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现在农村摆宴席,街坊也要随份子参加,而有的地方则只收礼不待客,你怎么看?

乡野小张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俗,这个地方都是这样没什么好奇怪,要是人家不这样,你这样弄就有点奇怪了,在衡阳红事,白事才摆酒,红事结婚跟过大寿,一般比较亲的全家都会来,朋友跟邻居只能派个代表,其它添子,过小寿想摆酒也可以,不会请那么多人只会请比较亲的亲戚,在衡阳摆酒要贴钱的。在湖北广水摆酒就的多点结婚、添子、乔迁、小孩过10岁、过大寿然后就是白事,这边左右邻居不会来,但是是过了好几代的一个姓的都会来,而且带全家老少来参加,在这也摆酒多少会挣点




湘里人


这个真的事题主看见的不一样,不过也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就举例说说小编老家吧,小编老家各种酒席都是不收份子钱的,只有婚礼乡里乡亲才会给份子钱。有的还会退回去。像那些满月酒,周岁宴,乔迁宴,80大寿什么的都是不收份子钱的。比如做80大寿,亲戚们会给寿星送一些象征性的礼品。也有面线蛋(小编当地食物),或者买这烟花爆竹。红包一般是很少收的!而乡亲们都是免费吃的,不过一家人一般只会去一个,还是男的去比较多。

再比如我们当地有钱人给去世的亲人做法事,超度亡灵,(小编老家叫做功德)酒席就连这吃四五天,都是不收礼的。乡亲们过来帮忙,酒席靠劳他们的。

在我们当地,不管办什么酒席。主人家都是不赚钱的,不以办酒席来赚钱的。婚礼酒席收了礼,其实亏的更多。因为婚礼酒席是最高的!一桌十个人。最低有给一百红包的。我想不用我说大家都清楚吧!

题主说的那种情况,小编还是没碰到的。我想有这样的地方也不会太多!毕竟各个地方习俗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吃货鲜果小二


我是乡村黑嫂,我来回答。

近些年,一些人抱怨随份子太重了,有些人随着随着随不起了。也的确是,现在随份子的事儿特别多。比如婚丧嫁娶这些常见的就不说了,有些住新房了、孩子考上学了、买车了、父母过寿、孩子生日、老婆生日啥的,这都可以成为让别人随份子的理由。

那这个不待客的情况有没有呢?真的太少见。黑嫂就农村随份子的规矩说两点,以供题主参考。

一、随份子合理吗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掰扯不清。因为随份子这个事儿完全就是人情,而且是个有来回的人情。比如说今天他有事你随了份子,那以后自己有事儿,他也会来随份子,是一种金钱互相流通而增加感情的方法。

那有人会说,他家里事多,我家里事少,我吃亏。其实,一般情况下,家里事多的就会选择在随份子时多随一些,找回这个差补。但我们还是要说,就算不找差补,其实也是无所谓的,谁让是朋友呢?朋友之间这点份子钱都算那么清的话,那也不能算是真朋友吧?

那题主说的是街坊,又不是朋友。街坊之间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事不同而理同。

二、有没有不待客的?这有道理吗

我们这边从来没有什么收了份子不待客的,因为是有事才会收别人的份子钱,比如说家里孩子结婚了,人家来随了份子钱,让人家直接走吗?家里有事了,街坊来随份子,随完自己家亲戚吃着饭,让街坊看着吗?这是不可能的事。

那也许会有地方没有待客的风俗,其实这也无所谓,因为不待客是相对的,他不待客,等自己有事了也不待客,因为这就是风俗。

总结:随份子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各地的规矩不一样,待客的方法也不一样,谁也不能说自己这边的规矩就一定是对的,这事儿没有个一定对或错。待客不待客,按照我们的传统,我想大部分的地方都应该在收了份子钱后待客。

我是乡村黑嫂,一个有态度的农村观察者。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乡村黑嫂


在农村摆宴席,除了白事外,婚嫁、乔迁、添丁、贺寿等都是喜宴。既然是喜宴,为了以示庆贺,不管是街坊邻居还是远亲近戚的客人来了之后,都不会是两个肩膀抬张嘴--白吃来的,多少都会随礼以示友好,真诚的祝福。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礼金也水涨船高,一些地方便出现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这严重违背了摆喜宴庆祝的本质,碍碍了农村本身并不富裕家庭的经济增长,于是有些地方组织便出台了限制宴席数量和禁止随礼的规定。


我的家乡在摆宴席这方面做的非常好,一般大摆酒席只有婚嫁和新房乔迁,其它的像添丁,贺寿只有自己亲戚参与,更没有升学宴和少儿生日宴之说。客人贺礼也很随意,主家也严格遵循来了都是客的待客之道。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家二哥结婚,我爸妈都没收礼,只是摆了几桌酒席,邀请近邻和亲戚简单庆贺了一下。后来,我问父亲为什不收礼,父亲说,我们家姊妹多,都收礼的话,街坊邻居会笑话咱家有廉财,这种现象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至于一些地方在宴席上推行收礼不待客的做法,我想大概有以只收礼不待客来扼制宴席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的意思吧。

试想,农村现在一桌酒席少则五六百,多则上千元。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惯了大鱼大肉,摆在眼前的满满一桌琳琅满目的菜肴,有多少能吃一半的呢,而且有些方风俗不好,宴席一摆就是好几天,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花费,如果一些本身不富裕的家庭为了摆宴席可能会债台高举。这无疑给这些家庭以后的生活带来的不是绵上添花,而是债台高筑,举步唯艰。

此时,就需要地方组织出手了,他们的目的很简单,过喜事,客人来了送礼金可以,但大吃大喝是没有的。这样做,主家也就不好意思收礼了。再说了,没管客人饭,这礼也不能收啊,你一旦收礼不管饭,街坊邻居就会在背后指着你的脊梁骨骂你呀,让你在村里永远抬不起头来做人。

不得不说,地方组织这一招确实很高,但是我始终觉得这种做法有些过了火,有些违背传统的礼尚住来的待客之道,一般的百姓可能很难接受。我认为,在防止农村宴席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上不应该实行一蹴而就,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方式,应该在遵循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制定合情合理的规则,并加以宣传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才能使我的农村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郧阳老五


这句话有些以偏概全了!我们这边的农村从来都没有这样子的情况,最恶劣的情况是舍不得出钱菜品少了一两个。但这样子都被同村的亲戚大小,街坊邻居说的。如果你过分就有一首当地的童谣或者是俗语送给你,你的子孙在当地都没有办法抬头做人。我们这边的农村人生生世世在这一片土地上,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而且做酒席要叫自己家族里的人事先商量好了,你没事可以跟他们商量少一两个菜,但是少太多就没有人理会了!再说我们这边一般办酒席都是用自己养的鸡鸭猪,米也是自己种的,青菜也是自己种的,你说少也是不会少得太过火。

在这片土地上只要是人都会争口气,你没有钱一辈子就那么一两回,有必要为了钱舍弃世世代代的感情吗?大家都是街坊邻居,你到别人家怎么样,现在你做酒席就怎么样。不然你对得起经常帮助自己的街坊邻居吗?再说我们这边都很熟悉,没有粥了,喊一声随便进到哪家都可以吃饱!伤了街坊邻居的心,谁理你?又有谁帮你?曾经有一孩子生病了,村里面帮助他们家,捐献了十多万。而我妈生病的时候需要输血,村里面有二十几三十人去献血!这就是乡村情,农民有吵闹,但是关键时刻大家一起上!所以题主说的情况在我们这边真的不存在。甚至可以说在农村的酒席你感受到的就只有热情和好客。在这片乡村里你可以尽情的吃喝。

如果有机会请大家到我们这边的小乡村感受一下农村的酒席!


沈竹溪ncc


这是那里农村的风俗,这不胡扯吗?农村办酒席,并不是要赚几个錢。就算开始赚了点,可人家办酒席。还不得还回去,不就放了几天而已。那么办酒席为什么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遇到喜庆的事,值得庆祝一下。

什么算喜庆的事,象结婚。嫁女,一辈子就那么一回。也是人生中的大事,请亲戚朋友来祝贺。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只随礼。不办酒席,喜庆什么。人都不来,有什么热闹。这不合情理。

二,平时大家都很忙,难得聚在一起。象打工朋友,有些几年。甚至十几年没见面的,肯定也不少吧。借喜庆的日子,大家聚聚。联络联络感情,不然时间长了。谁还认识你。

不管那种酒席,目的都差不多。如果单纯为了赚钱,真的想错了。现在办下来,根本赚不了几个錢。

象你说的,只收礼。不办酒席,目的是什么。为了赚钱,还不如直接要就行了。还谈办什么酒席,要得了第一回。二回还有人给,没有一点道理。

人家办酒席,百十桌。图的热闹,图的喜庆。你图什么,是冷清。还是安静,照这样下去。没有互动,没有往来。谁还知道有个你。

礼尚往来,联络感情。人之根本,谁也丢不起。虽然现在感情变淡了,至少还在。





仁哥乡村纪实


不知你说的这个地方是哪个地方?据我所知,没有这样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推行了这样一个制度,那就是“既不收礼,也不待客”!但你所说的意思是:可以收礼,但不能待客。这岂不是违背了“公平原则”?这种显失公平的做法能推行下去吗?

关于“收礼”与“待客”的事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据老胡所知,在20多年前,我们这里的农村就成立了一个“红白事理事会”,负责村里红白喜事儿的管理工作,并制定了红白喜事简办的章程。不过,这些章程基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红白事理事会”也无疾而终。



农村推行的制度也好,制订的章程也罢。大多都是“形式主义”,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些制度和章程不是法律,它不具备任何的约束力。况且,现在是尊重人权的时代,人们的言论和做法都很自由,仅靠地方上的土政策是难以做到有效管理的。


的确,现在的奢靡之风盛行。农村摆个宴席也大操大办,给尚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造成了沉重负担,此风当煞。但是,要想煞住此风,仅靠地方上的土政策是不行的。这需要从观念上引导农民朋友提高对奢靡之风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自觉地与奢靡之风做“决裂”才行。否则,这种奢靡之风是煞不住的。

当今,新的一代正在成长,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据老胡所知,新生代的年轻人对这种大摆筵席的现象已经深恶痛绝。他们根本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存在。所以当他们“当家做主”的时候,这种大摆筵席的风气将会消退,奢靡之风将会随风飘远。



好啦!就说这么多吧!总得说来,你所说的“只收礼,不待客”的显失公平的现象老胡没有看到。从情理上来讲,也不应该存在。不过,也许你们那里的人不在乎钱,可以做到只随份子而不吃饭。这应该也算是一种时尚了。


老胡说三农


农村人家里有红白喜事,都是要摆酒席的,不但要请亲戚朋友,还要宴请一个村子上的左邻右舍,你请人家了,人家有事的时候自然会请你的,这是正常的礼尚往来。但像题主说的这种只收礼不待客的情况,我还没有见过。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只收礼不待客。

一,不同的农村有不同的风俗,摆酒席随份子是农村的人情往来,你给我随,我就给你随。他家收礼不待客,你有事的时候也只收礼不待客,大家都这样,就形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大家也都会认可。如果别人收了礼之后,大摆宴席款待宾客,而你却只收礼不待客就会被人笑话。

二,现在农村有很多人都在外面打工,有的人在城里安家落户,他们在外地结婚生子,根本没有回老家,只是电话通知老家的亲戚朋友,老家的亲戚朋友就通过微信红包给他随礼,他家收了礼也没有款待亲戚朋友,这样的情况也属于只收礼不待客。这种情况下的只收礼不待客,也会被亲戚朋友说闲话的,小平觉得如果是在外地回不去,有事就不要通知老家人随礼,人家既然随礼了,你就要抽空回去宴请一下随礼的人,一来别人不会笑话你,二来可以和亲戚朋友联络联络感情。

农村结婚生子摆酒席,就是为了和大家一起庆祝一下,热闹热闹。只收礼不待客的还真不多,在小平的家乡既然收礼了,都会款待客人的。


豫南小平






鄃城五芹


1.这个怎么说呢,地方不同,风俗就不同,不能一贯尔应,我们老家,要看你是办什么样的酒席,如果是结婚大家肯定是有账本的是吧,就根据他来的钱,多上点就行了,这个我们老家都得喝酒就是图热闹。

2.如果是生孩子就不一样了,我们这边是分远近亲戚关系的,还有就是左邻右舍的,一个村的就不一样了,亲戚家不用说肯定是上钱多,喝酒,朋友关系好的喝酒,在就是村里的我们这就是20块钱,就是去捧个场看一下就走了,每家都一样,像这样的要在喝酒吃饭那就不行了,上100就都在那吃饭,你不去人家也会去请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