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孩子?孩子教會父母的3件事,是時候該學習了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從小我們就聽過一句話,“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我們總是覺得,媽媽是最偉大的,為了孩子甘願付出一切,而孩子卻很少為父母去付出。但是,如果你看過這條新聞,可能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就在前不久,有這樣一則新聞登上了熱搜。一名7歲的小男孩常年被待,用刀子割,用棍子打,孩子滿身都是傷痕。而虐待他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媽媽。

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孩子?孩子教會父母的3件事,是時候該學習了


看到世界上竟然有一個小孩子過著這樣的生活,很多人在覺得很難過的同時,更是對他的媽媽充滿了不解與憤怒。做為孩子的媽媽,怎麼下得去手?大家都在覺得這樣的媽媽是不配為人母。

可是,孩子卻不這麼認為。在給外人看的時候,孩子只是用很輕鬆的語氣說:“這都是舊傷”。之後,他還為媽媽辯解,“我媽不是故意的。”

用刀割一個人的身體,但是受害者卻用“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劃到的”這樣的詞語來解釋,我想,天底下可能除了孩子,再也不會有第二個人了。

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孩子?孩子教會父母的3件事,是時候該學習了


後來,媽媽被警方拘留,孩子只能生活在救助站裡,但是就算是這樣,他還不是離開媽媽。他說:“打就打唄,要不然我就沒有媽媽了”。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讓無數人淚目。在替孩子惋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反省自己。孩子的經歷也好,反應也罷,其實都是給我們上了一課。作為教育者,作為父母,我們都應該好好反思一下。

01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孩子負責

其實一開始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多人都猜測,是不是這個孩子太調皮了。實際上,孩子之所以會被媽媽暴力相對,是因為媽媽心情不好。僅僅是因為20多歲的媽媽心情不好,就拿孩子當出氣筒。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情況有很多。有一位90後媽媽,常年毆打自己的4歲兒子,孩子總是遍體鱗傷。而這位媽媽的理由也是一樣,因為自己和丈夫離了婚,所以心情一直不好。只要心情不好,她就拿自己的孩子出氣。

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孩子?孩子教會父母的3件事,是時候該學習了


但是,他們卻沒有想過,孩子是否能夠承接住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就算孩子可以接住,那麼又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主試在全國範圍內對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在家裡被"經常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其中,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

由此可見,父母的情緒真的可以決定孩子的未來。英國作家羅伯特·亞倫曾經說過:"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對象,是行為上的角色模範,要是父母經常大發雷霆,做子女的能夠好到哪裡去?因此,要做好憤怒管理,關鍵的第一步是:剋制住你想要發洩怒氣的衝動。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時加以剋制而不是立即發洩,你在行為上就有更多的選擇。"

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孩子?孩子教會父母的3件事,是時候該學習了


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你覺得自己實在控制不住的時候,可以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通過運動或是一些興趣愛好發洩一下情緒,又或者調整一下認知,重新對這件事情進行評估和分析,看看自己能不能因此產生積極的情緒。

無論如何,都不要隨意傾倒在孩子身上,傷了孩子,害了自己。

02 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他屬於他自己,而不屬於你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就是自己的,自己想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應該去做。我曾經無數次聽到有父母說,“我打自己的孩子天經地義,誰也管不著”。

但是,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麼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要去複製或替誰去生活。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曾經在他的著作《邪惡人性》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安吉拉的媽媽不能接受女兒安吉拉有自己的生活,所以要求安吉拉的臥室門永遠都不能關上,而媽媽任何時候都有權利進入女兒的房間。而安吉拉在講話的時候,媽媽也會隨時要求她閉嘴。而且,媽媽會心血來潮地把安吉拉的頭髮染成金黃色,即便女兒並不喜歡。

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孩子?孩子教會父母的3件事,是時候該學習了


結果,在安吉拉30歲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名教師的她突然不會說話了。並不是因為她的嗓子出現了問題,而是安吉拉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而她唯一保護自己空間的方式就是不說話。

父母給孩子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但是這種愛是指向分離的,給孩子成長的機會,讓孩子迎著風,向著光,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為人父母該做的事情。

臺灣作家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孩子?孩子教會父母的3件事,是時候該學習了


作為母親,她最大的期望是孩子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而不是孩子因為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讓自己快樂起來。

0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求孩子不重要,要求自己才最重要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習慣了要求孩子,但是卻忘記了,其實成長是自己的事情,我們最應該做的應該是要求自己,然後讓孩子以我們為榜樣,好好成長。而絕對不是,我們放棄對自己的要求,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來替我們實現我們未完成的夢想。

但是,很多父母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看來,“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就要求他就好了,誰讓我是他媽呢”?

可是,如果父母一旦抱著這樣的想法,就會發現,我們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愛而是害。因為這樣的想法,會讓我們失去理智,忘記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僅僅把他們當作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就不會看到孩子獨特的部分,更不會看到孩子真正想要成為的樣子。

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孩子?孩子教會父母的3件事,是時候該學習了


就像是文章開始新聞裡的那個孩子,看似很暖心,但是他卻未必像我們以為的那樣美好。據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說,這個孩子非常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兒,一言不合,他就會使用暴力。而他之所以會這樣,背後的原因不難猜到,他生活在媽媽製造的陰影之下,用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全世界。

媽媽心情不好,但是媽媽沒有想過去處理的情緒,而僅僅是用孩子來發洩。她應該從未想過,如果自己可以多讀書多思考,她的人生也許就不會有這麼多不開心的事情,而他的孩子也就不用永遠生活在陰影之下了。

有的人會說,“是因為他的家庭不好,要是是個有錢的家庭,也許一切就不一樣了”。

可是,廣西狀元楊晨煜也來自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沒有大富大貴,但是,他的媽媽知道要求自己更重要,她就曾經就說過:“監督孩子養成習慣,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和武亦姝一樣,他們都沒有上過什麼國際學校,也沒有參加過什麼昂貴的夏令營,更沒有去過環球旅行,但是,他們都活成了真正的“別人家孩子”。

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孩子?孩子教會父母的3件事,是時候該學習了


但是,如果我們去看他們的成長軌跡,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家庭多富裕,而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是真正意義上的“別人家父母”。

人民日報曾經發布過《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這樣一篇文章,提出了做家長的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父母以身作則,讓自己成長,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才是做父母的最高層次。

龍應臺曾經在書中寫到:“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我們都知道,陪伴才是人生最常情的告白,尤其是在親子關係中。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用愛來澆灌這段關係,用愛來維繫這段關係,而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