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書福追趕馬斯克,汽車出行的戰場上天了

[ 億歐導讀 ] 一手造車,一手造星,一場“天空之爭”開始。

李書福追趕馬斯克,汽車出行的戰場上天了

作者丨錢漪

“造車狂人”們的爭霸,從地表衝上了雲霄。

李書福終於按捺不住“上天”的衝動了。3月3日,吉利衛星項目在李書福的老家浙江台州啟動,預計年內發射兩顆低軌衛星,首個脈動式模塊化衛星智能AIT(總裝基礎測試)中心也將落成。

不同於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側重通訊服務,李書福的低軌衛星主要為高級別智能駕駛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這是吉利“天地一體化”戰略的一環,即立足航天技術,與智能製造、未來出行、大數據等行業融合。

李書福想“上天”籌劃已久,在近兩年更是加速佈局。

2018年便已投資了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浙江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億人民幣,是吉利科技集團的一級新興戰略子公司,董事長為李書福。2019年,吉利又投資了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再次驗證了李書福要“上天”的想法。

衛星項目是李書福“上天”的又一大膽嘗試,在他看來,這才符合“萬物互聯”的趨勢。

追趕馬斯克?

在李書福之前,一手造車、一手“造星”的只有馬斯克。

2015年1月,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正式提出星鏈星座計劃,12000顆低軌道衛星將全世界連成一張網,為全球每個角落提供比現有光纜快50%的網速、容量達1Gbps、延遲低於25ms的寬帶服務。2016年9月,馬斯克提出了登陸火星的計劃,並在今年1月17日推特發文表示,到2050年,SpaceX將有能力送100萬人登陸火星。

相比馬斯克登陸火星的野心,吉利“造星”的目的似乎並不那麼激動人心。

李書福的衛星計劃依然迴歸出行業務,旨在提升用戶智能出行體驗,打通立體化的智慧出行生態。衛星項目的建設,也是借鑑汽車行業的總裝工藝,具有模塊化、柔性化、智能化等固有特點,以滿足不同型號規格的衛星總裝與測試。

除了吉利自有的戰略,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到2025年,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的場景化應用。

可見,單車智能、車路協同已是實現汽車智能化的“初級裝備”,與衛星網絡交互的系統化定位,是智能汽車必備的“升級包”。

吉利此次“上天”並非心血來潮,也不在意圖追趕馬斯克的衛星業務,而是佈局自動駕駛戰略的一環,推動移動交通出行生態的建設。

李書福追趕馬斯克,汽車出行的戰場上天了

台州吉利衛星智能AIT中心/吉利官方

爭奪入場券?

高精定位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入場券。

未來的汽車將成為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空間移動終端,吉利佈局低軌衛星將為高級別智能駕駛提供系統化定位服務,解決自動駕駛的高精度定位問題。

李書福追趕馬斯克,汽車出行的戰場上天了

導航增強助力智能駕駛/吉利官方

無論從精度還是覆蓋面和全方位協同上,自動駕駛所需的高精度地圖與傳統地圖完全不同。民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GPS系統的定位精度在5到10米,無法用於分辨車道相對關係,精度也不能覆蓋自動駕駛所需場景。

在無人駕駛場景中,需要絕對精準定位且低延遲才能保證駕駛安全,因此對高精地圖要求達到0.5釐米級和毫秒級協同更新。若沒有低軌衛星一體化服務地支撐,無人駕駛或將無從談起。

低軌衛星在導航和車聯網方面將與吉利汽車形成較強的協同效應。作為中國首家自主研發低軌衛星的汽車企業,吉利通過太空基建率先“佔坑”,意在推動其科技轉型。

相比特斯拉星鏈計劃覆蓋全球的通信體系,吉利的衛星項目偏重導航功能,通過低軌衛星星座向用戶廣播導航增強信息,低軌星基增強技術能夠發揮星座全球覆蓋和信號鏈路增益大的優勢,和感知系統、計算系統、通信系統等進行全方位的協同,實現釐米級定位增強服務。

無論是通信,或是導航服務,都將助推汽車產業朝智能化方向轉型。李書福與馬斯克在低軌衛星領域勢必將正面競爭。

李書福追趕馬斯克,汽車出行的戰場上天了

吉利控股集團架構/吉利官方

“天空之爭”

科技出行領域正在上演一場“天空之爭”。

現有GPS已無法滿足交通行業的高度智能化發展,高精度的衛星導航與通訊系統將成為交通行業的必備技術。

早在2014年,國家相關政策地放開標誌著中國商用航天事業的起步。《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

據摩根士丹利預測,航天業的規模將從2016年的3500億美元增長至2040年的超過1.1萬億美元,其中一半的增長將源自新型互聯網衛星。《2019年太空報告》顯示:商業性的太空產品和太空服務在2018年創造了2291.7億美元的價值,而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支持行業又創造了996.9億美元的收入。

商業航天作為技術創新性強、經濟質量效益高且軍民屬性兼備的新興業態,將在出行交通領域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

吉利入局商業航天,即是看準了智慧交通與科技出行的戰場不再侷限於地面。

據普華永道預測, 2030年中國市場自動駕駛汽車中60%將實現無人駕駛共享出行模式;美國、歐洲和中國共享出行的市場價值將達到1.5萬億美元(約合100368億元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2017~2030年)約24%。若打通航天與智能出行的業態,車企將跳脫出“汽車硬件”的束縛,柔性化地適應跨界挑戰。

李書福追趕馬斯克,汽車出行的戰場上天了

與戴姆勒共同投資的城市內點對點低空出行企業Volocopter/吉利官方

從專注於地面出行到低空出行,從研發車聯網系統、車載芯片到佈局低軌衛星,吉利試圖打破身上的標籤,淡化傳統制造的角色,通過衛星通信網絡、衛星數據應用、高精時空服務等領域,逐步實現向創新型科技集團轉型。

即使吉利近年來越來越頗受市場認可,但要打破對吉利“四個輪子+兩個沙發”的固有印象,實非易事。

此次李書福將戰場搬到了“天上”,意味著車企未來的PK不再是侷限於銷量之爭,而是戰略與生態的對抗。

“第二曲線”的風險

不論是吉利“上天”,還是特斯拉的”物種入侵“,汽車產業的變革逐步大膽起來。

“科技創新與變革正在驅動汽車企業向創新型科技公司轉變,吉利汽車正在加速轉型成為全球創新型的科技公司和智能出行公司。”在2月24日吉利ICON新車發佈會上,吉利汽車CEO安聰慧明確了吉利的目標。

與其說是轉型,不如說是23歲的吉利為了踩準企業增長的“第二曲線”。

李書福自拿著1億元造車以來,便不按套路出牌,被行業人士戲稱“不守規矩”,如今這一舉措更驗證了李書福是“規矩破壞者”。衛星項目成為了他打破規則的又一個“錘子”,但在李書福眼裡,

這是吉利突圍“新四化”的關鍵,他的吉利帝國多一張“底牌”,何嘗不可?

當車企撕掉固有標籤,開啟轉型之路,迎面而來的是風險,是未知,也是陣痛。

李書福追趕馬斯克,汽車出行的戰場上天了

製表人/億歐汽車分析員 郝秋慧

真正實現“天地一體化”智能聯動顯然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發與探索,吉利長久的試錯過程在所難免。

推動未來出行變革的宏大願景遠非一顆衛星發射之功,有了空間段、地面段、應用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技術前提。

吉利的科技轉型雖有“籌碼”,仍任重道遠。

與科技基因的特斯拉不同,吉利是傳統的造車企業。吉利2019上半年,生產及銷售汽車、汽車零件及相關汽車部件的營收為471.3億元,佔比高達99.1%,若要朝科技領域轉型,勢必會在原有的汽車業務研發層面,再次加大投入,以打破原有的邊界,推動新興業務的增長,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這一舉措的背後,或將影響資本市場和股民對吉利長期發展的判斷。畢竟,轉型非一夕之事,若要朝科技方向轉型,吉利的探索之路將無限拉長。犧牲短期利益的同時,也或許意味著企業市值更大的增長空間。

想“上天”的李書福,將帶著千億市值的吉利汽車踏上一條探索未知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