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利民
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被聪明误的,否则,也未必聪明。我倒觉得,精明反被精明误的例子,多如牛毛。精明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总想占便宜,精明到最后,众叛亲离,孤家寡人,这才是真正的被自己的精明误了。
东方轻风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人有时也有糊涂的时候,如以前我有个同事,从别的渠道得知领导要嘉奖和晋升一批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这同事平时在工作中不积极,不思进取,得知此消息后,什么活都抢着干,可是到颁奖那天领导并没有奖励他,他也心生闷气,情绪也不稳定,业绩是在平时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不是一时兴起,抢风头来获得领导的赏识的,自以为自己很聪明,沒想到反被聪明误了大事
纵观天下万般事
这里的聪明就是傻子,就像自己一样。在学校时候学习成绩前几名,工作时领导和同事都夸我脑子聪明灵活,可是在事业上还是没有取得很大进展。做事情嘛,深思远虑,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失去很多机会。可有很多人做事,根本不去想那么多,他们也不会去想那么多,边做边干,什么也没有,也莽撞去做,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他们那里产生。我身边那些大家认为很聪明的人,鲜有成功人士。聪明反被聪明误,这里聪明就是傻子!
钢子6711
“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可以双解。
一种正解。
比如孙膑与庞涓。孙膑与庞涓同窗,二人皆聪明绝顶。当然,如果深一步比较,孙膑更胜一筹。于是,庞涓心生妒忌,出仕魏国后,派人请孙膑到魏国,捏造罪名,处孙膑以膑刑和䵞刑——砍去双足、面颊刺字。
孙膑遭此无妄之灾,就因为自己聪明。
比如韩非和李斯。韩李二人,皆为荀卿学生,亦都才华出众。只是李斯心胸狭隘,诬陷韩非,致使韩非冤死狱中。
其实,韩非思想犀利,但绝无害人之心。
再一种“反解”。
还说孙膑与庞涓。孙膑被庞涓迫害,千方百计逃出生天,投奔齐国。之后,一次“桂陵之战”打败庞涓;十二年后,又在“马陵之战”中设计,于刮去树皮的大树上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夜晚赶到后点火查看,结果齐军万箭齐发,庞涓拔剑自刎,死前说:“遂成竖子之名。”
庞涓恰恰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该嫉妒陷害孙膑,结果化友为敌,而又实在没有孙膑聪明,最后身败名裂。
也还说李斯。李斯诬陷屈死韩非。他继续在秦皇面前耍“小聪明”,没少出像“焚书”那种馊主意。始皇出巡途中暴毙,他又秘不发丧,勾结赵高篡改遗诏,传位于秦二世,然后继续助纣为虐。可是,仅仅两年,李斯就被秦二世判决腰斩,灭门三族。临行前,李斯还回头和二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去上蔡东门外打猎,可又怎么办得到呢?”于是父子相对痛哭。
司马迁说,人们都觉的李斯立了大功还被处死,我可得出了和大家不同的结论,李斯凭着显赫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邪说,云云。
李斯也是个“聪明反被聪明误” 的典型。
细想起来,庞涓和李斯,像极了红楼梦里说王熙凤的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或曰,上至帝王,权倾天下,是不是就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呢?未必。
又要说到秦皇,金戈铁马,拥兵百万,剪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书同文,车同轨,设郡县、修长城。三十四年,准李斯“焚书”之奏——“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够狠吧?看似“百密而无一疏”,典型的聪明配强权。然后呢?
唐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没几年,强大的秦帝国就轰然坍塌了。
如此看,“正解”或“反解”是相对的;“聪明”和“愚笨”是可转换的。
孔夫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知”,即“智”。孔子说,人人都觉得自己聪明,可是被利益和威胁驱赶到落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
这或许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原因——利欲熏心、私念蒙窍,这个时候的“聪明”,可能就需要打引号了。所以说,“聪明”与否,不单是智商问题,更有“是非对错”问题,俗话说,“用没用对地方”。
中国古人,是很懂得“聪明”和“愚笨”的辩证关系的。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他还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就说的更直接了——“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苏轼是个善于总结人生经验之人。他喜得贵子,作《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这是说,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但愿他的儿子“愚鲁”一些,平平安安当到公卿一类的大官即可。
其实,这“三观”还是有些不正哈?
苏轼这态度,真的比不上《列子》里的“愚公”。
不管《列子》之书的真伪,只是说,先人们,在战国至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很辩证地评判“聪明”和“愚笨”了。而且,也用“反解”来讲“正解”,用“愚公”和“智叟”的强烈反差,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一老沈一
我大伯家有一二三四五六七个孩子,属于五六十年代多子女家庭,要是在城市,如生活来源有限,那绝对是个重负担家庭,对父母亲来说,如头上还有两重天,那生活的担子绝对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要知道,一个门户立起,每天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样样都不能缺,但那样的七件需求对我大伯来说,开门只要盐柴米,至于油酱醋根本没打上例程,想都不想,至于茶麻,这个不难,坡上自家有茶树,或者老鹰茶,苦筋茶,农村应有尽有,在说油呢,你总不至于一年四季一点油都不沾,那样的话,铁锅是会生锈的,还有两重天的老人们呢,他们年纪大了,总不能秋年四季都让他们腸子不沾油腥,那样老人们的身体是会受不了的,怎么办呢?我大伯有的是办法,兔崽子们哪,一到七个都是吃死爹娘的货,俗话说,多吃油盐少吃米,既然没油盐,那一群崽子们就只有狠造饭啰,五六十年代,说是饭,也就是红苕,洋芋,包谷,各季菜打大捶,放开肚子吃,一番活干下来早就饥腸前胸贴后背了,我大伯给了七个崽子的每天任务打猪早喂猪,定额是早晚一背,完不成任务就不要吃饭,命令一下,各崽子赶紧背兜一背,滿山遍野就像打慌的野兔一样各自占野为王,不然完不成任务就要被惩罚饿肚皮,我堂弟老五的哥是个人精,打猪草偷奸摸滑,老五老实,埋头苦干,我那堂弟老四动开心思,专在快到家的路口等老五,弟啊,你背累了,哥给你帮忙換一下,交換背,就这样,丶挖人家战果,换来大伯的赞扬,最后,挨骂挨饿的就是老五了,我母亲知道实情后很同情老五,转而讨厌老四那个人精,投机取巧是老四的强项,我母亲常说,老五实在,老四看似聪明,如长大后真是把聪明劲用在正道上到也是好事一桩,就怕是假聪明,只要一踏上社会,心存歪门邪道迟早是会吃亏上当的,老母亲慧眼识英雄,果不其然,那七个崽子成人后,老五实在,为人诚恳,在成人后成家业业修房造物,农村人相帮的多,是呀,你对人真心实意以心换心,黄土成金,老五看似木纳,其实心有定秤定力,只不过不张揚罢了,自家的日子怎么过,老五自有一套居家过法,在反欢我那四弟,看似聪明,但那性格前怕狼,后怕虎,任何事在他手里捏紧怕死,捏松怕飞,就是耍一点小心眼成不了大事,在兄弟俩零几年,老五房子修得像模像样几大间,老四还是当初分家的老房子,被媳妇骂得三魂丢了二魂,说他一天这怕那怕又这想那想最后一事无成,在这样赶不上老五的现景,就把他赶出去住牛棚,与牛为伍再像当年住牛栏顶上,只不过那是儿时,现在是老家伙了,我退休后回老家到铁哥们五弟家去看望他们,闲聊中问起四弟,老五两口子直摆头叹息,不愿祥谈,我就知聪明的老四现在不聪明了,现在修了几间房全靠教书的儿子出资修成,如要靠那堂四弟猴年马月了,大钱没找到,小钱捂得死,一辈子眼光浅短,看似精灵聪明,但都用偏了,真应了我母亲当年预言,走正了成气候,走偏了是庸才,这就是我又一个堂弟,看似聪明,其实不然,唉!
金武珍
我觉得是聪明过了头!自以为天下唯我最聪明,是人都不如我狠!我有用?然而,往往都事于人,愿望相反?事情反而起到,我没有想要到的结果?就象,最典型的人是,红楼梦里的王煦凤,
其实年青人,即便刚成人,就有这种想法!父母们,懂些什么?哪怕有我一半聪明,都不至如此地步?
然而,当我老了!才明白,国家的总统,或者我国的最高领导,有年龄规定!没有六十岁是没有条件参选的?年青人,无知,自作聪明的人,多得很,其实那是年少无知!
还有一句名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当然有些人一生都为自已!作一世的聪明事,无不都是为自已谋私利!有的人,任至打主意,要如合为了多得利益需求,千方百计,做着自已,什为是聪明事,挖空心思,损人利己!
其实,人需要多得到些财富,并不是错,但一定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损人利已!更不要耍手段,特别是不能动歪心思!千万注意,不要去想,别人没有你聪明,动害人之心,其实做人,要记住两话,除去耍小聪明外,那就是做人要有!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东风压倒西风
按“聪明"的本义来说,要求并不高,听力正常为“聪",目力正常为“明"。后来词义引申,才与睿智拉上了关系。聪明为何反被聪明误?可以这么说,这个误了事的人,总体上来说资质不错,平时学知识、办事情成功率也比较高,是聪明人。为何失误了,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客观情况作了错误的判断,还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如电影《南征北战》中的国军张军长,骄横轻敌,自信“共军的两条腿跑不过我的汽车轮子”,结果惨败。另一种情况也是对客观事物并不了解,却凭自己的一知半解去办亊,结果办糟了。说件真亊,有一教授听人说清蒸整鸡好吃,他将鸡杀掉去毛就开始蒸,结果蒸得臭气薫天,因为鸡胗、肠子等未清理。虽然办了件荒唐事,但并不能说教授是被聪明误的,应该说是被他的知识盲点误的。
总之,聪明人误亊,都不是被聪明误,而是在某个问题上为自己的盲目自信和知识盲点所误。
老刘87078
耍小聪明,真正的聪明人,大智若愚宠辱不惊。
大聪明大智者守住灵魂和底线,只有大福报。
杜友莲安化盈泰丰
安徽巢湖记忆
无论哪个地方的人,都非常聪明,这种聪明大多是种小聪明,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我们发现别人有什么缺点时,要很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他,假如在很多人面前揭发人家的缺点,这不仅会伤害到人家的自尊心,也等于是用自己的缺点去攻击别人的缺点。
俗话说“旁观者清”,我们能够发现他人缺点或短处,最后以一个“聪明人”的姿态自居。但是,我们如果能做到“看透不说透”,说也是“点到为止”,用一种比较委婉又让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提醒他人,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是北宋大词人苏东坡所作的《洗儿诗》。他的这首诗,指出世人生儿育女,都是希望儿女能聪明伶俐,他自己因为“我被聪明误一生”,希望自己的儿女“唯愿孩儿愚且鲁”。原因当然在于苏东坡觉得由于自己过于聪明,显得卓尔不群,易遭人嫉妒、妨害,就算别人不嫉妒不妨害,过于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自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东坡居士希望自己的孩儿愚一些,率真一些,反而能够脚踏实地一些,凭着勤奋努力,一样可以“无灾无难到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