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儒家一直為人詬病的厚葬主張,真的源於孔子嗎?

倡導厚葬一直是儒家為人所詬病的一項內容,孔子到齊國時,齊景公剛開始非常讚賞孔子的治國理念,但是當時的齊國國相晏嬰就對儒家學者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最終打消了齊景公重用孔子的念頭。晏嬰進言中就有對儒家倡導厚葬的批評,他認為儒家“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我們都知道到漢代以後,很多朝代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都有厚葬的習俗,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孝道,對國家和社會的經濟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從孔子就開始提倡厚葬了嗎?恐怕還真不是,厚葬的習俗是在儒家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孔子個人並不提倡厚葬。包括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去世,孔子都不同意厚葬。《論語.先進篇》第十章記載這件事,其原文是: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儒家一直為人詬病的厚葬主張,真的源於孔子嗎?

  “厚葬”,根據錢穆先生的註釋,“所謂厚,亦指踰其家之財力言。”意思就是所謂厚就是指超出了家中財力所能承擔的界線。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則這樣註釋“喪具稱家之有無,貧而厚葬,不循理也。故夫子止之。”操辦喪事要量力而行,家貧卻大操大辦,反而是不合理的,是非禮的行為,所以孔子不同意欲厚葬顏淵之事。


儒家一直為人詬病的厚葬主張,真的源於孔子嗎?

  “予不得視猶子也”,孔子之所以會感嘆“我沒能待其如子啊!”,是因為他在感嘆“嘆不得如葬鯉之得宜”,意思就是沒能像安葬自己的兒子孔鯉一樣用適宜的方式安葬顏回。在孔子看來只有嚴格按禮制標準安葬才是真正對顏回的愛護。之所以孔子沒有堅持自己的意思,並不是孔子對顏回的感情不如對自己的兒子,錢穆先生的註釋中“不為已甚!”點明瞭關鍵,“門人終厚葬之,此亦門人親顏子之意”,門人弟子之所以厚葬顏回,體現的是他們對顏回的尊親,如果孔子過於堅持,“斯已甚矣”, 孔子不為也!


儒家一直為人詬病的厚葬主張,真的源於孔子嗎?

  本章的譯文是,顏淵死了,同門弟子想厚葬他,孔子說:“不能這樣做。”學生們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沒能待他如子啊!這不是我要這樣做的,是那些弟子們乾的呀。”


儒家一直為人詬病的厚葬主張,真的源於孔子嗎?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對於顏淵死這四章的先後次序及關係做了分析,“顏淵死凡四章,以次第言,當是“天喪”第一,“哭之慟”第二,“請車”第三,“厚葬”第四,而特記請車在前,因若連記請車、厚葬,使人疑孔子不予車,即為禁厚葬,故進“請車”章在前,使人分別求之。”現在這樣的次序,是為了避免後世求學者誤認為孔子不同意賣車與不同意厚葬有因果關係。


儒家一直為人詬病的厚葬主張,真的源於孔子嗎?

後世墨家非議儒家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認為儒家倡導厚葬,由此章的內容,可見厚葬並不是孔子所倡導的,在孔子看來做任何事,包括喪葬之事都應該以適宜為準,過與不及均不合禮制的要求。“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才是孔子真正對禮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