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現在大力提倡國學,為啥很少有人提倡學習寫律詩宋詞?

風華書法


提倡國學就得提倡寫律詩宋詞,這個邏輯就很沒有邏輯。提倡國學,是讓我們找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這和寫律詩宋詞幾乎是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忻州茂哥


大力提倡國學,也就是要學習老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倡學習寫律詩宋詞呢?那是因為:

一,律詩宋詞有嚴格的格律限制,有如在框架中填寫字詞,八股文形式,內容很少有人寫得出得心應手的意境情思。

二,比如格律詩中要求的平仄對偶,姑且放開平仄,就那對偶很多人都對不好,就如對聯一樣。若再加上嚴格平仄,很多寫作者只好違心地填入不合意的字詞,使人無法讀懂它的句意。

三,比如填詞中,很多作者雖然在填,字詞甚至也很美,但通篇而論,很難將意境情思連貫一氣,散亂不堪,也讓讀者難懂。

四,現在的人主以學習科技知識為主,雖有詩詞創作者,很難通達律詩宋詞的學習寫作,且今人都喜自由詩體,不想被八股格律束縛思維,只想學習借鑑它們的一部分,去調其難用的一部分,創新一部分,以完美表達創作的古風詩詞的意境情思。這是創新思維,是正確的。

綜上所述,就會明白現在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倡學習寫律詩宋詞了。


雲遊24735908485


首先,可以說,寫格律詩詞,相當於帶著鐐銬跳舞。

格律詩詞格律詩詞,那麼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格律?

格:規格,格局

律:聲律,聲音的旋律

格律詩,是平仄相間、駢散結合的韻文。

這裡有三個要素,平仄相間,駢散結合,韻文。

沈約《謝靈運傳論》雲,“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意即——

要想使音節高低相互變化,低沉高昂交錯有節奏,那麼,如果前面有平聲,後面就一定要有仄聲,一首詩之內,音節韻律就會很明顯,兩句之中,聲音輕重也會讓我們洞悉到它的不同。

這段文字,將格律的精妙說得很透徹了。

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絕句為四句,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常見律詩為八句,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還有不常見的律詩,為排律。

在八句的律詩中,又將句子分為四組,兩句一組為一聯。從上到下,分別為“首、頷、頸、尾”四聯,其中“頷、頸”兩聯為駢文,須對仗。

下面發一個本人習作如下,以便來分析一下格律安排——

誰調錦瑟弄蒼涼

——夢安

誰調錦瑟弄蒼涼?我與燈花兩處望。(首)

借得蘭心施蕙手,裁來月色做霓裳。(頷)

星光映綠梧桐韻,燭影搖紅菡萏香。(頸)

一曲蓮音方外起,花開兩岸各芬芳。(尾)

格律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對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對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詞,是一種律化的長短句的固定字數的詩。

顧名思義,這裡的要素是,格律化,長短句,字數固定,詩的意境。

僅一個格律化,就把上面格律詩的概念全包含了。

詞是可以歌唱的曲子詞,以文寫之則為詞,能發人情之奧秘;以聲寫之則為曲,可通樂理之精微。

所以,詞均有詞譜,須依譜填詞,因此又名詩餘、倚聲。

詞的定義雖然看起來比格律詩更多,但有一點比詩要待作者更溫和,那就是,韻字可以同部通押。

也發一首本人拙作,來看一下詞譜安排——

喝火令 · 風荷

——夢安

漫步風荷苑,蓮音入耳柔。

也隨明月上層樓。

誰撥錦弦如夢,弦靜一時休。

瘦影憑欄處,長亭曲韻幽。

醉花陰裡訴情柔。

也嘆娉婷,也嘆醉蘭舟,

也嘆淺斟低唱,處處惹嬌羞。

詞譜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韻)

其次,點評的不一定會寫,常掛嘴邊的不一定真懂

有一檔比賽詩詞背誦的節目,雖然暫時還達不到傳承的高度,畢竟它比的,只是誰的記憶力更高,誰的儲存量更大,誰在現場的表現更從容,而不是誰能在現場寫出一首符合格律的詩詞。但是,對督促人們多背誦、多記憶並通過這個過程多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助推作用。學生時代確實是人這一生中記憶最佳的時間點,所以我們會發現,佼佼者往往是學生。

不記得哪一期,有人要求一位評委老師當場原創一首,我是通過今日頭條看到資訊推送,才看到那首“詩”,我突然找不到恰當的語句來表達了,我詞窮了,我只能直白地坦言,他不懂格律。

據說還是知名高等院校的高知。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人家在其他方面有很大建樹,會點評的不一定要會寫。

而我本意則是想就題主的問題,來表述一下,一個知名欄目,一群高知,看一批一批的人當眾背誦詩詞,而線下屏幕前又有一大批喜愛古典詩詞的觀眾,如果能增加一個環節,現場原創哪怕一首,評委老師當場專業性指點一二,最後呈現出一首符合格律又意境優美的詩詞作品,作為一個評分項,也許更能激起大眾學習格律詩詞的熱情——如果由他們面向所有的受眾來提倡學習寫作,而不僅限於背誦,當是真正意義上起到“傳承”作用的吧。

還有一件事,印象比較深刻。

那是一個較為知名的相聲演員,在一次比較大型的晚會上,帶領檯下觀眾一起大聲喊出“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或許這個相聲段子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錯誤的,但一直用到現在,還在繼續錯下去,這說明什麼?是不能創作出新段子所以要反覆說老段子嗎?還是,一直沒有人發現這個最基礎的錯誤?我們是不是可以弱弱地說一句,您這是在誤人子弟?

再次,快節奏下的生存壓力

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就不再延伸了,畢竟,我們都面臨著各種壓力,學習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為了緩解這些壓力,我們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人的時間和精力又是有限的,此消彼長。學習古典詩詞會需要拿出較多一些時間,遠離名利紛擾,靜下心來潛心學習。

最後,說一下提倡者

不同的人站出來提倡,結果顯然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民間一個詩詞愛好者說,大家不要光背誦啊,最好學習自己寫作,並熱心地給出了寫作方面的經驗及建議,那隻能讓喜愛他詩詞作品的人,來讀來看,並跟著嘗試對個對聯,留言個詩句。

如果是話語權較高、影響力較大的人站出來呼籲,則會擴大影響範疇,引起更多人關注。

如果可以放入課本,或許,會是一種相對更好些的傳承方式吧。


夢安詩詞


現在大力提倡國學,為啥很少有人提倡學習寫律詩宋詞?


這個問題有提問內容附加:

現在都全國上下都在提倡大力提倡國學,但很少有人提倡學習寫律詩和宋詞。也很少有這樣的書籍。 我們經常讀到那麼多優美的唐詩宋詞,為之感嘆。現代詩詞和這些詩比起來簡直不要太low。我們在寫書法作品的時候只能翻出唐詩《宋詞三百首》。 如何才能發揚光大我們以前的唐詩宋詞?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為什麼現在大力提倡國學,哪有啊?除了古文和詩詞,我們在哪一個考試裡面有相關國學的其他內容?沒有吧?

什麼叫做大力推廣?放入教材,放入考試項目就叫做“大力推廣”。如果高考要考古詩詞,那你看看多少小孩子吟詩作賦,無所不能?

為什麼不這樣?

因為國家、社會都很清晰地認識到:科技興邦。

詩詞歌賦是好事,但只是個人文學興趣。就好像釣魚、打麻將、騎單車這種愛好一樣,有興趣的人自然會去學習,去看書,去搞懂平仄格律,去創作好的律詩絕句。而沒興趣的人完全可以不必把它當做負擔,不學就是。

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東西,到了今天,都屬於精神追求的層面,於實際生活沒有意義。不是不好,不是不要傳承,只是現代社會日新月異,它們只代表了我們的過去,不能限制我們的未來。我們的眼光已經開闊,詩詞歌賦不再像古代是讀書人求仕謀生的手段,所以就完全沒必要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重視?其目的無非是增加民族自信心,復興中國地位,崛起中華文化。這是對的,但是並不要求必須每個人都要去喜歡。

我在這裡的回答和文章基本上是寫寫詩歌評論、講講平仄格律,但我是出於興趣,而不是出於生活。

一個社會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生存問題,然後再談精神層面的問題。生存問題不僅僅是個人生存問題,還包括國家、社會生存問題。為什麼要中考分流?為什麼要文理分科?這是大的社會層面在對勞動力,個人生存能力進行分配。

一個人,你總得先活著吧,拔高一點講,總得為國家、為社會作點貢獻吧?然後才有資格談個人興趣。能夠以興趣為生的人是愜意的,也是難得的,而且基本上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但是社會生活是殘酷的,必定有人不能為興趣生活,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為興趣生活的境界。

所以,大的決策層在文化方面只會起引導作用,可以起決定作用,但是他不能做這個決定。為什麼現在詩詞綜藝類節目越來越多?這就是引導。為什麼語文、古文在考試中比重越來越高,這也是引導。甚至我們可以視為提倡,但是絕對不會大張旗鼓的提倡,也不會有明顯的政策傾斜。

人都去寫詩了,誰來科研?誰來經貿?誰來建設?

精神層次的東西只給精神方面的引導,就足夠了。

至於說到大力提倡國學,這算是個笑話吧。現在社會上的大師們,都是在國學這塊金字招牌下賣狗肉而已。

我們只要問自己,到底什麼是國學?

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才有討論的價值。

通俗理解的“國學”,包含學術、歷史、藝術本身以及對它們的研究,是關於中國傳統歷史時期所形成的一切文化的學術體系。

國學是個很大的概念。中國的“國學”,就是中國的人文學問。換句話說,哪個國家沒有國學?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史哲,包括自然科學,只要是他們國家所擅長的,傳統的學科,就可以稱為這個國家的“國學”。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美國的牛仔文化,西班牙的鬥牛藝術,法國的浪漫學問,這都是他們那些國家的“國學”。

那麼,有哪個國家沒有大力提倡自己的“國學”呢?

而中國近年來興起的所謂“國學”大多是依附在吟誦、周易、氣功、漢服、古風這些方面的,培訓機構用來騙小孩子和心態未成熟的成年人的行為。

這些都是人文科學,都是“國學”,但都只是一個很小的層面,甚至很多是形而上的“偽國學”。穿著漢服就能理解中國五千年曆史人文?不可能的。他們自身也沒有這方面的追求,只圖一樂而已。

這些都是“國學”,就算大力提倡了,對中國的人文發展又有什麼益處呢?

那些什麼學院,女子學堂,弟子規吟誦,忽悠著那些沒文化的人和小孩,拿著中國文化中的糟粕出來騙錢,誰說不好誰就是反對中國文化,這種人行走江湖,何其多也?

但是這些行為卻給人一種神州大地國學復興的錯覺。

學習唐詩宋詞、創作唐詩宋詞、研究唐詩宋詞的人如果被拿來和這些騙子一起提倡,豈不是一種恥辱?

古詩詞在當今社會就是一種小愛好,可以言志,可以抒情。更重要的使用詩詞表達自己心情之後的一絲愉悅,這就是古詩詞在當代社會能起到的慰藉人心的作用而已。時代不同了,詩歌已經無法再回到唐宋的榮光了,因為已經沒有了政治地位。即便提倡也只是娛樂化,並沒有什麼外化意義。

我們國家對古詩詞的提倡其實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才會在義務教育階段為我們打下基礎,為我們激活興趣。

而其他的那些國學糟粕,我們動腦子想想,連免費的教材裡都不放,能有多少實際意義?不要以為近百年來的教育工作者、教材編寫者是傻子。

國學知識中間有精華、有糟粕,社會紛繁複雜,各種提倡,吆喝,我們需要有自己的是非觀、判斷能力。而詩詞算得上國學知識中最乾淨的精神糧食,不是不提倡,而是國家早就在提倡了,只不過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背得腦瓜子發炸,到大學裡強行遺忘,然後又為社會不提倡詩詞文化而鳴不平。

其實它已經被刻印在我們青春的骨血中。


梧桐樹邊羽


現如今,一提到傳統文化,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國學,一提到國學,就聯想到儒家。總以為傳統文化就是國學,國學就是儒家。這均是繆誤。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主,兼而有之如墨法名,兵家農家陰陽家等等。另外還有各種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律詩宋詞也不過是國學的一部分而已,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已!

所謂文化,即以孝成文,教化天下。所謂孝者,上有老,下有小,人之傳承。文化包含歷史,歷史是文化的集合。人類的文化是通過感受天地,通過學習萬物變化之規律而來。而歷史則集中展現了文化之形成。一曰(道);二曰(德);三字為(經)可傳世;四(賦)五七(詩);六字成對可為(詞);把酒(八九)言歡訴衷曲(元曲),惹得離人淚;夜裡悄悄把話說(明清小說);飄飄灑灑不知言(民國散文);如今光影傳說,徒嘆人生,此所謂中華文化,一脈相承!



安然論道


因為寫詩詞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哪怕平白如話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其中的平仄要求,也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比方‘發’字,蘇軾的‘青山一髮是中原’,古時這裡是仄聲,而現在發音是平聲。等把平仄搞清楚,你還需要讀大量的詩詞,要知道古代名家是如何寫的,不在前人的基礎上創作,你就是盲人摸象。但你把‘唐詩三百首’背的滾瓜爛熟,你還是不會寫,至少不會寫得很好。你寫出的詩就是在填空,現在很多詩人就犯這個毛病。別人讀了如同嚼蠟,你卻還在沾沾自喜 。如果有懂得人指點你一下,讓你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唐宋名家裡找出一兩位仔細讀,反覆讀,你的運氣就來了。你要認真揣摩,這個詩人即使郊遊,他為何這樣寫,如果寫得隨意,是他天性如此,還是沒把寫詩作詞當回事;別人寫梅花為什麼寫得清淡無味,他為什麼寫得情深意長,如同含了一枚橄欖。就說到這裡吧。要想盡興,可以說三天三夜。但可能有人會說是懶婆娘的裹腳布,也未可知。


風風2860


在當今社會詩詞歌賦不是提高國民經濟,軍事科技的關健科程,也就是能提高學生的智力潛能,學好實用的課程。不是那封建社會除了文章文學書法還有什麼,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詩就能登科。我雖然愛好詩詞,但是我認為詩詞歌賦已經過時,可以當作一種愛好,無事的寫點消磨時光,比別的愛好文明優雅。


W雨亭



在線靈童


宋詞,律詩的確美,文化層次低了,不說寫得了,你就不太理解。大家讀讀,欣賞一下就可。與其挖空心思去學習寫宋詞律詩,不如多學點現代化知識,搞點創新和發明,更有利於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如果讓年青花費大把時光和精力泡在唐詩宋詞律詩中,滿大街搖頭晃腦酸楚秀才,那就離亡國不遠了。還記得南唐後主李煜嗎?多優秀的一代詞人,但不會和不愛理朝政,以亡國而告終,理屈詞窮了!


一個1說真話的人


古體詩(七古、五古等)、樂府詩、近體詩(五七絕、五七律,排律)、詞、曲等古代詩歌體裁的寫作一來有平仄規定,二來有韻腳限制,三來有字數制約,四來這些詩歌的平仄韻腳都是用的古韻。前三點人們常說,故不再贅述。單看第四點。

現代人多用中古的韻律,分平上去入四部,平為平韻,上去入為仄韻。這是中古韻,而現在四聲為陰平、陽平、上、去四聲,而古代的入聲已經消失散歸在其他聲調中。而寫古代體裁的詩歌,要想寫得像,首先就要學習古韻,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個極大的障礙,而古韻的學習只能輔助幫助研究古代詩歌。除了專門做研究的實在沒必要。況且,古代詩歌中《詩經》用的是上古韻,《楚辭》用的是楚韻,漢樂府及古詩大概用的是《洛音韻》,隋朝是《切韻》、唐朝是《唐韻》、宋朝是《廣韻》,宋末時金朝整理了《平水韻》,元朝是《中原音韻》,明朝為《洪武正韻》,清朝是《佩文詩韻》。至於現代人寫古體詩喜用平水韻我實在不知其緣由。我想大概平水韻106部,較其他韻書簡易,唐宋為詩詞巔峰,平水韻為其最後的韻律梳理,人多有好古之風,故用之;清朝皇族自認為金之苗裔,平水韻為金朝所整理刊行,故詩詞中使用為朝廷默許,有些在野漢人不喜用清廷官韻,故用平水韻,所以經過260多年的演變,給人感覺宋後詩詞都用平水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