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歲月匆匆,時光如河,年近半百。人到五十多歲中年這個知天命時間段,在生命的半程時,前看後望,皆是些苦澀之味。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中年最大之苦累,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牽扯,很多時候你就像一個縴夫,拖曳著家庭之船,逆水負重而前行。家庭之累,事業之累,兒孫之累。生活中各種問題,如箭矢般地向你射來。你沒有金鐘罩鐵布衫的功夫,是難以輕忪地應對的。的確,中年生活的壓力山大,是無法用簡單的語言而明說的。默默承受的過程,就是中年生活之殤,

詩人們其實很矯情,宋.蔣捷詩云:“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他對中年的感懷,大抵是來自於那時此景中的,充溢書生氣的傷殤。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而對平常布衣百姓來說,生活中有很多坎要邁,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有操不完的心,忙不完的瑣事。累是常態,累的是日常。因此,根本沒閒暇去詩情畫意!

歲月流年,走著走著就到了中年。有時對鏡自視,不刻意地顧影自憐,也會有幾分心酸地發現,白髮已悄然地爬上了你的雙鬢。所有和朋友閒聊的話題,都離不開子女的學校,老人的醫院,身上沾染更多柴米油鹽的油煙氣。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有人形容人生的三個階段,謂之:英俊的青少年,慈祥淡定的老年。而對中年人,更多的戲稱是:油膩的大叔和油膩的大嬸。

儘管這有些刻薄,但也不可否認地坦承,這確是客觀的現實。

凡此種種常使中年人,會時不時地黯然神傷。會在偶爾的閒時,而一杯濁酒入肚。年輕人喝酒,多數是揮灑著一種,不醉不歸的豪情。而中年人喝酒,並不完全是借酒澆愁。其實,是排解生活壓力的出口,傾洩生活委曲的渠道。中年人喝酒有節制,斷不會爛醉於市。因為,經歷過半世生活負重磨瀝的中年人,成熟有責任心。小酒怡情時,也不會放棄肩上扛著一個家庭的擔當。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年輕時愛看武俠小說,猶喜古龍筆下的江湖中人。對於他書中的人物,為什麼大都是中年人,李尋歡如是,傅紅雪如是,楚留香更是如是。而他們又為什麼特別喜歡杯中物,其實在當時並不在意。

當現在自己已然是中年人時,才有了一些自我的理解。古龍的快意江湖中,酒只是一種道具。他所要表達的寓意是:中年是一個分水嶺,在這個時候,在這個不上不下的年齡階段。放下一切已然很難,放肆浪藉更是不易。為情為愛,為所有中年人所負之重,用酒力暫作自我的減壓和放逐。

然而,酒畢竟會醒的,酒精的外力作用,也會消退的。當我們放下手中酒杯時,去環顧下自己一年四季中的生活,除了家庭,事業的責任外,是否,該給予些自我留存的空間?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三毛曾經說過:“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的確如是,因此,我們活的很累。

在前半世,我們大都是在為別人而活了。家庭,兒女,事業中得失等等。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實際已忘掉了自我。

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或者說對自己的人生,從肉體和靈魂都有一種渴望:即為自己的幸福而存在。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而人到中年,總要想著讓自已不要活得那麼累,解決的途徑因人而異。就我自已的感受看來,無非是從兩方面入手:

其一,合理地規劃自己的下半生人生目標。

人在年輕時固然有夢想,但在中年時,也應有對後半生目標的設想。但這個目標的確立,必須符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現實告訴我們,什麼樣人爬什麼高度的山。什麼樣的條件,去達成什麼樣的結果,不說是命之所定,也是很實在的必然。假如,一個人好高騖遠地追求,和自身能力環境條件,不相匹配的目標。霸王硬上弓地死撐,不到南牆不回頭的話,那不把你累成狗,也會在生活中,盡是掉落一地雞毛的無奈。特別是人至中年,一切都似乎都已定型。生活慣性不太可能,讓你偏出軌道。

其二,心態的確定。

好多人說生活真的很煩,家庭,子女,工作樣樣累人,但說到底更多的是心累。因此,心態的調節,就顯得很關鍵。

有時想想,生活本來就是很簡單的事。一日三餐,安心於最基本的工作。對身外之物,得之幸哉,失之坦然。那怕最樸素的粗衣淡茶,在四季風物的更替中,緩慢地生活,自然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累了。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誠然,不是說讓人去看破紅塵,遁入空門,而去青燈伴孤影。只是讓生活中,多一些怡靜,少一點浮躁;多一些淡定,少一點緊張。

當我們心平氣和地面對生活,所有的累,也就不是累了。

我們的前半生,莫如說是和生活在戰鬥。為房子,票子,情愛,家庭。人到中年了,雖然,戰鬥還在繼續。但生活的形態,可以說基本已經確立了。這時懂得放下學會去和生活達成和解,就顯得很有必要。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人生很侷促,人到中年,生命已至半途,知天命中對於生活,就應有更多的寬容,和不那麼地慌張。

而懂得放下,並不意味著舉手向生活投降。只不過對一些事,看得更開,看的更遠。佛系理論雲:“無欲則剛。”用老百姓的大白話說:“拿的起放得下。”其實,都是人到中年該有的心態。

中年以後,放下了所有的不捨。就可以騰出一些自己生活的空間。去幹一些過去想過的,而沒有幹過的興趣之事。對於生活中的事不再斤斤計較,那麼你的生活,就會很坦然。淡看風輕雲過,笑面人生前路。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那年去過泰山。在登十八盤時,行至中天門已累的大汗淋漓。在上氣不接下氣時,忽見路道旁有一茶舍。於是,隨即落座於入內。一杯香茶入胃,頓時一掃了所有疲憊和勞累,而神清氣爽了起來。

人生猶如登山,行至半途,該歇息就歇息。才會有後勁,繼續前行!

爾今,五十有餘了,人生至半途,是該想著如何更好地為自己活著了!從另一個角度講,人生如同一場戲,與其在生活裡,為他人跑龍套,不如自己做主角,而活出精彩來。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常常有人和我說:兒女還沒成家,小輩們如何如何。當你常糾結於小輩們的生活時,就完全失去了你的自我,而淪為小輩的奴隸,不管精神上還是生活上。俗話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到了這個年齡了,還為兒孫擔憂什麼呢?

當然,為自己而活著的理念,並不等同於自私。而是須知: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半百的人生之路上。多想著怎樣為自己活出優質的生活來,才是正兒八經的生活真諦!

眾生芸芸的社會的確很現實,但學會放得下,看淡一切是是非非。也不要想著去刻意討好誰,也不去為了他人而為難自己。那麼,五十歲以後的生活,肯定是輕忪的,肯定是快樂的。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前年,我曾經的同事,召集組織了一次去西臧拉薩聖城之旅。我們戲稱為半百老頭老太的“西遊記。”朝拜下西域神聖寧靜吉祥的寺廟,看看純潔的雪山,親近下和雪峰一樣純潔的雪蓮花,眼眸裡倒影著藍天白雲。這時,中年那顆疲憊的心,必定是安寧和怡然的。

因此,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的疑惑,是每個中年人正常的反應。就我個人而言沒別的,就一句真真切切的感悟:餘生短暫,好好愛自己。為後半程加力,為自己而活著才是王道!

中年之殤,不知所往,生活卻告訴人,為自己活著才是王道


【醉愛詩書】典型的江南60後.主業為生活而生活,業餘寫文碼字.現為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湖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湖州市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創作以散文詩歌見長。幾年來數百篇(首)作品,發表於全國各地報刊和各大文學網站。15年16年18年,各有散文收錄於省市級文選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