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有哪些看起來很傻,最後卻被證實是聰明的事情?

歷史中百科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 -859年 ),唐第十六位皇帝,唐憲宗第十三子,少年時被封為“光王”。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被宦官擁立,登基為帝。

唐宣宗李忱雖然是唐憲宗的兒子,唐穆宗的弟弟,但是,他是侍女所生,地位卑微。從小,李忱就表現得特別木訥,所以總遭人嘲笑,不但是同輩的哥哥弟弟,就是下輩,喊他為叔叔的唐武宗和唐文宗對他更不友好,常在公開場合愚弄他,挑戰他的極限。

面對這些,李忱更是把自己包裹起來,不回應別人的任何的嘲弄。他給人的印象就是沉默寡言,痴痴呆呆,就像是弱智的人。

唐朝初期,一派欣欣向榮的樣子,但是到了唐朝中後期,宦官把持朝政,朝廷烏煙瘴氣起來。而皇位傳承速度比較快:憲宗在位時間段是806年-820年,共計14年;穆宗在位時間段是 821年-824年,僅僅三年;敬宗在位時間段是824年-826年,僅僅兩年;文宗在位時間段是826年-840年,共計14年;武宗在位時間段是840年-846年 ,只有六年;宣宗在位時間段是846年-859年,共計13年。

唐宣宗李忱是唐穆宗的弟弟,也是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的親叔叔,而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都是唐穆宗的兒子,分別是長子、次子和第五子。在古代,皇上去世後,一般是由皇上的兒子或者皇上的兄弟繼承皇位,也就是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但是唐宣宗卻是個例外,他是以“皇太叔”的身份繼任皇位的。

李忱在韜光養晦,別笑他痴時,他自如泰山般不動。有人說他真傻,有人卻覺得他城府很深。唐文宗事情,唐文宗他們經常拿李忱取樂,他喊他“光叔”。有一次,文宗讓大家逗“光叔”開口說話,但是任憑大家想盡各種辦法,李忱就是一言不發,毫無表情。文宗和大臣們看李忱如此痴傻,也是興致盎然,欲罷不能。

但是到了武宗時期,精明的武宗覺得他的叔叔李忱是裝傻的,其實是潛在的隱患。於是想方設法地置之於死地。武宗曾經讓人把李忱推下馬,把李忱從臺階上推下去,甚至給他吃有毒的食品,最後還把他關了起來,扔進廁所。但是,這些對李忱來說,都是有驚無險。最後不知道是宦官仇公武覺得如此對一個廢人沒有意思,還是想放他一馬,偷偷把他運出了京城。自此,李忱流落民間,雖然苦,但是遠離了勾心鬥角。

公元845年,31歲的唐武宗早逝,兒子年幼,當時手握兵權的宦官馬元贄和仇公武決定擁立“光王”為新皇上。這兩個宦官本意是找一個傀儡皇上,他們好把持朝政。因為唐文宗和唐武宗都曾打擊過宦官,甚至為之發動過“甘露之變”。而這次,宦官們覺得可要喘口舒坦氣了,但是現實卻是啪啪打臉,他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唐宣宗李忱即位後,原來那木訥的“光王”不見了,而是一個徹頭徹腦地變成了一個雷厲風行,頭腦清醒,出手果斷,勵精圖治的,非常有作為的好皇帝。

唐宣宗勤於政事,從諫如流。他登基次日就開始整理朝政,他把原宰相罷官,除掉了幾個大宦官,平反了一些冤假錯案。朝堂又煥發了生機,出現了“大中之治”。同時,他還收復了被吐蕃、回鶻等人佔領的土地。

唐宣宗在做皇上之前和做皇上之後,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其實也不難理解:

  • 首先,唐宣宗是一個識時務為俊傑的人,他懂得收斂鋒芒,懂得保護自己。而他所用的方法就是裝傻充愣,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 其次,在未當皇上之前,唐宣宗首先是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其他的事情都無所謂,所以才能甘於裝傻。

  • 最後,在當上皇上之後,唐宣宗一改原來的樣子,展現出了自己本來的樣子,因為他已經是手握皇權的人,而且是有抱負的人,所以要勵精圖治,為了大唐的基業而大展身手。

韜光養晦的“弱智親王”李忱,摘下“面具”就是令人驚喜的“小太宗”。唐宣宗李忱令官宦聞風喪膽,讓貪官汙吏非常顧忌,但讓廣大老百姓所擁戴。

歷史上,像唐宣宗李忱一樣曾經靠裝傻充愣來保護自己的皇子還真有:比如,在乾隆時期,乾隆的弟弟弘晝,平時就是一副荒誕不羈的樣子,多次給自己辦喪事,甚至在朝廷上就和大臣拳腳相加。而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洋前半生也是偽裝成痴傻的樣子,後來成了皇帝后,就展現了精明的一面。看來,此法還是好用的。

859年,與先輩一樣希望長壽的唐宣宗李忱因為長期嗑藥,在位十三年的他駕崩,享年49歲。

唐宣宗李忱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正是因為他前半生的隱忍與裝傻,才有了他後半生的輝煌與成就。裝傻不僅僅是為了活命,更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一種等待,是一種厚積薄發,是韜光養晦,是等待時機。

唐宣宗李忱的做法,看似很傻,其實是一種很聰明的做法!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一點不假!


校書郎工作室,柒月夏


歷史漫談君


說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事。九年制義務教育中一個班級中很可能被安排一位“特別”的學生,而C君就是在三年級轉入我班的。C君除了學習學習差點,精力旺盛點,說話含糊點,眼距寬點,其他倒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大概是四五年級的一次秋遊中安排我們去摘蘋果每人限定2斤大約是12個。有比較實誠的摘12個,有比較貪婪的摘了17,8個。正在大家在回校的客車上談天說地時,突然聽到一個尖銳的聲音喊道:“老師,你看C君摘了多少。”“不是讓摘12,3個你這是摘了多少?”老師被氣笑了。我們循聲望去看著C君漠然的展示著戰利品(目測至少有40多)答道:“我以為只能摘12個,地上隨便撿呢。”頓時全車鬨笑,而我的笑容卻在瞬間凝固住了。大有頓覺今是而昨非,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感悟。其中誰智誰愚,誰暗誰明,誰假誰真不肖分辨。但其中道理卻是真實不虛。正如佛家公案:哪一塊不是好肉?我所識之愚非他人所識之愚,他人所識之智亦非我所識之智。況又有時勢異也,來日方長八個字實在是讓人不能分辨。


使徒不來


記得以前有個外國名人小的時候,有個女人一手拿五元,一手拿十元,說無論他選哪一邊都送給他,讓他選,於是他就選了五元的。女人非常驚訝這孩子為何這麼傻,就到處宣傳,便引來很多人也一手拿五元,一手拿十元來試探,結果都是一樣。而該名人小時候也因此賺了很多錢。


韻舞瑤池1


當年我們生產隊土地承包下戶時,公路邊的田都不要,因為水不能直接流進田裡,每年打田栽秧都要安管子和抽水機好幾次,而且公路上的碎玻璃、小石子很容易灑到田裡去,大家都不要,幾晚上都分不下去,最後本隊的一個來自外省的上門女婿說他要才分下去了,大家還贊成他的面積可以適當的多釆點。為此這個上門女婿回去被岳父、岳母、媳婦埋怨了好久他也不解釋。頭一兩年大家還在笑這個上門女婿傻,慢慢的大家都不笑了,因為種水稻難抽水,他就開始種菜,由於離公路近運輸也方便,每年賣菜的錢還比種水稻多,而離公路遠的田全部都要靠人力擔和背。大家這才發覺公路過的田的好處了。

可是,這些還不算,又過了幾年,手中有了錢,他就在公路邊修了幾間房子,一樓的作為門面房再出租,就這樣每年修幾間,一直到前幾年拆遷時他的房子光門面房就十多間了,而離公路遠的田每畝只補償了幾萬元。


用戶936520113656


90年代初期,我在老家種地,那時候種地和現在一樣,基本不賺錢,很多人紛紛把土地退回了村裡不種了。

我當時在村裡幹會計,那時候村裡沒有錢,工資發不出來,於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別人不種的土地我來種,到了年底,我的工資就用土地承包費來抵賬。

我的這種做法當時在別人來看是一件很傻的事,別人往外交土地,我往家要土地,其實當時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事,不這麼辦,村裡沒錢發工資,用土地承包費來抵賬也比拖欠工資好。

風水輪流轉,20的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由於城市的不斷擴展,家鄉成了大城市城鄉結合部,土地變得金貴了起來,一但遇到土地徵用,地上附著物就會給一比不少的賠償款,或許將來我會因為當年辦的“傻事”而得到一定的財富。



董青島供稿。


京漂追夢人


這個最典型的案例,劉禪的樂不思蜀。

“闇弱,無能”是世人給劉禪已經貼好的標籤,“扶不起的阿斗”,“此間樂,不思蜀”是他留存於汗青間的寫照,司馬水鏡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得了倆,只開闢了西川之地;阿斗有臥龍,然而也沒有再興漢家。水鏡先生的臉,就是這麼被啪啪的打,但是臥龍先生這麼牛逼,蜀漢有了他都不能一統天下,這不科學啊!這時候強力背鍋俠就得扛起大鍋了。於是乎,從小就被老爸摔的阿斗,後來又有羅貫中“摔”,再到後來啊吃瓜群眾也一起“摔”了起來。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如果把劉禪放到文景之治的時代,也不枉為一代明君。劉禪在蜀漢稱帝共有四十一載,諸葛亮死後已然能夠保持三十年不滅國,定是有其過人之處;諸葛亮曾經稱讚劉禪:“年方十八,天資聰穎,愛德下士。”如果按正常的情境當皇帝的話,死後也定會得一個“仁”的嗜好。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穩住了司馬炎,騙過了吃瓜群眾,使他得以在滅國之後得以善終,也許被封為安樂公,這安樂兩字是對他一生最好的寫照吧。試想一下,如果在司馬炎問“頗思蜀否?”,劉禪回一句,“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後果如何呢?在講究中央集權的古代中國,這話一出,劉禪必定身首異處。是不是想“捲土重來未可知”?就算你自己不想“捲土重來”你身邊的人難道不會祭起舊主的大旗起兵反叛?也許“樂不思蜀”正是劉禪和郗正演的絕世雙簧!

白帝託孤之時劉備曾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面對大權獨攬,君權完全被相權遮蓋的諸葛亮,劉禪處理的恰到好處。橫跨歷史來看,託孤重臣與主君之間大多沒有好結果,不是主君被弒被廢,就是重臣滿門抄家,如漢代的霍光,隋文帝楊堅,清代的多爾袞云云,而劉禪和諸葛亮的關係可謂是張弛有度,把控有力;畢竟和諧相處是雙方的,一方面因為諸葛亮是聖人,但另一方面也是劉禪重視全局,拿捏到位。如果蜀漢不亡而漢室復興,汗青上將又出現一段“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美談。

對於22歲的劉禪來講,諸葛亮應該在此時將大政奉還,但是諸葛亮為了滿足自己匡扶漢室的理想而置劉禪於不顧,依舊軍政大權獨攬,君臣之間肯定是有很大矛盾存在的,從苟安押送軍糧延期,劉禪反對為諸葛亮立廟可見一斑。但是儘管存在這些矛盾,劉禪最終還是能夠以蜀漢大局為重的,自始自終沒有出現“誅鰲拜”那樣的局面,仍然是順勢而為,順應人民的呼聲,延續諸葛亮的政策方針保證了蜀漢的內部穩定。裴松之曾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後主劉禪可謂之有帝王之心胸。

其次在於北伐戰略上,劉禪和諸葛亮的觀點是不同的,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大多是要匡扶漢室,一統天下;而後主卻清楚的看到了蜀漢這種割據政權只能偏安蜀地,窮兵黷武只能使得國家滅亡的更快。但是面對決議已定的情況下,劉禪還是力主支持諸葛亮北伐。蜀漢的滅亡,和諸葛亮的窮兵黷武關係巨大,富國才能強兵,綜合國力不足即使百戰百勝最後也會失敗。宋康王百戰百勝,身死國滅;項王軍強,終歸漢室;苻堅黷武,分崩離析。如果要找鍋的話,那隻能是地緣決定論了,歷史上在四川割據的軍閥有一統江山的嗎?沒有。大膽設想一下,劉禪也許看到這一點了吧,蜀漢窮兵黷武會被滅亡,坐享貪安也會被滅亡,順勢投降乃萬全之策,人民才會得到最大的實惠。

再者就是在對待魏延的態度上,沒有對魏延全盤否定,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從對待魏延反叛一事的處理態度來看,劉禪屬於仁慈寬厚之君,能夠正確的穩固自己的集團,促使內部的和諧,讀史時我們傾向於認為,蜀漢諸葛丞相一言九鼎,一個人的光芒覆蓋了整個西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蜀漢內部也分為本土派和“外省人”族群割裂這樣的問題也是存在的。而其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同為劉備託孤大佬的本土派託孤大佬李嚴。而劉禪則是調和兩派的關鍵,這也是諸葛亮死後劉禪能執政將近三十年的原因。單就劉禪的執政來看,政局和諧,吏治清明,雖稱不上是英明神武之君,但是稱之為白痴亦是為過。

說白了,劉禪是一個賢能之人。遺憾的就是處在了一個錯誤的地方,生在了一個錯誤的時間,然後因為三國演義背了一個錯誤的黑鍋。

“天下大事,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勢不在彼,唯亡耳。諸葛亮是逆勢而為的英雄,劉禪是順勢而為的亡君;你有你的匡邦興室之理想,他有他的順勢止戰之現實。畢竟避免戰爭,三分合一,生靈沒有遭到荼毒。可以這麼說,在天下大勢面前,劉禪救了蜀中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單就劉禪愛民仁慈,也須為其正名。舊世之帝王惜草民者幾人歟?





Zzz虛空索敵


【題主這個問題提的好,我小答一下】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歷史上的一位皇帝,他就是唐宣宗李忱,大唐歷史上第十六位皇帝。縱觀他的一生,是非常符合這個問題的答案。至於我為什麼這樣說,且看我下面的分析:

1️⃣裝瘋賣傻三十幾年,裝得天下人都以為他是個傻傻的皇子;

說到李忱,他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就他這出生的順序而講,註定是與皇位無緣了。更何況,李忱的母親曾經僅僅是一位侍女,孃家根本沒有什麼顯赫的地位,可以說母子兩人在大唐的後宮中是沒有任何依靠和地位。

於是,對於皇位,李忱是萬萬不敢覬覦的。但是,在古代為了那個帝王寶座,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是可以採用任何手段的,皇子是個高危的職業。李忱深知這一點,在已經知道自己完全沒有希望競爭皇位的情況下,他選擇了裝傻這條計策。

此後,他逐步在外人面前表現的寡言少語,還經常大笑或者發呆,讓人們都以為他變傻了。久而久之,不管是宮裡還是民間,都知道皇宮裡有個傻傻的十三皇子。而那些覬覦皇位的皇子,把持朝廷大權的宦官,也就不將他當做威脅了,他也就安全了。


2️⃣因緣際會,命運的安排,讓他無意之間當上了皇帝;

後來,唐憲宗去世,大唐又經歷了三個皇帝。當時掌權的宦官馬元哲,開始物色下一個皇帝,當然最好是他能控制的住的。於是,傻傻的十三皇子李忱就成了他最滿意的對象。在經過一番巧妙運作後,李忱就這樣無意間成為了皇帝。

真是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載柳柳成蔭,李忱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成為了皇帝。


3️⃣原來裝傻只是保命,當了皇帝,立馬展現出自己的聰明材質了。

等到當上了皇帝,逐步掌握大權後,李忱不再掩飾自己的聰明。他用雷霆之怒般的手段,迅速打擊了掌權的宦官集團,將朝廷的權利又奪回到了李唐王室的手中,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治國方面,他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穩步恢復國家經濟,拯救安史之亂後,大唐逐步下滑的經濟。治家方面,他自己率先做表率,節儉過日,不鋪張浪費,同時也教育子女們懂得節約。另外對外,他驅逐吐蕃、撫平党項、安定西陲、收復河西,打出了大唐的威風。

此時,人們才知道,原來以前傻傻十三皇子,都是在裝傻,他其實是一個絕頂聰明的皇子。上至朝廷下至民間,人們紛紛對他隱忍三十多年當傻子的事蹟佩服不已。


問題總結:

所以,唐宣宗李忱裝傻三十多年,最後成功當上皇帝的事情,就是這樣一件符合題主所問的“歷史上有哪些看起來很傻,最後卻被證實是聰明的事情”。好在,他也是一個明君,在位的十三年中,為唐朝的復興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因為如此,歷史上他被那些歷史們稱之為了“小太宗”,可見人們對他的評價之高。

鳴謝:

感謝您閱讀,喜歡我回答可以關注我,您的關注將是我持續創作優質回答的動力源泉。


醉觀滄海


看起來傻不一定真傻

現在看起來很傻很蠢的事情,實際上不一定是真傻真蠢,有時候,我們的眼睛也會矇蔽事情的真相,就好比“樂不思蜀”的劉禪,以及看起來想要“墮落自己”的少年康熙。

剷除鰲拜之前的少年康熙,就是看起來很傻,想要墮落自己放縱自己的無用皇帝,但事實上康熙是聰明的,他用這種方法最終擒拿了鰲拜。

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

如果問康熙皇帝有什麼特殊,我首先能想到的是:康熙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沒有之一。

康熙的孫子乾隆的在位時間理論上是可以超過康熙的,但乾隆在當了60年皇帝后沒有選擇繼續做下去,而是當上了太上皇,所以“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個名號還是應該給康熙。

康熙在位時間61年,8歲登基,14歲親政。在身子骨還沒長全的時候,在別人才剛開始準備要讀書的時候,康熙就已經開始當皇帝了。

康熙在少年時期就顯現出自己過人的智慧,他憑藉自己積累的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掉鰲拜,將權利回收。之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剿滅葛爾丹、驅逐沙俄......一件件豐功偉業的大事,都讓康熙給做成了。

輔政大臣變“專權”大臣,康熙很無奈。

順治皇帝離開的時候,康熙還很小,讓一個小孩子去處理朝政會出事的,那怎麼辦呢?順治帝特意安排了四位輔政大臣來輔佐康熙治理國家。這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這四位輔政大臣一開始還能按照順治留下的旨意輔佐康熙好好做事,但時間一長就變了,紛紛各懷鬼胎,各有各的小算盤。

四大臣中,鰲拜的勢力不斷擴大,鰲拜看著康熙年紀小,沒什麼實權,就一步步的往專權的方向走,這讓康熙很無奈,明明是四個輔政大臣,怎麼現在變成你一個說了算呢?最重要的竟然連朕的話也不聽!

康熙到了該親政的年齡,朝中大權還在鰲拜手裡,鰲拜沒有想要歸還權利的意思。康熙雖然開始逐步親政了,但朝中仍然有很多是鰲拜的勢力。

這時候,一個事件讓康熙和鰲拜的矛盾瞬間升級:鰲拜沒有經過康熙的同意,擅自殺了另一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

這是鰲拜對康熙的一種挑釁,也彷彿是在告訴康熙自己還很強。蘇克薩哈的死,讓康熙產生了想要擒拿鰲拜的想法,但鰲拜功夫好,朝中勢力又大,要怎麼做?

以退為進,先裝傻裝墮落,贏取最後的勝利。

以退為進,先裝傻裝墮落,最終贏取勝利,這是康熙想出來的辦法。

看過電影《夏洛特煩惱》的人,應該會對袁華的一句話印象深刻:要讓一個人滅亡,之前必須先讓其膨脹!

康熙就是採用類似的方法:先假裝自己屈服了,經常組織一些少年來打打殺殺玩摔跤,整天不理朝政,只顧著所謂的“鍛鍊身體”,以此來降低鰲拜的警惕。實際上,是以退為進。不斷積累自己的實力。

康熙就是靠著這一群打打殺殺的夥伴們,在某一天迅速地將鰲拜給擒住,剷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組織一些可靠的小夥伴來擒拿鰲拜,一方面可以降低鰲拜的警惕,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別人的關注度。要去抓鰲拜,如果出動士兵出動軍隊未免太吸引人,朝中鰲拜的黨羽眾多,一下子就暴露了,而叫一群小夥子來就不會有這種現象出現。

康熙在剷除鰲拜前的整天不理朝政、打打殺殺,看起來好像是墮落了放縱了,但實際上卻是聰明的做法,以此來贏得最終的勝利。


簡單平凡123123


1901年,李鴻章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西、比、荷等十一國公使談判。李鴻章裝傻充楞,最後一次維護了清政府的顏面。

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清政府居然宣戰。慈禧太后居然敢對世界排名前11位的國家宣戰。8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光緒跑了,城防總司令王懿榮跳井自殺。北京城淪落到八國手裡。慈禧終於知道自己玩大了。出城第一道命令,命令清軍剿殺義和團。義和團迅速失敗。第二道命令調兩廣總督李鴻章興夜趕往北京,兼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議和全權代表。



李鴻章已經七十八了,從廣州起身奔北京談判。到上海他不動了。各國公使只好紛紛到上海去見李鴻章。李鴻章先會見美國公使,說:“你看我的柺棍兒,是你們的前總統格蘭特送給我的。”美國公使流露出崇拜的表情,李鴻章很快把他送走。然後叫來俄國公使,李鴻章與他相談甚歡。美國俄國公使都是一副心滿意足的表情走了,其他國家的公使都坐不住了,認為清政府一定給與美國俄國很優惠的條件。其實李鴻章希望八國公使窩裡鬥。然後李鴻章進北京跟11國談判。



各國公使拿出一個草稿來說,請清政府在戰敗國的和約上簽字。李鴻章說:“我們不是戰敗國,我們絕不是”。其他國家公使都暈了:你不是戰敗國,我們幹什麼來了?咱們談什麼呢?你為什麼說你們不是戰敗國?李鴻章噘起鬍子說:“我們沒有宣戰啊。我們也沒有打仗啊!你們把宣戰戰書拿出來。你們手裡這個宣戰戰書不算數。你們查查檔案,當時這個詔書我也見著了。我當時給你們回覆了什麼?”李鴻章給外交公使的回覆寫著什麼?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這是胡鬧,廣東不聽。“我早告訴你們,這是皇上太后被壞人劫持了。這個詔書是假的。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宣戰。那就沒有戰爭,當然也沒有戰敗國的問題。你們幫我們鎮壓義和團,清政府肯定會給你們錢。但是土地一寸沒有!”

1901年,清政府與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不久,自稱是清政府“裱糊匠”的李鴻章病逝。


正史很有趣


1945年9月23日,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部接到了來自延安的緊急命令:“向東北進軍和運送幹部是目前關係全國大局的戰略行動,有決定性的作用,延遲一天即有一天的損失”!這也標誌著各部隊轟轟烈烈的“闖關東”正式開始,同時接到命令的還有駐紮於蘇北淮陰的新四軍第3師。

(新四軍3師師長黃克誠)

黃克誠任師長的這支英雄部隊,是當時確定進軍東北人數最多的部隊 ,待命出動的有四個主力旅和三個特務團共計35000餘人。並且新四軍第3師的前身就是“八路軍南下支隊” ,乃是為了支援陳毅粟裕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黃橋決戰,於1940年在黃克誠的率領下到達蘇北的,本來就是八路軍的老底子。

在出發之前,黃克誠所部曾經接到通知,要求3師留下大部分武器裝備,移交給留在蘇北堅持鬥爭的其它兄弟隊伍,然後僅攜帶少量輕武器前往東北。這個通知的起因,是最早進入東北的八路軍冀東軍區曾克林部,已經獲得大批日式武器,蘇軍甚至一度將日寇的軍用倉庫交與曾部管理,因此曾部擴軍迅速,同時向延安彙報當地武器裝備極為豐富。

(林彪)

這對於嚴重缺乏武器裝備的我軍來說,當然是重大利好消息,山東軍區的出關部隊可以獲得極大補充,而留在蘇魯地區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也將大大改善裝備情況,一舉兩得。所以在山東軍區奉命出關的60000多部隊中,絕大部分照此通知執行,以期更加壯大隊伍。

但是黃克誠師長對此持反對意見,他沒有輕信東北到處是武器和物資的說法,下令全師帶齊武器裝備和充足的彈藥,甚至還要求各旅、各團帶上過冬的棉衣出發。在這位後來的開國大將看來,一支部隊若沒有全副武裝而前往另外一個陌生的戰場,那將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黃克誠大將)

看著其它兄弟部隊輕裝前往東北,而第3師數萬官兵卻要負重長途跋涉,當時有許多幹部戰士會覺得黃師長有點“傻”,空手出關然後集體換裝日械豈非更划算?然而隨後的事實證明,黃克誠這一舉動非但不“傻”,反而具有驚人的預見性。

從蘇北到關外有上千裡的路程,當第3師的指戰員靠著兩隻腳走到遼西時,已經是東北天寒地凍的11月份(行程50多天)。而在這兩個月裡,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的蔣軍第13軍、第52軍已經突破山海關,正在向東三省腹地武裝開進,延安則命令已經到達東北的林彪組織部隊反擊,以阻擋敵人的攻勢。

(楊國夫中將)

1945年11月16日,林彪司令員在興城最先遇見了八路軍山東軍區第7師,這是由原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開國中將)率領的8000多山東子弟兵。林彪驚訝地發現,楊國夫師不僅嚴重缺乏武器彈藥,戰士們還穿著單衣,許多戰士甚至沒有鞋而赤著腳作戰!因為長途行軍早已經把鞋子走爛了,卻沒有地方可以補充。

幾天以後黃克誠率部到達東北與林彪會面,他們的一致看法是,進入東北的我軍已面臨極大的困難:在重慶和美國的政治壓力下,蘇軍不准我方進入大城市,不准我軍接收日軍留下的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也沒有地方黨組織和政權提供支持,來自山東、蘇北、晉察冀、晉冀魯豫、陝北的11萬大軍面臨“七無”的尷尬境地。

(新四軍3師部隊行軍中)

經請示延安後,林彪命令東北人民自治軍(東野前稱)實施“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放棄與敵人的正面硬頂,因為蔣軍隨後到達的第71軍、新一軍、新六軍等部都是美械精銳,缺槍少彈的我軍暫時無力與敵正面交鋒。而在掩護我軍主力戰略展開以及後來的四平保衛戰中,新四軍3師都承擔了最重要的任務,無它,只有這支部隊人數最多、裝備最齊、戰鬥力最強。

在東北野戰軍後來組建的主力縱隊中,聞名天下的二縱(第39軍)和六縱(第43軍)都有新四軍3師的老底子,他們在東北解放戰爭初期起到了定海神針般的作用。而正是黃克誠師長的先見之明,讓這支部隊能夠迅速投入戰鬥,已經不是什麼“聰明”層面的問題,這是開國大將黃克誠的大智慧!

(杜聿明到達東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