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鄉村高材生為數論瘋魔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落得靠每月400過活

鄉村高材生為數論瘋魔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落得靠每月400過活

“如果你浪費了自己的年齡,那是挺可悲的。因為你的青春只能持續一點兒時間,很短的一點兒時間。”——王爾德 

在競爭力如此激烈的當下,怎樣取得一個滿意成就,確實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畢竟人間遼闊,多數生活在其中的人,都只是碌碌無為的普通大眾罷了。同時,想要攀登到一個世人仰望的高度,當真是想象裡那麼簡單嗎?

鄉村高材生為數論瘋魔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落得靠每月400過活

世人又是否該以興趣為由,放棄原本生活,全身心投入到這種看似沒有亮光的未來中?就像那些用電子競技等當理由,放棄學業的少年人一樣。而筆者覺得,或許答案可以從一位叫作劉漢清的先生身上找到。

01從鄉村走出來的高材生,學科成績頂尖的學子

劉漢清出生於一九六四年,家鄉是江蘇泰州戴南鎮內的一座小村莊。家境算不上好,可劉漢清自小學習天賦高,再加上平日刻苦,所以成績優秀,是當地出名的尖子生

而他也確實沒有辜負旁人希望,一九八零年,只有十六歲的他,以總分三百九十八點五的優異成績成功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整個戴南鎮首位考取重點大學的小孩。全村居民皆以劉漢清的優秀為驕傲,敲鑼打鼓歡送他離開家鄉,外出讀書。

鄉村高材生為數論瘋魔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落得靠每月400過活

在大學的班級裡,劉漢清雖然年紀最小,但他聰明且勤奮,是班級中排名中上游的學生。他的專業是當時熱門的材料類,工程師是他以後的職業方向。毫不誇張地說,倘若劉漢清的以後,能依照當時的軌跡平穩前行的話。

那麼他必然會成為一位特別優秀的專業人員,在自己熟悉的崗位上取得滿意成就。可命運偏偏讓人捉摸不清,誰也沒有想到的變故,就發生在劉漢清大學三年級時。

02偶然接觸的數學著作,竟然打開新世界大門

日常生活中,劉漢清喜歡閱讀自己專業以外的書籍,吸取不同的知識,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但在接觸那本《哥德巴赫猜想》以前,他從未因這些課外知識而沉迷,唯獨那本書,讓他的人生自此出現了很大偏差。

這是一本講述陳景潤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裡(1+2)

*的書籍,在講解枯燥的數學同時,也描述了這位數學家是在怎樣艱辛的環境中,始終堅持學術鑽研,未曾放棄的故事。

它彷彿一把奇妙的鑰匙,於無形中為劉漢清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他不由自主沉淪其中,再難找到脫離的方法。加上當時有關陳景潤的熱度雖然漸漸消退,可餘溫尚在,於是劉漢清絲毫不費力地從學校圖書館中搜尋到了一系列和數論相關的書冊,並且一頭扎入當中,企圖找出一個比陳景潤證明的命題更厲害的公式。

用他後來回憶的話語來說,便是自己亦想不明白,那年的他怎麼就突然變得瘋魔,日夜不停歇地鑽研數論,連三餐和睡覺都可以放棄。

鄉村高材生為數論瘋魔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落得靠每月400過活

甚至,當時的他開始慢慢覺得,自己的生命裡,唯有數論才是最關鍵的,其餘的,包括自己本來的專業知識,皆屬於該忘記的範疇,因為它們會對鑽研學問這件大事產生干擾。於是,他的專業成績不斷下滑,從中上游一點點掉到差生行列,最後進入到掛科名單中。他的系主任和輔導員等等紛紛出面勸說他,可他恍如未聞,依舊沉迷。

如此情況,是不是有點兒眼熟?像不像沉迷在不同遊戲中的少年人?正如前文所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電子競技同樣是一個新興職業為由,拋棄學業,投身到玩樂當中。可是,他們卻忘記了,並不是每一位精通電子競技的年輕人,皆能達到為國出戰的高度,更多的,只是沉迷遊戲的不良少年罷了。

03一門心思搞學問,兩耳不聞窗外事,三十年光陰如水流逝

可這個道理,卻是身處其中的他們,無法真正看明白的存在,那些沉迷電子競技的少年人是這般,劉漢清同樣也是這般。因為掛科科目實在太多,已經大四的劉漢清收到了

降級通知,但如此變故依舊沒能讓他幡然醒悟,反而愈加覺得學業煩人,影響他的數學鑽研。

同時,一直捨不得放棄優秀生的學校,又給出一個讓他轉到數學專業的解決方法,只是劉漢清以該專業和數論相差甚遠拒絕了。最終,學校只得把肄業證書頒給了劉漢清。

沒有拿到畢業證書的劉漢清,根本沒有資格得到分配工作的機會,所以,他只能帶著自己關於數論的一系列手稿回到了家鄉。這個結果讓他的家人以及鄉親都非常吃驚,他本人同樣受到些許打擊,沉寂了月餘。

鄉村高材生為數論瘋魔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落得靠每月400過活

是對數論的痴迷,讓他再次振作起來,繼續投身到相關鑽研中,不管任何生計和生存問題。他沒有時間幫自己的父母打理家務,也沒有功夫去想自己的以後該靠什麼來賺取生活費用,他的房間裡,只有數學書籍和紙張鉛筆,他整個人,便彷彿繼續瘋魔一般,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到數論研究中。

五年以後,拒絕了大部分工作的劉漢清,首次完成了自己關於數論研究的論文,他把這篇文章發給自己正在美國的同學,並在此人的幫助下,成功發表到網絡上。但結果卻讓劉漢清非常失望,因為他的文章不只閱讀量不高

而且有一位來自芬蘭的數學系博士直白表示,他混淆了基數的定義,整篇論文毫無意義。不死心的劉漢清再次找到另外一名同學,請求他把自己的手稿送給當時國內非常出名的數學教授手中,然而這一回,劉漢清依舊只收獲了失敗。

對於劉漢清來說,接連而來的打擊,只是他們不懂得自己的學術罷了,他沒有搭理數學專家們給他指出的錯誤,而是繼續把自己的論文投稿至國內一系列數學權威雜誌社,但結果毫無例外,

皆是退稿。

此後,因為一直全身心投入數論鑽研,劉漢清的健康出現了很大問題,不只常常失眠,而且耳鳴、頭暈,慢慢變得焦慮和暴躁。為了自己的身體著想,他不得不暫停數論研究。但因他先前拒絕了大部分工作介紹,同時沒有畢業證書,故而一直以來都只能依靠家中微薄的收入勉強餬口。

鄉村高材生為數論瘋魔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落得靠每月400過活

是村領導實在心疼這位年紀漸長的高材生,把他們家列入到低保戶名單中,讓他每個月能拿到四百元的補助。三十年的時間,就這樣在劉漢清的固執裡悄然而逝,昔日和他讀相同學校的學子們,多數已經成為各自行業裡的精英,唯有他,抱著自己的數論研究稿,在那個小小的鄉村裡艱難度日。

未能實現的理想,困苦的生活,彷彿一道道枷鎖,束縛住了劉漢清整個人生,同時也喚醒他遺失已久的理智,可是,時間不能挽回,因他固執所錯失的東西同樣無法再次獲得。所幸,他確實意識到錯誤,開始重新複習金融知識,準備外出打工賺錢。

從父母驕傲,鄉親誇讚的優秀學子,到鄉村首位考入重點大學,並且學習成績始終保持中上游的高材生,再到因為沉迷數論,放棄學習,回家苦苦鑽研卻屢屢遭受打擊的失敗者。

劉漢清的故事,似乎是在告訴那些固執認為學習沒有任何用處,自己的興趣才是正途的少年們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做出這項決定以前,千萬要記得耐心聆聽旁人的意見,同時保持理智,認清實際,該放棄的時候必須放棄,你說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