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火箭队大姚


我国自古讲究“入土为安”,各朝代的帝王更是尊崇厚葬的礼制,他们一般在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所以大多数帝王的陵墓不仅外观宏伟壮阔,就连室内的摆设都令人叹为观止。可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去世后却被随意安葬在妃子的陵墓里,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

众所周知崇祯当年兵败李自成后,万念俱灰,跑到一棵歪脖子树下上吊自缢。那么又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呢?

答案: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派大太监曹化淳上前迎敌,没想到曹化淳非但没有作战反而将城门打开。一时之间紫禁城大乱,文武百官仓皇而逃,宫女太监或惊慌失措或投河自尽。崇祯自知大势已去,他先命皇后自缢,接着亲自杀了公主和妃子,然后将太子与其他两名皇子安排出宫。最后他在王承恩的陪同下换装成太监逃到成国公朱纯臣府邸。然而世态炎凉,朱纯臣怕惹祸上身便无情地将他们赶走。无处可藏的崇祯心灰意冷,选择了自缢。

李自成一进紫禁城就询问崇祯的下落,但太监、宫女皆茫然不知。搜遍宫中,也无所得。于是,李自成檄令:献出明帝者赏万金,封伯侯,匿者夷灭九族。此令一下没过几日,就有人在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下找到了崇祯,但已是一具尸体。李自成悬挂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他命人将崇祯、周皇后等人的尸体抬到东华门外茶棚下公示。没想到“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然而两天后东华门外突然哭声大震,李自成听到后便询问:“为何有此哭声?”原来是襄城伯李国祯跪在崇祯尸前痛哭,李自成得知后对他很是欣赏,并想重用他。但李国祯提出了安葬先帝的要求。李自成思量片刻,觉得这既能拉拢人心,又可向天下表明新朝的宽容大度,便答应“葬以帝礼,祭以王礼。”同年三月二十六日,宫中内侍为崇祯穿上冠服,给周皇后穿上霞披,梳发后一同入殡。待到四月初三,他们的梓宫才被抬出城外,于第二日终于下葬。整个葬礼拖沓又简陋,据说总共花费350千文(233.6两),而且这还是昌平州吏赵一桂募捐而来的。

另外崇祯生前并没有给自己建陵,李自成一时半会也不知道如何让安排。好在崇祯于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特地命人为他的爱妃田贵妃在十三陵区内、长陵西南方的鹿山下修了一座比较讲究的陵墓,崇祯与周皇后才有了安葬之所。后来清军入关,顺治帝命工部重修崇祯陵,还命大学士金元俊为崇祯撰写碑文。此后该陵墓恢复香火、按时祭陵。

崇祯帝的一生极具悲剧色彩与讽刺意味。自他登基以来,每日勤勤恳恳,但终究徒劳无功。而李自成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安葬了崇祯,却没能达到其目的,当了42天的皇帝,清军一来就被逼走。可以说他的失败均源于自大。


邓海春


史书上记载,李自成攻破长安后,崇祯帝无路可逃,选择了在煤山自缢而亡。李自成发现崇祯自缢身亡后,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书中记载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在《国榷》、《流寇志》和《罪惟录》中均有记载是李自成安葬的。

顺治元年即1644年5月,据《清世祖实录》中记载,清廷入关后,下令重新改葬崇祯帝的墓地,并营建思陵建筑。1644年11月,开始动工,于1645年9月, 思陵改葬等工作终于完成。




到乾隆年间,思陵修缮过两次,建筑规制上也发生了变化,顺治、康熙年间,很多知识分子,不称思陵为思陵而称之为“攒宫”。 宋南渡后,很多人称古时帝、后茔冢为“攒宫”。


小生聊历史


崇祯帝,本名朱由检,是大明第16位皇帝,也是大明最后一任皇帝,生前曾除掉作恶多端的魏忠贤。

说到崇祯帝的死,还要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644年!

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义军攻入北京城,太监张殷劝崇祯帝投降,崇祯帝二话没说,拿剑刺死了这个软骨太监,然后,下令赐自己的周皇后和嫂子懿安张皇后上吊自尽,接着,他又声具泪下的指着自己的女儿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啊”,说着,左手摆出衣袖遮住自己的脸面,右手拔剑杀掉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杀掉嫔妃数人。

之后,崇祯帝召集百官,紧急集合,似乎要做最后的安排,可惜,百官无一人前来,只听崇祯帝感叹一声:“诸臣误朕,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说罢,崇祯帝登上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左脚赤裸,右脚着一只红鞋,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一人,这王承恩很是忠诚,见崇祯自尽,自己也吊死在了歪脖树旁边的海棠树下。

一代帝王崇祯帝,就这么死了,身边唯一的太监也死了,而且,崇祯死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那么,他死后,埋在哪里呢?又是谁安葬了他呢?且听@读史三悟 娓娓道来。

1. 李自成遵守礼仪,下令厚葬崇祯帝

李自成攻克京城后,四下寻找崇祯,大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之意,义军将皇宫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崇祯的身影,最后,义军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此时,崇祯和太监王承恩已吊死了三天。

李自成闻讯赶来,看到崇祯帝披头散发,在歪脖树上吊着,赶快命人将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的尸体放了下来,此时,李自成发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写着一行字,让义军不要伤害无辜百姓。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蓝色袍服”上面的话

大概是李自成看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的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被崇祯帝忧国忧民的一腔热情所感动,于是,命人将崇祯、周皇后、太监王承恩的尸体装入柳木棺内,并为崇祯帝的梓宫刷上红漆,为周后的梓宫刷上黑漆,而且还为崇祯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然后,李自成又下令,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送往昌平州,并安排昌平州的官吏按照帝后的规格安葬崇祯和周皇后。

由此可见,李自成虽然起义反明,但是,他内心之中,还是遵循礼法的,他下令厚葬崇祯的做法,值得称赞。

2. 昌平州府无钱安葬崇祯,赵一桂募捐安葬

顺天府昌平州署吏目赵一桂为开圹捐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共归田妃寝陵事,恭照明陵坐当昌平州天寿山。
----清康熙年间谭吉璁《肃松录》

虽然李自成下令让昌平州安葬崇祯帝,但是,明朝后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战乱四起,昌平州府银库空虚,没有经费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只得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暂放在东门外的关帝庙内。

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违反闯王的命令吧,何况,死者为先帝崇祯和周皇后,于情于理,昌平州的官吏都要厚葬两人。

这时,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想出了一个办法----募捐!赵一桂联络了当地的士绅,给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成功说服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士绅捐款出资,厚葬崇祯。加上自己的一份钱,赵一桂共筹资金三百四十千,虽然不多,但是,也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崇祯帝生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指望这三百四十千修坟造茔也无济于事,但是,崇祯毕竟是一国之君,总不能草草下葬吧。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无巧不成书。崇祯生前十分宠爱田贵妃,在昌平州的鹿马山为田贵妃修建了陵墓,田贵妃死后就葬在了这里,于是,昌平州的治丧委员会就决定将崇祯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贵妃的陵墓里,这也算是让田贵妃与崇祯合葬吧。

治丧方案决定后,赵一桂便带上这三百四十千资金,拨夫造圹,实施安葬事宜。

四月初四,赵一桂带人掘开田贵妃的陵墓后,将田贵妃的尸体右移,周皇后的尸体安置在左边,用田贵妃的棺椁改为崇祯使用,居中安置,三棺之前各设香案和祭品,点上万年灯,关上石门,但是当时没有封土。

四月初六,赵一桂又带领昌平州百姓和捐款的士绅前来祭奠,一时之间,哀声四起,在场人员无不痛哭流涕,然后,又安排当地民工,自备掀掘筐担,平坟封土,之后,赵一桂和生员孙繁祉又捐款5两,买砖修筑坟墙。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为崇祯捐款造坟的10名捐款人,除赵一桂之外,他们分别是:孙繁祉,刘汝朴、白绅、徐魁、李某、邓科、赵永健、刘应元、杨道、王政行。

不得不说,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他们为崇祯找到了最终的归处,着实是一种善举。

3. 清朝入关,重修崇祯墓

清朝入关后,为了笼络明朝遗老,缓解各种矛盾,顺治帝特意从朝廷中拨出银两,按照皇陵的规制,为崇祯修葺陵墓,还下令让降臣金之俊为崇祯撰写碑文,同时,为了感念太监王承恩的忠心,让李霨给当时陪着崇祯一起死的太监王承恩撰写碑文。同时,将崇祯的陵墓改为“思陵”,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又拔出资金,为崇祯修葺陵墓,改建了明楼和祾恩殿,建起了宝城围墙。但是,思陵的规模还是要比其他帝陵狭小很多。

崇祯生前勤勤勉勉,生活朴素,虽然踌躇满志,重整国纲,但是,积弊难反,终归还是做了亡国之君,在他死后,老对手李自成下令为他厚葬,赵一桂募捐实施,清廷加以修葺,这也算得上是对他的一丝安慰吧。

各位读者朋友,您认为崇祯之死,悲壮么?欢迎在评论区和@读史三悟 一起交流!


读史三悟


这个分三次,李自成和清朝廷都有份。

李自成找到崇祯帝的尸体以后,先是用门板停在东华门内侧,给搭了灵棚。第二天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崇祯帝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亦依制加袍带。

也就是说,为崇祯帝入殡的是李自成。

停灵期间,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将他抓住见李自成。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李自成劝李国桢投降。李国桢说: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应。

李自成决定打开田贵妃墓,把崇祯帝和周皇后葬入。但是昌平州“钞库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紧迫,时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赵一桂组织募捐,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约合银233.6两)。就用这笔钱,在崇祯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把崇祯帝后梓宫葬入陵内。赵一桂、孙繁祉又捐银五两,买砖在冢周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

所以说,崇祯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赵一桂和地方乡绅出钱,按照李自成的指令做的。

等到满清入关,也就是入葬一个月以后,清廷就下令营造崇祯帝陵寝,并且命名为思陵,但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原明朝司礼监曹化淳一再上书催促,工程终于于当年11月开工,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二年9月完工。耗银大约三四千两,其中1500两是顺治皇帝所赐,其余为内外官员捐献。平西王吴三桂还曾捐出1000两。

也就是说,现有思陵的地面建筑是清廷建的,陵墓的封土和宝城也是这个工程的一部分。这不叫“重葬”,只能算“重封”。

到乾隆朝,清廷还对思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改建。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崇祯皇帝的安葬过程,是分两步走的,直接逼死他的李自成和几乎灭了他宗族的满清皇帝都出过力。

明末,君臣关系很奇葩——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没有担当。这些权贵们心里的小九九是:“江山国家是你的,金山银山是我的,凭什么让我出钱保卫你们老朱家的王朝?”

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也哭穷,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最终,没等到“勤王”的救兵,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就凄惨的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颗歪脖子老树上,随他去的,只有一个贴身太监王承恩。

上图应该比某些电视剧更真实的还原了崇祯自缢的情形。据给他收尸的人描述,崇祯穿的蓝色袍服,没有戴帽子,以发覆面,一只脚穿着红鞋,另一只脚上只有白色锦袜。讲真,明朝皇帝并不是像电视上演的那样天天一身明晃晃的“土豪金”,大部分时候,是穿素色衣衫的,何况喜好朴素生活,让皇后亲手给自己补袜子的崇祯皇帝。

崇祯更悲惨的地方在于,死的时候没人顾得上给他收尸。

当时,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内城,除了少数选择“自杀”殉国的大明“死忠”外,更多的朝廷官员带着细软四处逃散,剩下的,则乖乖的跪在城门口迎接大顺军团。

李自成的手下沿着皇宫,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搜查,找遍了院落里的犄角旮旯,救起了失血昏厥的长平公主和袁贵妃,给周皇后收了尸,但唯独找不到崇祯皇帝。

此情此景下,李自成非常着急。毕竟,万一大明皇帝顺利出了城,跟南边来的“勤王”军队汇合,再反杀回来,对自己的威胁,那将是极大的。

于是,李自成下令,只要找到崇祯皇帝,无论死活,都赏赐黄金一万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第二天,马上就有热心的北京群众提供线索,崇祯皇帝的尸体正挂在一颗老树上,随着春天的沙尘暴晃悠悠的飘摇。脚下还倒着一位身着蟒服的中年太监。

(这老树的位置还在,成了景山公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但树早就不属于“原版”的了,是1981年补栽的“假”歪脖子树。)

为了表姿态,李自成决定将崇祯皇帝按老规矩下葬在天寿山,结果竟然发现,已经当了16年皇帝的崇祯,根本就没顾得上给自己修陵墓。

此时,躲在周国丈家的明皇太子朱慈烺也被自己的姥爷主动交出。

自信满满的“闯王”并没有难为指朱慈烺,反而痛快的答应了朱太子的几项请求——“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

于是,李自成的手下匆忙中找来一具高质量的红漆棺材,和一口品质不错的黝漆棺材,把帝后两口子塞进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崇祯爱妃——田贵妃的陵墓里。

这时,大明的降官们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忙活,对于安葬崇祯两口的事儿,互相推诿,最后,安葬崇祯帝后的任务,落到了昌平州基层官员赵一桂身上。赵一桂费了大劲,四处忽悠哀求,向北京周边的商人和百姓募捐,得到了233两银子。

安葬的第一步,是要打通田贵妃陵墓的通道(帝后妃嫔下葬后,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盗墓者进入陵寝),以便帝、后棺木进入。

赵一桂请了工人,不分昼夜,用了四天时间才打开了田妃的墓道。

这一步的花费最多,打开、封闭墓道需要200两银子的预算,剩下的三十多两银子则用来搭盖薄棚,买纸,买猪、羊、素供,结算活动人员工资,提供劳役们的工作餐等等。

不过,这样紧着花,钱还是不够用。因为,崇祯与周皇后都是有棺无椁(棺材外面的套),这样实在不符合帝王下葬的礼制。

赵一桂也是为难坏了,情急之下,他一狠心,干脆将田妃的棺木从她的椁中拎了出来,把崇祯的棺材放了进去上。然后,重新布局,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居左,田妃在右边。太监王承恩陪葬,埋在了外围。

于是,一夫一妻一妾,一家三口,加上老仆人,以这种尴尬的形式,在地下团圆了。

墓地封门后,参与工程的基层官吏和劳动人民们实在是看不下去,又现场集体捐资五两银子,给崇祯的陵寝外围包了一圈五尺高的围墙。

而此时,当年被崇祯皇帝寄予重任的大明权臣们,还在专注于“更重要的事儿”。

之后就是大顺匆忙撤离,满清入关,大明的臣子们跪完大顺后,又带头跪在北京和南京城门,连续两年,分两批次迎接了大清军队,几乎没人再关注过凄惨落幕的崇祯夫妇。

这时候,某些外族人倒显得更有骨气。比如,一名朝鲜崔姓大使拒绝向清朝统治者进行朝贺,之后,在兵荒马乱中来到崇祯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将自己饿死在了崇祯的坟头,为崇祯和大明王朝殉葬。

再接着,清朝皇帝正式平定中原后,一面为了断除后患,对明朝宗室男丁赶尽杀绝;一面为了笼络汉族老百姓,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开始高调的为崇祯皇帝修建陵寝。

清统治者对刚烈殉国的崇祯帝后两人还是比较敬重的。把崇祯皇帝谥为“庄烈愍皇帝”,周皇后谥为“庄烈愍皇后”。将田贵妃幕改为思陵,并拿出预算,按帝王陵寝的规格,对思陵进行扩建。

然而,开始的时候,进展并不顺利。

毕竟,给前朝殉国的帝后修陵墓,属于“高风险”活动。谁要是卖力干了,表现出对明朝的怀念和热情,那不就等于在找死吗?

于是,清朝的工部和负责内务的太监们相互推诿、扯皮,谁都不愿意出头,更不想担责任。再加上资金缺口,于是,扩建陵墓的事儿,拖了好几年。

此时,原明朝司礼监秉笔太曹化淳,冒着生命危险,向顺治皇帝反应了这个问题。

正在成长中,非常崇尚汉族文化的顺治帝,出于个人感情上的“共鸣”,对崇祯陵墓的重建工程还是比较上心的。于是,下令立即营建思陵,不得以各种借口拖延,如果再遇到扯皮情形,必定重办相关官员(“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在大清国皇帝的压力下,思陵终于开工了。

承担修筑思陵的官员们,每天都过的胆战心惊。很明显,他们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果再拖延应付,不但会再次激怒顺治皇帝,别人也难免在背后指责他们没良心;而如果按照十三陵的标准修的太完美,又会被按上心怀前朝的帽子,容易被拉出来“秋后算账”。

最终,明思陵被修的不伦不类。虽然跟传统帝陵一样,建了无马道、宇墙、宝城墙、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但崇祯皇帝墓前的五供(石头祭器)却与其他大明皇帝有很大差异。首先,五供体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其次,论式样,更接近于给太监用的祭器(下图)。不过,在陵园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朝帝陵的待遇是一样的,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财政预算。思陵配有司香内使(守陵太监)二名、陵夫八名(可带家属),照役给予香火地亩(国家安置房产和田地)。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还委派专员出差,定期赴十三陵巡视,进行检查修葺。甚至在18世纪末的乾隆晚期,还进行了一次对思陵的大规模修缮和扩建工程,直到19世纪末,清朝都坚持着对明帝陵的祀享。

清灭亡后,思陵在战火和盗墓贼的侵扰下,残毁的十分严重,随葬品被掏干净,帝后两人和田贵妃的尸体也早就不知所踪。尤其是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竟然大规模拆毁了陵园地面的亭台建筑。

最终,思陵被各路人马折腾的空空如也,仅凄凉的留下了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实在拿不走,不能变现的大物件。

好在,咱们又下功夫依据史料记载,重新修葺了思陵,使其恢复了一些往日风采。目前,思陵属于明十三陵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的门票收入也相当可观。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

当晚崇祯皇帝急忙召来自己的嫔妃和子女们,他先是挥刀砍了大女儿长平公主一刀,接着又刺死了年仅六岁的小女儿昭仁公主,随后他在砍死妃嫔数人后,命令周皇后自尽身亡。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后,崇祯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打算从这里突围出去,结果被乱箭所阻,于是他们便跑到齐化门(朝阳门),结果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不得已,他们只好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

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带着太监们重返皇宫,此时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不由感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后,崇祯跑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据说,崇祯在吊死前特意在自己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十九日上午,李自成攻入皇宫,在清宫过程中,没有找到崇祯帝,李自成便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等到二十日中午时,崇祯帝的遗体终于被发现,于是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一起停在东华门侧,并在这里搭盖了临时灵棚。

当时,很多人都特意跑来围观,还有围观者记下了这位大明皇帝惨烈的遗容:“尸身以发覆面,衣衫凌乱,黄袍已经卸下,身穿白绵绸夹衣,蓝纱道袍,下身穿白绵绸裤,一只脚鞋袜脱落,另一只脚穿着绫袜和红方复底鞋。这是最后一位汉人帝王,留给世人最后的印象。”

后来,在明朝官员李国桢的请求下,李自成才决定给崇祯安葬,但因为崇祯帝生前并没有预建陵寝,所以李自成只好将崇祯和周皇后一同葬入田贵妃的墓中。



这位田贵妃,她是在崇祯元年被选入宫中,并被封为皇贵妃,后在崇祯十五年时,她就因病去死。

因为崇祯非常喜欢这位这位田贵妃,所以下令给她建造了规模巨大的陵墓,结果等到明朝灭亡时,这个陵墓还没有修建完成,所以李自成就干脆把崇祯和周皇后一起合葬到这一起。

不过,李自成却不愿意出安葬费用,明朝的大臣们就只好募捐,最后先后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约合银233.6两)。

最后,就是靠着这两百多两银子,完成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整个葬礼。祭毕,这些明朝大臣有找来附近的村民,各备锨筐,舁土为崇祯帝堆起了坟冢。随后赵一桂、孙繁祉又捐银五两,买砖在冢周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于是乎,崇祯和周皇后及这样被埋葬完毕。

后来,等到满清人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廷效力,于是满清统治这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下令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

等到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思陵改葬才终于完成,共计花费为3000两白银。


我是赵帅锅


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的一生是很矛盾的,他登基之后“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但又“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在大厦将倾之际试图托住大明的根基,但结果却是“可怜三百年天下,断送忧勤惕励中。”大明之亡,始于万历,终于崇祯,虽不是一人之所为,但崇祯的确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当然大明亡国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也没有必要抓住这个不放,所以不妨看看崇祯帝自杀之后发生了什么。1644年的三月注定是被历史记住的一个月份,在这个月里,大明亡国,崇祯帝自杀。眼看着李自成即将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做了一番安排,将儿子们安全送出,又逼着后妃们自杀,然后自己挥刀砍向女儿、妃子们。

再之后,崇祯帝带着部分宦官试图冲出北京城但无果,只能返回前殿,想要召集官员,但却一个人也没有等到,绝望的崇祯帝带着身边的王承恩到了万岁山,然后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了,而王承恩也在附近另一棵树上吊死。

崇祯帝在临死之前,望望天上的太阳,再望望远处此起彼伏的火光,终究是落了泪,用血留下了一封遗书: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虽有为自己辩解之嫌,但到底还是心里装着百姓的。惊闻崇祯帝死亡,“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崇祯之后自杀的人大概有千人之多,自杀的方式也有很多,赴井、投河、引药、自焚、自缢等等,他们中很多都是全家自杀,这样的悲壮在其他任何一个王朝都是不存在的。

只是可怜崇祯帝的遗体两天后才被找到,李自成的军队在万岁山上找到了崇祯,然后将崇祯帝与周皇后一起放在一个简陋的尸棺中,然后抬到了东华门,搭建了一个临时性质的灵棚,这基本就是相当于示众了,堂堂天子死后会被如此对待,也是悲惨至极。

当然,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多少明朝的官员是看崇祯,敢哭拜的寥寥无几,只敢拜拜的也不多,睥睨而过的倒是不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崇祯帝自杀之后,已经有很多忠于大明的都自杀了,剩下那些没有自杀的大明臣子很多已经投降了李自成,或者作壁上观。

倒是襄城伯李国桢在李自成面前试图自杀,在被劝说投降的时候,提出投降的条件:不能破坏明帝陵;以天子之礼为崇祯下葬:不能加害崇祯的后代。李自成虽然答应,但崇祯帝的下葬却很是曲折,三月下旬昌平的官员开始准备崇祯下葬事宜,当然不可能修建一座帝王陵墓,而崇祯帝生前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提前修建陵寝。

所以大顺政权决定将崇祯帝和周皇后葬入田贵妃的陵寝,田贵妃死于1642年,死后葬入明帝陵群的妃园陵,其实就是陪葬陵。其规制和规模都不可能大了,而且地面上的部分都没有修建,但即便如此,崇祯帝下葬所用到的钱还是募捐的,且募捐到的钱很少,也就是说崇祯帝下葬的相当寒酸。但到底还是下葬了,一帝一后一妃合葬,也算是亘古未有之事了。

清廷入关之后,为了笼络人心,顺治帝下令将田贵妃的这座陵墓命名为思陵,并决定以帝王礼改葬崇祯帝,但是这次改葬也是困难重重,毕竟只是前朝的帝陵,更多的是面子工程,顺治帝五月份下令改葬,但实际到了冬天还没有开始落实。

在原明朝宦官曹化淳的一次次催促下,顺治帝终于做了最后的指示,十一月开始动工,至于所需要的银子,其中一部分也是采取募捐的形式,最终在银两很有限的情况下,简单完成了崇祯帝的改葬,这个时候,已经是1645年的秋天。之后,思陵还有数次修缮,但其规模早就已经决定了,这是一座很寒碜的帝王陵,在明十三陵中很特别又很不起眼。

大明都亡了,不管是大顺政权还是大清政权,都不可能认真对待崇祯帝的陵墓,只是面子上要过得去而已。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位来自于朝鲜的义士、大明的陪臣崔孝一。关于他在明朝的事迹,这里就不多说了,单只说一说崇祯帝死后的事情。

根据《江汉集》的记载,清廷入关之后,要求剃发易服,而崔孝一辗转来到京城,并没有去向清廷朝贺,也不肯剃发,而是到了崇祯帝陵前,之后再也不肯离开,绝食十天之后死在了思陵前,后来吴三桂为其收尸下葬。没想到崔孝一能和范景文等人一样,在崇祯帝死后选择自杀,这和那些投降清廷的人,倒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尚宫女史


分享一个小故事吧,虽然我不知道真假。

以前去北京十三陵参观,在景区遇到了一个卖饮料的大哥,这哥们说自己是悼陵监村的。悼陵监村是清朝给按照明朝的规矩,给崇祯设置的守墓村子,所以他跟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清军入关后给收敛崇祯遗体,发现崇祯的头不见了,而且在北京周边也找不到,就只好打了个金脑袋给崇祯按上,然后崇祯发丧,并按照明朝的规矩给崇祯弄了个思陵村守墓。

有一天,村民发现崇祯墓被盗,棺木被打开,金脑袋不翼而飞。村民们很害怕,不敢去报告官府,所以把盗洞堵上,又用榆木给崇祯做了个脑袋按了回去。之后村民就把村名改了,也就是悼陵监村,也就是取盗陵监的谐音。

当然这就是个民间传说,真假不知,除非是把崇祯的陵墓打开,看看崇祯有没有脑袋就可以了。不过,谁又在乎呢。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崇祯?大明老朱家最后一任皇帝。咋说呢大明终其一生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国门”。简单的说,这都城搁那,皇帝就蹲那,没有啥逃跑不逃跑的说法,您要是把这都城攻破,这也就意味着皇帝就要死了。

而且这老朱家的大明朝是唯一不整啥和亲不和亲的事,你瞅着老朱家的大明不顺眼,来呀!咱陪你练练没问题。个头大哇咋的咧,让老朱家拿自家闺女当挡箭牌?这事还真没干过,也不惜得干,那叫丢人!有本事你把老朱家按地上往死了杵,言语一声就不是老朱家的人。

而且这主从来不整啥割地不割地的事。有那个不要脸的你要是瞅着那一块入了你的法眼,没问题啊,撸起袖子咱干一局,打趴下没关系,老朱家的人还得想办法咋弄回来,祖宗的产业咋说丢就丢,没听过。

这和满清的皇帝可区别大发了。逃跑割地赔款,他一样都没落下可占了全乎。敌人还没有瞅见影子呢,就先一步把自己个的都城撂下来就跑,咸丰就是头一个,这后来几乎就成了惯例。后来那割地赔款的事不用俺聊,大家伙比俺都清楚。

这事不能聊,一聊就搂不住火,分分钟钟的就跑偏了,离咱这题就十万八千里了。

好咱接着题主的问题聊。

咋说呢?崇祯帝不是亡国之君,但却有着一大帮子亡国之臣。李自成之所以能分分钟钟的就把北京城给开了,这就得拜谢大明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人打小就聪明,有着神童的美誉,见风使舵,瞅着风就能闻见人放的那啥味来,隔天的那大蒜味都能给你文出来。

就是这张缙彦把那城门洞给开了,带着一帮子文武百官跪地上给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磕头,在前头一路小跑牵着刘宗敏的马头,进入了紫禁城。

当时的张缙彦头磕地上,笑的跟朵菊花似的,就差给人家刘宗敏卖个萌啥的了。后面大家伙也知道了,崇祯帝搁煤山上吊死在了歪脖树上。

而李自成呢开头几天还能约束自家的手下,大明的那些个缩头乌龟一样官员还以为,自己个只是还了个主子,能接着伺候李自成,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

可那张缙彦不愧是打小就有神童的美誉,瞅出来李自成不按好心,转头撅着屁股就跑路了。后来大家伙也知道,李自成通过酷刑和抄家杀人,算是从这些大明的官员身上拔下为了老多银子,当军饷去了。

而那提前跑路的张缙彦算是躲过一劫,跑到南明的地头上继续忽悠,弄了老大一官,当然也没得意多久,就被满清给整趴下了,这就哆哆嗦嗦的认满清为新主子。就他这样的要兵没兵,要脑子却长了一堆反骨的家伙,人家瞧不上他,一脚丫子就踹到了宁古塔喝西北风去了。

最后哀叹自己个生不逢时啊,弄了一本书《东京》算是整了一点贡献吧!

乾隆编那贰臣传中啊,他就是其中一个,也算是榜上有名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大明的官员都是缩头乌龟转世吗?”

那倒不是,崇祯帝的眼神不好,找的人都是乌龟转世,但还是有很多好官员。当年追随崇祯帝自杀的官员举家自杀的有七百多家,那太监自杀的也有上千,拼死和李自成战斗致死的也有千人以上,宫女自杀的也有三百余人。

得,咱这一说就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题主的问题接着聊。

崇祯的事

话说,绝望的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死的时候,光着左脚,右脚蹬着一只红鞋,在一件蓝色的衣服上留书说:“他这人当皇帝十七年,也算是勤勉,但奈何朝堂养了一帮子吃嘛嘛不够,干嘛嘛不行的神童,最后导致那李自成进了北京城。这事说起来就惭愧,真真的没脸见老祖宗,只好拿头发把脸遮起来去死。你李自成拿俺的尸体随便,切了剁了都成,但不要伤害百姓就成!”

而这时间点上的,李自成满北京城找崇祯帝,就想着整个啥仪式的,也好名正言顺的来个继承大明江山啥的,还整了一通告:“把崇祯帝献出来,赏一万金,给个伯爵当当,如果把崇祯帝藏起来,抓到了就灭族!”

结果崇祯帝已经吊死在了煤山,根本就没有给李自成这机会。

那么为了彰显一下大肚,李自成就搁北京城那东华门外边,搭了一草棚子,说是灵堂其实是示众。把崇祯帝和皇后用两扇门板给抬出来往那一搁,回头又重新整了两副柳条木棺材。

四天后,给崇祯帝整了一口红漆棺,给皇后整了一口黝漆棺。以帝后的身份给俩人整了两套衣裳。

这俩具棺椁这一停就是好几天,只有襄城伯李国桢前去吊唁,跪地上大哭,磕头都磕的满脸是血,此后就没有人了。

李自成想要招降李国桢,而李国桢提出了三个条件:“一大明皇帝的陵寝不能碰,二用天子礼葬崇祯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和二王。”

李自成到也痛快,都答应了。这就有了后来崇祯葬入明十三陵中思陵的事。

思陵

但崇祯帝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给自己修啥陵墓。毕竟当时大明缺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他就没有顾的上这事。

这咋弄呀?这就只好把崇祯帝和他的皇后埋入两年前下葬的田贵妃的陵墓中。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和贵妃的合葬墓。

这葬可以,但李自成没钱,只能募捐。得,就为这事衙门口给了一批条,让到地方上募捐。

募捐的时候就十个人,一共捐了233.6两。

就是用这点钱,开了田贵妃的墓,把三人的棺椁搁在棺床上了事。为了像那么回事,还在地面上搭了五个棚子。然后弄了两只羊一头猪,算是祭祀了一下。

后来又召集了百多个人给崇祯帝堆起了坟头。后来办这事的赵一桂和孙繁祉又捐了五两银子,买来了砖头瓦块的,围着这坟头起了一道五尺高的围墙,这就算完事了。

后来李自成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分分钟钟就让吴三桂之流带着满清给秒了,接着吴三桂为了表达忠心,活捉了南明的皇帝,怕押解路上出现啥岔子,这吴三桂又把自己以前的主子用弓弦给勒死了。得咧,这大明也就结束了,而满清就正式的入驻了中原。

那么满清为了笼络笼络人心,这就把崇祯帝那墓,就命名为思陵,所以思陵是打这开始叫出来的。

而且还在地表上营建园陵建筑。

这事估算得用银子三千两。其中奉旨拨银一千五百两,文武百官募捐一千五百两。可这奉旨拨的银子,这工程所就不知道从哪里去领,而那募捐的也就只达到了六百五十两。后来这拖拖拉拉的整一年多,才筹集了一千两,这离那预估的款项差着老大一截。后来吴三桂又捐了一千两,得咧,这就凑活着开了工。

这到了乾隆手上的时候,又进行了一次修缮。其实也就是表面文章而已,顶个名头。这事就结束了。

所以是谁把崇祯帝葬到了思陵,应该是李自成,因为当时没有李自成点头,谁也不敢啊。但实际操作不是李自成是赵一桂。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明朝朱元璋虽然有点残暴,但他是个有骨气的皇帝。据传这个大明开国皇帝有祖训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条祖训不见于史籍,应为后人归纳总结,安排到朱元璋或朱棣身上的。

杜撰归杜撰,老朱家的子孙后代还真是有种,没有割地赔款,也没有和亲纳贡。君王死社稷恰是应和了崇祯帝,末代皇帝崇祯倒是非常干脆,不做不休,通过“死社稷”,直接把江山就拱手交出去了。

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放到别的朝代怎么看都不像亡国之君。他17岁除掉了祸国殃民大宦官魏忠贤,彻底取消了特务统治。

他每天工作七八个时辰,为了大明江山废寝忘食,让马云的"九九六"也相形见绌。

他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位时期曾经六次下达罪己诏,对全国人民承认错误。

他私生活很检点,不乱搞女人。他生活简朴,衣服上经常补丁摞补丁。

朱由检不幸隔代遗传了朱元璋的基因,多疑残暴,对身边的大臣没有一个信任,对打了败仗的将军只许自杀不许突围,突围出去也别想活下去。

他在位17年间竟然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50位内阁大学士,造成人心惶惶、国基动摇。明朝末期,因为战败被杀的军区司令员和国防部长一级的官员就有好几个,兵败自杀的就更多了。

朱由检的团队,名将如云,精英荟萃,但他不善于整合,不能知人善任,

把好好的一手牌打烂了,葬送了大明江山。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义军攻入京城,崇祯在处理掉自己的嫔妃和女儿后,光着一只脚,踉踉跄跄来到煤山的歪脖树下自缢。当时满朝文武各奔东西,随行的只有一个太监,可谓是凄凄惨惨戚戚。

崇祯活着的时候内忧外患,没有顾得上给自己修建陵墓,死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后来是谁把他安葬呢?

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进京后,顾不上找金银财宝,也顾不上坐皇帝宝座,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崇祯。

李自成找崇祯不是为了跟他唠嗑,也不是遛弯,而是另有心思。

崇祯是大明的一把手,是政权的合法代表,有很强的号召力,找不到崇祯,就缺少统治合法性,李自成寝食不安。

所以李自成下了一道死命令,让刘宗敏限期找到崇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还贴出了重金悬赏告示。

三天后,崇祯终于有了下落。让李自成欣喜的是,崇祯已经自杀。李自成太开心了,崇祯也太配合了。

为了表彰崇祯,李自成给崇祯找了一副棺材,把崇祯好好打扮一番,全身帝王行头,然后装入棺材,刷上红漆。并且把崇祯的皇后周氏也装入另一副棺材,在3月27日这天,崇祯跟自己的皇后被匆匆合葬到了已故的田贵妃陵墓里。

这也不能怪李自成崇祯太抠门,舍不得把崇祯的葬礼搞得隆重点,而是李自成心里太乱。当时吴三桂带领数万精兵在山海关虎视眈眈,多尔衮的满清八旗虎狼兵在关外摩拳擦掌,一战生死决战在等着李自成,搞不好自己就会从北京打道回府,他哪有什么心情去安葬崇祯?。

满清入主中原后,听说崇祯被草草安葬,顺治心里大喜,心说这正是收买人心的好机会。虽然满清终结了大明江山,恨不得把崇祯抽筋剥皮。但这时候还要装作对前朝皇帝非常尊重的样子,以笼络大明的百姓和大臣。朱元璋当初推翻元朝统治,也把元朝皇帝供奉起来,也是为了收买人心。这叫猫哭老鼠,假慈悲。

为了收买人心,顺治下旨把将田贵妃陵墓改名为思陵,并立马在1644年5月投入营建。

当时国内局势未定,李自成还在垂死挣扎,大明残余在南方成立了南明政权,号召天下抵御满清入侵,抵抗运动在南方如火如荼。

因此,思陵的营建工程一波三折,没有能顺利进行。

首先是资金不到位,不好筹措;其次是没有实行专人负责,官员相互扯皮推诿。第三是工程设计方案争议很大,迟迟不能定案。

因此半年过去了,工程还在筹建,没有进入施工阶段。

这时候原明朝司礼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曹化淳看不下去了,怎么说崇祯也是自己的前任老板。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向顺治帝启奏,说明工程的现状。

顺治帝这才又下一道圣旨,催促施工,"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顺治号召文武百官进行捐款。因为当时满清的班底基本都是大明的旧臣,不管心里愿不愿意,给自己前任老板修建陵墓也不能不出血,不然说不过去。于是,顺治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就募捐到了预算的三千两白银。

1645年9月,思陵工程胜利竣工。

在施工中,监理官员左右为难,太卖力了吧,唯恐顺治皇帝不高兴,会说给亡国之君修陵墓,你们这么敬业。

修得不好了,也会让皇上不开心,为什么不好好干?同僚也会发难。

想来想去,瞻前顾后,还是不那么太卖力的好。于是在工程结束时,预算内的银子竟然没有用完。

顺治一看,心里高兴不已,心说工部这帮大臣还真会揣摩朕意,不错不错!

最后顺治还下令天下百姓,为崇祯爷进行三天全国哀悼,用隆重的仪式将崇祯安葬于十三陵的思陵。

同样是一个前朝皇帝安葬,李自成选择敷衍了事,顺治选择却郑重其事。

看来这顺治的情商就是比李自成高出许多,不然就难以解释满清统治中原几百年,为什么那么多汉人精英对他们死心塌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