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哪个朝代的文人最有骨气,不食嗟来之食?

阿银67511335


1. 每个时代都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文人,也有卖国求荣的文人。要说哪个朝代最有,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2. 如果问哪个文人最有骨气,首推文天祥。


年少成名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二十岁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文天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


领兵抗元

1275年,元兵渡江,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聚集兵众万人勤王。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担任临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逃亡朝廷继续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针锋相对争论。伯颜发怒拘捕了他。文天祥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泛海至温州。

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今属江西)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被俘不屈

被俘后,元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

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作此诗20天后,厓山海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赵昺跳海而死。宋朝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厓山战败后,元将张弘范劝降文天祥:“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至燕京。

至燕京后文天祥被移送兵马司。忽必烈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始终不屈。最后,忽必烈亲自前去劝降,甚至对文天祥说,只要你说一个“降”字,我就让你做元朝宰相。一面是投降当宰相高官厚禄,一面是坚持不降脑袋不保,文天祥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以死报国。

忽必烈对坚贞不屈的文天祥无可奈何,最后只能下令将其处死。文天祥在刑场上从容不迫,向着南宋的方向叩头三拜,而后从容赴死。终年四十七岁

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时在其衣服中发现其所作其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所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文丞相在元燕京坐牢三年,面对恶劣的牢狱环境始终未曾低头,面对高官厚禄仍选择意以死报国。如此气节,华夏5000年历史中堪属第一!


文丞相千古!


历史夜谭


宋人宋陆游在《避暑漫抄》中记载;宋太祖建隆三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秘密镌立一块石碑,名为“誓碑”,平时用黄幔遮蔽。规定,春秋庙祭及新天子即位,参拜列祖列宗后,礼官要奏请皇帝恭读誓词。由于仪式极为神秘,除皇帝外谁也不知道誓词的内容,直到靖康之耻,金兵攻占开封,太庙遭洗劫,碑文才流传于世。碑文内容有三条。

一、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处以刑罚,纵然犯谋反大罪,只可于狱中赐其自尽。不得在市曹刑戮。亦不可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三、子孙后世违此誓者,天必殛之。

其核心的一条就是优待文臣,范仲淹在庆历年间曾感慨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据说宋朝文人有三座精神高峰。范仲淹,是第一座精神高峰,他几经沉浮,数遭贬低,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文人的精神引领者。

王安石是第二座高峰,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巨大勇气力行改革,在中国改革史留下宝贵一页。

文天祥则站在了宋代文人精神最高峰,他的生命历程、人格精神,是对宋代文人精神最完美、最深刻的诠释。他以状元的才情,名相的气度,杀身成仁的生命意志谱写的一曲《正气歌》,与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一样,光耀千秋,是民族精神的伟大颂歌。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争朝夕


刚刚

🌧🌧🌧

应该有很多。

比较著名的有两位。

一,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送心]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屈原🌲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见而问之曰:(见《史记.精解》293页..略)

🌧🌧🌧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缓步吟诗于泽边。面容憔悴,形状枯槁。一位老渔翁看到了,问到:“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震惊]怎么落得这般地步?”[泣不成声],屈原道:“世人都是混浊的,而唯独我是干净的”([送心]可能也就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吧)…因此遭到放逐。”…

🌧🌧🌧

老渔翁接过话说:“圣明的人不固执己见,不固执地对待事物而能与世推移。既然去你所说,世人都是污浊的,何不也随其流而推其波?既然大家都昏醉了,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呢?为什么怀抱着手握着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已讨个被放逐呢?”

🌧🌧🌧

屈原说:“我听说过刚洗了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才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人们又有谁肯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守外物的污垢呢!我宁可投身常流的江水中,而葬身江鱼🐟腹中了,又怎么能让洁白的身躯去接受世俗的昏暗呢?”

🌧🌧🌧

于是,当场写了一篇《怀沙》赋。

🌧🌧🌧

然后,最终怀抱石头就自沉于汨罗江而死。

附:

原文最后两句: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热爱祖国热爱母亲


明朝。明朝是世界上亡国之后抵抗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它和清朝抵抗了有38年这么长的时间,即使最后他的城门被攻破了,也没有一个人选择去投降,当时清军看到这样的场面是非常生气的,于是他们就通过屠城来发泄自己对他们的不满。明朝也是中国的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一个比较大的统一的王朝。






放开那历史


南宋的文人最有骨气!!陆秀夫、文天祥等不惧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在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最后艰难时刻,誓死不降元朝,以身殉国!!皇帝和宰相陆秀夫投海自尽,流亡了三年的最后十余万大宋臣民终于陷入了绝望,但是,没有一个人投降,所有人做出了最出乎意料的选择:投海殉国!!可歌可泣!!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志士,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有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军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样。但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京师,我为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元世祖忽必烈最后亲自劝降文天祥许以元朝丞相的高官,也未成功。文天祥英勇殉国!!欢印大家下方点赞评论互动交流。




人生赛后宫独孤求胜


不食嗟来之食,己不是原意的黔敖路边施舍,饿汉嫌黔敖言语轻蔑,宁可饿死也不接受污辱性的施舍,而是一种气节,一种傲骨了。

这种精神似乎跟朝代没多大关系,那个朝代都有铁骨铮铮之士,那个朝代也有奴颜婢膝之人。

历史有气节而不食嗟来之食的文人有很多。

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决不食周稷。

陶渊明,挂印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

嵇康,隐身竹林,不与肖小之辈为伍。

南宋状元丞相文天祥,元人穷尽一切手段不能使他屈服,只能处死文公,文天祥就是死也面向南方受刑,其忠心可昭日月。

方孝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夷十族的学士。

于谦,力挽狂澜,为大明王朝续命二百年,被朱祁镇冤杀。

还有近代的鲁迅先生、闻一多李公朴先生等等。


沧州老夫子


每个朝代都存在有骨气和设有骨气的文人,但文人的骨气不能以多少论,而应该依统治的残暴程度论。在统治最残暴的时期仍有有骨气的文人,才是最可贵的。历史上比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竹林七贤,明末清初时的王夫之等,都是最有骨气的文人。但总的来看,文人的骨气终究敌不过统治者的残暴,在极端残暴的统治下,他们的骨气会为了生存而忍耐甚至被消磨,出现整体低沉的历史时期。


曹宗国


东周列国时期孤竹国人伯夷、叔齐最有骨气,亡国后不食周朝的嗟来之食,靠采薇为食,最终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今唐山滦州市境内)


孤竹国人1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中华民族向来宣扬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就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尊严的强调,对人精神的重视。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眼前利益之间,绝不能为了一时私利而丢掉本性。


豆豆3人行


《不食嗟(jiē)来之食》,选自《礼记.檀弓》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

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

不食嗟来之食,最有骨气的古代文人,当属明朝。

明朝是文人官员最辉煌的。可以说在明朝,文人的权利被充分发挥到了极致。内阁首辅代替皇帝先行票拟,然后皇帝批红,文人的职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是被称为误国误民的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的严嵩,还是又延续明朝百年江山的张居正,都在内阁首辅任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语有云,文死谏,武死战。在明朝也是前赴后继,层出不穷。最有名的有嘉靖时期的大议礼事件,造成一百多人被流放,好几十人被留职待用,几个别人北廷杖致死。还有就是东林党事件,几乎整个文人团队被摧残,文人的骨气也是最强硬的一个时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人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正应了司马迁那就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明朝的文人在人格上是健全的,在骨气上是空前绝后的。在皇权势力和宦官势力的共同打压下丝毫没有退缩,并且是越战越勇,没有哪一个朝代的文人能够与明朝的文人相提并论。

在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