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汾州文化遺產——汾陽地秧歌

汾州文化遺產——汾陽地秧歌

汾陽地秧歌

汾陽市流傳著一種獨具地方風韻的民間舞蹈,她吸收了當地民間傳統藝術精華,融匯汾陽人剛而不猛、柔而不軟、剛中有柔、柔中藏剛的人文個性,化武術套路為舞蹈動作,寓和諧理念於跳挪騰躍,數百年來在汾陽及其周邊傳承不息,並於2008年1月19日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本期小微將帶您一起領略有著汾陽本土民間藝術活化石之稱的獨特民間藝術——汾陽地秧歌。

據考證,汾陽地秧歌起源於唐朝時期。初時的地秧歌,人們只是圍成圓圈敲打鑼鼓,叫做“搗秧歌”,之後,逐漸增加一些舞蹈動作和場面,在寬闊的地帶邊打邊舞,稱之為“掏場子”。隨著地秧歌逐步成熟,有的地方就把唱曲兒的裝扮成一男一女兩個丑角,或頭上插朵小花,或翻穿皮襖,也有的拿把扇子作為歌手的標記,不管走到誰家門口,都要停下來唱幾句“四六句子”,這叫做“打過街板”,而把這些唱丑角兒的歌手俗稱為“蠢廝兒”、“蠢女子”。由於唱的都是些恭賀喜慶、滑稽詼諧的詞句,家家戶戶為圖吉利,都要厚備煙茶糖酒來酬謝,人們習慣地稱此為“排街”。

隨著社會的發展,“四六句子”這種簡單的唱法,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要求。於是,運用流傳在民間的傳說和傳奇故事編成的秧歌小戲就應運而生了。

相傳,地秧歌是從汾陽慶成王府流傳出來的,敲鑼的女性就是模仿宮女,敲鼓的模仿太監,還有一種說法,敲鑼的是潘金蓮,敲鼓的是西門慶,所以在表演過程中,有些動作中就帶上了男女之間互相調情的動作和表情。

汾陽地秧歌分為以舞蹈為主的“武場地秧歌”和以唱腔為主的“文場地秧歌”。現在人們所說的地秧歌指的就是“武場地秧歌”,不僅能在街頭、廣場和舞臺演出,也能走村串戶深入宅院演出,是當地集會集社、迎送慶祝等活動最受歡迎的一種形式。

汾陽地秧歌隊一般由十二名舞蹈者組成,分執四副“花棒”、四個“小鑼”和四個“腰鼓”,稱作“十二角身子”,其中女旦角色由男性反串(現在演出隊伍多為十二的倍數,有三十六人隊,七十二人隊,最大者一百零八人隊)。除了場內打小鑼的女角之外,凡是參加搗秧歌的,大多都會幾招拳腳功夫。

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一招一式都屬武術套路,一身的英雄氣慨。

打腰鼓的是丑角形象,時時處處表露出一種不安分的調情舉動。

篩鑼的是少女形象,總以愛慕之心去接近武士,卻受到丑角的挑逗與阻攔。

汾陽地秧歌的跳舞蹈動作很有特點,她的勢法與流傳於當地的武術動作的架勢相似且招數繁多,比如:打花棒的基本動作有“獅子大開口”、“叫棒”、“虎勢”、“丁字七星步”、“金雞獨立”、“杆子勢”等;小鑼手的基本動作有“懷中抱月”、“天女散花”、“篩鑼”等;腰鼓手的基本動作有“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串花”、“硬翻身”、“朝天一柱香”等。

汾陽地秧歌的樂器配製和運用很有特色,其中花棒、小鑼、腰鼓既是樂器,又有舞蹈者的道具,鼓樂敲打起來後,圈外再加—個馬鑼、一個大鑼、一副大鑔,擊節有聲、節拍有致、熱鬧有趣。

汾陽地秧歌表演套路極其豐富,有“一條龍單引”、“兩條龍雙引”、“二龍出水”、“單勾心"、“剪子股”等多種。表演時間可長可短,有的不重複套路可表演長達三、四個小時,有分有合,粗曠明快,特色鮮明。掏開場子後,各種歌唱、表演、雜耍都能參加進來。

汾陽當地幾乎村村都有秧歌器具,大人、小孩都會敲打兩下,年輕的大部分會“掏”幾個場子,人人也都能唱上幾句。平時人們在田間勞作或者趕著牡口走在路上,也會經常情不自禁的哼著秧歌鼓點來一嗓子。鬧秧歌時,許多人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具有很廣泛的群眾參與性,這一點是其最大的特徵。

村裡人在祈雨求神或因重大事件許願還願時,也常常是“搗著秧歌”到寺廟裡,讓唱腔兒的歌手們演唱一些求神敬神、企盼神靈保佑的段子。如:“進的廟來打一供,諸位神靈在上聽。保佑的我們發了財,重修廟宇掛金牌。

汾陽有句老話說,過年過節“鑼鼓不能不響響”,所以節日時地秧歌活動表演較為集中,有時村與村之前產生矛盾了,也通過跳秧歌來化解矛盾。

當前,汾陽地秧歌作為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舞蹈,已載入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對於研究黃河流域農耕文化,探究當地民俗活動有著重要的價值。

2010年12月21日,汾陽選送馮家莊村地秧歌代表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前往江蘇南京參加第二屆IOV(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組織)世界青年大會開幕式的展演,汾陽市人民政府組委會榮獲最高榮譽大獎,汾陽地秧歌同時被評為第二屆IOV世界青年大會最佳文化傳承獎,向全世界展現了汾陽地秧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風格。

近年來,汾陽市連續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繼續挖掘汾陽地秧歌藝術價值:為健在的秧歌老藝人進行錄音錄像,力求原汁原味地保存汾陽地秧歌的精華;汾陽市戲曲學校還開設了地秧歌課程,對重點秧歌隊進行系統培養;每年組織一次地秧歌大賽,以賽事推動汾陽地秧歌的發展。

時下,土生土長的汾陽地秧歌正推陳出新,弘揚精華,愈來愈顯露出其動人風采。汾陽地秧歌正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著天南海北的各路觀眾,為汾陽民間傳統文化散發出奼紫嫣紅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