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杜甫的《登高》被稱為千古悲秋的鼻祖,你怎麼看?

江湖夜雨92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此詩載於《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裡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讚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髮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傷春悲秋是我國詩詞文化中國傳統基調之一,而悲秋的歷史更長一些,自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起,古人悲秋大抵是因為秋日象徵著人的暮年,如人生不順,對暮年、白髮、蕭條、無望等事物就會更加敏銳。本文賞析7首經典悲秋詩詞歌賦作品。

宋玉《九辯》節選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漻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堪稱我國悲秋之祖,奠定千古悲秋主基調。】

劉徹《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少壯不悲秋,老來多嘆息】

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被譽為“七律之冠”,教科書必背】

李覯《秋晚悲懷》

漸老多憂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傷。

數分紅色上黃葉,一瞬曙光成夕陽。

春水別來應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壺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華幾許長。

【秋日象徵著人的暮年,或無所成空嘆息,或有所成空牽掛。“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

耿《秋日》

返照入閭巷,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

【人生寂寞飄搖,國家動盪難安,秋來愈悲傷。】

李存勖《一葉落·一葉落》

一葉落,搴珠箔。

此時景物正蕭索。

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

吹羅幕,往事思量著。

【往事隨風,暮年多惆悵。】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悲秋元曲佳作,教科書必背,過目不忘之作】

七首悲秋古詩詞歌賦讀完,每個人的感受必是不同,年齡、生活經歷閱歷、修養等不同,對於詩歌的感受自是不同,無法理解也也沒關係。畢竟現代的暮年已經不是古代的暮年,仍然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實現自我價值。

秋天了,入山賞紅葉的季節要到了。。。








拾曉音


杜甫的《登高》極受古人推崇,稱讚它不僅為唐詩七律之冠,而且為古今七律之首。還有人稱它為千秋悲秋的鼻祖,它到底有什麼魅力呢?原詞為: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頸聯寫個人身世,把憂愁寫到極致。前人激賞的是頸聯,認為頸聯是詩眼,短短十四字,卻蘊含了八層意思。極力渲染了詩人哀婉憂傷,悲涼愁絕的感情,是詩人顛沛流離一生的寫照。

安史之亂後,叛軍攻入長安,杜甫風塵僕僕,衣衫襤褸地跟隨唐肅宗入川,自此過上流離失所的生活。平定安史之亂後,也曾做了短期的左拾遺,就是提建議的言官,由於他經常提意見,肅宗嫌煩,很快把他調離京城。因他個性孤傲,不肯趨炎附勢,不久就辭官去投靠四川的朋友嚴武。嚴武對他的幫助也不大,只是幫他建了一處茅舍,沒有俸祿的杜甫從此過上了窮困的生活。



詩人登高遠望,滿目盡是瀟灑秋景,想到自己才高八斗,卻無所作為,不僅悲從中來。頸聯包含的八層悲傷為:一可悲,做客他鄉,情所不堪。二可悲,經常做客,更加痛苦。三可悲,萬里做客,天長地遠。四可悲,登臺遠眺,遠望故鄉,滿目蕭索。五可悲,獨登高臺,無一親朋好友,更覺寂寞。六可悲,秋季登高,時序悽慘。七可悲,忽已半百,年歲已暮。八可悲,身衰多病,晚景悲涼。實際上,還有一悲,登臺無酒,難以遣懷。人生的苦難彷彿一下子全聚集於此,這句話蘊含之深刻,無人能及,所以說這首詩是悲秋的鼻祖。

二,首聯,頷聯寫景體現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秋日,天高氣爽,秋風獵獵,高猿長嘯,屬引悽異。往下看,水清沙白,水鳥悠然來去。放眼望去,無邊無際的枯葉,蕭蕭飄落。不息的長江,滾滾湧來。如果不是後面兩聯,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詩人久客他鄉,艱苦倍嘗,窮困潦倒的情形。這樣,就做到了情與境的統一。



三,全詩每一句,每一字,都工麗婉約,合於格律。後人評價,詩歌如海底珊瑚,骨骼奇特,深沉莫測,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篇章法,句法,字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杜甫寫詩很下功夫,經常反覆修改,錘鍊詞語,格律詩,至杜甫才完全成熟。他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句。頷聯中,蕭蕭,滾滾疊字的運用也令句子生輝,還有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詩經中的,楊柳依依,雨雪霏霏,都是靠疊字出彩的。

結束語:杜甫這首詩集中展現了他沉鬱頓挫的風格。寫景境界闊大,蘊含豐富廣博,言情深沉悲壯,充沛字裡行間的悲哀化為悲壯之情,撞擊著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它具有莊重,嚴肅,崇高的美感作用,淨化著人們的心靈。為什麼杜甫能成為詩聖?你看他又病,又老,又窮困,還堅持寫詩,那麼愁苦,還寫出這麼優美的詩篇,一切苦難,都阻擋不了他對古詩的熱愛。我甚至懷疑,寫完詩篇後,他吟誦把玩著自己的詩句,付出後的自得,快樂會在他心中自然湧現。杜甫的《登高》不愧為悲秋之祖,因為詩中有精神,詩中有靈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角度,會得出不同結論,你認為悲秋之詩,哪一篇最好?


江湖夜雨92


很多人可能不知這首詩,但一定知道其中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南宋胡應麟在《詩藪》中評此詩“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然而,被稱為千古悲秋鼻祖這樣的評價,不知從何而來。

在杜甫之前,已經有很多詩人在悲秋了!屈原《湘夫人》就有“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名句。

悲秋鼻祖不算,是悲秋最好的七律詩。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1 杜甫為何悲秋?

杜甫的詩寫秋的很多,除了這首,還有著名的《秋興八首》,都是創作於同一時期,也是杜詩中成就最高的。

詩人為何飽含深情地寫秋?

每個詩人對秋都有特殊情感,不同於春的朝氣蓬勃,意氣風發,是落葉飄零,風雨瑟瑟的無盡淒涼,這對於大多數失意落魄的詩人來說,正好觸動他們自憐自艾的情懷,總能寫出天地同悲的曠古憂愁。悲秋的詩,是詩人們寫給自己的哀曲。

杜甫也不例外,甚至更為複雜深刻。他的一生都在流浪的路上,家破國亂,生存維艱,功業無成,卻始終在夢想的路上蹣跚,不懈於他的“致君堯舜上”的高尚志向,為民生操碎了心,這也是杜甫偉大的地方。

寫這首詩時,杜甫已56歲了,他從成都草堂流落到夔州(重慶奉節),在地方長官的接濟下,自耕自足了三年,身體越來越差,憂時傷世,寫了大量的詩歌,繼續著一邊夢想,一邊孤獨的日子。770年,詩人死於湘江一所破船,一個偉大詩人的悄然離去,唯有詩證明他的偉大。

志者暮年,情感的脆弱點碰上了敏感的時節,便一發而不可收。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秋,成了寄託人生失意的載體。2 本是秋蕭瑟意象,卻寫出雄渾壯闊。

寫秋,杜甫是得了神韻的。

比如,

《茅屋》:“八月秋高風怒號。”

《懷李白》:“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秋興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然而,“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最為乾淨利落,氣勢磅礴。

這一句妙在何處?只有比較,才知其意味。

曹操有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丕也有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還有著名的初唐王勃的“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王績的“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都是寫秋的名句,意境很美。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意象也不過是落葉與江水:無邊樹林,落葉飄飄,蕭蕭而下,不盡長江,浪濤洶湧,滾滾而來。

然用一個“無邊”,一個“不盡”,就很不一樣了,秋的蕭煞似乎帶著遒勁瀟灑,寫出了氣勢與境界,在落寂蕭瑟中卻給人雄渾曠遠的美感。

再深思一步,落木蕭蕭是自然界無法擺脫四季輪換的命運,江水滾滾是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暗示,詩人是在感慨自己無法避免的人生暮年,理想難酬的際遇。

除此之外,這一句從形式上也是講究的。

從平仄來說,

無邊落木蕭蕭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對仗角度來說,

“無邊”與“不盡”,“落木”與“長江”,“蕭蕭下”與“滾滾來”,堪稱絕對。不僅是字意,還有意境,上一句蕭瑟至,下一句壯美極。

超越悲秋的基調,寫出秋的精神與境界的壯闊,形式的完美,是詩人博大的胸襟與非凡的筆力使然,無人可以媲美。

到了宋詞,悲秋的也多,比如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意境之美,抒懷之溫婉,詞是到極致的,然而論氣勢,是欠缺的。

清代學者楊倫評價:“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3 感情深沉而壓抑,是杜甫一生的寫實。

首聯頷聯,詩人在刻意寫秋的美境,“風急天高”是秋風急勁,天高氣爽,“渚清沙白”是江水澄澈,沙石白細,“鳥飛回”是鳥兒的自由盤旋與回巢,然而“猿嘯哀”卻流露出詩人的心事,

李白寫猿,“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是抑制不住的欣喜與激動。

而杜甫儘管寫得夠有意境了,可憂愁還是沒擋住,在這個秋意濃濃的三峽,一聲猿啼,一個“哀”字,就像個情感的縫隙,越來越大,決堤而噴湧。

56歲暮年,重陽之日,詩人在回顧感嘆自己的一生。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多少年來一直在流落漂泊,走了萬里也是有的,病了多久,離家多遠,也說不清了,只落得個白髮暮顏,居無定所,一無所成。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苦恨,潦倒備嘗,家愁國恨,徒添霜鬢,因病戒酒,連一醉銷愁都成了奢望。

這兩句可能是杜詩中最深沉悲傷的句子了,一位老者,漂泊了大半輩子,心心念念家國天下,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眼見的還是山河蒼涼,自觀的還是潦倒落魄,怎不百感交集,情難自抑!

秋,給了詩人自我憐惜,自我發洩的方式!


一綠浮芳


這個意見我不敢苟同,縱然唐代詩聖杜甫的《登高》是一個七律中的精品,寫出了詩人的無限悲涼,詩中是這樣的寫到:

"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聽濁酒杯。"

這是詩人在安史之亂以後,軍閥割

據搶佔地盤的紛亂時期,帶著病體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極目遠眺,望著秋天的落葉和秋天的江水,觸景生情。想到了自己體弱多病,又常年漂泊,無限感慨,滿是淒涼悲傷。可以說這是七律中的一首傳世之作,但是說這首詩是悲秋的鼻祖,還是有些失之偏頗。

我們再看看經過多年以後,元代大劇作家馬致遠的悲秋之作,《天淨沙,秋思》是如何寫的: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和黃昏歸巢的烏鴉,古道的荒涼孤寂中頂著西風,走過一匹瘦骨粼粼的馬,當中一句小橋流水人家富含生機,帶著人間暖意,更襯托了秋天的悲涼和肅殺之氣,已經很有淒涼憂傷之氛圍了,作者又加重了描寫,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太陽馬上就要落山,黑暗即將來到,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寫出了當時不得志的知識分子,內心悽苦憂愁孤獨寂寞的情感,古往今來婦孺皆知久傳不斷。這個是悲秋的鼻祖,提起這個曲子,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也傾向這個意見。

不知我說的有沒有些道理?這僅是個人的看法,可以討論。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對我的支持和鼓勵!謝謝大家!





封護勝463


在座的各位我也要講一下,因為別人都講了非常多的觀點,還有那個歷史事件,但是我還是要講一個非常的歷史事件。可以說這個歷史事件基本暫時這裡面還沒有人說過。

杜甫和李白被世人稱為大李杜。

李白的命運是非常好的,他被皇帝邀到皇宮為皇帝作詞。他為楊貴妃做了一首《長恨歌》。所以說李白的命運是非常好的。他離開皇宮。皇帝還給他黃金萬兩。

那我們說一下杜甫

杜甫的命運就跟李白相反。因為杜甫他所寫的詩好是好,但是沒人能夠欣賞他。他有一首詩寫道,他的茅草屋被風颳了,他去撿那些茅草,那有一些小孩不但沒有幫他撿茅草。反而還拿它的茅草去玩。他就那一句寫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他寫的詩不讓沒人欣賞。他的命運就如此的玩弄,杜甫他卻被活活的撐死了。

李白,杜甫被世人稱為大李杜這兩位。

命運就如此玩弄他倆。一個是富貴,一個卻是貧窮。他們兩個就只就成了一個對比。

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聖。

這也是我所學過的歷史。如果有人回答已經說過了,請評論告訴我,謝謝。


獵趣影劇


杜甫的《登高》,是以“悲”字貫穿整首詩。至於說其是千古悲秋的鼻祖,卻難以斷定,但無論如何,《登高》無疑是悲秋的精品之作。

1.詩詞與釋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詞的大意是:風急天高猿聲悲鳴,清澈水中群鷗在飛來飛去。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飄落,看不盡的長江滾滾奔湧而來不息。在外萬里悲對秋色常常感嘆在異鄉為客,暮年多病的我獨自登上高臺。艱難勞苦的日子裡憾恨鬢髮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後停酒傷懷。

2.創作背景

公元767年秋天,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然而軍閥割據與混戰四起。

這一年,生活困頓的杜甫不得不離開成都,前往夔州尋找活機。

然而,差不多六十歲的杜甫到達夔州後生活依然很困苦,隨著年紀增大,身體也越來越不好。

一天,杜甫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由此引發的悲景與悲情,寫就了《登高》。

3.“悲”之韻味

動物之悲。“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因為是獨自登高,本就孤單,聽著猿叫,哀聲悲切,在清水上看見一隻鳥兒飛來飛去,像自己那樣孤獨。在這句話裡,動物的哀與回,似乎都是詩人此時的心境,充滿了悲哀與徘徊,映照出詩人心中的淒涼。

風景之悲。“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夔州的秋天,在高臺上看,在大風之下,樹葉枯黃,紛紛落下,落葉的蕭蕭聲,落在詩人的心裡,讓詩人感受秋意的濃厚。同時,看望無盡的長江洶湧而來,卻奔流不息。無邊落葉與不盡長江,抒發出詩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

人生之悲。“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獨在異鄉為異客,杜甫生於亂世,在他48年之後,離開了成都,四處漂泊。在夔州,也是名漂泊族。因此,在深秋的季節裡,作為異鄉客,哪有不悲呢,更何況是年老多病的年齡齡,更是充滿了思鄉之情。在這詩句裡,感受到詩人對自己人生飄泊的悲蒼與絕望。

社會之悲。“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生逢亂世,四處漂泊,但卻窮困潦倒。本是對國家抱有希望,能大展壯志,但國家遭難,國破山河,風雨飄零,百姓流離失所,而自己也白髮平添,垂老多病,依然壯志難酬。詩人從自身想到社會,遭遇社會動盪後,普通老百姓也是像他那樣,難難苦恨,白髮增多,窮困潦倒,欲飲酒,愁更愁。這詩句,詩人在感嘆對社會、國家遭難的悲傷。

4.結束語

杜甫的《登高》,從寫物到寫景,從寫自己到寫社會,從動物之悲到風景之悲,從人生之悲到社會之悲,“悲”字貫穿全部,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語。

杜甫《登高》將羈旅之思、老病之愁、黍離之苦,國家之痛融入秋景秋物中,展現了詩人的悲懷愁緒,絕對是千古悲秋的上乘之作,值得世人細細品韻!


經緯國學


杜甫的這首《登高》,大約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時所作。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大亂雖止,小亂未息,藩鎮割據、外敵入侵,唐朝的國勢依然頹靡。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贊為古今七律第一,原因主要兩個:

其一是格律精嚴。

崔顥的《黃鶴樓》雖然也有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黃鶴樓》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詩,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嚴謹的七律。《登高》的首聯是句內對舉,頷聯和頸聯都是標準的對仗,尾聯並不對仗,但“艱難”與“潦倒”相對,讓句式看起來十分工整,所以才會有人讓為此詩八句皆對。

其二是氣象高渾博大,情感沉鬱悲涼。

一首詩並不能因為格律,就能成為偉大的作品,詩中的氣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詩的核心。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感慨,在高渾博大的氣象中,抒發其沉鬱悲涼的情感,詩氣渾灝流轉,形成極為悲慨的藝術境界。


足下三尺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現代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為“李杜”。結合杜甫的身世背景及他的遭遇,大概知道他的《登高》為什麼被稱為千古悲秋的鼻祖。

1.少年富貴,中年落魄,老年淒涼

說起杜甫大家都知道他是名將杜預之後,可以說出身名門,從小生活優越富足。那時候的他意氣風發,好不得意,即使少年科考落第,他依然無後顧之憂,進行他的遊歷,結識像李白一樣的人物,齊吟“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將一個富家公子哥表現到位,不用為柴米油鹽擔憂。

之後結婚,不巧的是,結婚那年父親因病去世,自己未有建功立業,父親去世,家中的頂樑柱倒了,家族逐漸走向衰落,生計也開始捉襟見肘了。而且為仕途奔走,也要錢財花銷,這時的杜甫是落魄的,既要為生活愁苦,也為家庭開支發愁,而且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晚年生活靠朋友接濟,更重要的是因為自己沒錢,孩子也跟著捱餓,小兒子在他中年四十四歲那年餓死了,作為丈夫及父親這無疑不是給他一重大打擊。生活從富足到落魄,此為一悲,作為父親及丈夫未能給家人最基本的溫飽生活,此為二悲。


2.一生孤苦,懷才不遇

我們從小學到高中都有學習杜甫的詩詞,從作品的數量及質量來說,杜甫絕對稱得上是一名大家,一個非常有才華的詩人。但是他空有一腔的才華及抱負,卻無用武之地,一直未能被人賞識、重用。唐朝從盛轉衰,他目睹了唐朝榮華衰敗,也目睹了千千萬萬的百姓流離失所,漂浮不定,像他一樣,他想為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為百姓安居樂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盡點綿薄之力,可是他這樣的理想都沒實現。晚年寄人籬下,空有滿腔熱血,一生追求實現理想,從翩翩少年到白髮蒼蒼,都實現不了,此為三悲。


杜甫窮其一生追求理想,為理想奮鬥,但到頭來空有一腔熱血、才華,英雄卻無用武之地,還連累妻兒跟著他受苦,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寄人籬下,像極了現代在大城市奮鬥的蝸居人,事業無成,年華老去,不能為家人提供溫飽生活,何謂不悲,他的悲猶如那“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所以說,杜甫的《登高》絕對稱得上是千古悲秋的鼻祖。


大番薯不圓滾


很抱歉地告訴題主,不論是誰說的“《登高》是千古悲秋的鼻祖”,恐怕這個觀點是錯的!

論悲秋,說《登高》為巔峰並不過份。但是論鼻祖,卻不是登高,而是宋玉的《九辯》,其實是《詩經》裡也有寫悲秋的詩句,比如《四月》有“秋日悽悽,百卉具腓”之句。

但是論悲秋之意,追根溯源,影響最為深遠的,只能是《九辯》,第一句就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豈不就是《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原型麼?

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不就是“登高”麼?接下來的一句“泬漻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不也是“風急天高渚清沙白”麼?

幾乎所有的悲秋詩詞,大體都體現了《九辯》中的“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在《九辯》之中堆列了大量的意象,都被歷代無數詩人寫進他們的作品裡,比如蟬,雁,悲鳴,遠客,白露,遙夜,還有傷悲,涕潺,太息等情感用詞。

至少在小可看來,以《登高》為悲秋為鼻祖的論斷是錯誤的!

但“悲秋”二字的確可以精準地為這首神作進行標註。這首詩小可百讀不厭,這個不厭不是形容詞,而是說明文中的精準記敘。前兩聯寫景,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幾乎將古往今來的悲秋意象一網打盡。字字有出處卻不用典故,頸聯感懷自身,感傷世事,感寓家國。情景銜之處毫無斧斤之痕。而尾聯的寫實主義更是傳承自樂府的精髓。

《登高》不是悲秋之鼻祖,而是悲秋之巔峰。


亦有所思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也是他去世前的三年。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

這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

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其中“八悲”如下: 一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正是最後一句詩道出了這八悲“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釋義: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此一句被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解析出來,盡顯悲涼之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