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青春戰疫|攔下一輛輛來滬車輛,他們“守”住高速的第一道防疫關

青春戰疫|攔下一輛輛來滬車輛,他們“守”住高速的第一道防疫關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

大年初三,上海市啟動了高速公路入滬通道省界公路檢查站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檢查,入滬車輛接受必要的防疫檢查,主要是查驗身份和測量體溫。為了應對返程高峰的入滬車輛,開儘可能多的道口以減少車輛等待時間,負責檢查的工作人員的缺口很大。

從1月27日開始,各區團區委發佈了發佈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青年志願者突擊隊招募令,線上線下團員青年踴躍報名,部分志願者已經奮戰在抗疫一線。記者從嘉定、青浦等團區委瞭解到,不少青年主動站出來,在寒風瑟瑟中,守住高速道口上的第一道防疫關。

青春战疫|拦下一辆辆来沪车辆,他们“守”住高速的第一道防疫关

站在入滬高速道口的6小時,夜冷心暖

嘉定國資集團青年志願者張榮耀工作和生活的嘉定區是上海的西北門戶,有7個的入滬高速道口需要安排人員進行檢查。1月29日晚6點,他穿上一次性的防護服、帽子、手套、口罩等,來到在江蘇入滬高速花橋收費站的檢查站,和40餘名來自嘉定區的志願者們一起,正式上崗了。

“過年好!”在到崗後檢查第3輛入滬車輛時,一個三四歲的小寶在測完體溫後大聲跟張榮耀拜年。“小孩子的聲音稚嫩清脆,那一刻他溫暖了我,我全副武裝的樣子都沒‘嚇’到他,他讓我覺得這場戰‘疫’我們必勝。”

“你們辛苦了”“謝謝”……這些來自被檢查的司機和乘客的問候是他在工作時聽到的最多的話,一個小姐姐甚至在被測體溫表現得有點興奮,張榮耀問她“你咋這麼開心”,對方說:“終於看到你們了,等了仨小時了”。

青春战疫|拦下一辆辆来沪车辆,他们“守”住高速的第一道防疫关

29日當晚,張榮耀工作的時間段是晚6點到0點,這個時間段的車輛比較集中,雖然花橋站已經開了幾乎所有道口,每根車道有4-6名志願者或醫護人員檢查,意味著一次可以過2-3輛車,但車輛排隊等候的時間還是很長。

雖說之前也看到新聞裡說有些司機乘客不理解,志願者受委屈。但他表示,在他工作的6個小時時間裡,遇到的都是通情達理之人,包括從湖北來的朋友。

雖然只工作了短短的6個小時,但通過這次志願者經歷,張榮耀表示,自己對醫護人員的辛苦程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志願者組織方給我們提供了必要的防護,比如一次性醫用服、帽、手套、口罩等,但醫護物資仍舊很緊張,尤其口罩、護目鏡、測溫槍等設備更需要保障。口罩戴久了真的會勒得臉和鼻子疼,我只戴了幾個小時,已經有點不舒服。那些為了省下一套防護服動輒八九個小時不吃不喝的醫護人員,真的非常辛苦和不容易,她們的付出超乎我們的想象。”

張榮耀還表示,隨著返程車輛越來越多,雖然每天都有幾百名志願者24個小時4班倒在工作,但志願者的缺口依舊很大。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前提下,近兩週未去過疫情嚴重區域以及未有密切接觸史的小夥伴們,如果有意願歡迎加入高速道口志願者的隊伍,可以一起為上海防疫抗疫做點事。但6小時一班的工作過程中,幾乎沒有時間休息,尤其是晚上還要應對寒冷的天氣,希望大家評估好自己的身體狀況再報名。

青春战疫|拦下一辆辆来沪车辆,他们“守”住高速的第一道防疫关

初出茅廬的90後醫生主動請纓當志願者

“您好,請配合測一下體溫,我需要登記下您的車輛和個人信息。”90後青年醫生俞嘉琪於去年剛剛入職,今年除夕,當不少人與家人團聚吃年夜飯的時候,他在G50高速嘉松中路道口處頂著冷風當志願者。有意思的是,這次志願者機會還是他“搶”來的。

在得知高速道口招募志願者的消息後,他立即向青浦區趙巷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健翠表示,他會把手機放床邊,有需要可24小時打他電話。

青春战疫|拦下一辆辆来沪车辆,他们“守”住高速的第一道防疫关

1月23日晚上11點多,俞嘉琪收到消息,通知他第二天早上8點到崗,值班至晚上8點。除夕一早出門前他給爸媽發去微信短信,“今天單位有事,不回家吃年夜飯了。”

在值勤時,他需要針對從外地返滬的車輛和人員進行初步排查,測量車主的體溫,瞭解對方最近有無咳嗽、咳痰、氣促、胸悶等症狀,有無疫區接觸史。在檢查中,有一名中年男子開著鄂牌私家車通過道口,首次測量體溫37.8℃、複測37.4℃,按照要求,俞嘉琪要進行第三次體溫檢測,這時這名男子有點不耐煩了,不願意配合。小俞耐心解釋,對其開展健康教育。“首先,你要為自己考慮,萬一被感染了,對家人和他人都會產生威脅。”一番循循善誘,最終做通了對方的思想工作。

俞嘉琪告訴記者,在高速道口站了12個小時,白天其實還好,因為防護服比較密封不覺得冷。到了晚上就有點頂不住了,如果站得腿痠了會走動幾下:“穿上防護服後最大的困難是吃飯、喝水,如果脫下防護服,這件衣服就報廢了,所以值勤期間我一滴水也沒喝,儘量避免上廁所。”

馬上,2月4日,就輪到俞嘉琪值班了。得知兒子又要去當志願者了,父母表示理解的同時也叮囑他要注意安全。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