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天下大事必作于易?清朝的“得国”过程到底是不是易如反掌?

静夜史


如果清朝夺取天下真的太容易,康熙就不会带领皇子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因为根据张诚、白晋等传教士的记载,康熙曾经带领皇子重走清军当年入关的路线,一路上没有华丽舒适的车马和馆驿,皇帝和皇子们身着戎装骑马行军。同样,这一路上也没有皇宫里鲜美的食物,包括随行的侍卫在内要么啃干粮喝凉水,要么通过打猎获得食物来源。然后康熙领着皇子和侍卫们从北京一直走到盛京。


这种行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要忘了创业之艰难,要皇子们记住当初打天下的不易。说白了就是历史教育和思想教育,别光想着享受,看看列祖列宗多不容易。

而且,努尔哈齐草创八旗的时候,有一次行军没了军粮,也就是绝粮日。当时全军靠野菜甚至树叶充饥,我估计是苏子叶,但是依然打了胜仗。后来满族人为了纪念绝粮日,也为了纪念创业不易,开始在绝粮日当天吃包饭。
最开始的包饭就是白菜叶或者是苏子叶包着大米饭,但是后来增加了无数道食材,导致吃包饭就变了味,除了大米饭之外还有各种肉丁和鸡蛋、豆腐什么的,可以说已经丧失了纪念绝粮日的作用。

所以说,创业哪有容易的。到了皇太极那会儿更不容易,因为当时明朝利用自己的体量优势和地缘优势构筑了对后金的三面包围。
可以这么说,明朝从东西南三面将后金孤立了起来,而且如果配合得当明朝、蒙古和朝鲜可以达到互相牵制的作用。更何况,当时后金内部粮食危机非常严重,甚至有人相食的记录。

但是,可以说明朝太弱,也可以说明朝的盟友都是猪队友,也可以说后金会玩,明朝对后金的战略包围被后金逐渐打破。先是朝鲜被打成了兄弟之国之后又被皇太极彻底打服,林丹汗被皇太极打的远走青海,而且皇太极还因此借道蒙古将战火南引,利用劫掠明朝来解决后金内部的粮食危机。



而且皇太极还利用交好西藏的方式扩大满洲在蒙古各部的影响力,可以说明朝对皇太极的战略包围不仅被皇太极打破,顺道皇太极还建立了对明朝的反包围。

后金以一个地贫民瘠,贡赋极少的小国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后金具有制度优势。因为后金的八旗制度用现代管理学的话说就是管理层级低,没有明朝那么庞大的官僚集团,因此后金可以在更少的时间内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战争当中。再加上八旗制度的武力优势更是放大了这一优势。相反,明朝官僚集团庞大拖累行政效率,后金已经开始行动明朝往往连准备工作都没做好,自然无法应对后金的冲击。



不过明朝再废柴也是个傻大黑粗,后金一口吃不下去,只能采用伐大树的策略,通过不断的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破坏明朝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方式一点一点削弱明朝,进而将明朝吃掉。而且,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最后的野战军团被清军报销,此时满洲入关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清军入关之后,虽然吴三桂把山海关作为投名状献给了多尔衮,这不过是给清军提供了一条最便捷的路线而已,实际上一切才刚刚开始。


毫不客气的说,当时的清朝是实力最弱的
,只有武力方面有点优势,最要命的是清朝缺乏一个文官集团,虽然之前有文官团队但是数量太少,连河北、山东等地都铺不开。虽然理论上清朝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地区,但是基本上都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是清朝却是笑到了最后的那个,何解?因为清初统治者在政治上更为灵活。

多尔衮进入北京第一件事就是给崇祯发丧,并命令官民人等给崇祯披麻戴孝,并给崇祯修建墓地、安排守墓人。并且宣布保护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既得利益,废除明朝苛政等,因此这一时期清朝在当时普遍印象不错。与此同时清朝则积极招募原明朝文官,可以说是良莠不分的地步,因为实在缺人,这也是清承明制的基础;同时宣布开科取士,将知识分子拉到己方麾下。


与此同时,鉴于清朝八旗满打满算只有十万左右壮丁的局面,清朝更为灵活的将投降的明军改编成绿营,并且裁撤精简,只保留精壮,老弱裁撤到地方种地,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保证了劳动人口。

而且,绿营兵作为前明军,在为清朝而战的时候反而涌现出不少军事人才,比如李国英、高进库、梁化凤等等,尤其是李国英和高进库,曾经苦撑危局。李国英坚守保宁十多年,打退刘文秀等多次大规模进攻;高进库在金声桓叛变之后坚守赣州,极大的牵制了叛军主力,为援军的赶到争取了时间,甚至击毙了另一个叛将李成栋。我有时候也很纳闷,为何明朝的废物到了清朝就是人才,看来清朝在用人上也更高明。


同时,清朝的军事战略也非常优秀,主要分为两点
。一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每次都是集中兵力以快速突击为主,尽可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清军每次这么玩对手基本都吃不消,即便是被神化的李定国也基本上只能以伏击的方式对付清军。

二是清军制定了一个大迂回战略。这个战略就是从沿海到内地一个顺时针的大迂回,因为清军水师不足,所以只能先拿下沿海,将敌人封锁在陆地上关门打狗。另外,江南一带是明朝的财政重要来源,对于缺乏进项的清朝也十分有诱惑力,所以这套战略的理论基础就是先拿下江南这个财政来源地,之后再通过大迂回解决敌军。
这套战略解放战争中也用过,路线基本一致,都是先东南再西南,一个顺时针的大迂回。

这个过程也不简单,因为清朝是当时综合实力最弱的一方,而且清朝统治的黄河以北地区也是财政收入最弱也是最不稳定的地区。但是清朝却能化解、弥补自身的劣势,抓紧时间补齐了短板,进而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如果仅仅说太简单也说不过去,只能说清朝的军事实力过硬,政治手段灵活高明,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而占据了优势。
但是清朝的步伐还没有结束,因为此时清朝仅仅比明朝多了个牡丹江以南的地区,
而喀尔喀蒙古、西藏、青海、台湾岛、黑龙江流域以及天山南北都不在清朝的控制之下。但是清朝却通过康雍乾三代君主的开拓,将清朝的版图扩张至1300多万平方公里。

而这一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是结局基本都堪称完美。其根本原因是清朝对内积极革除弊政发展生产力,国力才得以提高。而国力的提升又保障了清朝的军力,进而支持清朝大规模开疆拓土的战争。同时清朝在政治上也是十分灵活,通过上层朝廷直管,下层因俗而治的策略将征服的地区消化吸收,并且很多边疆制度从清朝一直延续到现代。

比如说金瓶掣签制度

所以,清朝开国的过程分明是从1583年努尔哈齐起兵创业开始,一直到乾隆末期清朝打完了周边的小国最终确立了西南的边境走向以及完成了对青藏高原的实际控制之后才算完成,历时差不多两百多年。

所以清朝开国哪里容易了?实际上说清朝得国太易不过是现在的明吹碰瓷清朝,因为清朝取代了明朝,而且总体上明清战争中清朝在军事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明吹觉得不爽。而且明吹在这一点上只说清朝吞并明朝开国,却有意忽略清朝创业、扩张是一个长达两百多年的过程,而且清朝吞并明朝也只不过是清朝开国的一个环节罢了。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前言:以区区十来万清兵,征服偌大之中国,能不说清朝得国太容易了吗!

如果清廷不是得天下太过容易,怎会气骄意满、野蛮地推行剃发令呢?

如果清朝不强行要求汉族臣民剃发易服,那么,它得国就会更显得易如反掌了。


1644年4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很快就消灭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张献忠大西政权和南明弘光朝廷,统一了天下。

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轻而易举,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清朝“得国”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太过轻松了。

其实,清朝轻松获取天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得到了明朝官僚士绅阶层的大力支持。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天灾人祸,战乱不休。到孙传庭战死之后,人人都认为明朝即将覆灭,新朝应该就要建立了。

各阶层的人们都把建立新朝的希望寄托在了李自成的身上。

但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却没有依靠明朝的官僚士绅阶层、来迅速稳定政治局势,巩固自己的统治;李自成是惯性使然,照旧对明朝官僚阶层采取了追赃助饷的老政策。

这让原来对李自成抱着莫大希望的官绅阶层大失所望,他们觉得李自成太不靠谱了,“流贼终究是流贼”,难以建立新朝,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



于是,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官僚阶层,勾引清军入关,联合起来,打败了李自成。

2.李自成、张献忠二人拥兵数十万,却都无厘头地死去了。

作为把明朝搅得天翻地覆的两大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各拥数十万大军。清军进入中原之后,他们俩人本应担当起抗清的重任。结果,李自成、张献忠却先后死了,死法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李自成、张献忠死后,大顺军、大西军都陷入了混乱之中。大西军远遁云贵地区;大顺军降的降,散的散。都没给清军制造出多大麻烦。

3.南明重臣大多是缺乏政治才能的平庸之辈,根本就不堪重任。

纵观整个南明的历史,除了堵胤锡之外,其余的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等人,虽然说都号称忠义,临难死节;可是论及军政才干,都是平庸至极,个个昏招迭出,误国误民,还误了卿卿性命。

4.投降清军的明朝文臣武将,为清朝平定地方、建立统治出了大力。

以洪承畴为首的明朝降臣,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了大功。

当时,清廷派一降臣出任某地巡抚,此人单身前往,利用以前的亲朋故旧,招降纳叛,很快就会使此地成为清朝统治的辖区。

而以吴三桂为首的明朝降将,则充当起清廷的鹰犬,冲锋陷阵,攻城掠地。

清军八旗兵则驻守北京一带,休整待命。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出动。即使出兵了,也是取胜之后,立即返回休整。地方上的残局仍然是留给吴三桂等降将处理。

结语:如果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在1645年平定江南之后,没有丧心病狂地推行剃发令,那么,清朝“得国”真可以说是易如反掌,没有遇到什么反抗。



所谓的抗清斗争,都是在清廷野蛮执行剃发易服的法令以后,才大规模地爆发起来的。


品茗读史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有关得国之难易的问题,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曾做过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他认为,历朝得国之正,无出陈武帝其右;而得国之易,也没有比得上杨坚的。至于清朝,则未予置评。

实际上也是如此——在我看来,尽管满清是捡了个大便宜,但是要说他们易如反掌,也实在是低估了满清创业的难度。

之所以说杨坚得国容易,是因为他亲家宇文邕已经把天下给他打的差不多了,而亲家和女婿又都死得早,最后只留下自己的女儿和外孙一对孤儿寡母,孤掌难鸣。于是杨坚轻轻松松地夺了权柄,坐了天下。这样的剧本难度,甚至连日后陈桥兵变的赵匡胤都自愧弗如。

那么满清王朝呢?自然是更加比不上的。尽管顺治小皇帝登基不到一年就顺顺利利地从沈阳搬迁到了北京,然而他的祖父努尔哈赤和父亲皇太极却为了这一刻付出了巨大努力。

须知,仅仅在清兵入关前40年,辽东各部的女真人还是一盘散沙,从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出当年纵横天下的大金铁骑的身影,几乎都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而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下,女真人不仅独自建国为后金,还在和明朝的交锋之中不落下风,数次围困北京城,这样的成就,以中立的眼光来看,不可谓不小;而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也不可谓不大。

诚然,最后把朱由检逼得上吊自杀的是闯王李自成,但是这只是压弯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事实上,李自成、张献忠(合称流贼)和清朝(即为鞑虏),一直是分散明末军队精力的两大力量。如果仅有流贼或者仅有鞑虏,尽管明朝还是会退出历史舞台,却未必就一定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那一天。

更何况,在入关以后,满清也并没有过上几天安稳日子。终顺治一朝,清朝都在和各地此起彼伏的抗清势力打仗。至于被一些史学家视作为南明最后一股力量——台湾郑氏,则是到了康熙成年以后才正式被收复。

一句话,不应该把满清趁着大明和大顺死磕之际从山海关破关而入当成是他们得国难易的衡量尺度。在捡到了这个便宜以前,他们已经做了很多。



青言论史


1618年,称汗3年的努尔哈赤(清太祖)发布讨伐明朝的檄文《七大恨》,起兵反明。1644年,明朝灭亡,努尔哈赤的孙子顺治皇帝入关,定鼎燕京。这中间有26年,这26年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清太宗)父子两代人逐步蚕食攻占了明朝在山海关外的土地,明朝不管是在关外的军队还是从关内调去的军队不是被消灭就是投降了,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打的明朝再无力量进攻,只能防御,清兵直叩山海关的大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没能攻破山海关,但是皇太极从长城防线其他的关口打进内地有5次之多,还围攻过北京城,从根本来说,清朝牢牢掌控了明亡清兴的主动权。李自成是在1629年起义的,1644年打进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大部分是乌合之众尚且能打进北京,战斗力更强据说有20万的满清八旗军难道就没实力打进北京城?说清朝得国太过容易,只是准确抓住了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因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结果看起来很容易,可是26年的过程也很容易吗?


立志成虫


不可能,最为当时一个很小的民族能够统一中国近300年。也实属不易,论疆土不如蒙古,但蒙元寿命太短,辽金疆域不足!我觉得清朝不是捡便宜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