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同样是害死忠君报国的名将,为什么欧阳修是名相,秦桧是奸相?

名字应该刚好九个字


  • 点击右上角【关注】,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视频!
  • 提示:完整阅读约需要3分钟,喜欢本文欢迎留言评论以给我们鼓励!

读史如品茶,三泡知真味。我是娱乐君,为您奉茶,诸君自品!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搞懂欧阳修这个人。

    本文看点:

    尽管欧阳修是个很世俗的人,但是最后成了圣贤。那在我们今天这个世俗社会,他的故事能不能为我辈俗人,指引一条上进的路呢?

    一代文豪欧阳修

    一番品:不像圣贤更像一个俗人

    欧阳修是个俗人?这一点也许会引发很多人第一次这样思考。通常我们印象中的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大文豪、大历史学家,而且还编过《新唐书》和《新五代史》。这样一位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怎么会是个世俗的人呢?

    欧阳修

    欧阳修刚刚考中科举做官那会儿,他住在洛阳,爱喝酒、爱赏花、爱往歌妓堆里扎。朋友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逸佬”。这个“逸”,就是骄奢淫逸的“逸”。你可以想象,年轻的欧阳修在朋友眼里是一副什么形象。

    欧阳修的词,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艳词,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再比如“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如果不是在脂粉堆里久泡玩味,断然是无法信手拈来的。比他晚一辈的人,像司马光那样的圣贤人物,就肯定不会去做这种调调儿的词。

    司马光

    更耸人听闻的是,欧阳修一生居然两次受到过乱伦的指控。一次被人指控他与外甥女,还有一次指控是他和她的儿媳妇。当然了,这类指控都是查无实据,只能是作为野史的捕风捉影来定论,未必能证明欧阳修的私生活真的不检点。但是,他写了那么多艳词俗曲流传在外,即使指控都是污蔑,但种种流言蜚语安在他身上,也多少让人将信将疑,起码个人的私德被人诟病了千古。

    明典籍中的欧阳修

    那作为一任官员,一位政治家的欧阳修,其表现又怎么样呢?恐怕也只能说是表现平平,谈不上有多突出。至少与同时期官场上的那位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范仲淹相比较,无论是在文治武功还是治国韬略上都相差甚远。

    范仲淹

    欧阳修一生官位也并不小,与宋仁宗皇相伴整整34个年头。对皇帝,他是既敬畏又忠诚,偶尔也拍拍皇帝的马屁,这与那些一般的世俗官僚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赡养老母亲,欧阳修努力工作,渴望升官,渴望得到更高的薪资待遇。政治品格,只能说是正常,没有污点,也没有亮点。就这么一个人,一个与世俗大众毫无二致之人。

    讲到这里,一个问题就产生了。欧阳修凭啥有那么高的历史地位?论诗文,除了那些艳词俗曲,就是《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最为有名,却也谈不上多么意境深远。可是他怎么就成了一代文宗呢?甚至曾国藩还把他列为“千古三十二圣哲”之一。

    曾文正公

    二番品:圣者圣其心

    欧阳修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为中国文化创造性地明确了三个原则,

    那就是: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

    具体的理论,这里不做赘述。简单理解就是三件事:

    当皇帝的,你是不是符合那个一以贯之的历史标准?这是正统理论。

    当臣子的,你是不是彻底的,无保留地忠于皇帝?这是忠君思想。

    每一个普通人,你是不是按照严格的道德标准度过一生?这是名节观念。

    欧阳修

    这些原则,让当代的我们听起来,肯定觉得很腐朽。但是在欧阳修身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文化的这些基本原则,就是从欧阳修这儿明确起来的。至少他是使这些原则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中,形成、固化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

    就拿忠君思想来说,宋代之前的儒家,多多少少还认为,忠君,不是一个绝对的道德要求。比如孔子倡导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隐含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如果“君不君”则“臣”也就不”臣”了。之后的孟子则说的更为直白,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大意是: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在早期传统的儒家看来,你忠君的同时,皇帝也得是那么回事才行。皇帝太不像话,上天是要换人当皇帝的。从汉朝到五代十国,换皇帝的戏码反复上演,背后其实是有这么个理论在支撑的。

    儒学二圣

    但是,到了欧阳修这里,忠君就变成了无条件的了。确实,宋代以后,中国的内部果然就没有成功篡位的臣子了。思想转弯就是从欧阳修这里开始的。

    正统、忠君、名节,这些词在我们这代人听起来非常迂腐。那欧阳修是个迂腐的人吗?还真不是。在欧阳修那里,这一套观念系统,其实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解决什么?解决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

    在北宋那一代知识分子看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皇帝换了一大把。那个时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部下杀皇帝就像杀猪一样稀松平常。这样的世道谁愿意在里面生存,不但皇帝的宝座保不住,老百姓也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欧阳修

    那怎么办呢?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但也只能是一个权宜之计,并不是长久的办法。要想社会彻底转型,从乱世变成一个稳定的社会,最终还得在思想上转弯子。所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宋代的儒家,最终搞出了全套的理学体系,这是最大的政治背景。而欧阳修,就是这个思想转型的始作俑者。更准确地说,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这不是欧阳修一个人的发明,这是儒家思想演化到宋代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个共识。欧阳修只是系统地、准确地、持之以恒地把它表达了出来而已。

    杯酒释兵权

    这个观念系统就很有意思了,普通人被私德约束,士大夫被名节约束,大臣被忠君思想约束,君主被正统约束。这套东西,最终为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上层士大夫,确立了一套环环相扣的行为准则。道德,不再是私德,每个人的道德和一个更大、更宏观、更超越时空的价值联系起来了。

    三番品:贤者行其道

    之前娱乐君曾发过一篇关于岳飞的文章,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当时就提到了一则欧阳修和狄青的故事。北宋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狄青,这是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人物。皇帝把他提拔为武装部队最高指挥官,就是枢密使。这在重文轻武的宋代,一个武将能到这样的位置,本来是一段非常难得的佳话。但是欧阳修不干,三天两头给皇帝打报告赶狄青下台。

    狄青

    是因为欧阳修觉得狄青这个人差劲吗?并不是。

    欧阳修这么做,一方面是对国家负责,他认为武将掌握军权对国家不利,对皇帝不利。这个教训五代十国时期有的是。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也是为狄青好。他担心狄青这样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武将,原则性不强,被手下蛊惑,一旦像赵匡胤那样黄袍加身,变成了乱臣贼子,丢了晚节,就可惜了一世英名。在欧阳修看来,他是在保护狄青。

    还有一个事,欧阳修还对我们大家都很熟的包拯包青天过过招。

    是这么回事:包拯曾经弹劾过当时的财政部长,赶他下台。皇帝说,你觉得他不行,那你自己干呗。包拯说,可以啊,我干就我干。

    这本来没啥吧?欧阳修又不干了。他跳出来说,你弹劾别人,然后取而代之,那你原来弹劾他的动机就存疑。这就是有损名节的大事啊,所以这个财政部长,你不能当。

    包拯

    你看,这两个故事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欧阳修和他攻击的对象之间,没有什么私人过节;

    第二,欧阳修也不认为他攻击的对象,有什么私德上的过错。

    欧阳修对他们发难的原因,是对方的行为,有损“名节”。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这些行为在私德上没有过错,只是和那些更高、更大、更久远的原则冲突了。

    知味回甘:世俗之人的自我修养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欧阳修强调的名节,不是用来欺负普通人的,不像理学发展到后面,非要女人裹小脚,而是束缚那些大人物,那些肩负社会责任的人的。这哪里是迂腐?这是欧阳修那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人行动规范的重要贡献。

    一个俗人,也能成为圣贤,所以并不是说你要活得毫无瑕疵。

    欧阳修的一生,其实给我们示范了一条世俗之人也可以登上人生高峰的道路。

    简单说就是四条:

    第一,精准地判断出时代的问题;

    第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潜在共识;

    第三,尝试把这个共识清晰地表达出来;

    第四,坚持这个共识,把它变成你判断一切事情的清晰原则。

    历史从来都不会辜负这样的判断者、表达者和坚持者。

    欧阳修

    参考:《欧阳修传》章敬平


      • 喜欢本文欢迎在下方点赞或留言评论以给我们鼓励!
      •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文章或原创视频也可私信给我,期待与您的互动。
      • 点击右上角【关注】,遇见更多文章及精彩视频!

      #搜索Plus计划第二期# #搜索Plus计划第二期# #图像大历史#


    娱乐加餐


    爱看戏,宋朝的戏可是一出接一出,以前的很多,新编不少。赵匡胤戏,包公戏,呼杨戏,宋室宫廷戏《狸猫换太子》,三侠五义戏……唐八百,宋三千,也是一个比较客观地总结。

    说句题外话。

    我总结了一下,发现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那就是宋朝的戏和一件东西有着极其紧密而又神秘的联系,这就是封建社会最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龙袍。

    你看,宋朝夺取天下就是一出《黄袍加身》,立国不久,就因为选妃赵匡胤假借酒醉而斩了骄横跋扈的郑子明。陶三春一怒发来人马围困汴梁城,赵匡胤无奈只得赔罪道歉,而且以龙袍代皇帝,演了一出《斩黄袍》。狸猫换太子,皇帝没有听从包拯的话,太后还朝,为了自己的颜面,命令包拯责打皇帝。包公既要维护太后的脸面,更要维护皇帝,于是他也来了一招龙袍代取皇帝,演了一出《打龙袍》,刀切豆腐两面光。到了南宋灭亡时,陆秀夫身穿龙袍背负皇帝跳海而死……

    真是开始龙袍起,亡也归龙袍!!!

    说到宋朝戏,有一个人在不同的剧目里以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剧情里,肯定少,否定多,这个人物就是题主提到的遭到欧阳修反对的狄青。

    早些看过一出《杨金花夺印》,狄青是包杨寇准的对立面。后来又看了《大宋风云》,狄青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名将。还有一部评书《呼杨合兵》,狄家父子彻底翻盘,成了奸佞之徒!

    后来才知道狄青竟然蒙受了巨大的不白之冤!而且令人唏嘘的却是导致狄青蒙冤受屈的居然是欧阳修,文彦博,甚至还有包文正!!

    因为狄青出身卑微,因为狄青身为武将却位高权重,从而导致文官集团的不满!他们虽不能说是阴谋陷害,但也不是光明磊落——虽没有个人恩怨,但是狄青之死却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秦桧就不一样了,他直接导致了岳飞的惨死,而且还是皇帝的替罪羊……岳飞的名声远远大于狄青,特别是在老百姓心中。岳飞越受百姓爱戴,秦桧就越受百姓憎恨!


    荷声茹梦


    秦桧是奸相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值得浪费话语去说,奸相无疑。至于欧阳修,那我有话要说。因为我在别的回答下具体回答了欧阳修和狄青的问题,因此这个回答我就简答。想详细看的,请看这个问题回答下杜少爷的回答。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09259756438290702/

    一.狄青迅速崛起的原因

    狄青起于行伍,是脸上刺字的配军,从小兵最后当上了宰执大臣,除了自身军事素质确实过硬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北宋对西夏前期作战连连失利,大批中层军官阵亡。而狄青在西军中,以勇武、善骑射著称,所以渐渐崭露头角。

    2.狄青多次改换门庭,受到提携。范仲淹、韩琦在西北任经略安抚副使、尹洙任陕西经略通判的时候,狄青主动进见尹洙,受到其赏识,并被范仲淹、韩琦所看重。其中以范仲淹为最,授予其《左氏春秋》,是为狄青的第一位提携之人。

    后来狄青在西北做到了一路副帅(西北分四路),结果爆发了“水洛城案”。西军悍将刘沪要筑水洛城,已经回朝的范仲淹、欧阳修以及新的西北帅郑戬支持修筑,韩琦反对修筑。趁着郑戬调职,韩琦通过尹洙命令刘沪停止筑城,结果刘沪不听,尹洙就命令狄青抓捕刘沪,并上了枷具,关进了军狱。狄青疑似私自用重刑,导致后来虽然刘沪被放了出来,结果伤重不久逝世。此事经过中央钦差调查,范仲淹、欧阳修一派的方案获得支持,狄青抓捕刘沪本应该获罪,但是韩琦力保狄青,而欧阳修也上书为狄青求情,所以没有获罪。范仲淹、欧阳修、尹洙私交甚笃,当年范仲淹弹劾宰相吕夷简被贬,尹洙自求一起被贬。而范仲淹再次任一路大帅经略西北,是韩琦推荐。但是,对西夏战略上,尹洙和韩琦是一派,欧阳修和范仲淹是一派。这就是这四位复杂的君子之交。经此事件后,狄青从范仲淹一派转为韩琦一派。

    后狄青为副帅,辅佐河北大帅韩琦整顿河北大宋东军军务。这时狄青部将焦用克扣军饷,狄青为之求情,得罪了韩琦。狄青云“焦用有军功好儿”,韩琦反问:“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斩杀了焦用。二人关系开始僵化。韩琦请狄青吃饭,劝酒妓女讥讽狄青脸上的配军刺青,狄青反请韩琦,让优人戏子调侃儒生。总之,二人在河北期间关系破裂。

    后广西侬智高叛乱,明相庞籍力排众议,力保狄青为主帅,以枢密副使身份讨伐。狄青军事水平确实是高,能力很强,平叛后升任枢密使,为大宋宰执,武臣之首。

    二.狄青被罢免的背景:实为“善罢”

    平定叛乱后回朝的狄青,威望大增,连以前黑他的言官都觉得他确为良将。宋仁宗有升任他为枢密使的意思。北宋元丰改制之前,枢密使是军政首脑,可为文人也可为武人(仁宗朝王德勇就是武人枢密使),实权仅次于首相“同平章事”,与首相合称为“宰执”,位高于副宰相“参知政事”。这时之前推荐狄青的宰相庞籍反对,理由,狄青升的太快,而且现在的枢密使高若讷没有过错。仁宗本要作罢,结果这时候副宰相梁适力荐狄青应为枢密使。因为梁适想当首相,但是资历比不上枢密使高若讷。一旦首相空缺,自己替补不上去。而把高若讷拉下马,狄青是武人,不可能当宰相,自己当宰相的机会就大了。梁适给狄青通了气,狄青没有反对。就这样,本就喜爱狄青的宋仁宗,就将狄青升任枢密使。而狄青则得罪了和高若讷是发小好友兼同学的另一宰相名臣文彦博。

    狄青从此成为了全民偶像,军人心中的标杆,宋朝版的“中国梦”。但其为人并不低调,逢人便说,自己和韩琦功业相当,就差了个“进士及第”。恰逢京师发大水,狄青举家搬到相国寺大殿上居住。结果起火,狄青穿黄袍指挥士兵救火,引起了京师百姓的议论。因为“黄袍加身”在北宋是忌讳。已与狄青交恶的韩琦就多次问士兵,你们看到狄枢密穿黄袍子指挥士兵了吗?因此朝廷言官就以五行怪诞之说,说狄青家狗长犄角,并有异光,弹劾狄青,并直言,是为了保护狄青,请求外放狄青。欧阳修也是如此弹劾狄青,欧阳修最著名的弹劾有两篇,《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主要就是阐明,狄青无罪,但是威望过高,士兵容易被煽动,发生动乱几率太大,所以请求外放保护狄青。在宋代,以五行之说弹劾,是最轻的弹劾,一没有捏造狄青的罪名,二没有真正实质弹劾狄青有什么罪名,其实就是为狄青争取善罢。狄青已经当了四年的枢密使,这在仁宗朝已经是很长时间了。并且,狄青罢免枢密使后,加“同平章事”头衔,知陈州(在开封附近),为使相,在宋代,这是善罢,名义上还升官了。此时,仁宗多病,无子,未立储君,狄青受到朝廷猜忌,罢免几乎不可避免。并且狄青此时已经得罪了所有人(一路走来一直在得罪人),包括大力提携他的韩琦、庞籍,欧阳修实际上在帮狄青远离朝堂纷争,保护狄青。但是狄青是不理解这些的,在陈州郁郁而终。综上,欧阳修并没有逼死狄青,反而是在帮狄青。欧阳修一代文豪,名相,是有一定历史地位的,绝不是奸相。


    杜少说历史


    这个对比其实真的不太恰当,欧阳修怎么就和秦桧并列了呢。

    首先,欧阳修虽然在狄青之死中起到了负面作用,但他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也不是重要推手,他一个人是背不起这个锅的。狄青在戍守西北边陲、讨伐侬智高的过程中立下战功,升任枢密使。宋朝中后期起,掌管军事的枢密使长期由文人担任,这是宋朝“崇文抑武”政策下的一个惯例,也被士大夫阶层所维护遵循。狄青官拜枢密使,自然引起文官集团的强烈抵触。欧阳修只是众多反对狄青担任枢密使的文官之一,其他如文彦博、包拯等著名的文臣也曾提出反对意见。

    其次,欧阳修反对狄青是出于公心(虽然这种公心,现在看来并不正确),本人和狄青并没有夹杂太多私怨。宋太祖以兵变夺取天下,从此对武人特别防范。君臣上下普遍认为,武将即便自身没有反心,也架不住士兵的挟持怂恿,长期执掌兵权,始终是个潜在危险。因此,在欧阳修等文臣看来,不让狄青担任枢密使是为了维持祖制和国家的稳定,也是成全和保护狄青。当仁宗提出狄青是忠臣时,他们也回对:“太祖难倒不是周朝的忠臣?”如此一来,仁宗也语塞了。

    最后,欧阳修并没有企图将狄青置于死地。众文官只是想罢免狄青的兵权,并不反对他享受优渥的待遇,更没想加害狄青。当然,个别文官(非欧阳修)对狄青的底层士兵出身有所轻视,言语中表示轻蔑是存在的,这些恶意的排挤行为确实让忠心耿耿、战功赫赫的狄青十分郁闷,最后在罢兵权后郁郁而终,诚然可惜。

    反观秦桧加害岳飞,情形则完全不同。对于害死岳飞的主谋,有人认为是宋高宗,有人认为是秦桧,姑且不论是谁,秦桧绝对是主要角色。秦桧加害岳飞,有着打击主战派的动机,更有达成和议,巩固自身权位的私心。更可耻的是,秦桧对岳飞是抹杀功绩、罗织罪名、诬陷加害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在害死岳飞的同时,连他的儿子岳云也未放过,手段之狠辣,绝不是能用“遏制武将”来解释。

    此外,跳出狄青、岳飞事件来看欧阳修和秦桧两人,前者是范仲淹等忠直之臣的坚定支持者,主持贡举时发现了苏轼、曾巩等人才,在历史和文学上也多有贡献,有着较好的品德口碑。对比来看,秦桧在执掌大权后则是结党营私、贪贿淫靡,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为人高下,一看可知。


    野狐狸




    欧阳修诬陷狄青有史料记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历史并未把他列入奸相,我想是有如下原因:

    其一,狄青虽然也是名将,但是欧阳修并不是因为私心要算计他,只是觉得他作为武将不应该执掌枢密院。因为这有违当时的政治生态和祖宗成法。欧阳修参狄青时也不是国家危亡之际,狄青也并未如岳飞一样在前线救亡图存;

    其二,宋太祖赵匡胤就是黄袍加身篡夺天下而来,所以终宋一朝对武将极为敏感,武职不能执掌中枢这是宋朝的政治惯例,作为忠臣防患于未然是他的责任。所以不仅是他,包拯也曾反对狄青执掌枢密院;


    其三,他只是说了狄青执掌枢密院不合适的理由与可能的后患,并没有罗织罪名,所以谈不上陷害。事实上狄青也仅仅是丢掉了枢密院的工作并没有因此被陷害,只是他自己留恋前程看不开郁郁而终而已;

    其四,欧阳修除了处理狄青这件事之外,其人品并无其它缺陷,且其一生公忠体国,心忧社稷,才名亦佳,所以成一代名相。

    然而,反观秦桧,他只是为了迎合宋高宗的私欲,把正在前线浴血征战、眼见就要一雪国耻的主将岳飞强令传回,以莫须有的罪名秘密处死,浑然不顾国家兴亡,且其一生除了溜须拍马,并无建树。岳飞亡后,他还主导了投降议和,所以他的奸相之名可以说是名实相符,跟欧阳修保证政体清明完全是两回事。



    谢金澎


    欧阳修本来就不是纯粹的好人,也几乎没有,咱们俗话说盖棺定论,也说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历史评价只是一个概括,不能说是全部。


    妹子养猪


    【宋史.奸臣.秦桧】章下约两万字。几乎都是阐述秦桧所犯的罪恶。包括充当金国奸细,推行投降路线、“刧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鬻伦…”。安插奸佞、残害忠良(不包括岳飞在内的大批文武官员)、结党营私、贪脏枉法,“开门纳赂、富可敌国,异国珍宝,死犹及门”玩心机、弄权术“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屡兴文字獄,诛除异己,篡改历史,毁灭证据…。几乎每一条罪状都足以“灭九族”!而记录他残害岳飞的过程只用了区区一百伍十个字。可见,秦桧罪恶滔天。杀不杀岳飞,都不影响他“千古第一奸臣”的头衔!


    橡木桶61955766


    文人都一样下贱玩意!挫宋就是被下贱的文人玩完的!


    游龙戏凤156


    迫害狄青的是整个文官集团,皇帝想保都保不住。而且狄青时期外部环境尚可,并未受到大规模入侵,所以就算把狄青冤杀了,后果也没有多严重。所以欧阳修们诬陷狄青,将他赶出中枢,这是符合文官集团利益的。而岳飞则完全相反,金国大举入侵之际,半壁江山已失,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出现这么一员绝世名将,甚至有复国的希望,文官集团需要他,不希望杀他,即使要杀也是复国成功,功高盖主之时。但皇帝要他死,秦桧做了帮凶,这显然触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既然皇帝骂不得,那秦桧就必然倒霉了。综上,不要和掌握了话语权的统治阶层为敌,除非你能推翻他们,不然你将遗臭万年。


    Bill153074528


    秦桧不但是奸臣,它是不折不扣的汉奸卖国贼!奸臣永远是奸臣,汉奸永远是汉奸!那些想给汉奸洗白的人本身就是汉奸痞子!任何人都休想往英雄脸上摸黑而给汉奸翻案!历史事实就是历史事实!不会因为后来有几个跳梁小丑想兴风作浪而改写!那些跳梁小丑们,不要再费心思了,只要中国还在,秦桧就翻不了身!就会永远跪着!没有哪个国家会给汉奸卖国贼平反的!因为外敌入侵时,要靠民族英雄岳飞这样的精神楷模去号召全体国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就算有此心,也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给汉奸翻案!即便是秦桧的后人说了算,他也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也是中国人,他们也不希望当亡国奴,秦桧后人也有很多是抗击外敌的英雄。蒋公在抗日动员大会上就曾经讲过“我们要以无数无名的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薛岳将军也正是靠着民族英雄岳飞的精神而一举成为杀日寇最多的抗日英雄!现在总有人想给秦桧翻案而摸黑民族英雄岳飞,嫌疑最大的是美日敌特分子,故意设下的圈套,混乱人们的是非观价值观,消灭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瓦解中国人民的爱国意志,以使它们灭亡和分裂中国的企图得逞!奉劝大家不要上敌特分子们的当,国家安全和利益高于一切!我不认为这是秦桧后人在捣乱,必定是美日间谍走狗在搞鬼!国家安全机关已经多次提醒人们网络上潜伏着大量敌人的间谍!希望大家注意,千万不要上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