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孝有三”與“不孝有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實現“仁”須得從“孝”入手。

《孝經·開宗明義》 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意思是:孝開始於侍奉父母,然後是效力君王,最終是建功立業。而建功立業的目的就是揚名後世,使父母的名聲也得到彰顯。如《詩經·大雅》所言∶思念你的先祖,修養自己的德行。

“孝有三”與“不孝有三”

(孔子像)

《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思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冒犯上級領導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上級領導,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國之道也就有了。孝敬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因儒家的這些思想明顯有助於封建帝王的統治,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遂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正統,“孝”也因此成為歷代王朝治理天下的思想基礎。自兩漢起,無論漢唐、還是宋明,甚至是異族所建立的北魏遼金直至元清等,一多半封建帝王的諡號中都帶有“孝”字,可見歷代對於“孝治天下”的推崇。

既然有“孝”,必然也有“不孝”。曾子說“孝有三”,孟子說“不孝有三”。古代“三”常用於表示多次或多數,未必是指實數三,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思後行”“三緘其口”“士別三日”等等。“三”都是表示“多”的意思。孝或者不孝的行為有很多,但是概括起來,似乎也都可以分為三類。

《禮記·祭義》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意思是孝敬父母有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言談舉止無不讓父母感受到尊重;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所作所為讓父母感受到恥辱;最低層次是奉養父母,讓他們不至於為溫飽而感到憂慮。

“孝有三”與“不孝有三”

(曾子像)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情況有很多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沒有稟告父母而擅自娶親是因為擔心斷絕後代,君子認為這等於已向父母請示過一樣。

這是因為傳說舜的父親冥頑不靈、後母囂張荒謬、異母弟驕傲自大,舜已過婚配年齡而父母卻不管不顧。

《孟子·萬章上》對於萬章問“舜不告而娶”的事,又作解釋:“(舜)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意思是如果告訴父母,舜的婚事就成不了。就會陷父母於“廢人倫”的不義之中,所以不告知。孟子認為舜這樣做

很對。

“孝有三”與“不孝有三”

(孟子像)

東漢時,趙岐在《十三經注》中補充了孟子的這一句“不孝有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意思是:一味順從父母,有過錯也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這是一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不去當官拿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二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先祖的祭祀,這是三不孝。三者之中,沒有後代為最大不孝。

這就是儒家的“孝有三”與“不孝有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