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琉璃厂的“老山西屋子”是什么?他们靠什么在北京古玩行立足


琉璃厂的“老山西屋子”是什么?他们靠什么在北京古玩行立足

“山西屋子”是指山西人开的买卖,这是古玩行的一种代称。旧时代,山西人在北京开什么店铺,都有个特点,就是铺子里没有外地人,一水的山西一个地方的人,琉璃厂的德宝斋和英古斋就是山西人开的,古玩行人称它“老山西屋子”。今天的故事也就从这两家老山西屋子开始讲起。

德宝斋:琉璃厂里经营时间最长的一家老古玩铺

德宝斋是道光末年开的张,没开张时,老掌柜李诚甫就受到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的赏识。开张后,又同军机大臣潘祖荫、光绪的师傅翁同龢、大收藏家陈介祺等名人学者有交往。鉴定经营过国之重器——毛公鼎、大盂鼎和数以千计的秦汉印章。

王爷写匾,状元书楹,琉璃厂独一份儿

克勤郡王是八家铁帽王之一。这里所说的八家铁帽王是指清初战功显赫,受封“世袭罔替”的六家亲王和两家郡王。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代善的长子。道光、咸丰时的克勤郡王是第几代,老古董商则说不清了,只知他是位金石收藏家,收藏三代、秦汉青铜器,汉唐碑碣石刻拓本、古画、字帖和古玉、陶片最多,室内陈设都是文玩书画,克勤郡王的书法闻名于朝野。

克勤郡王赏识李诚甫鉴别眼力,便请他将王府收藏的青铜器鉴别审订编目,书写成册而收藏。

李诚甫从郡王手里赚了一千多两银子,于道光末年在琉璃厂开德宝斋,请克勤郡王书写“德宝斋古玩店”六字匾额,王爷写匾在琉璃厂是“独一份儿”。十年之后,千两银子的本钱,已赚到十万两!,德宝斋也成为琉璃厂的大古玩铺。咸丰九年(1859),火烧圆明园的前一年,德宝斋扩充门市,想在匾下配一副门楹,于是又去找克勤郡王。(根据这一时间限定,唯有克勤敏郡王庆惠,他承袭郡王的时间为1842年到1861年,但更多的关于此人的介绍就没有了,所以到底是谁并不能确认)

克勤郡王说:“我只给你写一个快匾,不再写了,物以稀为贵,你要写门楹去找新科状元翁同龢,他的书法尚可与我的字相配。”于是有了翁同龢给德宝斋写下“德比圭璋儒所贵,宝兹彝鼎古味徒”的门楹。

若从咸丰九年算起,到德宝斋1945年关张,在琉璃厂街上挂了86年的匾和门楹,而今已成为珍贵文物,只是不知失落在何方。

经营毛公鼎、大盂鼎

琉璃厂的“老山西屋子”是什么?他们靠什么在北京古玩行立足

毛公鼎现藏台北故宫

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周原出土毛公鼎,在岐山礼村出土大盂鼎。这两件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乃是国之重器,出土后曾经德宝斋将毛公鼎转卖给清廷翰林院编修陈介祺,大盂鼎卖给在清廷担任过军机大臣的潘祖荫。

咸丰二年(1852),毛公鼎由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来北京,先经琉璃厂德宝斋、博古斋祝锡之和刘振卿鉴别,由他们介绍卖给了陈介祺,毛公鼎在陈家收藏长达53年。

琉璃厂的“老山西屋子”是什么?他们靠什么在北京古玩行立足

大盂鼎现藏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的经历就更加复杂曲折,但多亏了潘家后人的保护,才得以保存至今,现如今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之前写过一篇小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戳链接去看看。

陈介祺的万印楼藏印去向成谜

琉璃厂的“老山西屋子”是什么?他们靠什么在北京古玩行立足

上海图书馆藏《汉婕妤赵玉印拓片并题跋》

陈介祺不仅以珍藏毛公鼎著名,其拥有万方秦汉印章也曾是一时轰动。

《中国人名大辞典》“陈介祺”条中记载:陈介祺“鉴别三代陶器数百事,三代古坯数十万,汉印万余,筑万印楼庋(guǐ)之”。

传说,陈翰林用毕生精力搜集秦汉印章,说他有万方印可能有点夸大,但汉印六千方是有的。万印楼盖在他的老家潍坊。

光绪十年(1884),陈介祺去世了。三十余年后,陈家后代子孙委托德宝斋代为销售万印楼所藏汉印。

民国以来,有关德宝斋销售万印楼之汉印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德宝斋将万印楼的汉印,零零碎碎的分散出售了;有人讲:经王澍常将军之手,将汉印转让给张学良了;也有人说:全部都运往日本去了。无论怎么议论,德宝斋的门人对此事都讳莫如深。

传说更多的是,万印楼的汉印中有赵飞燕玉印。秦汉始铸铜印,而玉印唯有天子用之,汉印中的玉印传世甚少。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刘骜,封为婕妤。刘骜废许皇后,立赵飞燕为皇后,故用玉治玺。

据说,解放后曾担任过北京文物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的邱震生老爷子曾见过这方玉印,据他描述,“是白玉的,一寸五(五厘米)见方,约三寸多高,馒首圆顶,刻有四个鸟篆字’婕妤妾赵’。赵飞燕的玉印,在民国十三四年时,被德宝斋的毛润甫等人卖给少帅张学良了。万印楼中有这颗印,张学良早有耳闻,想来是送给夫人于凤至的。”

万印楼中这颗玉印下落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咱们今天还是说德宝斋。

开业94年终散场

德宝斋自清末以来,在琉璃厂古玩行业中形成一大门系,这个门系变成鉴定和经营田黄、鸡血玉石印章为主的权威商号,二三十年代曾享誉海内外。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诚甫去世了,由他的侄子李德宣继续经营德宝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琉璃厂古玩铺遭受洗劫,德宝斋收藏的珍贵文物损失较少,事态平静后,李德宣重整旧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德宝斋营业衰落,靠吃货底维持门面,当时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总裁汪时璟是这家古玩铺的大买主,汪收藏的田黄、鸡血石章和端砚、名墨,大部分都是从德宝斋买来的。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不久,德宝斋也歇业了。若从道光末年(1850)算起,德宝斋在琉璃厂开了94年,是经营时间最长的一家老古玩铺。

英古斋:靠一套“铺规”和一本“万金账”,经营81载

琉璃厂的“老山西屋子”是什么?他们靠什么在北京古玩行立足

提到英古斋,要向你说段道光两位进士给英古斋写匾书楹的故事:“英古斋文玩处”六个金匾大字匾额便是贺寿慈书写的,同治四年,曾国藩为英古斋写下了门楹“英光宝晋,古鉴西清”八个大字。

贺寿慈写的匾,曾国藩题的门楹,在琉璃厂悬挂了81年,从同治六年(1867)开业,到1948年歇业,这家古玩铺靠什么维系它81年的寿命吗?除了懂鉴定、善经营,还有一套“铺规”和一本“万金账”。

英古斋的创办人王德凤,原在山西太原做古董生意,看中了琉璃厂这块“宝地”,由太谷老财出资九千两,开了这家古玩铺。不到十年,由一位姓陈的接营。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接任经理的有徐全义、贾丕焕、关耀先和杨兰阶。英古斋不用外乡人,掌柜、伙计、徒弟、厨师都来自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一带。

铺规

他们三年回一趟老家,在家住半年,自己可做生意,赚钱归自己,店员年老或有病,可告老还乡或回家养病。三年一算账,赢利则按股分红,没有人力股的徒弟也得“赏钱”,告老还乡和回家养病照样儿分钱。经理人去世或告老还乡,则由店内年岁长者、在柜上时间最长的人继任,不论本事高低,有本事的人也要听他指挥。经营珍贵文物要严守秘密,不准向外泄露,泄露者遣散回乡。

“万金账”

从全年流水中扣除货的成本和全年开销,得出全年纯利。从全年纯利中留下“后承”,所谓后承,即将纯利的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五十六留下来,打入存货中去,减少存货的成本。多年赢利的老店铺,存货的成本已完全扣除了,不赢利也能吃“后承”。山西人开店理财的这套办法,京津一带的老字号店铺均已采用,差不多家家有“万金账”。

张伯驹被绑架

琉璃厂的“老山西屋子”是什么?他们靠什么在北京古玩行立足

年轻时的张伯驹

民国二十八年(1939),英古斋从外地收购来一副印章,6厘米见方,高约15厘米,是一枚大印昌化石章,特殊之处是一面红、一面黄、一面黑,另一面是黑红黄,古玩行人给它起名叫“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印章。

杨兰阶得此奇珍异宝,秘不示人。他知道张伯驹喜爱书画,讲究玉石图章,便将此宝给他欣赏。张伯驹见此昌化石印章,重金收购,遇到知己便拿出来给大家欣赏。

1941年,张伯驹偕夫人去上海,带去这枚印章,在朋友中观赏。上海地方帮派头目和汪伪政府官员勾结,将张伯驹绑架了。他的夫人潘素八方求援,花了很多钱才将张伯驹赎出来。那枚昌化石章是被抢走了,还是仍在张伯驹身边就不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