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疫情發生後,重慶雲陽縣廣大幹群團結一心,堅守一線,共同守護著家鄉。

記者從雲陽縣政府獲悉,幾天前,縣委宣傳部、文明辦、縣團委、運管所聯合發出公告,招募愛心車輛,為抗擊疫情做好後勤保障。公告一經發出,可以說是一呼百應,各行各業愛心人士聞訊而來。

1月29日,“疫情防控”志願服務愛心車隊正式成立。志願者們面向國旗莊嚴宣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志願同行!”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雲陽愛心車隊的紅色標誌

黨員帶頭,搶著接任務

雲陽縣團委工作人員陳錕告訴記者,他沒想到,短短一兩天時間內,這支愛心車隊就能順利成立。截止目前,51輛愛心車24小時待命。愛心車輛數量仍在增長。

“黨員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陳錕說,駕駛這些愛心車輛的志願者們,除了黨員幹部以外,還有縣政協委員、縣人大代表、退伍軍人、的哥的姐等。這些愛心車輛當中,有越野、商務車、皮卡車,既可以負責醫療出行、物資調運,還能做應急保障、搶險救援。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志願者們整裝出發

愛心車隊成立後,“疫情防控”雲陽志願服務保障隊微信群隨之成立,陳錕說,只要有任務發佈,志願者們可以說搶著接任務。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志願者們護送著醫護人員

“面對接觸病人的一線醫護人員,你們心裡會害怕嗎?” 陳錕曾這樣問志願者們。

“醫護人員都不害怕,我們怎麼會怕?”

“放心,每個車都備了消毒水,每位志願者都好好佩戴口罩。”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志願者們對每輛愛心車進行消毒

“相信我們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能保護好家鄉人。”

“獻出這份愛心的同時,我們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這是我第一次做志願者,我要發揮越野精神、志願者精神,為家鄉盡綿薄之力!”

……

陳錕聽到了這些迴音,忍不住感動,他想起了人們常提的那句話——團結就是力量。

記者連線了雲陽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鄧庭庭,她說,1月30日,她在雲陽縣人民醫院大門處看到這番場景。

當天下午17時30分,縣人民醫院大門外,十餘輛標誌著“疫情防控”的愛心車,打著雙閃,整齊地停在路邊。志願者們帶著口罩,細心為車輛各處噴灑消毒水,靜靜等待醫護人員下班。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請問,我們可以坐這個車回家嗎?”不久後,第一批下班的醫護人員出了大門。

“為你們服務,我們時刻準備著,請上車!”志願者們熱情相迎。

鄧庭庭說,她看著一輛輛愛心車輛駛離醫院,將一身疲憊的醫護人員送回家,她深深被感動。當晚11時左右,鄧庭庭得知,志願者們的新任務來了,又有一批醫護人員在這個深夜要下班回家。

“原本我們擔心回家不方便,現在看到愛心車輛在等我們,這個寒冷的冬夜,沒想到多了很多溫暖。”縣人民醫院一些護士告訴鄧庭庭,看著家鄉人這麼團結,他們一定好好堅守崗位。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雲陽縣江口鎮創業者組成的愛心車隊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雲陽縣江口鎮創業者組成的愛心車隊

據記者所知,那晚,送完醫護人員回家後,這些志願者們返家已是凌晨。

這些店老闆喊著喇叭,也出發了

江口鎮是雲陽縣第一大鎮,也是該縣最早的工商業集貿重鎮之一,常住人口超過13萬人。

記者從當地政府瞭解到,曾獲得2019年第八期“最美巴渝•感動重慶月度人物”稱號的80後手機店老闆蔡海波,近日,在老家江口鎮發起並組建了一支防疫志願服務車隊。這支愛心車隊成員,大部分是在江口鎮創業生活的創業者。

“江口大酒樓的陳老闆、成都手撕鴨的周老闆、冉氏包面的劉老闆、飄香魚莊的蔡老闆等等,他們聽到我組建愛心車隊的提議,毫不猶豫就把車輛貢獻出來。” 蔡海波告訴記者,江口大酒樓的陳老闆,在安頓好當地醫務人員的食堂後,第一個加入愛心車隊,志願者們的幹勁非常足。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江口鎮熱心創業者為志願者們送口罩

“大家每天在當地政府前廣場集合,有任務接任務,沒任務就巡鎮,喊著喇叭宣傳防疫知識,同時呼籲大家時刻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蔡海波說,及時護送醫護人員、運送抗疫物資等,都是愛心車隊志願者們的任務,要是路過看到老鄉在街頭沒佩戴好口罩,大家也會好好相勸。甚至,有老鄉不方便出門買菜買生活用品,志願者們也會主動代買。

24小時待命,一呼百應,重慶雲陽愛心車隊出發了

▲雲陽縣江口鎮創業者組成的愛心車隊

據記者所知,雲陽愛心車隊的志願者們甘於奉獻,油費和餐費均為自理,默默為守護家鄉奉獻力量。“疫病無情人有情,眾志成城可決勝。”蔡海波說,這或許是志願者們共同的心聲。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 文 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