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孩子争强好胜,家长该如何教育?

中国教育评论


“爸爸,是我跑第一的”周末,带着两个孩子在公园里玩,大宝和元宝比赛看谁先抓住妈妈手里的帽子,元宝因为跑在姐姐后面就跟我耍赖。其实象六岁以下的孩子,他们喜欢“比赛”,是因为在赢得“比赛”会让他们感到自豪和满足。

  怕输和想赢是正常的心理思维,儿童对于事物的判断极其简单,而对于比赛,也只是简单存在着“赢”与“输”两个对立面。“赢”固然是好,它让孩子感受到了努力达到目标而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快乐。但“输”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或者沮丧感,所以会因为怕输而出现担心别人比他们好或者赢了他们的心理,进而出现一些抗拒的言语或者动作。

  作为孩子,争强好胜是他们某个特定年龄层所特有的一个性格特征。作为家长,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坦然地面对“输赢”,放下竞争意识,提升竞争能力。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引导孩子心态要平和

有些家长自己的攀比心较重,喜欢给孩子灌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个世界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的思想,喜欢计较一些外部得失,如孩子上了名校、比赛中得了奖了等等,不仅引导孩子和别人比更推动孩子和自己较劲,较少的关心孩子内在的感受和成长进步让孩子与自己比较 平时言谈时不要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分出孰优孰劣,不要说“谁不如谁”,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对别人形成对抗心理,而应该让孩子和自己的过去做比较,夸奖孩子取得的新技能和新能力。对于其他孩子,要以经验借鉴的方式促使孩子进步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不论得到还是失去,家长如果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和心态,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孩子从中也能学习到这种宠辱不惊的品质。

引导孩子去欣赏别人的长处

当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欣赏别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懂得赞美别人以及同别人协作,引导孩子不要拿自己身上的长处和别人身上的短处比,也不要拿自己身上的短处和别人身上的长处比,要客观地拿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比,有没有进步,缺点有没有改正。

培养孩子内在的能力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较好地把控自己,获得主动权。就拿去年我家大宝在校运会比赛这件事,她从四年级开始就坚持晨跑,每天跑2-3公里,在小区内做做简单拉伸,当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让孩子少生病。但在去年学校的校运会上,孩子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她自己主动报了个800米比赛,因为距离较长,需要比拼孩子的耐力,全校的女生除了田径队的,其余没几个孩子报名,我家大宝认为应该挑战一下自己,耐力是没问题的,现在就是比拼速度了,到她的小组了比赛了,她紧跟在第二名同学后面,到最后一百米时,她开始冲刺,虽然没能冲过第一名,但冲过了第二名,得了个小组第二,有些田径队的孩子都被落在她身后,看着老师发给我的视频,自己都被孩子的坚持感动了,孩子尽力了,我们回来对她不放弃的精神给予大大的点赞。

就象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主人公一样,一个大侠想在江湖上立足,必须先远离江湖,躲进深山,无打扰地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元宝爸爸聊育儿


争强好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也就是过犹不及。相比培养孩子野心勃勃,我们更需要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的品质,让他们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家长从小对孩子做到言传身教。

给孩子足够的爱与肯定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追求卓越的诉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突破现状的愿望。人的本性无法容忍长期的低下和屈从,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等总会使人产生渴望攀登更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以获得补偿和达到完美。争强好胜的孩子往往内心有着较深的自卑心理,不接纳现实的自我。推己及人,他们也认为别人不接纳他,所以他会容易把别人当做对手并充满敌意。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肯定,也就是无条件的爱,孩子不需要拿的比如成功,赢得比赛,取得好成绩等来交换时,孩子也会内心平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降低。

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

背负着父母和自己的期待,可能会使孩子难以承受这种负担和压力。一味的争强好胜会催毁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将要面临的困难。争强好胜的孩子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即周围人肯定他的成绩,如果成绩得不到肯定,心理上会感受不到满足。他们过度看重别人的评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他们也认识不到,在很多情况下,遇到困难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远比马上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记得有个作家说如果想要孩子不幸福,就拿他与别人比较吧。国家提倡学校教育要注重不做横向比较而更注重纵向比较。而纵向比较就是与过去的自己比较,横向比较就是与他人想比较。

对孩子灌输成长型思维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强调了拥有成长型思维对人的一生的重大影响,它是相对于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在面对困难时更坚毅。成长型思维模式基本理念就是: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每当我家宝宝觉得自己做不了某件事时,我都会告诉他:我们可以先试一试,即使做不好,再来一遍。


素墨浓香


孩子争强好胜,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对于积极的一面要给予肯定,消极的一面要进行合理的的引导。

一、父母做好榜样

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管是得失,对孩子起到正面的榜样。

二、让孩子欣赏别人的长处

父母要引导孩子欣赏别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懂得赞美别人,而不是只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别人身上的缺点。

三、让孩子与自己作比较

父母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而是让孩子与自己的过去比较,夸奖孩子取得的进步。

四、父母不要过高期望孩子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会让孩子有压力,要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只要孩子尽力了,父母就要表扬他。

五、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

当孩子失败时,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正常的事情,失败是成功的动力。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侯妈家庭教育


首先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争强好胜的孩子说明了他自小就有一种上进心,无论是从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件好事,家长在这方面可能会少许多烦心事或者说少操一些心,但是事事都要辩证的来看,简单的说就是任何事都有好有坏,所以我来从这两个方面来说。

好的方面,不用说,你的孩子肯定很努力,不愿意落后于别人,事事都想去争第一,一旦落后别人他就会感到一种不甘心,他的自尊心会激励着他去追赶别人。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家长会很省心。

坏的方面,第一,家长要引导孩子在争取第一的时候要走正路,也就是说,防止孩子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而不择手段,进而走上弯路。举个例子说,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一直考试得第二名那个人,他为了考试名次在每次考试前都会用一些阴招去干扰别人复习,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这一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这类孩子往往收不了太大的挫折,自尊心容易收到打击后而一蹶不振,因而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强大内心,要告诉他们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不要把事情太当回事也不能不当回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绝对百分之百会有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曲折,不是每一次的努力都会获得成功,一定要让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总之,不管什么性格的孩子都是优秀的,重要的是家长们要找到正确的适合你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方法。


冷Lion


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争强好胜,不一定是缺点。如果自我要求高,力求完美,这是个优点。如果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愤怒,就会心生恨意。这就是缺点。需要家长引导。争强好胜的孩子,其父母必是用心过日子的人。肯定不会甘居人下。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是比较优秀的。这会无形中影响孩子。不过大人喜欢争强好胜,往往会比较理智地避免这种性格带来的坏影响。孩子们阅历少,如果太过恃强,就是有些惹人厌。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其他孩子合作共赢。不要无条件地表扬孩子。要坚定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的心灵确实如一张白纸,家长要用心,不要乱涂鸦!


中篇小说


对正处于生长进程中的孩子来说,愿当“胜利者”不做“失败者”是正常心思,可是过火地争强要强常常会损害他们健康的心灵。现在很多孩子抗挫才能都不大好。我觉得,家长在鼓舞孩子要强的时候,也要教孩子懂得“败不馁”的可贵。

1、小孩子争强要强其实是小孩子自我认识萌生的体现,这个时分的孩子急迫的想要体现自己。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关于孩子适当的体现给予鼓舞赞扬,当然过火的行为也需求家长引导教育!

2、作为家长,要注意培养和开展孩子的特性,正确的引导孩子的竞赛认识。特性好的孩子会更理性对待竞赛。

3、家长要学会让孩子理解他人关怀他人。学着和他人和平相处。通知孩子,假如什么都要和伙伴比个凹凸,很有可能小伙伴就不好自己玩了。试着让孩子重视自己的生长改变,而不是和他人比较。

4、当小孩子有一点点的改变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鼓舞,夸奖。不要向儿童灌注太多的必需要赢的认识,家长一定要一马当先,孩子天然就会感受到!

5、最终要通知孩子,不要过火重视竞赛,重在参加,享用生长的进程,进了自己最大的尽力就好!


左养右学育儿


争强好胜,这是一种很有争议的、也是一种很值得讨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去看待:

其一,看孩子是在什么方面争强好胜。如果无理取闹或者故意挑起事端方面,家长就需要及时阻止并教育;如果是在积极向上的活动中争强好胜,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鼓励。


其二,对待孩子的态度也能反映家长自己的心态。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家长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家长都是那种争强好胜类型的,你还能指望孩子能不争强好胜吗?


其三,孩子争强好胜的现象是个别时候还是经常。如果孩子刚刚有争强好胜的苗头,而之前又没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好好观察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孩子经常这样,家长就得反思自己,反思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行为。


其四,“争强好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毁誉参半的现象。作为大人应该对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思考。如果是对整个社会、自然和人类发展有益的思考和行动,我们都应该抱着支持的态度。孩子小时候对某个方面或者某领域感兴趣,说不定会在他们心里埋下或者激发探索的种子,将来有一天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金陵余力


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孩子争强好胜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过分的争强好胜会给孩子产生深大的心里压力,所以我们需要很好的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第一!

首先有些孩子的争强好胜换是源于父母的潜移默化影响,所以我们也得从自身找一下原因。其次我们要正视孩子争强好胜的行为,让他明白这种行为的利弊,减少我们对孩子这方面的影响,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行为有一个正确的估值,学会理智看待第一。让孩子有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去生活学习。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麻烦点赞关注哦,欢迎和你交流


微视看三农


争强好胜是聪明孩子的一种表现,与胆小怕事来比好多了,因此既要引导也要保护。人们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争强好胜的孩子往往胆子大,想法多敢冒险,从而也常常槽受挫折与失败。家長宜适当放手让他试一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宜总是不放心不放行。也许天才就是在试一试中发现的。对争强好胜孩子的引导重点在孩子争到强取得胜后的管教上,防止骄傲自满,目空无人。在出现挫折时的调理上,安慰正确对待,鼓励不要灰心。


我高兴18


在当今社会,争强好胜不是好事吗?

如果我的孩子争强好胜,说明他是一个主动积极的人,我很欣慰。

争强好胜的孩子总比那些内向、胆小,不去争取,畏缩在爸爸妈妈怀里的孩子要好引导,长大也更好的适应社会吧吧。

不过凡事都有个度,如果我家孩子争强好胜的过程中,有了不太被大众认可的行为,或者有超越道德和法律界限的做法。比如,玩游戏时,自己得不到第一名就撒泼耍赖等。这个时候就要及时去引导了。让孩子光明正大,凭个人努力去得到大家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