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從詩中讀項羽,這首詩,建議孩子背下來

今天聽學生在背詩的錄音中,出了很多錯字錯音,也會因為不理解而背錯節奏和感情。如果孩子在學習詩詞的時候,能在知道意思以及相關故事的基礎上去背誦,那麼他的記憶一定是要比單純的死記硬背要好很多的。那麼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一首詩,是漢代項羽的《垓下歌》。我將會從詩的大概意思以及背後的相關故事展開,給大家帶來是背後的體驗。

從詩中讀項羽,這首詩,建議孩子背下來

我們先來欣賞這首流傳千古的駭世之作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也與劉邦一起走入人們心中。他的英勇剛直與劉邦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雖然最後敗給劉邦,卻依舊是許多人心中的西楚霸王。

從詩中讀項羽,這首詩,建議孩子背下來

項羽的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為後人所樂道,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氣勢渾宏中又哀婉深情

我們先來從字面上去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力量之大,足以拔起整座大山,豪邁之氣,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之相比!可是倘若是時運不濟,就算是有寶馬在瘦,也難以再馳騁東西。烏騅馬不前進了,我又有什麼辦法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該把你怎麼辦呢?

詩中字裡行間都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但是聽來又是滿腔深情。

項羽是名將之後,胸懷大志,好氣雲天。第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將他在戰場上叱詫風雲的豪氣展露無遺。項羽從很年輕的時候就跟著叔父項梁,帶領江東八千子弟徵殺戰場,所向披靡,一路殺進咸陽,滅了秦軍。

第二句“時不利兮騅不逝”,也取得項羽的眼中,時代不由著他了,但實則從楚漢之爭中,我們隱隱能感覺得到,項羽的勇也是一種匹夫之勇,缺了一種審時度勢的智慧,他做不到像劉邦那樣圓滑,但這不就是我們心中的項羽嗎?

後面兩句“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是他面臨絕境時的悲嘆,也是他對虞姬深情的體現。

從詩中讀項羽,這首詩,建議孩子背下來

2.背後悽婉感人的故事

講到這裡,必須講到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故事。他的這種鐵血柔情也為他個人增加了不少魅力分。我們都知道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在戰場上他是有錚錚男兒本色,勇猛而剛正,但他和虞姬的愛情故事有千古傳頌,體現了他的忠情。

虞姬對於項羽來說,就是那個背後的女人,當項羽在前線打仗時,她守在帳裡,日夜掛念祈禱;當項羽打了敗仗,她也能心領神會,貼心地伺候著撫慰著,給項羽鼓勵;當每一次項羽平安歸來時,她又會為他翩然起舞,為他祝賀;甚至到後來,她也會自己穿上戰袍,披上開鎧甲,跟隨項羽在陣前衝鋒。

對於常年在戰場征戰的項羽來講,得此虞姬,真的是一生修來的福分,虞姬的溫柔體貼也時時感化著項羽,讓他的心也柔軟溫暖,捨不得丟棄她。

從詩中讀項羽,這首詩,建議孩子背下來

因此在後來,項羽烏江兵敗之後,他知道再也無力迴天,在突圍的前一夜,在烏江邊自刎。而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作為西楚霸王,他更掛念的是心裡的虞姬,才悲從中來,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他一遍一遍地唱,虞姬也跟著唱,身邊同行的人都隨著他的歌聲紛然淚下。

每每讀起此句,我都似乎能感覺到那個一身鎧甲的壯士最後的絕望,也許比丟了國家更讓他心痛的,就是他走以後,摯愛的虞姬該怎麼辦呢?

任何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感情之後總能震撼人心最柔軟的角落,在那個紛爭戰亂的年代,項羽這樣的鐵血柔情,理所當然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從詩中讀項羽,這首詩,建議孩子背下來

3.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

除以上兩點外,這一首詩與其他詩的不同,也在於它的語言風格,每一句中間以“兮”字連接,“兮”讀起來琅琅上口,意猶未盡。這正是典型的“騷”體風,讓人一下子想到屈原的《離騷》。

“兮”是文言助詞,類似於我們現代漢語中所說的“啊”“呀”,這樣把項羽當時的心情抒發得更加渾厚徹底,因此聽起來更容易觸動人心,產生共鳴。

從詩中讀項羽,這首詩,建議孩子背下來

那麼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了,知道了這些,再去讀《垓下歌》,便會有了另一種心情和觸動。

這裡是橘子育兒課堂,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教育故事。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