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骗经》里的故事:认牛为母

明朝年间有一年的六月,一个和尚回寺院路经一片草地,看见一群牛吃着草走来。其中一头黄母牛,又大又肥,格外显眼,不断用舌头舔着放牛娃的脚,他感到惊奇,就走过去问牧童:“这牛为什么䑛你的脚”?牧童答道:“此牛通人性,我非常喜欢牠,我脚多汗,所以牛总爱舐脚”。

《骗经》里的故事:认牛为母

和尚知道这头牛喜欢舐咸味,就暗中打听并找到了黄牛的主人李老头家。

第二天一早,和尚在寺院把浓盐水涂抹在脸、脖子,手足和身上后,来到李老头家大门前,跪地大哭不止。哭声惊动了李老,就出来询问缘由。和尚嘴里不停念叨说:“愿赐慈悲心,超度我母子”!

李老问:“我不会念经,怎能超度人?”

和尚说:“我母亲生前,为人刻薄,不吃斋念佛,今已死去七年了,总是托梦给我,她在地狱受尽了磨难,让我超度她,无奈我家境贫寒,没法积功德救母亲,只好剃发为僧,专为超度母亲。前天夜里菩萨对我说,你母亲投胎转世在李家为母牛”所以特意寻找前来超度”。

李老说:我牛栏里有母牛百十余头,怎么能知道你说的是哪头牛呢!”和尚说道:“牛有灵性,母子相爱必有恩情在,自与别的牛不同”。

《骗经》里的故事:认牛为母

李老就与和尚一起来到牛栏前,放出群牛,和尚一眼看见那头大黄牝牛,紧走几步双膝跪倒在牛的前面哭泣着说:“此牛就是我老母啊!”母牛嗅到碱味后,就用舌头不断地舔着和尚的脸、脖子,和尚愈加痛哭流涕,表情让人感觉真有怜惜状。随后他又脱掉衣服,上身祼露,牛遍䑛其身久久不愿离去。

李老在旁观看,果然母子连心,爱子情深,只是这头牛不会说话罢了。于是就问:“我怎么做才能超度你的母亲呢?”

和尚说:“可怜我在寺庙,无钱购买此牛,请求老人家允许我把此牛牵回寺院,让我采草煮粥喂养牠,每天为其念经诵佛,功德圆满,早日让其转世为人,等贫僧积攒足够的银两后自当酬谢!”

李老见其言辞肯切,叹息一声说:“既然如此,这牛就送与你吧!”和尚千恩万谢,牵着牛而去。

《骗经》里的故事:认牛为母

和尚把母牛放在寺院寄养,等到快要过年时,找来一个屠夫来宰杀了这头牛,一半牛肉卖出得到银子,一半把牛肉磨成肉粉做成干粮,每天食用。

这天和尚来到庐山一寺庵找到住持说:“有一信众愿捐出百金修善庙宇,请师父给予周旋方便,住持应允。

和尚返回寺院用靛青抹在脸上进行化妆,又把牛肉粉装了一包藏在怀里,径直来到李老家,也不搭话,双腿一盘就坐到炕上打坐。李老惊讶说:“你是何人,竞敢私自进来打坐?”和尚说:“你认得我么?”李老说:“不曾谋面,不相识!”和尚长叹一声说:“你前生与我同是修行之人,只因你尘心未断,贪恋富贵,现在你在十日内必死,我今天特为度你而来!”

李老十分怀疑地说道: “胡言乱语,你怎么能知道我的前身,又怎么能断定我十日内心死?”和尚说:“我在深山已闭门不食人间烟火已经三年有余,每天只饮煮沸的一壶清茶,今已经修得半仙之体。信不信由你,我为你超度七日自走,只需为我准备一间空房,一个炕席,每天煮一壶茶水足矣,七天过后自见分晓,不会妨碍你的。

《骗经》里的故事:认牛为母

于是,李老为和尚收拾好一间房子,和尚就在草席上闭目打坐,李老也不惊动他,只是每天派佣人为其烧开一壶水送一包茶叶就离去。

七天过后,李老来到和尚打坐的房间,见其端坐在草席上,面色红润,神采奕奕,与其交谈,声音红亮,暗暗称奇。

和尚说:“贫僧已为你祈福增寿,但要解除灾祸,必须抛弃家财,三日内去寺庙修行三年,方能不死!”

李老说:“我家业甚大,放弃不了,师父可还有其它方法避祸吗?”和尚沉思一会,说道:“若是这样,就只能拿出五百俩黄金捐给庐山寺庵,因为此院的住持是个菩萨化身,有长生不老之术,你若能献出百金修建寺庵,功德无量,住持自会教授你增年益寿之方,我愿与你同往。

李老大喜,取出五百黄金,放入包裹中,二人来到庐山寺庵见住持。

李老见住持红光满面,非同一般,肃严起敬。

住持收下黄金,留下李老在寺庵住了三天,每日为其诵经祈祷,三日后,告诉李老已增寿十年,不必担心,如心诚修身,自可长命百岁。

李老走后,住持把一半黄金给了和尚。

《骗经》里的故事:认牛为母

《骗经》全名“鼎刻江湖历览杜骗新书”,总四卷二十四类八十八则。笔记小说,小型百科式骗子故事集,古代第一部以骗子、骗术为主题的著作。作者以剖析江湖骗术的原理、手法为入口,以杜绝欺诈现象为编撰目标,以时事为底本,以写实的手法,总汇五花八门的骗局、骗术,并在每则故事末附按语评论,具有史料价值,足以作为晚明社会之侧写;而作为一部兼具公案及世情特色的笔记小说,阅读的过程既让人警醒也饶有兴味。

故事原文:夏六月间,一行脚僧过于路,见小竖牧一伙牛。内有黄牝牛,大而肥。牧竖伸左脚与之舐,牝牛舐之;又与右脚与舐。僧问曰:“此牛何为舐你脚?”牧竖曰:“此牛最驯熟,吾甚爱之。我脚多汗咸,故牛爱舐。”僧知牛爱舐咸味,密此牛,系索长者家所畜的。

次日,僧取浓盐汁,厚涂头脸及遍身手足等处,寻到索长者家,跪门涕泣曰:“愿赐慈悲心,超度我母子。”索老曰:“我不会说法念经,怎能超度人?”僧曰:“我先母在生,不肯修斋布福。今已死七年,知冥中必受罪谴,奈家贫不能功果追荐。因慕目连救母,情愿削发从师,专求度母。前月得遇善知识,指老母在长者家投生为黄牛母,敬来求超度。”

《骗经》里的故事:认牛为母

索老曰:“我栏有四头牝牛,知何牛是?”僧曰:“愿同往看。畜物更有灵性,母子相见,必有恩爱情在,自与别的不同。”索老与僧同到栏前,放出群牛。僧见大牝牛到,即揭下袖蒂帽,涕泣跪向前曰:“此是吾母也!”牝牛嗅其咸味,以舌遍舐其头脸,若怜惜状。僧愈加流涕,又自剥去衣服,牛遍舐其身,不忍去。索老看见果异,真似母之爱子,但不能言耳。问曰:“既是你前生之母,今须何以超度?”僧曰:“我若有银,当以半价买去养,奈贫僧衣钵罄空。愿长者权舍贫僧,牵往山庵,日采草煮粥喂养。待其谴罪完满,天年数终,贫僧当收埋,念经卷超度,庶来世转身为人,不堕畜生道矣。”长者怜其词情恳切,曰:“吾舍与你去。”僧叩头拜谢,牵此牛往三日路外,付出庵寄养。

至十月,天气寒凉,叫屠子来宰,以一半分与,卖得价银一两五钱;一半僧自留,做成干粮,收藏衲袄中各处。

《骗经》里的故事:认牛为母

径到索长者厅前,结双趺而坐。长者出曰:“何僧敢升厅而坐?”僧曰:“你颇认得我么?”长者曰:“不知你是何人,怎么认得?”僧曰:“亦自然觉得面熟么?”长者曰:“并无相会,何处面熟?”僧长叹曰:“你本来灵性且尽丧,何故不识故人色相!”长者曰:“何为是故人?”僧曰:“昔佛印点醒东坡,远公唤回乐天,非苏、白二公之故人乎?你前生与我同修,因尘心未断,复来享此人福。我今特来度你,急宜丢手尘债,再去勤修,庶不废前生功行也。”长者曰:“你安能识得前生?”僧曰:“我功行高你一倍。你今且享半生福禄,我又加半生苦修,何难知三生事因?”长者曰:“你今生若何苦修?”僧曰:“从前苦修且休提,现今已辟谷三年矣。”长者始惊曰:“你能辟谷,在我家辟一月何如?”僧笑曰:“三年于是,何有一月?”长者曰:“亦服茶汤乎?”僧曰:“清茶滚水,日一瓯耳。”长者留之,扫一空室与坐,早进瓯茶,夜进瓯滚水。

连坐七日,再请出,答对如常。长者惊服,问曰:“我当如何修?”僧曰:“只弃家长往,自有修行善方。”长者曰:“妻寡子幼,产业付谁?此事不能。其次修何如?”僧曰:“唯有舍施,修寺奉佛,来生亦受福报。现今庐山一庵,化人独力修造。倘捐五百金,一完修之,亦一大功德也。”长者依言,遣仆同僧送五百金往,交付与住持明白,留仆住数日,送归报主。后僧分住持银二百五十两而去。其以辟谷动富翁,则私食所带之干粮耳,宁有人而真辟谷者!

按:此僧脱牛,犹其小者,转卖之可也。名为生前母而宰食之,罪浮于天矣。至用为干粮而诈称辟谷,其骗亦大。虽半舍入庵,亦是好事,僧若得劝缘功。然周急赈贫,自当施于邻里,何必投入于庵?此愚人信福田利益之过也,亦未读傅奕公《高识传》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