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文武双全,却壮志难酬,且看孤客陈子昂的匆匆人生

大唐那么多的诗人,你读过陈子昂吗?

他不像杜甫那般的尽是悲苦,也没有李白在朝堂上的高光时刻,至于王维的田园生活他也没有直言期待过……

他虽然年少,但在唐诗荟萃的舞台上也留下了自己的笔墨。与他有关的资料不太多,经常是短短的几句,这或许也是古人记事的特色吧。其中的奥秘便留给我们这些现代人来挖掘了。

文武双全,却壮志难酬,且看孤客陈子昂的匆匆人生

幼儿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因击剑伤人,后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仕途不顺,弃文从军,后遭迫害,冤死狱中。

他人生中的几大要事,上面这句话也就概括全了。从学渣到学霸,从武到文再到武,角色的转换很快也很丰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经历,当然离不开他在大唐武周王朝下所经历的那些人和事。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虽有过尽兴的时刻,但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孤独”。而他这一生的感觉也完全凝结成了他的那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少不知事,一颗侠心

四川射洪市的陈家大院里,小陈子昂正与院池中的鱼儿打趣。突然,管家来说,要带他一起去市场上的档口给最近遭受天灾的老百姓主动施下粥米和钱粮。陈家家境殷实,地方上每遇灾祸,他们都会主动提供帮助。这样的事在陈家几代的传承下,早已成为了家族的必做之事。市场上,陈子昂看到档口前,已排好了长队,放眼看去足足有百米之长,每个人看起来都是虚弱无力的样子。在管家的教授下,他将整理好的米袋,一一分发给受灾人。这是他第一次与家庭之外的人接触,第一次看到了大唐天下不同的一面。

文武双全,却壮志难酬,且看孤客陈子昂的匆匆人生

慷慨解囊的好事做多了,陈家在当地也留下了“豪侠”的美誉。自此,少年的时期的陈子昂对行侠之事始终充满了好感。

经史子集不是他的菜,晚上他走进父亲的书房,说想学武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侠客。父亲应允了,特意找来了武师,在家教他习武。一段时间后,什么刀枪剑戟他样样能来,可习武终归给他没带来功名利禄。反倒是常常拔刀相助,真成了当地有名的侠客。

可以说十八岁之前,陈子昂是在一个“侠”字中度过的。一年,因为击剑失手,他伤了别人,父母便以此为由让他先前往私塾读书。

聪明的人,只要用功,一切都能水到渠成。在学校他主动断绝了与旧友之间的往来,一心读书。没出两三年便将“百家学问”藏于心中,而且在诗文方面还颇有自己的特色。

人才有时候会走错了,当他回到正轨的那一天,他依然会很优秀。

独闯长安,自造风云

既然做了文人,就要有文人的样子。

与其他文人一样,陈子昂一个人背着包袱,来到长安游学。人生中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看着街上热闹的场景,他很激动觉得不枉此行。而自己也一定要在这座伟大的城中留下的自己的名号。因家里提前给他疏通的关系,到长安安顿一段时间后他便去了国子监学习。

文武双全,却壮志难酬,且看孤客陈子昂的匆匆人生

不过在悲剧的是他在连着两次在科举考试中落榜。他想了想长安城名人太多了,要想成功得先打出自己的名声。一日,他在街上见有人以百万之价格售卖胡琴,其中达官贵人都在围观。他见状,直接购得此琴。并当场宣布,第二日在长安宣阳里请大家吃饭,第二日他手捧着琴于众人之间说到:“我是蜀人陈子昂,精心作文数百卷,可惜京城无人赏识。像弹琴这种小事,不值得我来费心”。说完便将胡琴势大力沉的扔在地上,随后将诗文之稿分于众人。

当时在场的京兆司功王适看完直说:“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陈子昂的名声遍布长安,而他也如愿的在24岁高中进士。

这一事件,也被称之为最为有名的营销事件!

初入朝堂不久,高宗离世,武则天登上了皇位。

陈子昂借机会,发挥文采给武帝写了《神凤颂》、《谏灵驾入京书》,以表自己大力支持她的政权。

此后,陈子昂得到赏识,官至右拾遗。

一心为国,落寞登幽州

在朝廷,性子耿直的陈子昂,经常谏言。自然会得罪一些小人,这其中就包括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

公元696年,契丹叛军攻陷营州,武攸宜作为大将军奉命出征,陈子昂是军中参谋,随行。而这也是两人矛盾的爆发点。

文武双全,却壮志难酬,且看孤客陈子昂的匆匆人生

战场上生死攸关,武攸宜完全就是个垃圾,刚一出兵就吃了败仗,军心不稳。陈子昂见此,要求主动请缨,带兵作战重振士气。

小心眼的武攸宜以为陈子昂想抢功劳,竟将其贬为了士兵。大军节节败退,陈子昂有心无力,根本没办法阻挡这一切的发生。

面对着无奈的现实,报国宏愿无法实现。黄昏里秋风四起他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心中来,用“山河旧,人有别”写下了那首我们熟知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站台曾为招贤纳士而修建的幽州台,陈子昂想起自己曾经没有被接纳的谏言和眼下的战争,一股悲愤之情涌上心头。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苍茫天地悠悠无限和一个人止不住满怀悲伤的热泪纷纷。

高台周围,一片荒凉,陈子昂一个人吹着冷风。茫茫宇宙中,竟没有一个人能懂得他的良苦用心,原来作为一个文人想要在朝堂上有一番建树真得很难。

没人懂,一个满怀热血报效国家的人,如今只剩下了孤独。

三十八岁,陈子昂终究还是做了决定,辞官回乡。在为父亲服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故意罗织罪名,对陈子昂加以迫害,其最终冤死狱中。

人生匆匆,只四十一载。子昂心怀报国之志,怎奈朝堂无他之位。他就像一只孤独的大雁从大唐的天空飞过。

越是热闹的京城,越显他的孤凉!悲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