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千货郎满天山,杨柳青人“赶大营”

三千货郎满天山,杨柳青人“赶大营”

  天津杨柳青,一座渤海之滨的千年古镇,一片大运河畔的繁华之地。说起杨柳青,这里曾经“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年画艺术声名远播,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曾发生过一段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国内三大移民潮”的丝路津商史诗——“赶大营”。

  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南北,这是一段敢为人先、历尽艰险的磨难史。大批杨柳青人追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大军西征,靠手推肩扛为军队供给急需后勤物资,用血汗谱写了一曲商业支前、脱贫致富的壮歌。

  从随军货郎到商界巨擘,这是一段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将古丝绸之路一直向东延伸,逐渐发展成为翘居当时“新疆八帮”之首的“天津商帮”,为开发西北边疆、在中国商贸史上都书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关山远阻行路难 不畏艰险直向前

  时间退回到19世纪70年代初。

  彼时,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被英、沙俄支持下的阿古柏部所侵占,并先后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和“洪福汗国”,妄图将新疆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

  为挽危局,1875年,晚清朝廷授左宗棠钦差大臣衔并全权督办新疆军务,征讨侵略者阿古柏。而面对数万大军的日常生活用品极其匮乏状态,左宗棠的部属建议在军营周围划出地方,供商贩们贩卖货物供给部队。

  这便是杨柳青人“赶大营”开篇的历史背景。

  “大营”者,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西征军军队大营,“赶”,是指追赶流动的西征军大营做生意。

  当年的杨柳青正逢大旱,早已没有了千帆竞漕、年画勃兴的旺景。为生计发愁的杨柳青人,以安文忠为开创者,肩挑货担,背井离乡,迈开双脚从天津走到陕甘,然后追随着进疆大军,贩售毛巾、肥皂、布袜、腿带、针线等日用百货和常用药品,一路上为军队提供武器和粮草以外的后勤支援。

  到光绪二年,即1876年,随清军大营做小买卖的杨柳青“大营客”已有四五百人之多。

  在杨柳青镇,至今仍保存着建于清朝末年的安家大院,曾经的主人就是“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如今,大院里早已是物是人非,只有墙壁上历史的年痕,和院中已生长百余年的藤萝,在无声地倾诉着“大营客”春秋。

  “根据口碑史料记载,当年杨柳青的‘大营客’们先沿运河南下,进入河南,再经陕甘,穿过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八百里瀚海’,最后进入新疆。”安家大院博物馆讲解员李毓荣说。

  在杨柳青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大营客”记下的路单,详细地记载着从杨柳青出发到迪化(今乌鲁木齐)所经过的站点情况,共计153站,长达四千多公里,各站之间短则二十余里,长则百里。

  据称,从天津到乌鲁木齐全程要走多半年,如果再远到南疆的喀什,共计181站,全程走完要近一年的时间。

三千货郎满天山,杨柳青人“赶大营”

  “‘赶大营’路上仍存有部分当年驿站的遗迹,有的驿站名为‘连赶三’,意为星夜兼程连走三天才能到达该处驿站。”杨柳青“赶大营文化馆”负责人王金羽说。

  历经百年沧桑,当年沿途的驿站早已不复存在,但祖辈、父辈“赶大营”的艰辛却被后人牢记并流传下来。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家住杨柳青的晏万达是最早的一批赶大营者,当随西征军到达安西府时,不幸患伤寒,病死于安西客栈。其子晏恩钰受母亲之命,前往安西寻找父亲遗骨。晏恩钰寻找到尸骨后便咬破中指滴血于尸骨上,但终未能确认哪一个是父亲。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然后随“大营客”进入新疆。有了这一经历后,晏恩钰变得格外轻财好义,发财后对初入新疆的贫苦者和孤寡老人总是慷慨相助,并且每年都做数口棺材,以周济客死他乡的贫困“大营客”。

  千里戈壁滩,漫漫黄沙路,在天山南北广袤的大地上,不知留下了多少“赶大营”人的辛酸和血泪,更不知有知多少“大营客”抛尸大漠、客死他乡。在杨柳青的走访中,经常遇到被采访者说,他的某某先人也是“大营客”,只是一去无消息,生死至今不明。

  随着“赶大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赶大营”人进疆的路线从过去的一条逐渐发展为三条:走陕甘过星星峡进入新疆是最早的路线,这条路始终没有断。以后又开辟了从张家口经呼和浩特、包头进入大草地,走乌里雅苏台进入新疆的路线,这条路线路程缩短,运货驼队多走这条路。中东铁路修通后,又为“赶大营”的人开辟了一条更加快捷的新路线,虽然要乘火车几乎穿越苏联全境,下车后还要坐几天马车才能到达新疆塔城,但它毕竟要比徒步舒适、方便很多。


  “赶大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自发而又成功的移民迁徙,是中国近代商贸史上的一大奇迹。1881年3月2日的《申报》就曾以《服贾远方》为题对此事进行报道:“天津杨柳青人多有运物往哈密一带贸易者,俗谓之‘赶大营’,即左侯(指左宗棠)驻军处所也。”远在沪上的《申报》能刊发此消息,足见杨柳青人赶大营在当时影响之大。

三千货郎满天山 津帮壮写辉煌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挑着货担“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开始不曾想到,此举居然在中国商贸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光绪三年,即1877年,清军收复全疆时,随军的杨柳青商贩已遍布新疆各大中城镇,形成“三千货郎满天山”的局面。战事平息后,这条贸易路线却未曾断绝,涌入新疆谋业的杨柳青人不绝于途。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迪化成为省城。此时最早进疆的杨柳青商贩,多数都积累了比较充裕的资金,于是纷纷扩大经营,效仿京津铺面建房挂匾,改营“坐商”,销售当时新疆较为短缺的纱布、针织品、五金制品、衣服鞋帽、茶糖、海货、中成药等300多种货物,统称“京货”。

  改营坐商后,入疆的杨柳青人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庞大、财势雄厚的“天津商帮”,即俗称的“天津帮”或“津帮”。“津帮”当时翘居燕、晋、鄂、湘、豫、秦、陇“新疆八帮”之首。

  在新疆乌鲁木齐,有一个著名的商业街区叫大十字街,商户鳞次栉比,非常繁华。很多人不知道,大十字街的建立与赶大营的津帮商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左宗棠率领大军收复迪化后,“赶大营”的杨柳青商贩也随之入城。军方专门划出一段街道,让商贩与兵丁集中交易,谓之“买卖街”。随着“买卖街”日益热闹,安文忠率先在“买卖街”的十字路以东用草泥搭建了简易住房,其他杨柳青人也纷纷效仿,各建土房住人存货,并在路边摆摊设点,“买卖街”逐渐转化为集市,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乌鲁木齐“十字街”。

  当时的十字街一带,为著名的天津商号聚集地,繁华一时,有“小杨柳青”之称。其中,“津帮八大家”是在新疆津帮商户中最杰出的代表,是赶大营的杨柳青人改营坐商后建起的最早一批商号,包括同盛和京货店、复泉涌酱园、永裕德京货店、德恒春绸缎庄、公聚成京货店、忠利祥京货店、升聚永京货店和聚兴永京货店。其中同盛和建店最早,是在1885年,复泉涌1886年建店,其他六家都在1887年。

  近年新编的《新疆通志·商业志》记载称,“津帮八大家”(全部为杨柳青人)生意红火,资金大都超万元,经营遍及天山南北,为迪化(今乌鲁木齐)商业奠定了基础。

  “清末民初是杨柳青人在疆发展的黄金时代。据1911年迪化总商会统计,当时迪化城内共有商户1134家,其中以杨柳青人为主体的津帮占90%以上。”曾多次深入新疆寻访“赶大营”历史的西青新闻中心主任杨鸣起说。

  而在当时,不仅在天山北麓的省城乌鲁木齐,在西北边陲伊犁等地,也都活跃着杨柳青商帮的身影。

  伊犁距乌鲁木齐数百公里。1882年,被沙俄强行占领的伊犁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随着清军的大批进驻,赶大营的杨柳青人随军而来,争相进入惠远、绥定、宁远等“伊犁九城”经商。据介绍,当年,从乌鲁木齐到伊犁有两条路线,“北路”设了16站,就是要跋涉16天的行程方能到达,“南路”须翻越雪线以上的崇山峻岭和常年冰雪覆盖的“冰大板”,崎岖难行。

  当时,惠远城内各条大街上京津等地商人开设的店铺稠密、市场繁华、兴盛一时,有“塞外小天津”之称。

  而在当时的伊宁市,也有一条长约两公里的汉人街,两侧店铺林立,行商坐贾吆喝往来,可谓盛极一时。所谓“汉人”,其实大部分是“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人。当时,聚集在这里的杨柳青人约有3000人左右,店铺达400余家。

  十九世纪初编纂的《新疆图志》有这样的记载:“津人植基最先,故根本深固,分枝遍南北疆,肆无常货,居无常贾,五都之会,海国之所供,莫不备致。”

  1911年4月,杨柳青的商帮和各个商号联合起来,成立了“商会”组织。这是新疆历史上最早的一个企业性质的“商会”。会员大多以津商为主,前后历任8届会长,都由津商担任。

  杨柳青人“赶大营”前后持续了六七十年之久,使尘封已久的“丝绸之路”重新恢复了活力,并将其向东延伸,从渤海之滨一直到新疆以至中亚、西亚及欧洲,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条从沿海出发的商业“亚欧大陆桥”。

  从随军商贩到商界翘楚,“赶大营”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商业史的奇迹。茅盾先生曾在其著述的《新疆风土杂记》一书中述及早期天津商人在新疆的盛况时写道:“新疆汉族商人,以天津帮为巨擘。数百万资本者,比比皆是。除迪化有总店,天津有分庄而外,南北疆之大城市又有分号。新疆之土产经由彼等之手而运销于内地,复经由彼等之手,内地工业品乃流入于新疆。据言此辈天津帮商人多杨柳青人,最初至新省者,实为左宗棠西征时随军之负贩,当时称为‘赶大营’……”

“百艺进疆”数十年 精神丰碑留世间

  “赶大营”壮举从1875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交通阻断时基本结束,先后延续了约60年,使约3000余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成功移民新疆,由货郎到摊贩再到坐商,一步步走向辉煌形成大商帮,在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经济商贸发展和文化交融,成为开发祖国西北边疆的先驱性行动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津帮在新疆开创了众多第一,对巩固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数量至今难于统计。但传颂最广的是“百艺进疆”。

  “‘百艺进疆’泛指杨柳青人通过“赶大营”把内地和沿海的种植业、工业、手工制造业、厨艺、中西医药、水磨、酿酒、建筑、造纸、纺织、发电、照相、电影、绘画、戏曲等各种生产生活先进技术以及先进思想理念和文化带到新疆。”王金羽说。

  “这些对当时经济上相对处于落后的新疆来讲却是开创性的,极大促进了近代新疆的农业开发、工商业发展、文化繁荣,提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一位来自杨柳青的“大营客”后裔告诉记者,“就拿种菜来说,一些蔬菜品种在当时的天津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的新疆来说却是稀罕物。”

  据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到来之前,新疆当地除了会种些洋葱、胡萝卜、土豆、番茄外,不会种其他的蔬菜。杨柳青人来到新疆后,所到之处开地引水种菜,不光带去了种菜技术,还把白菜、萝卜、韭菜、茄子、辣椒等诸多蔬菜引进新疆。大白菜就被新疆人亲切地称其为“天津白菜”。

  “赶大营”留下的财富,不仅有“百艺进疆”的遗产,更有宝贵和永恒的精神。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穿越历史的时空,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征程中,不畏艰险、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赶大营”精神依然具有辉映当下的力量。

  “赶大营”,一个“赶”字,道出了当时的杨柳青人,不怕千难万险,不安于现状,誓死也要闯出一条生路的决心。

  向有希望的地方“赶”,向更好的生活“赶”,正是凭借着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吃得苦中苦”的毅力,杨柳青人西行数千里,最终成功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也正是这种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杨柳青的“大营客”用血汗演绎了一段商业支前的壮举,为成功收复新疆、为那个年代的卫国战争做出了贡献。

  爱国爱乡,从杨柳青走出的“天津商帮”,将不忘国家、不忘家乡的情怀刻在了天山南北与渤海之滨的大地之上。当国家遭遇列强入侵割地赔款而无力拨付新疆军政饷银时,他们拿出巨额银两以解边疆之危,《新疆图志》记载说,杨柳青商帮在“官中协饷不继时,犹时资以挹注”。当八国联军入侵时,安文忠等人捐钱五万串,用以救济杨柳青的病伤饥民。

  除此之外,他们还为家乡捐资购买当时较为先进的德国做救火用的水龙和成立专业消防组织“水局”,修建安氏小学,同时捐建为民众义务治病的施医局。每当水旱成灾时,他们都会为家乡捐款,用于赈灾救济、开设暖棚粥厂或施舍棺木等。在新疆各地,他们也积极筹划和组织打井修路、捐款助学、赈济灾民等公益事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