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朝代的人是怎样防瘟疫的?

槎溪老人


说到瘟疫,人人都是闻风丧胆的,但是不管瘟疫再怎么可怕,我们还是都挺过来了。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瘟疫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有着发达的医疗条件,很好解决,可是古代并没有如此先进的条件,古人都是如何预防瘟疫的呢?

第一种:注重高温消毒

在古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怎样才能避开瘟疫呢?他在书中说到,得了瘟疫病的人的衣服,要用大锅蒸过,这样一家人都不会染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时珍是认为病人的衣服上有着大量的病菌,但是通过大大锅高温的蒸煮,可以消灭细菌,这与我们现代消毒的理念不谋而合。

第二种:“口罩”隔离

事实上,从我们今天的认识来看,瘟疫正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谈,通过飞沫在空中运动,进入人的呼吸道,从而感染人的器官。古代人也正是了解到了这一点,但是古代并没有基本的条件支持做出现在的“医用外科口罩”或者是“N95口罩”这种轻巧方便的口罩,但是古人也利用这一原理,做出了类似于养蜂的面纱,效果很一般,但始终是为了防止呼吸感染。或者有的人也可以用面纱围住口鼻,以此来达到防护目的。

第三:注意饮食卫生,保持个人清洁

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会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秦汉时期的《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并且古人还注意到鼠类和不良食品可以传染疾病,提出“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鱼等劝告。说到这不禁想说,古人都知道老鼠之类的动物是不可以吃的,可是现在的人却还是要吃那所谓的野味,这想来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希望古代人的经验能让我们中国渡过现在的难关。


尼古拉咕噜


古代关于防疫免疫有很多方法和经验

喝开水,吃高温蒸熟的食物,

四时八节,过节大扫除,

配戴香囊,薰艾草,插茱萸,喝抹雄磺酒,

张贴灶台纸(灶王爷画)撕灶纸,烧掉,送“灶王爷上天"

贴用药水书写绘制的对联,福字,门神年画,用朱砂,硫磺,铜绿做颜料,

出殡上坟撒烧硫磺纸钱,撒石灰粉,

过节用硫磺纸叠元宝塔放屋角驱虫驱鼠,

在河里放流纸船灯,(放灯)纸船里装上免疫消毒药剂,消杀水面蚊虫幼虫。

燃放烟花爆竹,硝烟消毒,

火葬,病死的人,火葬,


星辉650


从古至今瘟疫就没有在地球上断绝过。

而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科学治疗能力低,而且往往不能正确认识瘟疫到底是什么,所以以至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曾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

而古代医学没有发展起来。瘟疫在民间发生后,破坏力往往超过战争和饥荒。

而在古代各个王朝都有瘟疫,在从宋朝到元朝。在这319年竟然发生49次瘟疫灾难,折合算下来平均6年多发生一次,每年的发生率竟高达15%。那古代是怎么防疫的呢?

1、中药防疫

在古代中药是“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医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说:疗疫气令人不相染,及辟温病、伤寒。”,他在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土司酒、碧温散、千夫散、杀鬼丸等防疫药用于民间。

而在南宋医家窦材的《扁鹊心书》中记载一种神药——中和汤,可用于治疗头晕、伤寒、瘟疫、发热、头痛、清鼻。其药方对预防和避免瘟疫有重要作用,民间称为“神方”。

2、建立医疗体系

提高医疗水平是预防的重要手段。而朝廷设立翰林医官院,主要就是负责“崇医、圣旨、治病”。还设立了处方局、惠民局、药监局等专门机构,负责医学教育和药品配送工作,有点像现在的卫健委。在发生瘟疫时,这些机构分工明确,负责药品调剂和治疗。而医生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能落地的防瘟措施

应对瘟疫时,既要做好“防”,又要做好“控”。在宋代,以“防”为基础,采取了多种方式。朝廷设立了与目前自然资源部类似的“禹部”。此外,北宋汴梁路两侧还种植了各种颜色的树木,不仅如此各地还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城内建有更悦园、玉津园等园林。

4、可统一配置的医药资源

瘟疫爆发后,“控”已成为防止瘟疫蔓延的关键。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正月,汴梁受苦。仁宋

“碎通天犀,和药以疗民疫”。据说天犀是世界上罕见的珍宝,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内仆李舜卿打算把它留给仁宗皇帝专用。仁宗皇帝拒绝了:“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哉!在皇帝的关注下,每当有瘟疫发生,朝廷都会密切关注,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医生免费治疗,将瘟疫的危害降到最低。

5、流民的安置

“控”还包括控人口流动。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受生产力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大都数城市就成为了的古代救灾中心。因此,大量流离失所者涌入城市,增加了相关瘟疫的风险。宋朝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曾巩在《救灾议》也认识到这个问题。有鉴于此,宋朝根据灾情,以耆国为基本单位,制定救灾计划,防止齐国抢城。

可以说宋代瘟疫防治的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LongTime常锬


前言:疫情无情人间有情,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举国上下抗击疫情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胜利即将到来,在当今社会,科技医疗水平极其发达的情况下,病毒也是来势汹汹,那么在中国古代,碰到传染病,瘟疫又是怎么防治的呢?要知道,中国古代医疗科技水平比较低,但是中国古代老百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抗击疫情的一次又一次胜利!

在中国古代,战乱四起,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每每发生战争过后尸横遍野,瘟疫疾病就会爆发,对古代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伤亡,问题来了,古代针对大型瘟疫的爆发是怎么防治的呢?这里要从朝廷和个人两方面来说!

从朝廷方面来说:

一,派遣专员带队下疫区

不管哪个朝代,一旦发生重大疫情,朝廷会第一时间指派相关官员,带领太医以及医疗,援助物品前往疫区进行防治工作。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春正月,京师疾疫,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癸酉,大赦天下,改元元嘉。二月,九江、庐江大疫。甲午,河间王(刘)建薨。……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范晔《后汉书•孝桓帝刘志本纪》
(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东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春正月,大疫。】——范晔《后汉书•孝灵帝刘宏本纪》
以上可以看出作为朝廷方面,会专门遣史处理疫情重灾区,进行防治救助派药治疗。

二,对于重灾区实施区域隔离

用通俗的话来说,针对疫情瘟疫重灾区,考虑到传染传播等原因,会开辟一个隔离区,类似瘟疫村,把所有患者集中在一个区域管理,派遣专人负责查找传染源,集中诊治,隔离患者,并且撒播石灰粉进行大面积消毒,并且由军队在外围监管严防患者脱逃,以切断传播途径,这样集中隔离,可以有效的控制瘟疫传播范围,使疫情最大范围的得到控制,要知道在古代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这种集中隔离或许是控制防治瘟疫最好的办法。

从民间百姓自己防治方面来说:

在古代,发生了重大瘟疫疫情,仅仅依靠朝廷的救援是远远不够的,历朝历代以来就有很多的民间名医自主的加入到救助救治疫情方面来,比如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他们自主的研制药物,教授百姓们如何防治,如何消毒,其中,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总结语:瘟疫无情人间有情,自古以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古代的劳动人民依靠着聪敏才智,任何困难都挺过来了。我们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就算是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但是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打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唯恋无名


古代人在对抗瘟疫的时候,通常用健身、隔离和药物等方式。

据史料载,周代时期的人们把流行病称为:疫、疾疫、疠等,一般统称为“疫”,也合称为“疾疫”。以现代的医学知识来说,这些疾疫分别是瘟疫、瘴气、流行性感冒、痢疾、麻风病等病症。

古代人应对瘟疫有这些方法:

健身

古代郎中认为瘟疫发生的原因多与“戾气”有关。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认为瘟疫是一种戾气所致。所谓的戾气,就是邪气或者说混杂着污秽的气攻入人体造成的。明清之时的吴有性在《瘟疫论》中就提到:瘟疫是靠“气”传播的这一观念。

《黄帝内经》中曾指出,为了杜绝瘟疫的传染: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因此,为了对抗瘟疫,古代人一般用健身的方法,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防止邪气入侵。也就是从自身根本上增强体质,不要纵欲过度,不要劳累。

在具体的实践中,古人的健身防控手段基本可以归为登山和通风。

隔离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疫发生与公共卫生息息相关。从而,才开始重视起公共卫生事业来。“隔离”这种方法,曾被人们批评不仁道。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遭到极大的反对。然而,除此之外,再无更好的方法。

南宋后期大臣、理学家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在《开沟告诸庙祝文》中记载:

“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

文中的“蒸为疠疫”是指隔离的意思。而关于隔离观察治疗的方法,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平帝纪》: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到了南北朝时期,“隔离”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又如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监察御史吴芾知隆兴府时,当地“旧有豫章沟,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

晋时就有记载:如朝臣家染上时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不得入宫。但是人们很少有人自觉地采取这种“隔离”的措施。所以,每次疫情死亡的人数并没有随着医学的进步而有所减少。

漏泽园制度

为了避免疫死者的尸体再次成为传染源,据《周礼》所载,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了集中处理无主疫死者尸体的做法。从此,每遇大疫,官府都会集中掩埋死者尸体。如南朝梁武帝时,郢城大疫,全城十余万口,死了近八成的百姓。朝廷下令给死者赐棺器盛殓,以防止疾疫传染。

到了宋代,每次灾害过后,朝廷都要招募僧人掩埋尸体。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众多寺庙的志愿者,掩埋尸体达200人者,官府则给度牒一道作为嘉奖。

从北宋末年开始,各地便普遍设立漏泽园制度,以掩埋那些无主尸体。后来的朝代,官府也都效仿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漏泽园,减少了由尸体繁殖传染病毒的机会。在很大范围内,控制了病毒的蔓延。

药物

    除了以上的方法,人们也在研发治疗疾疫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消毒)两种方式。

    在《与王敏仲书》中苏轼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

    《宋史·外国·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谷吐蕃的铎督部族发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药物为白龙脑、犀角、硫黄、安息香、白石英等76种。

    《靖康纪闻》中记载的治疫药方为黑豆汤,其方为:“黑豆二钱(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黄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

    中医在古代就已经有消毒的意识了,在疾病爆发的区域,人们会使用醋或者石灰进行处理。

    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

    到了宋代,人们还用艾蒿等药物燃烟,不仅能驱赶蚊虫,还有预防瘟疫的作用。

    除此之外,古代人还运用草药、针灸、艾灸、砭石等手段来对抗瘟疫。这些手段以中医系统的理论观念为指导,在应对瘟疫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作用。

    事实证明,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在应对疫情的时候,也还在继续用祖先传下来的许多方法。但愿这次疫情早日结束,恢复正常生活。

名人史海观心阁


中国古代经常遭受瘟疫的侵袭,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疫病的记载,《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关于瘟疫流行的记载更是代不绝书。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疫病流行,也就是平均不到10年就会遭受一次瘟疫侵袭。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瘟疫的斗争史。但由于采取了比较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能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古代基本没有发生过像欧洲黑死病那样动辄死亡数千万人席卷全国的大瘟疫。在这么一个地域辽阔、环境复杂、人口众多的大国,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探究一下,主要是采取了以下举措。

统一组织实施防疫工作。秦朝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虽然有时国家也会陷入分裂状态,但最终都会走向统一。因为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瘟疫来袭时才有能力居中指挥调度,聚合各种资源,集中对抗瘟疫的袭击。

同时,瘟疫的大规模流行会造成百姓的恐慌,社会管理的失序,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削弱统治基础,甚至会摇动王权。对此,中央政府都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防疫意识比较强,一般都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对抗瘟疫,组织实行统一的抗疫活动,开展大规模赈灾、免费医疗和集中防治措施,这对阻止瘟疫的流行和最终扑灭瘟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汉代起,就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都纷纷效仿,几乎成为官府朝廷抗疫的惯例。宋朝期间,瘟疫发病时政府组织医生为患者义诊,药费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于1682年下令各地种痘预防天花。西汉的文帝、元帝和成帝,东汉的桓帝等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并下令官员减少开支,用于救援灾民。西汉以后的王朝,很多皇帝都曾就疫情防治下发诏书,有力推动了整个疫情防治工作的实施。

充分发挥中医的防病治病作用。中医自诞生以来,经过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在与疫病对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就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很多预防疾病的常识和方法。很多朝代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医书的整理和出版,这让许多著名医药书籍得以广泛流传。

唐高宗显庆四年,由宰相领衔,尚药局与太医署共同编纂了《唐本草》,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宋仁宗时又组织全国150多个州郡,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绘制的药物图谱,称为《本草图经》。同时,为普及防疫知识,官府还会把瘟疫的预防知识和简单的药方刻录在石板上,放置于病坊、村庄和路边,以示民众,供紧急情况时使用。医药知识收集整理和普及,对于突发性流行病的预防和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量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冲在一线及时治病救人。不管在哪个朝代,医生总是能不计个人安危,与瘟疫这个魔鬼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治病救人,解民倒悬。历史上大疫流行时期,也是名医辈出的年代。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张仲景也因此被称为“医圣”。神医华佗也留下了很多关于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的记载。药王孙思邈在全世界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溶液剂早了一千年。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等也都曾在治疗瘟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名医吴又可,专门著有《温疫论》一书,对瘟疫的病因、发病、传变、治疗都有创新性见解,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理论中关于传染病的内容。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姓的医生,默默奋战在抗疫一线,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疫情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专门的疾病收治机构和管理机构。早在春秋时,齐国就设有“掌养疾官”,对于残疾人和染有疾病而不能生活自理的人,官府就在“养疾馆”给他们免费供应饮食。南北朝受外来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始为“贫病不能自立者”设立医院性质的医疗机构,称为“馆舍”。

唐朝中央的太常寺太医署负责掌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进行日常药物的储备,在遇到疫情爆发时遣医送药。唐太宗贞观三年,又令“诸州治医学”,即在地方州一级设医政机构,负责日常疫情的巡逻以及储备药材,并直接开展救助活动。武则天时期,较大的佛寺还设有“悲田养病院”,收治无家可归的病人和老人,并设专使管理。

宋太祖时规定,所有被派往到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元朝设立了民间医户制度,医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户要参加治疗。清朝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

对染病人员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中国古代针对瘟疫流行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应对措施。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病的传染性,开始使用隔离的方法,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秦代时为了对抗麻风症,就专门设立“疠人坊”即当时的麻风病院对其进行集中隔离收治。《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治疗瘟疫患者。为防止瘟疫的扩散,晋代立制:“朝臣家有时疾,染疫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说明当时已有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隔离的意识。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使用药物消毒的方法来预防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宋代以后,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防止瘟疫已逐渐变成了一种常用做法,现在很多地方民间还流传着端午插艾的习俗。


积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容易感染瘟疫,尤其是鼠类可能会传染疾病,一些不洁食品也易使人生病,提出“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并建议勿食生冷食物。同时也比较注意饮用水安全卫生,《本草纲目》中记载:“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这种对饮用水水质好坏的判别标准,今天来看都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中国很多地区至今还保持着古代传承下来的预防保健习惯,比如,我国南方很早就有了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就是通过饮雄黄酒可以辟邪防疫、预防疾病。

建立垃圾集中处置的制度。中国古代很早就非常重视环境卫生,有了垃圾集中处置的概念。《韩非子·内储说上》写到“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汉书·五行志》记载“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也就是说,随意抛撒垃圾,可是要受刑的哟。当时城市内设有下水通道,专门用于排泄污水。汉代城市里还设有公共厕所,称为“都厕”,供大家方便。

纵观中国古代的抗疫行动,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饱受各种灾难的历史,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在灾害面前屈服过。每次当灾难来临时,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总是能很快凝聚成起对抗灾难的伟大力量,也一定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并迅速战胜灾害,推动我们中华民族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也让中华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南庐读史


说一个史书无记载的故事吧!

因为是真实故事,所以以下所说的地名与人名皆用了化名。

在一个“三岔河”地区,有张庄,王庄,李庄,刘屯四个村子。

这一年,顺着河水忽然飘来了一艘大木船,橹帆具在,只是无人掌橹,风也不大,帆也末满,那船虽然走不了直线,然而,大木橹是拖在船后水中的,倒也保证了船不至于偏离河中心。

这河呢,倒也不是交通要道,不宽的小河一条,基本上是不走大船的,也就有几艘小渔船而已。那船飘飘荡荡的行在河中,时值深秋拂晓,天亦开始凉了,岸上毫无人迹。

却说,王庄有一家人,当爹的是一个烂人,对妻儿非打即骂,跋扈无边,前一晚喝多了酒,天还末明,在哪里闹着要喝鲜鱼汤解酒,立逼着自己的儿子“狗蛋”去河上抓鱼给他吃。

他家是村中最穷人家,平时以零工为生,地也无一垄,更无渔船,也无渔网,深秋水凉,哪里去抓活鱼呢?但是,烂人在那里闹个不休,儿子狗蛋无法,抓了一根竹竿说:“你等着,看运气,能不能插条鱼来。”

狗蛋到得岸边,就看见了那艘船,心说:“咦,怎么回事?要发财了?”脑子急转间,转身飞奔回家,撞开大门,也不管他爹爹的大声喊叫“鱼呢,你个王八羔子”,拿起了一捆麻绳,飞奔回到岸边,幸好大清晨的,并没有第二个人出现。

那儿子岸边找了一块烂砖头,用麻绳绑定了,奋力一扔,不中,扯回,再扔,又扔,终于搭住了船帮。

上得船去,喊了一声:“人呢?”见无人应声,便掀开了船上的油布,油布下是一舱的高粱包,狗蛋按捺住狂喜的心跳,走进了船屋,屋中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却是死了。

这狗蛋自小被他爹打骂惯了的,早养成了凶残寡情的性子,不假思索,上去就扒了那男女的衣服,掏出了十六块袁大头,然后翻箱掀床,不过就是几件衣服,一点白面,再无其他值钱的东西。

狗蛋一屁股坐下,想了又想。

把衣服给拿男女穿了回去,开始四处寻找绳子,货船嘛!绳子有的是。

狗蛋用绳子把那些高粱一包一包的捆住了,逐个的推入了水中,足足推了半船舱左右,再也没有力气从船舱中提出高粱包,只得作罢,盖好了油布。

又绑牢了高粱上的麻绳,从船舱中抽出了竹篙,一个猛点,船把高粱就拉进了河水的最中间最深处,解开绳子,绑住了船上本有的压舱大石头,把石头掀入了水中。

回到村中,也不去见他那个混蛋的爹,直接去见了保长,保长卸下了高粱,打开一包一倒,竟然又掉出了一包土烟!——发了大财了。

保长大喜,“小伙子不错,比你爹强太多了,以后你背枪当保丁吧!看守咱们寨子门,月月领钱,不用受你那烂爹的气了。”

三天而已,保长和他的大小老婆就躺在了床上,有一个儿子也连续的咳嗽,童养媳也许是因为劳苦太多,平时身体就很营养不良,竟然不能进食了,眼看着要归西去了。

三岔河这个地方,蔽塞,贫困,在村中,保长是个很大的官了,手中又有枪,大家都很怕他,就络绎不绝的来看望他。

然后,整个王庄此起彼伏的咳嗽声,白天黑夜的也停不了了,一个村子躺下了半庄的人。

反观狗蛋呢,新背上了快抢,倒是精神奕奕的守着寨门。

已经有明白人感觉到了不对劲,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外逃。保长已经躺下了,自然无人站出来维持秩序,族长是个糟老头子,只咳嗽了一天早就死了。

人一死,需要发送,就会去外村通知亲戚朋友,谓之“送信”。

消息就传了出去——王庄遭瘟疫了。

得到消息的刘屯正有一个人在家探亲,此人是东北军的一个军医,知道大事不好,给自己的族长说;“这病没药,重要的是隔离,一定不要王庄的人出来。”

那时候的村庄因为防备土匪的需要,村村皆有围墙的,也养着枪杆子。

刘屯的族长忙派人请来了张庄和李庄的人,说明了情况,张庄的人问道:“到底怎么就生病了呢?”

“听说是狗蛋看见了一艘船,告诉了王保长。”李庄的人说到。

军医在旁边说道:“那赶紧派人去把那船烧了。”

自有人去烧船了。然后又算了算枪支,拢在了一起,一边派人去报官,一边就排定了班次,准备守住大路,看住王庄的寨门,坚决不让一个人出来。

被派去看住寨门的几个人远远的看见狗蛋站在那里,其中有认识狗蛋的人喊道:“狗蛋,你告诉你们的人,再不能让人出来,不然我们枪子不长眼那!”

不要问医生和zhengfu在那里,那时候军阀混战,土匪当政,村民们都是自己活自己的。

保长的病儿子仗着自己是保长儿子,准备硬闯出来,结果真就被打死在了寨沟里。

把个狗蛋吓的赶紧缩在了寨门里,坚持了十天,看看门岗里面实在无有可食之物了,不得已端着枪战战兢兢进村了,先去了保长家,保长和老婆们早就死了。

又去串了几家,发现活着的人也都没有力气了,等死而已。

狗蛋呢,饥饿难耐,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捡能吃的东西敛了一些,又回到了寨门处。

大声喊道:“喂!人都死了。”

消息报回军医那里,军医说:“烧庄子!那狗蛋也别让他出来。”

然后,枪毙狗蛋的任务交给了军医的弟弟,这个弟弟是刘屯的保长,考虑到狗蛋手中有枪,决定采取智取的办法。

“狗蛋那,”刘保长大声喊道:“你先去河那里,那里我给你准备了一身干净衣服和火碱,你去那里用火碱好好洗洗自己,然后把旧衣服烧了,穿上新衣服,你们村算就剩你一个了。”

狗蛋到了河边,果然看见了一身新衣服和一包火碱。暗舒了一口气,看来真有活命了,于是放下枪,脱光了衣服,水很凉,然而为了活命,硬着头皮也要洗呀!

正洗着,刘保长和他的军医哥哥现了身,远远的用枪指住了狗蛋,军医问道:“你为啥没有生病?不是说你最先上的船吗?”

狗蛋知道瘟疫因他而起,如何回答别人的盘问,在他心中早就盘算好了,坚决不能承认自己是第一个上船的人:

“我没上船呀!”狗蛋说。

“你们庄上没上船的人多了,凭啥剩下你?”军医弟弟抢先问道。

“保长病了之后,”狗蛋说到:“刘保长,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家有多穷,我们保长生病,俺家是没有资格去看望的。”

“你爹娘也死了呀?”

“他们去看其他穷人家的病人了,我要看守寨门谁家也没有去过,一直在寨门口吹风来的。”

军医和他的弟弟互相望了一眼,军医点了点头,军医弟弟说:“狗蛋兄弟,你别怪我们兄弟,县上已经传下令来了,你必须死,现在你有钱也买不了你的命了。”

“说到钱,”狗蛋说到,“到真是有钱,很多钱,我知道保长把船上的钱藏在哪里了,并没有在庄子里。当然了,你们必须饶我一命。”

这个狗蛋是我朋友的朋友的老爷爷,在他的故乡传说他已经被烧成了灰,埋在了河堤上。

其实呢,他拿着十六个银元跑到了邻省开始了新生活。

至于他为什么没生病?

谁知道呢?那场瘟疫从开始到消失,除了那个杀人的东北军军医,一个医生也没有出现过。


葭明通半瓶历史


其实防温疫来来去去都是那两招,古代人也是这样子,不过古代人的卫生技术科学可能没有这么发达而已。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人是怎么防瘟疫的?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古代的瘟疫大爆发都有哪些?

我们先来看一看公元11年,新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过半,摘自《后汉书·刘玄传》。16年,新王莽天奉三年,丙子年,二月大疫,冯茂在句町,士卒死于疾疫者十有六七,摘自《后汉书·王莽传》。

古代瘟疫也是横行霸道,跟我们现在的瘟疫产生其实也类似,都是因为卫生条件太差,导致病菌感染引起的。

先发现,再隔离,找出病因,治理!

如果我们大家都仔细的研究瘟疫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惊人的事情,那就是人类对瘟疫的防疫和里仍然没有有效的办法,来来去去还是那几招先隔离,再治理,找出源头,消灭源头这四个环节。

古代因为信息传播的比较慢,而且瘟疫的支持率又特别高,所以当发现的时候其实已经死的差不多了,而剩下的人就会集中在一起隔离。这时候朝廷给力的话,就会派大夫去医治,不给力的话,可能就任由它们自生自灭,然后让瘟疫自行消灭。这里有人想问了,为什么古代的瘟疫没有导致王朝的灭绝?其实很简单,古代的王朝也会采取封村封层等类似的措施,而且古代的瘟疫因为一卫生条件不好,所以致死率特别高,可能二月份出现瘟疫,四月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所以大家还是要注意身体健康,因为目前人类对温仪还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应对!

我是明清笔记更多历史可以关注我哦!

明清笔记


瘟疫,不管是在当今社会还是在历史上都是时常出现的,当今诸如非典、埃博拉、今年的新冠病毒都属于瘟疫。而如今因为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我们在防控瘟疫上有了相对完整的防控体系。而在古代,医学和科技并不发达的时期,古人是如何防控瘟疫的呢?

古代瘟疫的严重性

其实,在古代,瘟疫一旦流行开来,人类并没有有效的手段来防控它,就比如,古代时常流行的鼠疫,算下来就夺走了2-3亿人的生命。天花更是夺走了4亿人的生命,甚至很多文明酒因为一场瘟疫而遭到灭顶之灾。所以在古代,由于对瘟疫的认识不足,真正有效的防控瘟疫的手段并没有。

古代中医对瘟疫的防治

当然了,在长期与瘟疫的斗争中,古代中医也是总结出了一整套的防控措施。其一,就是隔离。早在汉代,就设立有专门的“病迁坊”,用以隔离麻风等病人。其二,就是注意卫生,我国讲卫生的历史十分的悠久,早在秦朝就对生活环境的卫生规定十分的严格,那些敢在街道上乱扔垃圾的,都是要处以鞭刑的。大城市都是有着配套齐全的污水管道和下水道。而此时的西方还都是露天厕所。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那么多整座城市因为一场疫情而全灭的情况发生的原因了。其三,较为有效的消毒措施。古人对瘟疫随不甚了解,但是,这消毒措施是十分有效的。早在秦朝,若有疫情爆发,就会使用醋和石灰来消毒,日常中也是会使用烟熏火燎来进行消毒,即使是放在现代,这些消毒手段也是十分有效的。

总结

古代并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瘟疫的手段,多是以预防为主。并且,古代人口流动并不复杂,若是瘟疫及早发现,控制在一村,一县之内。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浪里白条不再白


面对瘟疫,古代和现在的防止方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第一设立隔离区

在汉朝的时候就有选择空置的房子,集中放病人,统一治疗。就像现在的雷神山、火神山及各个方舱医院一样。这样可以集中管理,有的放矢。不仅是为了有效治疗,更是进一步的控制传播源。

第二设立检查点。

若发生瘟疫,官府会组织人力物力,封锁整个区域,防止人员流动。和现在的封村,封城一个道理。都是为了减少人员流动,防止病毒扩大化。

第三中医在前,在古代也只有中医了,不像现在有西医。古时候比较有名的就是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等等,中医的传承都是一代一代总结经验,起点大概就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的。中医根据以往经验,斟酌各药草的用法用量,救治病患。现在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在这次疫情中,中医治疗的有效率很高,以山西为例,有效率高于90%,真是可喜可贺。

第四处理染病的衣物的方式。

有两种处理方法:焚烧和沸煮,火可以消灭很多东西,无论是病菌、细菌全部可以消灭,和现在的处理方法一样。煮沸衣物也是为了消灭病毒,而现在的处理方法就更多了,除了上述两个之外,酒精消毒,乙醚,醋啊好多方式。

第五种痘,

和现在的打疫苗是一个意思,天花是个令人恐怖的病毒,曾经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康熙是小时候出过天花,等他登上帝位,下令种痘。

第六帝王下诏自省,百姓向上天祈福。

帝王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够,受到上天的惩罚,下诏自省是自我审视的过程,更是安抚民众的良方,民间的祈福多是和尚念经,以现在来看多少有些迷信,而这些祈福活动正好能平复民众的恐怖的心里,让他们心里相信瘟疫不可怕,心态变了,瘟疫就更好解决了。这次中国的疫情发生了,说句实在话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只是按照专家的要求进行科学防护,因为我相信中国政府的力量。

第七帝王下诏免租。

遇到这样的事情,免租可以说是对下面百姓莫大的良药。还有地方官员巡视,广设粥棚,救济百姓。现在国家也是积极的寻找方法减免赋税,尽可能的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一面复工,一面防疫。

第八抚恤病亡者,

政府出钱抚恤,积极防瘟疫赡养因病而成的鳏寡孤独。也是为了更好的做好灾后工作的恢复。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