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昭明太子為他編全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他寫詩,蘇東坡視他為偶像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開創田園詩派,後世無數詩文大家都把他視為精神上的知己和偶像,創造了中式烏托邦桃花源的東晉詩人陶淵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昭明太子為他編全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他寫詩,蘇東坡視他為偶像

陶淵明像


1、陶淵明曾經寫過一篇自傳《五柳先生傳》,為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心,輒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文中完全是一個飄然出塵,了無掛礙的精神形象:喜歡讀書,不求甚解;有酒必醉,只求盡歡;缺衣少食,不妨礙悠然自得;不愛多話,也沒什麼虛榮心。


昭明太子為他編全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他寫詩,蘇東坡視他為偶像

陶淵明像


孔子曾經稱讚他的弟子顏回: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五柳先生也和顏回一樣安貧樂道,卻更多了一些灑脫。


昭明太子為他編全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他寫詩,蘇東坡視他為偶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2、真實坦率,表裡如一,可親可愛。


我們常常說言為心聲這樣的話。陶潛的詩文中,最常見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從容靜穆,也有“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金剛怒目(魯迅語);有《歸去來辭》的飄逸優雅,也有《形神影》的曠達哲思。《桃花源記》寓意深遠,影射對現實社會的不滿,筆調也是沖淡平和的。他從少悲苦,略無怨嘆。只把安寧美好的世界展現給大家看。

而其實,在生活上,他非常困窘,田園生活遠不像他筆下描寫得那麼安閒美好。“不慼慼於貧賤”也遠不像說得那麼輕鬆。“草盛豆苗稀”,“戴月荷鋤歸”,明明白白地說出了辛勞而少有所獲;洪邁的《容齋隨筆》中也記錄過荒年歉收,陶淵明舉家捱餓的事情。

對社會現實既是不滿的,個人生活又如此艱難,妻子既不理解,孩子還不成器,想必凡人所能有的憂苦他也會有,而且不能謂不深重,但是他的筆下全不說這些,如果“言為心聲”這句話是成立的,我們只能說,在他的心中,有一個完全超越於世俗生活的遼闊的,新美的天地。人可以這樣身處困境卻甘之如飴地活著,是精神世界對物質世界的勝利,除了“偉大”,沒有更好的詞語可來形容。

回頭再來看他的這篇乃為自況的《五柳先生傳》,就更加覺得,那是一個性情多麼可愛的人:“閒靜少言,不慕榮利”,讓人很難不喜歡。不願意多嘴多舌的人,大多是心性平和者,不想以自我的眼光去框定周圍的事物和人。既然不慕榮利,自然名心和物慾也是極少的。對一切事情不拘泥,不強求,這等精神境界,正可以用坦蕩和瀟灑來形容。

陶淵明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心,輒欣然忘食”,這是完全的隨性和隨意。這不是自在,還有什麼是自在?


昭明太子為他編全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他寫詩,蘇東坡視他為偶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性愛飲酒,寄酒為跡,隨心所欲,不矯不飾。


《五柳先生傳》裡,陶淵明說自己“性嗜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的確,我們不但可以看到他寫的很多飲酒詩,昭明太子蕭統所撰的《陶淵明傳》裡也記載了很多陶淵明飲酒的趣事:

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齎酒具,於半道慄裡之間邀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迕也。


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當陽與淵明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將嘗候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

王弘慕名想結識陶淵明,淵明不予理睬,王弘想了個辦法,讓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通請喝酒,陶淵明腿腳不方便,讓人抬著欣然前往,王弘半道加入酒局,淵明也沒有不高興。

顏延之經過潯陽時,天天找淵明喝酒,不醉不歸,王弘想請客,顏延之理都不理。顏延之臨走時,給陶淵明留了二萬錢,陶淵明都給送到酒家去了,想喝酒時就去取酒。

重陽節的時候,淵明在宅邊菊花叢裡坐著賞菊,正好王弘送酒來,就在花叢裡喝到大醉。

他不會彈琴,就弄了張沒有弦的琴,喝酒喝高興了,就撫弄這張無絃琴,還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有人來拜訪他,無論貴賤,有酒就招待,淵明要是先喝醉了,就對客人說:我喝醉了,要睡覺了,你走吧!他就是這麼真實直率。

陶淵明正在釀酒時,趕上郡將前來探望他,恰逢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再接待郡將。

唐朝大詩人李白,估計是愛煞了淵明的狂放與天真,在《山中與幽人對酌》詩中,忍不住直接把淵明的話拿過來用: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一脈相承的真性情,千載之下,我們見了,也不勝欣然,陶然,而生嚮往之心。


昭明太子為他編全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他寫詩,蘇東坡視他為偶像

陶淵明像


4、精神高潔,超然絕俗,千載之下,追隨者眾,知音者多。


昭明太子蕭統是特別喜愛陶淵明的,親自編選了《陶淵明集》,併為他做傳,寫序。

《陶淵明集序》: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汙隆,孰能如此乎?

“寄酒為跡,曠而且真”的評價,可謂是真懂陶淵明的人。

是的,一個真字,用在陶潛的身上很是合適。蘇東坡也能夠真正理解陶淵明,他說:

“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

蘇軾於是也說陶淵明是一個很真的人。真,是一種美德,且是一種極難得的美德。尤其在當今這個世界,更難得這樣的真,叫人怎能不頓生追慕之幽思?東坡不但時時盛讚陶潛的為人和詩文造詣,例如他說:

“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

蘇東坡還寫了109篇唱和陶潛的詩,是淵明的迷弟無疑了。

東坡之前,唐代的很多大詩人也深愛淵明,紛紛寫詩寄託對陶淵明的思慕之情:

如李白詩云: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杜甫詩云:

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

“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同樣號稱田園詩人的王維 《偶然作》:

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中心竊自思,儻有人送否。白衣攜壺觴,果來遺老叟。且喜得斟酌,安問升與鬥。奮衣野田中,今日嗟無負。兀傲迷東西,蓑笠不能守。傾倒強行行,酣歌歸五柳。生事不曾問,肯愧家中婦。

昭明太子為他編全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他寫詩,蘇東坡視他為偶像

採菊東籬下

孟浩然也寫有《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

賞讀《高士傳》,最嘉陶徵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特地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這首詩:

垢塵不汙玉,靈鳳不啄羶。嗚呼陶靖節,生彼晉宋間。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陽山。夷齊各一身,窮餓未為難。先生有五男,與之同飢寒。腸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連徵竟不起,斯可謂真賢。我生君之後,相去五百年。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昔常詠遺風,著為十六篇。今來訪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柴桑古村落,慄裡舊山川。不見籬下菊,但餘墟中煙。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後世亦多有追思之作,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可見陶淵明在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中,是一座高標。


昭明太子為他編全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他寫詩,蘇東坡視他為偶像


如果生在魏晉時,一定選擇和他做鄰居,有空去喝上兩杯。因為古今中外太難得一見這樣“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而同時他又絕不端著,沒有架子,雖卓絕,卻完全是可以隔籬呼喚的,鄰翁一樣的率真和可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