬的方法。

另外我们也知道,蝉这种生物在夏天时叫起来有多吵,所以做为吊坠除了象征品格高尚,还有一个一鸣惊人的寓意,蝉这个词语声调通“缠”所以玉蝉除了作为吊坠,也有被挂在腰间,寓意腰缠万贯。玉蝉在古代一直是一种日常最常见的配饰。


玄坤文史


随着人们对蝉幼虫的垂涎,现在夏天都很少听到知了和鸣的庞大乐团。很多事情,都是失去了以后才懂得珍惜,当初抱怨着蝉声很吵,如今却期待着,再听蝉鸣。



古代墓穴里挖出的玉蝉是代表着什么呢?古人对长生十分渴求。玉蝉在古代不仅可以作为生者装佩的饰品,死者含在嘴里,代表着羽化和再生。所以蝉可以为生人辟邪,带来美好寓意,也可以给死者带去期待羽化而登仙。蝉后来也有品质高洁象征,唐朝虞世南有诗为证“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生于污秽,饮清露而蜕变而生,这是羽化特征寓意登仙,这层意思的延展就是清高。


现代蝉也有了新的含义,一次在宝石店询问佩饰,看到宝石雕刻的蝉,就问店员有何含义。店员说蝉为知了,就是明了的意思,主要是长辈给孩子的,希望他学知识明了,做人明了。当然事事明了又显得人生太累。所以蝉“禅”同音,参禅悟道,难得糊涂。虽然感觉有点强行解释的意思,但是想想也十分有趣。


红雨说历史


“事死如事生”观念的表现,也就是说古代活人佩戴它是什么作用,那么古墓里的玉婵也就有什么作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蝉在古代是高洁的物件,寓意美好的事物,再往深了说点,由于古代自然科学的不发达不完备,人们随遇自然的崇拜往往是有具体的事物作为依托的,比如说信奉太阳的、信奉石柱的以等等。

不论哪一种图腾信仰,可以说都寄托了信仰人的一种心迹,一种热情,这种心迹或着热情可以说自己的爱好、人生追求以及为人处世原则等等,总而言之,在配玉蝉这件事情上,绝对是可以说出很多道理。

在古墓里的蝉除了可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高贵之外,再一个就是表明了墓主人是一个爱干净的人,蝉主要就是喝露水,不食人间烟火,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不会把墓室搞得臭气熏天不是,没人给打扫。


再一个“知了”的意思寓意着墓主人有智慧,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品行高洁的人,包括喝露水,其实都有这层意思。

第三就是这“知了”破土而出的时候,也是出淤泥而不染,同时知了变蝉是要“金蝉脱壳”的,而“脱壳”则意味着新生,也就是说这些古墓里的主人,还有一颗死而复生的念想。

说完了作用,那这“玉蝉崇拜”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怎么制造的呢?,多说一句,任何一种饰品其实都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延伸,金蝉也不例外。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最早的玉蝉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而其制造技术的完备,更确切一点说雕刻技术的完备,则要到汉朝时提出“汉八刀”,此时的玉蝉制造,已经有可以参考的技术规范,此后各代大致都是沿用的汉朝的雕刻技术!


历史三日谈


这东西是塞到死人嘴里用的,叫做玉晗。古代人认为死后用玉塞住九窍可以让尸体不腐,在王公大臣的墓里很常见。

所谓的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嘴巴、鼻孔、肛门、以及阴部,古人认为用玉把这九个洞都塞住,尸体就不会腐烂了。死后尸体不腐是所有帝王的梦想。

玉晗根据塞的部位,形状也各不相同。玉蝉就是专门往嘴里放的。

至于为什么做成蝉的形象。因为蝉这种动物是从地下出生,爬出到地面上生活的,象征着从地下获得新生。古人希望自己死后也能跟蝉一样,获得新生。


漂浮菌


玉蝉在古代有佩玉和葬玉之分,如果是生人佩戴即为佩玉,死人随葬的那就叫葬玉。


然而在古墓里发掘出来的不言而喻,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葬玉,随着死者一起入葬的陪祭品,也可以说是对逝者最好的寓意。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蝉的羽化可比喻人的重生,我国自汉朝以来就有随葬玉蝉的风俗,将玉蝉放于死者的口中,叫做含蝉,寓意指的是精神不死,将再生复活。

其二含蝉也可以作为另一种解释,那就是人死后不吃不喝,像蝉一样脱胎换骨,并从而得到重生。或者说死者戴着她可以辟邪(死人给生人的感觉就已经够邪了),甚至得道成仙。总之所有的用意都是希望死去的亲人在不久的将来能以另一种方式获得重生。

他们总是觉得,人死的只是肉身,只是驱壳脱离了这方尘世,他们以蝉为引,心灵必将被激活从而作为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天地间。

所以说,蝉在古时候的人们心中地位还是很高的,他们视它为纯洁通灵的宝物,并对它寄予厚望,更将它们化为自己美好未来的引路者,往生路上的指航灯。

人们的愿望总归是美好的,生在那般古老的世界,人们没有高科技,更没有开阔的思维,但是他们有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往生的美好憧憬。挺好的,至少有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人们才知道如何生,才能更好的面对死亡,迎接死亡。


梦归秦淮


玉蝉在汉墓中比较多见,古人对转世很看重,蝉有脱胎换骨的含义,所以,古人对自己的来世也有种种期盼。汉八刀技法也多见于蝉上。

蝉根据用途也有几种,一种是坑货,属于祭祀用的随葬品,蝉的头部没有穿孔,不能进行佩戴。由于祭祀,很少人去盘玩,所以它的包浆不是很明显,我们看到的多是有沁色的玉蝉,玉质一般不是很好,而且大部分是地方玉。

而另一种则是有穿孔多见于汉后,上面有穿孔,主要用于佩戴,尤其是宋代,清代的玉器,用途已经由祭祀转为民俗,上面有明显的包浆,玉质一般很好,很少随葬,所以沁色很少。

这里不排除有些生坑,经过世代的把玩,变成熟坑,而包浆也变得很厚。这里只是说的一般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