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青春期的孩子最恐惧什么,作为父母你了解吗?

老左心理工作室


针对这个问题,我采访了几个学生,每个人给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害怕考不好,有的害怕被别人否定,还有的害怕与集体脱节,也有的害怕自己控制不住的坏脾气,害怕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等等。

青春期的孩子们最恐惧的无外乎是几个方面。

一、关于自我认知方面的恐惧。

面对青春期的变化,孩子本身对自己也感到惊异和害怕,尤其是情绪上的起伏不定,搞不清楚自己这样的坏情绪因何而来。

记得有一次,儿子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突然情绪爆发,嚎啕大哭,把我和他爸爸都吓了一大跳。过了好一会儿,孩子才控制住了情绪,慢慢走到我面前说:“妈妈,我这是怎么了?我控制不了自己。”

二、对与他人关系的恐惧。

很多孩子害怕被别人孤立,害怕别人否定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害怕自己与集体脱节。所以有些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刷手机,就是想看看同学们、朋友们都在干什么。别人玩的游戏谈的话题,自己生怕参与不进去。

有些孩子非常害怕当众出丑,例如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回答不上来,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像聚光灯一样,让自己无处遁形。这种挫败感和尴尬都来源于孩子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否定。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害怕孤独的,有些孩子特别爱刷存在感,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同龄人的注意,也证明自己没有被同伴排挤在外。



三、对考试以及未来的恐惧。

今天放学的时候,我听到两个孩子的谈话。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真怕中考哪儿也考不上,到时候我该怎么办呢?”另一个则说:“别说中考了,这次期末考试我都非常担心!”

因为成绩,孩子承受着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给的压力,也引发对未来的担忧。每次到考试前后,很多孩子会变得焦虑,内心忐忑不安。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首先要做孩子心里垃圾的回收站。很多家长喜欢唠叨,喜欢宣泄自己的情绪,喜欢指责孩子,这相当于把自己的坏情绪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非常因容易引起孩子的压力过大,内心焦虑、烦躁。不妨试着多倾听一下,让孩子每天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倾诉出来,就像把心底的垃圾倾倒出来一样。对孩子的恐惧心理,我们要学会适时的引导,帮助孩子排解。
  • 多给孩子一些自信和肯定。自卑的孩子往往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就一直被父母否定,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就会伴随着深深的自卑。例如有的父母经常说自己的孩子多么丑,那么这个孩子在与人交往方面就会存在着障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情感敏感而脆弱。
  •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小圈子,尊重孩子的朋友。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乎同龄人对自己的认可,没有朋友的孩子是孤独的,这种孤独经常和抑郁作伴。所以鼓励孩子去交朋友,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有自己的小交友圈,有自己谈得来的朋友。我们要做的不是横加干涉,只是正确引导。



总结:青春期的孩子很像一只刺猬,外表坚硬并且带刺,但是却有着极其敏感而脆弱的内心,经常会感到恐惧、彷徨、迷茫,害怕被孤立,被抛弃,被否定。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应该做孩子心理上的坚强后盾,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具有强大的内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轩老师谈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最恐惧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16岁读高一的孩子正好在身边,我随口问了一句:

“儿子,头条有一个问题,爸爸想问问你,你刚刚经历了青春期,青春期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儿子抬头看了我,很认真地说:“我没什么可恐惧的吧。”

“儿子,再想想,不着急回答我。”

儿子若有所思地说:“ 可能会有迷茫吧,爸,谁的青春不折腾呢!”

我抓住儿子的话题:“那个时候,你们都迷茫什么?”

“比如很在乎自己的成绩,为未来担心;还有,就是人际关系,渴望在同学中被认可;其实,每个人的困惑都不一样,就看当时遇到了什么事。”儿子一脸认真地回答着。

“刚才,爸爸听你说,谁的青春不折腾,你当时也感觉自己是在折腾吗?”我反问儿子。

“爸爸,你忘了,我也折腾过,当时我和班主任对着干,还被停过三个月课呢!回到学校的第一次考试,才230分。”儿子说到这,情绪有点激动。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儿子被停课的三个月中,我和他妈妈对他的陪伴。

“爸爸,现在想想,主要是那个时候,我太有个性了,也不能全怪我们刘老师。”刘老师是当时儿子的班主任。

儿子接着说:“都过去了,要不是您和妈妈的支持和理解,说不定我现在还是叛逆期呢。”

“爸,你说我是不是很有经历,那么小,该经历的都经历了,离中考还有三个月回到学校,居然逆袭了。”儿子说这话的时候有点得意,并且笑了。

这里,有必要解释下,儿子离中考还有三个月时候回到学校,第一次考试230分,接着280分、350分,最后以中考480分的成绩上的高中。

“儿子,你觉得当时爸、妈对你最大的支持是什么?”我回到主题。

“不抛弃,不放弃,不唠叨,不指责,还有不焦虑。”儿子一串排比。

“还有吗?”我问。

“再有,就是对我的理解和信任!”儿子说完这话,我们都笑了。


黄国胜幸福宣讲


青春期——孩子一生最难的坎



12——18岁,孩子都会进入青春期,由于心理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生理的发展,再加上学业繁重,在这个阶段,很多孩子眼前一片迷茫,内心深处充满恐惧。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怕什么呢?恐惧什么呢

一、父母感情不和

父母感情不和有很多表现:为了一件小事儿就大吵大闹,谁也不让谁;夫妻之间一方过于强势,压迫对方的家庭地位;夫妻之间冷暴力,藐视对方,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夫妻离婚,让孩子父爱母爱残缺。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夫妻之间的事儿,当事双双认为与孩子没关系,但青春期的孩子在这样折腾的家庭中感知到的是对家庭的恐惧!对爱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二、妈妈的唠叨

做妈妈的大部分都有这个体会,儿时的孩子像个跟屁虫,一会儿不见就嗷嗷叫;到了小学与妈妈仍然特别亲切;但到了初中以后亲子关系好像是阳春三月转寒冬腊月!

青春期的孩子怕妈妈唠叨,更反感妈妈的唠叨,因为妈妈的唠叨是在忽视孩子的成人感!

三、爸爸的爱的暴力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是逼迫孩子越来越优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与懈怠。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事事均严格要求,鼓励少,批评多、指责多、比较多,甚至有动手现象。这些爱的暴力使得孩子伤失自信,恐惧前途未卜。

四、别人的不认可

青春期的孩子最在意别人的感觉,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美、鼓励!

家长不认可——伤失自信

老师的不认可——会产生厌学情绪

同学的不认可——关系紧张,难以合群

五、同学的孤立

青春期的孩子,反叛家长与老师正常,但如果在同学中没有朋友,甚至被孤立,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感、无助感、被抛弃感!就像被狼群鼓励的小狼一样,可怜巴巴!

六、前途的迷茫

青春期的孩子,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也会有很多不由自主的多愁善感。

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业上迷茫

同学关系紧张——友情迷茫

不知道知己未来能干啥——行动没开始呢,心理上就迷茫!

总之,孩子的青春期,名字好听但实际上危险,家长、老师、社会需要积极配合,努力帮助孩子度过危险期!

那么,怎样帮孩子度过一生的最难的坎,克服这些恐惧心理呢?

一、家长应该做的

夫妻之间搞好夫妻关系,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多鼓励!多赞美!

不把期望压在孩子身上帮你实现,不把面子与孩子的学业挂钩。

做爸爸多参与孩子的生活,陪伴是真正的爱!

二、老师应该做的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认可、鼓励,咱们做老师的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要顿赞美、多鼓励,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怎样自我克服恐惧心理呢?

一、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三、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目标,为兴趣而学习


天地之间孩子王


青春期的孩子会变得很敏感、多疑、情绪波动很大,他们一方面需要父母的帮助,一方面又拒绝父母的帮助。

他会在你面前表现他的烦恼,甚至他会说给你听,但是他又不允许你说话,甚至会粗暴地让你闭嘴。你也会发现以前那个乖孩子不见了,你也会很诧异他为什么会变化这么大,所以,你和青春期的孩子之间的裂痕才越来越宽。

如果对于未来,孩子们充满恐惧,他们必定会用最轻松的办法来处理问题,可是,这些简单的方法都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越是对孩子施加命令、告诫、批评,他们就越感觉到迷茫;我们越是推他们向前,他们就越是匆匆后退。

以这些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时候甚至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为孩子们提供适当的鼓励,我们不能只是安静地等待他们自己努力奋斗,因为青春期中他们往往是悲观而怯懦的。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就需要真的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更好的过度和成长。


小小思维家


家长朋友们:

你们真的懂自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吗?你们知道他们最恐惧什么?

如果你们不懂这些,那还怎么更好的陪伴孩子度过青春迷茫区呢?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最恐惧什么呢?

第一、学习方面的超负荷压力

现在的孩子都不轻松,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好到了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就更大。这种压力来自于方方面面,除了学校老师方面的压力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家长方面的压力。除了要完成学校内的学习任务以外,还得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补课。考试压力,升学压力,成绩压力,名次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敲击着青春期孩子的心灵。学习压力成了青春期孩子压力之中的核心压力,也是青春期孩子最为恐惧害怕和烦躁的事情。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但过度的压力却是有害的。

第二、生活方面的烦躁烦忧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我存在感也在不断的增加,他们想独立,想自由,想摆脱各种控制,时常会感觉到无端的烦忧,烦躁,焦虑。他们想与人诉说,又怕与人诉说;想与人分享又怕与人分享。他们会越来越疏远父母,越来越拒绝交流,喜欢独处发呆,喜欢把小心思藏在心里。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坎坷挫折,往往会被他们无限的放大,有很多孩子甚至都迈不过去生活中这些小挫折和小困难的坎,从而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沟通和疏导,最需要的是真情陪伴和交流。

第三、人际关系的无端紧张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把人际关系弄紧张。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和规则。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青春期孩子,往往会以个人为圆心,以个人为核心,去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往往会表现出自私霸道的一面,也会表现出不接受不容纳他人的情况。人际关系紧张,也是青春期孩子最恐惧的一个方面。他们既渴望交朋友,但又害怕交朋友。即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又不愿意被别人冷落和疏远。所以常常处在矛盾之中。

第四、自由与限制无休争斗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由,渴望独立,渴望摆脱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他的各种限制和束缚。但在现实之中,他们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接受这样的限制和束缚,于是常常在自由与限制之间进行无休止的斗争。他们讨厌这种限制,反感这种限制,甚至是痛恨这种限制,所以,这种限制也是他们内心最恐惧的一个方面。

第五、迷茫无助,没有明晰的目标和愿景

迷茫无助是青春期孩子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他们不知道自己这样玩命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们一直都处在迷茫中,一直都处在纠结和无助的心理状态上。这让他们变得非常烦恼,非常烦躁,这也是他们内心恐惧的一个方面。

知道了解这些后,作为家长是不是得根据青春孩子的心理特点来改进自己的家教方式呢?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和有效的沟通。

作为家长,应当完全能够掌握和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和心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的教育引导和帮助辅助。

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是一门科学,这需要家长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不断的改进家庭教育的策略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质量的陪伴,才能真正帮助青春期孩子走出迷茫区和危险区。


教育探微


记得破洞牛仔裤刚刚流行的时候,很多男生穿着招摇过市,家长们看不过眼,好好的裤子,干嘛非得弄破呢,常常训斥他们:穿得这叫什么玩意儿?

一个男生跟朋友躲在墙角抽烟,被自己老爸碰见了,老爸怒气冲冲地冲过去,一个耳光打在男生脸上:“兔崽子,背着我不学好是吧?!!”男生在朋友戏谑的目光下,被老爸拽走了...

一个女生和男生互有好感,被老师发现苗头后,告诉了家长,家长大发雷霆,没收手机,禁止他们继续来往...

青春期的孩子最恐惧什么,作为父母你了解吗?

一、粗暴的管教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三观,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会按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做出一些不被家长看好的行为。

例如:早恋、抽烟、沉迷游戏等等。

而家长在处理这类情况时,往往不知所措,常常用截断式的暴力手段,企图改变孩子,却把孩子推向更远的方向。

孩子们对这样的管教方式非常不满,他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你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在这样针锋相对的管教方式下,孩子只会跟家长对着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蔺秀云说:“虽然在即时的管教中,打可能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它造成了孩子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孩子长大了之后,他向内攻击的话,就容易出现抑郁问题,向外攻击的话,就是打别人杀别人的问题。”

二、不被父母理解

很多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变了,以前虽然也调皮捣蛋,但还算听话的小孩,怎么突然就大变样。回到家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不知道倒腾什么,家长喊三五遍没有回应,什么事情都不跟家长商量。

问孩子,孩子就一句话:“说了你也不懂。”

其实孩子想表达的意思是,说了,你们也只会责备我,说我不务正业,为什么还要跟你们说?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体迅速发育,精神世界也日渐丰富,他们对自己对世界有很多的困惑,这些困惑亟待有人理解并解答。

而父母却经常因为忙碌或者没耐心,打断孩子的疑问,让他们别整天没事想些有的没的。时间久了,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理解,就会向外通过各种行为寻找答案,而对父母则关闭的那扇想要倾诉的心门。

去年,一篇名为《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刷爆互联网。新闻中的主人公从小成绩非常好,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生物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然而,他在控诉父母的长文中,多次提到自己与家庭决裂的原因是父母“替自己做一切决定”、“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总以大原则要求自己,却忽略了自己的想法”。此言论引起网络上不少网友的广泛“共鸣”。

三、父母的唠叨

其实,小孩子现在都不喜欢家长唠叨。就像我8岁的儿子,如果因为一件事我多重复两遍,就会听到他说:“妈妈,我知道了,能不能别再说了?!”

这个时候,我也觉得很尴尬,虽然我尽力不去唠叨,但是作为母亲,总是本能的想叮嘱到位,生怕孩子哪一点没注意,吃了亏。

事实上,有用的话说一遍就够了,没用的话说一百遍都不管用。

之前看过一则小故事,马克.吐温听牧师慈善演讲,一开始听着很好很激动,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在讲,他烦了,心想就捐一部分吧;又过十几分钟,牧师还没讲完,马克.吐温生气了,决定不捐了;最后,终于等牧师讲完,他不仅没捐,还生气地从募捐盘子里偷走了2元。

马克.吐温的这个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百科

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本来说的话挺有道理,重复的多了,就没人喜欢听了。

四、被同学孤立或欺负

除了来源于家庭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压力之外,孩子还承受的人际关系带给他们的影响。有些孩子比较善于交朋友,这方面的压力就小一些。而有些孩子则容易陷入被同学孤立和欺负的境地,而家长和老师经常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前段时间,上海某中学14岁初二学生自杀事件,背后原因令人唏嘘。他来自农村,父母离异,在上海市郊住着临时搭建的窝棚,跟着种菜的爷爷相依为命。其贫困的境遇成为城市人嘲笑和看不起他的原因。他们或许不会受到身体霸凌,却时时刻刻经受着精神欺凌。

自卑,被人孤立,无法融入身边的环境,是每一个孩子的噩梦。

五、被老师放弃

老师是孩子们人生中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由于现下的教育体制,成绩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好”与"坏"的标尺。

成绩好的孩子,用成绩来获得在老师那里的存在感。而成绩差的孩子,则通过恶作剧、搞怪、不听话来获得老师的关注。

这往往是个恶性循环,在老师眼里这样的孩子不仅成绩差,纪律也差,难以管教,老师就会放任自流,对孩子来说,也无异于是一种冷暴力。

了解了孩子们最恐惧的事,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家长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平视孩子

从孩子呱呱落地,我们教他学会坐、学会爬、学会走、学会跑、学会说话,我们已经习惯了俯视孩子。在我们心中,很多事孩子还做不了,需要我们的帮助。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浪费时间、怕孩子不知道怎么学习,怕这怕那,不由自主的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想要张开的大一些再大一些,替孩子遮挡风雨。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总要接受风雨的吹打,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

平视孩子,不是视线上的平视,而是心理上的平视。真正把孩子当成思想和行动独立的个体,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和善、民主的跟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即便孩子的有些想法在我们看来是幼稚的,那也是他们成长的阶段。无伤大雅的想法,我们不妨支持。有点危险的行为,也要温和的跟孩子讨论,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风险。

二、支持孩子

孩子最希望获得的是父母的支持,即便是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希望获得父母的关爱,希望父母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只针对他当下行为的不断责备与呵斥。

有一位性格泼辣的女孩小艾,爱打抱不平。她们班有个男生总爱欺负女生,有一次,她看不下去了,抄起凳子向那个男生砸去,结果把老师的三角板打折了。老师把小艾妈妈叫到了学校,让家长赔偿。小艾妈妈没有急于责备小艾,而是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原因后,妈妈当场表态,赔偿是应该的,哪怕多赔几个也行。但孩子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和帮助弱者的行为,值得肯定。

三、听见孩子

学校是个小社会,孩子们在学校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性格开朗的孩子会跟家长汇报,内向的孩子往往自己闷着,不跟任何人诉说。

家长们应该多观察孩子每天的情绪和身体状态,看看孩子是否突然情绪低落,或者身上带伤。

引导孩子说出在学校一天的见闻,不要急于对一星半点的信息作出判断,而是要不断地问问“还有其他的吗?”

孩子如果能够感受到家长的认真倾听,会慢慢向父母敞开心扉,而父母可以在这些对话中,判断孩子在学校的处境是否顺利,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

青春期只是一个人必经的阶段,不代表永远。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不断否定和教育,而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如果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在一种支持的氛围中完成自己个性化的过程,他们到二十几岁的时候,便更可能回归家庭的价值观。

而他们如果遇到的不尊重的评判、惩罚和控制越多,就越可能卡在个性化的过程中,就越不可能回归家庭的价值观

——《正面管教》

我是@素人远兮,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儿童成长问题。


素人远兮


首先说一下,我不是父母。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我应该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为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渐渐成熟。带着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他们渴望从不停管教,唠叨的父母身边逃离(这里的逃离不是指独自生活,而是指在人格上独立,不再无论何事都听从父母的指教。)但是父母出于对孩子的不放心,甚至于控制欲会不自觉的去打击孩子的独立性。我觉得这就是孩子在青春期孩子最恐惧的,也是父母最头疼的。

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父母确认为孩子还小。这就会产生我们平时所说的逆反期。在逆反期的孩子令父母头疼不已。父母管教的越严,孩子反抗的就越激烈。所以父母在这段时期,最好不要去刻意的压迫孩子独立性。孩子们正在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三观,父母应该去积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这才是对于他们一生都有益的事。


嘉言易行


别控制,更别忽视


▋好的亲子关系,要学会保持距离

在家庭养育中,爱能给人安全感,但包裹得严丝合缝的爱却会让人窒息。

前段时间,台湾女星狄莺的儿子孙安佐因扬言恐攻在美国被捕的消息被大肆报道,与此同时,她早年在电视台说的“育儿经”也被挖了出来。

比如吃饭,她会严格掌控儿子的饭量,儿子必须按照她的要求进食,一个月要养胖5公斤。如果孩子吃不下饭,她会用7个小时的时间盯着儿子吃饭。

这种控制欲也延伸到了孩子的交友上:媒体曾报道过,狄莺因儿子去朋友家做客吃的是稀饭,就勒令儿子下次不要再去。

至于学习成绩,她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到80分以上,不然就会打孩子。作为一个妈妈,狄莺根本无法接受孩子有一点点“失败”。

她还说,在儿子小学毕业之前,不允许他单独出门——连去门口的便利店都不行,18岁之后才可以独自出去旅行、玩手机等。


像狄莺这种没有边界的母爱,简直令人窒息。她从来没有把儿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只是把自己的需求、态度和观念硬塞到了儿子的生活中。

这样的亲子关系,不可能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如此密不透风的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慢性谋杀:把孩子的生命力扼杀掉,让他只会(只能)完全依靠妈妈。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过: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三个字道出了边界的真谛。父母再关爱孩子,也要学会分清楚与孩子的边界,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并且接纳孩子有自己的选择,不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情感孤儿”


从前,我认为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是粗心大意,实在算不得事。

后来,学习了心理学,开始明白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惩罚不是打骂,而是视而不见。

最近了解到,长期被情感忽视是一种创伤经历,轻则引发认知和情感困扰,重则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甚至可能引发自杀。

情感忽视已成为父母不可忽视的事情。我们所说的情感忽视,是指在相处的过程中,一方没有给另一方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

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如何养育孩子

如今物质极度丰富,合格父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是培养心理充盈、富足的孩子,不再为社会制造“情感孤儿”。

理解孩子的需要。作为父母需要重新调整以往的认知,意识到情感对于孩子大脑结构、情感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影响。只有情感被满足过的孩子,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有活力、有温度、有理想且情感饱满的人。

给予孩子更多陪伴。父母在场,对孩子来说极为重要,这让他们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自己是被爱的。既然选择做父母,就需要让渡一部分自己的空间给孩子,创造属于你们特有的亲子时光。

关注孩子的感受。父母应扩展视线范围,对孩子的感受保持敏感,比如,孩子放学时,如果不是很开心,跟他聊聊在学校遇到了什么;当孩子养的小动物死掉了,去安慰他,而不是嘲笑;孩子被小朋友排挤时,抱起她,给她理解和支持。


开森喵喵


要回答这个问题,父母需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这个阶段,孩子性激素水平及自我意识都出现质的发展,情绪变化快,能量满满,创造力强,自控力却有待完善;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成为生命的主人。

而恐惧这种情绪,来自曾经的对其内在需求和价值的否定性经历。

两相对照,就清晰了:孩子青春期的恐惧感,通常来自:情绪的压抑、想法无法表达或不被认可、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受损,遇事无法做主等。

至于其中之最,同每个孩子曾经在哪方面受挫的经历有关。


心启航系统思维课程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恐惧的是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期望他人的认同,内心又升发了一点点内心需求,又得不到明确的方向和方法。

说实话此时父母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明白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给以了足够的重视;不明白的父母,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充分的心理引导,以及相应的心理实践活动体验,就会陷入迷茫和内心冲突。

父或母即使有一方了解,另一方不知道教育引导一致性的重要行,其结果比什么都不知道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可怕。所以,学校针对孩子心理成长规律,比家长更全面可靠。适当指导家长,辅以对孩子的引导,更容易让孩子度过青春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