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武漢2035的交通版圖

1、以“1小時”提升空間凝聚力

武漢2035交通系統意在通過用地與交通的協調縮短時間距離,以時間的縮短提升空間的凝聚力,體現交通對不同層級空間支撐的時間約束。

(1)主城圈層,是集中高密度發展的武漢主城,規劃以城市軌道、地面公共交通為主要出行方式,實現就業人員“門到門”公交通勤出行時耗1小時內。

(2)新城/副城圈層,規劃以城市軌道交通、市域快軌為主要出行方式,實現副城中心/新城中心到市級交通樞紐,“點到點”不超過1小時。

(3)新市鎮/臨漢一體化圈層。規劃以高速公路、市域鐵路、市域快軌為主要出行方式,實現各區域中心到主城核心,“點到點”不超過1小時。

(4)都市圈,以構建便捷的一日商務圈為目標,實現武漢與主城與都市圈城市群間“站到站”出行不超過1小時。

武漢2035的交通版圖

武漢“1小時”可達性概念圖

2,以“核、掌、軸”架構促進城市彈性生長

理想的武漢空間不應被某個“終極場景”固化限定,而應具備有彈性、可生長的框架。武漢2035通過用地性質匹配相應的交通功能,通過容量與速度的雙重約束決定適宜的交通設施,以形成可促進“用地衍生交通,交通推動用地演化”良性循環格局。

武漢2035的交通版圖

空間與交通架構思路概念圖

從空間與交通的良性互動的角度考慮,武漢應具備“核、掌、軸”的基本實體空間結構,並受圈層尺度的約束。

武漢2035的交通版圖

武漢空間與交通系統配置結構概念圖

3,以交通分區策略,柔性落實總體規劃價值“硬核”

總體規劃的目標需要在各個片區規劃、專項規劃中貫徹落實,但在總規階段確定設施規劃的具體方案既不現實也不合理。武漢2035總規的交通規劃,在明確與“核、軸、掌”基本空間格局對應的骨幹交通系統結構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交通分區,並針對各分區交通子系統的不同需求,提出相應的指導策略與關鍵設施指標,柔性落實武漢總規“國際通達,行人友好”的交通體系價值“硬核”。

武漢2035的交通版圖

武漢交通分區版圖

(1)、各級城市中心——“核”

在各級城市中心打造慢行友好的高密度路網。在城市中心、副中心設置2條以上基本走向不同的軌道以支撐區域發展。在CBD區域促進步行通道與機動車空間上分離,立體架設步行通道使其無障礙銜接軌道交通與商業辦公建築。

(2)、中心城非核心地區——“掌”

在中心城非核心區域打造可供老者、孩童等全體居民使用的宜居道路網,保障路網密度不小於8km/km2,保障慢行路權連續無間斷。提供軌道交通、中運量、響應式公交等多元化公交服務。

(3)、都市區軸向集聚發展地區——“軸”

在軸向集聚發展地區採用連通性強的道路網,強化中心城軌道輻射,依據需求配置多模式軌道。確保公交服務縱橫貫通片區:與市中心聯繫方向,強調地面公交與軌道接駁;垂直中心城方向,設置骨幹公交確保地面公交服務力度。慢行交通注重安全,為大居住區未來將面臨的老齡社會提前預設通往公交站點的直接步行通道和輪椅通道。

(4)、結語

武漢2035總體規劃階段的綜合交通規劃,本質上是建立由空間與交通共同構築的有機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