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還會造反嗎?

夢想努力樂觀


答案是一定會的,銷蕃只是一個導火索,首先,朱棣的實力很強,他自己本人也是很想當皇帝的,只不過礙於朱元璋的緣故,在自己父親在世的時候,一直沒有造反,自己朱元璋駕崩以後,朱棣也在隱忍,積攢自己的實力,而朱允文的能力,是不如他的叔叔的,也就是朱棣,但他的實力強於朱棣,讓朱棣只能躲在北京,裝瘋賣傻,慢慢等待機會,當然朱允文也不傻,他也害怕自己的叔叔造反,於是聽從建議,銷蕃,但是削藩,他的敵人可就不是朱棣一個了,還有其他眾多的藩王,大家都不願意,於是朱棣的機會來了,拉起大旗,直逼南京,朱允文燒宮而逃,一代大帝,明成祖就此誕生!


做一個自己好


題主好,我個人觀點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不會造反

因為朱棣造反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的,朱允炆對他自己的叔叔下手可是絲毫不留情,朱元璋重視手足這一點,朱允炆是完全沒學到

為什麼不會造反呢?當時天下穩定,誰都知道造反是一件危險且成功率極低的事件,朱棣造反能成功連他自己都覺得很意外,當時朱棣也是倉促造反,他難道不能多等幾年,等自己的力量更強大時再造反嗎?朱棣那時候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造反是被逼的沒辦法,他不想死就得起來造反,前車之鑑可都在哪兒擺著呢?老四本來是沒有造反的念頭的,白帽子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謠言。

太祖才死了4年,朱棣的心理陰影還沒完全消散呢?

這段時間,他沒有造反的動作,連想一下都不敢,藍玉案就是朱元璋為了震懾朱棣乾的,朱棣這麼聰明的一個人不會不知道,朱允炆的做法如果不是這麼激烈,朱棣是不可能造反的,至少短期內是不可能造反的,為什麼不可能,朱允炆當時好歹也算是天子,誰知道這貨那麼菜,朱棣原來估計造反的難度就算不是地獄也應該是困難,結果沒想到是簡單模式,這樣的例子就是在古代也很少吧!

沒有削藩這個政策,其他的藩王會幫助誰還不一定呢?朱允炆太心急於削藩了,朱元璋給他留的對策就是以藩王來壓制藩王,結果朱允炆這小子給玩砸了,大概朱元璋也想不到吧!


有李行天下


朱允炆削藩是對的,只不過他削的太急太猛,自己還沒完全成熟起來就著急去削藩,實在急躁了一點,如果等個十幾年來削,也許結果就不同了,甚至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沒有造反的機會,一造反就會死的更快!


朱棣是別逼無奈才造的反,如果不是逼在牆角里,朱棣還真不敢造反啊,造反那是為了保命!造反可是拿著全家的性命去冒險,如果不到生死存亡的時候,誰也不會去冒險。當朱允炆削掉幾個藩王,看到被削的藩王都沒有好下場,所以朱棣才鋌而走險造反,朱棣根本沒想過造反會成功,只是在造反後,和朱允炆的戰爭中,發現朱允炆越來越菜,拿著好牌打成那樣子,因此膽子越來越大,最後真的成功了,朱棣自己也沒想過是這樣的結果呢!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沒有造反的理由,師出無名,你就沒有站在弱者同情者這邊,誰也不會支持你!朱允炆都不動你,你朱棣有動手的理由嗎,就算你打著“靖難”的理由,別人也不會信你,因為朱允炆沒有削你,還好好對你,你還造反,那就被天下人唾棄,甚至朱棣的家人也會反對朱棣那樣做,覺得朱棣發瘋了,朱棣手下的將領也不會跟著朱棣冒險,更有甚至天下的藩王都會一致聯合起來攻擊朱棣,藩王們仇恨朱棣啊,本來過的好好的,你一造反不就惹了朝廷不滿,得罪了朝廷,那不削藩也會變削藩了,所以為了安撫朝廷的不滿情緒,也為了站在正義的一邊,藩王們肯定聯合起來攻擊朱棣,往死裡揍才能表示自己對朝廷的忠心啊,這樣朱允炆才不會秋後算賬削藩啊!所以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完全無能為力去造反,一造反,肯定會陷入內部不團結,外部一起攻擊朱棣,天下人都在朱允炆這邊,朱棣死的更快呢!



朱棣在削藩後也沒有完全準備好,當朱允炆削藩的時候,他為了表忠心,把兒子送上京城當人質,就是為了緩和叔叔和侄子之間的關係!結果朱允炆越逼越緊,還犯了低級錯誤,在朱棣被關押京城的時候,朱棣還通過裝瘋扮傻打消朱允炆對他的警惕,可朱允炆是豬啊,不管朱棣真瘋還是假瘋,居然放了朱棣回去,朱棣本來就想裝瘋不讓朱允炆殺自己,結果竟然放了朱棣,那朱棣不反也反了,畢竟你不會放過自己第二次呢!所以朱棣本來就沒打算過要造反,只要過的好,沒有觸動藩王的利益,大家也就糊弄過去算了!所以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沒有反心,也就放心當自己鎮守邊關的藩王,以此榮華富貴一生!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很清楚自己造反純粹就是找死,沒有成功的可能,還搭上自己全家人的性命,傻瓜才去幹呢,要不是生死存亡,誰會去造反呢,畢竟誰都不知結果是什麼啊,不知最好別做,這都是人之常情嘛!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很多人認為,靖難之變是朱棣的野心造成的,但是個人認為,但如果朱允炆不削藩的話,朱棣應該不會造反。

1、心無反意,定位準確。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歲的青年,朱元璋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朱棣在這裡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所以,朱棣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位做個藩王。

2、師出無名,大義虧欠。《漢書·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主動起兵造反,在名義以上過不去,也就是師出無名,也得不到其他親王和大臣的支持。後來,朱允炆即位後就火急火燎的削藩,先後廢除五位親王,而此時的朱棣已經是藩王之首,削藩肯定會輪到他。於是,朱棣就舉起“清君側,靖國難”的大旗,開始了靖難之變。

3、準備不足,倉促起事。朱棣本來想通過裝瘋賣傻逃過削藩,事先並沒有起兵的準備,後來由於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覺,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朱棣令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燕王府中潛伏,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當日夜裡,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 。正式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朝廷派李景隆圍攻北平,而此時的朱棣前往寧王朱權那裡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戰甲,挽救了北平。

所以,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朱允炆不急著削藩的話,估計朱棣不會主動起兵反抗。


南冥之鵬


對於朱允炆失去江山的原因,許多人都覺得是他剛上臺就削藩所致。朱允炆削藩是從最弱小的藩王開始,這樣,朱棣就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朱允炆在位初期,藩王的勢力越來越大,這讓他感受到藩王的威脅,他怕藩王坐大後會起兵造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朱允炆開始削藩。

朱允炆初登皇位,根基不穩,時機並不成熟。若他能不這麼著急,藩王們是不會造反的。在他的削藩政策下,有的藩王被貶為庶人,有的藩王當地圈禁,形同囚徒。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

五名藩王順利被削,朱允炆開始飄飄然。朱允炆自認為皇叔們都會配合他的削藩,他完全沒有想到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事已至此,朱棣是不會坐以待斃的。看著自己的兄弟個個倒下了,燕王為了自保,他逐漸壯大自己的兵力,想與朱允炆拼死一搏。在朱允炆對朱棣動手時,朱棣隨即發動叛亂,朱棣的造反是被朱允炆逼的。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那個殺伐果斷的朱允炆,變得優柔寡斷。原來部隊的實力是有優勢的,可是朱允炆臨時換帥,還有他的一系列錯誤的決策,導致了平叛失敗。朱允炆就這樣丟掉了皇位。

朱允炆如果不削藩,朱棣短期內是不會造反的。起兵造反並不是個好乾的活,它需要法理和力量的支持,在實力不足時,造反行動有可能會失敗。


愛麗說史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按常理來說,皇帝去世以後,大多由兒子來繼承帝位。不過朱允炆卻不一樣,他是以皇孫的名義來繼承帝位,之所以這樣,因為他是朱標的兒子。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特別喜愛太子朱標,不出意外皇位理應由朱標來繼承。可惜的是,朱標染上了風寒,過早地去世了,讓朱元璋非常痛心。或許是因為愛屋及烏,也可能是朱允炆聰明伶俐,朱元璋決定把皇位傳給朱允炆。

在決定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之後,朱元璋就必須採取措施,確保他順利登上皇位。除此之外,或許是擔心朱允炆年幼,鎮不住位高權重的將相,朱元璋採取了一些殘酷手段,清理掉了一些權臣。等到朱允炆繼承皇位以後,明朝的開國將領已經所剩無幾。在治國方面,朱允炆毫無經驗,而且非常溫順敦厚。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朱允炆把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委於重任,並且視為自己的心腹。在這三位的影響下,朱允炆開始推行一些過於理想化的政策。不久削藩的措施也逐步開始執行,很快地燕王朱棣就發動了叛亂。

反過來想,若是朱允炆不進行削藩,朱棣會不會發動反叛。其實很明顯,朱棣的反叛與削藩有很大關係,但不是根本因素。也就是說,不削藩,朱棣也極有可能叛亂。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

一:朱允炆的執政措施過於理想化,即使不削藩,也會在別的反面迫使朱棣起來反抗。

朱允炆採取的執政方略,與一千多年前的王莽頗為相似。他們都積極推崇以儒治國,而且都非常理想化。不是說推行的政策不好,而是脫離了現實,損害了一些官僚的利益,導致他們起兵反抗。當時除了燕王朱棣,明朝還有一些別的藩王,只要朱允炆加強中央集權,收回地方的軍政大權,就必然會損害這些藩王的利益,因此起兵是必然的。燕王朱棣反對削藩,無非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這就導致了無論削藩與否,只要嚴重損害了自身的利益,朱棣就會立馬起兵。可是朱允炆的政治理想又決定了,他肯定會觸及到這些藩王的利益。

二:朱棣認為憑藉自身的才能,有極大的可能打敗朱允炆。

其實在實行削藩措施的時候,一開始並沒有針對朱棣,朱允炆也不是一個傻子,他挑選實力弱小的藩王率先下手。周王朱橚成為第一個被廢黜的藩王,因為實力不夠,除了接受被貶為庶人以外,朱橚毫無辦法。可等到對燕王朱棣下手時,麻煩就來了,朱棣不僅不肯就範,而且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叛亂。在朱元璋時期,朱棣就因為優秀的軍事才能,受到過賞識。現在從個人能力看,朱棣遠甚於朱允炆,從士兵素質來看,朱棣擁有的邊兵更為勇猛,何況朱棣還獲得了蒙古騎兵的支持。因此朱棣自認為有很大的把握,打敗朱允炆,於是便順勢起兵。從這方面來看,即使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也會因為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不一定會服從朱允炆的統治,叛亂是早晚的事。

總之,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也多半會叛亂,因為實力不允許。削藩只是叛亂的導火索,沒有削藩,也會有其它的事情,來引發朱棣的叛亂。


子正尋道


歷史如明鏡,照見世間百態與每個人心底角落!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因為其父朱標早逝,於洪武三十一年登基,是為建文帝。

即位之後,除了革除洪武朝後期各種弊政之外,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削藩。從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始,先後廢除周、齊、湘、代四位親王爵位,而湘王更是在被廢除爵位後,攜全家自焚而死。見此情況,燕王朱棣作為一代梟雄,素有野心,在安危和天下面前,遂決定於建文元年決定起兵靖難。

最終耗時四年,於建文四年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對於朱允炆的最終結局,《明史.本紀第四》只這樣記載了寥寥數語:“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因為最終宮中大火,屍體被完全焚燒,面目全非,無法證明被焚者就是建文,因此造成數百年對於建文帝失蹤之謎眾說紛紜。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其實朱棣是被迫靖難還是素有野心也讓眾多學者說法不一。在筆者看來,朱棣靖難其實主因不在建文帝削藩,而是自身的性格和經歷。

我們可以先來仔細分析一下,其年幼就隨徐達藍玉等名將北征,歷經戰火洗禮,性格勇武,素有韜略。這一點在他登基之後表露無疑,鑄永樂大典、修運河、建長城,五徵漠北,收復安南,一生文治武功卓越,啟永宣盛世,非雄才偉略無法開創此盛世。


而他的經歷來說,年幼就在外征戰,在大哥朱標死後也沒有被父親立為太子,加上自身強勢的性格,可以看出並不是很得其父朱元璋喜歡,這也就造成也許他很早就許下了宏願,將所有看不起他的人踩在腳下,成為天子無疑是最快捷徑。

因此無論朱允炆削藩與否,都無法穩住朱棣,除非本身是明君聖主、萬古一帝,讓朱棣這樣的聰明人知難而退,但綜合朱允炆的性格生平來看:仁愛有餘,勇武不足,和秦皇漢武、其父祖這樣的明君聖主還是有很大差距。


歷史如明鏡


歷史沒有如果,這也不能全怪朱允炆。誰讓他爺爺都把他家兒子都封成王了呢,老朱的意思是讓他們駐守邊疆,沒想到為擁兵自重種下了一個種子,建文帝(朱允炆)肯定是要削藩的,當時那些藩王手裡都有軍隊,特別是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朱棡,都有很強的實力。如果不是因為這兩位王爺在朱元璋駕崩前就因病去世了,恐怕發動“靖難之役”都輪不到朱棣。洪武25年,朱元璋冊封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這一舉動讓朱棣感到十分的失望,也為以後的造反埋下了禍根,朱允炆,一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削藩,兩個大臣也極力勸他削藩,這正好成為了朱棣造反的藉口,清君側。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朱允炆,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不見了,朱棣也造就了永樂盛世。不管朱允炆削不削藩朱棣肯定是反的。謝謝大家閱讀😊


離人夕


這既不怪朱允炆削藩,也不能怪朱棣造反。人在刀沒捱到自己腦袋的時候,才能辯證的分析問題。事實上,朱棣後來也削藩了呀,無非是結局不同罷了。

這一切還得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說起,朱元璋此人誰都信不過,就信他老朱家的人。他看到元朝末年軍閥一個個擁兵自重,元朝政權孤立無援最終覆滅。所以老朱很顯然得出一個結論,只有實行了諸子封藩,一旦王朝出現動盪,這些藩王就可以提兵解困,“上衛國家,下安生民”。

諸子封藩也是有前車之家的,比如七國之亂和八王之死都是血淋淋的擺在朱元璋的面前。但是人只會採納有利於他的觀點,自動屏蔽掉負面消息。當時很多人都勸過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聽這一套。

一個叫葉伯巨的書生勇氣可嘉,上書朱元璋:

“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可是朱元璋不僅不聽,他還說葉伯巨是在挑撥他和兒子們的父子情,反手就弄死了葉伯巨。在洪武三年、十一年和二十六年,朱元璋進行了三次大分封,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和1個皇孫,除長子朱標立為皇太子、幼子朱楠夭折,實際上分封了25個藩王。

在朱元璋的設想中,救國家的當然是這些藩王,那麼他們手中怎麼能沒有兵權呢?於是規定王府設三護衛,護衛少則三千,多則上萬。至於戍邊的邊塞藩王更是握有重兵和相當大的軍事統率權。

更要命的是接下來,朱元璋竟然規定,一旦朝中皇帝身邊出現奸臣了,則所有藩王都要訓兵待命,一旦天子密詔,諸王就統領兵甲討平奸臣。

這就有意思了,藩王帶兵進京,你說他是造反呢還是清君側呢?

所以削藩是勢在必行的,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以皇太孫的身份登基,在外領兵的藩王都是他叔,而且還多有不遜言行。這樣就讓朱允炆很惆悵啊,他就問太常卿黃子澄怎麼制約藩王,於是黃子澄給他出了削藩的主意。至於後果,想必無需再提,這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再說朱棣削藩,他也明白削藩的重要性,畢竟自己就是這麼上的位。可是朱棣的高明之處是,他先做足了姿態,對被朱允炆削藩的五位藩王,除湘王自焚外,其他四人全部復爵,並對他們大加賞賜。

就在藩王們歡天喜地時,朱棣不動聲色地將一些藩王改變封地,比如寧王,本來封地在大寧,結果朱棣矢口不提“事成中分天下”的許諾,被朱棣改封到蘇州或杭州,均遭拒絕,最後改封南昌。

把這些藩王挪個窩,就如同給把獅子扔進了大森林,把龍引到了淺灘,這些藩王就沒法再蹦躂了。這時候再將藩王們的職權一撤,換上自己的親信,如此藩王們就只能束手就擒。

所以不是朱棣造不造反的問題,而是朱允炆怎麼削藩的問題,只要朱允炆做得好,朱棣怎麼可能造反成功。


邯鄲醉


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還會造反嗎?

我稱之為“歷史遺留問題”!這還要說到朱元璋那,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封王的就有24個!他這樣做的本意是想更好的維護朱家王朝的統治,卻不想這樣容易造成藩鎮割據,不易中央集權!

2。削藩政策制定上的失誤,這就是他失敗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他第一個失誤就是不讓朱棣他們進京弔唁朱遠璋,而放虎歸山,錯過了削藩的最好機會!第二個失誤在削藩的次序上!當時黃子澄和齊泰的意見發生了分歧,黃主張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胞弟,先除其羽翼,而齊泰則主張先削燕王,燕王是削藩成功與否的關鍵,只要燕王一但被削藩,其他諸王都好辦!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齊泰的主張是對的,黃子澄的主張無異與打草驚蛇!可惜當時的建文帝採納了黃的錯誤建議!先削周王,這就給燕王敲了警鐘,為他的起兵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並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

3。建文帝的性格!建文帝性格內向、仁慈、儒弱!他重文輕武!所以後人稱建文一朝是“書生王朝”!朝上少有真正會帶兵打仗的武將,這就是“靖難之役”爆發後,朱允炆的軍隊不是燕王軍隊對手的原因之一!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四月之間,燕王朱棣曾經一度奉召入京師朝覲,而後安然返回北平,期間沒有任何不利於燕王的舉動發生。這也體現了建文帝性格上的仁慈,與帝王不相匹配的多餘的仁慈!要撤藩,又要顧及叔侄顏面,狠不下心!

4。在“靖難之役”中的指揮決策不當!,多次犯了當斷不斷的兵家大忌!給燕王喘息的機會!

5,朱棣的優勢!他的優勢在於:第一,找了一個有說服力的起兵理由→清君側!也就是做到了“師出有名”!第二,他的性格正好和建文帝相反,朱棣最像朱元璋,果斷、剛毅、有遠見,有雄才大略!這對於一場戰爭是至關重要的!第三,在起兵前做了充分的戰略物資的準備!第四,人才的擁有和用人的得當!我們來看,在前方,有朱棣、朱高煦、朱高燧!他們都是身經百戰,英勇無比!在後方大本營有世子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仁宗洪熙帝的把手,免除了朱棣的後顧之憂!謀士的出謀劃策,其中姚廣孝對朱棣的影響是巨大的,正是他的不斷“勸說”逐漸讓朱棣下定了決心!後又不斷為朱棣出謀劃策,在“靖難之役”中又協助朱高熾多次擊退了建文帝軍隊的進攻!

我最後做個總結,我們來看,假使當時建文帝讓燕王進京弔唁,假使建文帝採納了齊泰先削燕王的主張!假使建文帝能再狠一點,對朱棣的裝瘋賣傻假高度重視並及時制止!假使當年的徐達、常遇春等還活著,建文一朝多一些有實戰經驗的武將,假使在“靖難之役”中再果斷一點,不一再的錯失戰機,那麼“靖難之役”的結果又會是怎麼樣的?也許也就沒了靖難之役!

那麼或許他的削藩結果又是另當別論了!可是歷史沒有假使,不允許有假使!

諸多原因導致了建文帝削藩的失敗和靖難之役的失敗!

歷史沒有如果,哪怕沒有朱允炆的不削藩,朱棣可能不會反。兔子急了還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