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鲁迅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批判,现在看来依然刀刀见血、骇心动目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中国文化革命主将(毛主席题名),在文学上让人高山仰止,在文字中觉得鲁迅先生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更是一语中的,字字珠玑。


鲁迅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批判,现在看来依然刀刀见血、骇心动目

那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有哪些呢?

一、对生命的轻视

鲁迅在一封信里写道,自己写《狂人日记》是因为自己读《资治通鉴》时意识到在大一统专治的中国,中国人是一个“吃人”的民族,“吃人”这个概念在鲁迅的思想里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意义。中华历史中的惨绝人寰的真是事件背后有一个长期漠视生命的文化背景。历史就不举例了,在文化上,人们对话动不动就叫对方“去死”,“食肉寝皮”,“恨不得咬他几口”,这样的话来泄愤,这种表达是有文化沉淀因素的。“吃人”还被古代中国赞美过,三国演义里还为刘安杀妻给刘备吃这种行径进行了夸奖,这种传统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里比较少见。

鲁迅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批判,现在看来依然刀刀见血、骇心动目

鲁迅观察到从辛亥革命到国民政府时期,革命过程中对人命都很轻视,人们有一个可怕的观念,凡是敌人就该死,杀人的形式常用手段就是,把敌人定义为不是人,叫“匪”“逆”“叛徒”等,把敌人从人群中排除出去,这对普通民众形成了麻醉,敌人已经不是人,杀了也没什么心理负担,而确定敌人的标准弹性非常大,由于革命的随意杀戮,产生了一个惯性思维,你不杀他他就杀你,一旦发生群体性暴力就会非常残酷。鲁迅一直反对学生参加示威游行,为革命牺牲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不能绝对话,他告诫年轻人,真正的改革者不会枉顾生命,革命并非叫人死,而是叫人活的。

鲁迅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批判,现在看来依然刀刀见血、骇心动目

这种轻视生命现象的原因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儒家思想将忠孝的原则至于崇高地位,在这种价值序列里人的生命变的微不足道,或者说谁是可以为道德原则所牺牲。鲁迅还意识到传统的道德很容易被革命的名义所替代,鲁迅提出“吃人概念”,是为了告诉人们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懂得死的沉重,民族才有希望。

二、国民的奴役现象

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性格上,鲁迅对奴役问题都非常敏感,鲁迅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其他外力驱使或者奴役,一旦他感到被强迫,反映就会十分激烈,很多人觉得鲁迅性格多疑、易怒和偏激,这大多是因为鲁迅激烈的反映,鲁迅发现中国人的人性结构里,奴性和主子性是并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等级特点是呈金字塔形的权力等级制度,每个人都是上面人的奴才又是下面人的主人,兴城了特殊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在造反时想的“彼尔取而代之”,在科举制里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农民市民的心态里是尽管我现在是努力,但是我勤劳勇敢就可以当上主子,至少我建立一个家庭也可以奴役妻子和子女。对应到现实中,在职场里对上级谄媚,对下级骄横,也是普遍现象。鲁迅回顾中国历史发现,中国人一直在做奴隶,最害怕的事情是因为没有稳定的主人而做不成奴隶。中国人还善于从做奴隶中寻找快乐,既当了奴隶又要体面,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奴隶就变成了奴才。

鲁迅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批判,现在看来依然刀刀见血、骇心动目

鲁迅认为奴隶可能是出于不得已,最可怕是成为奴才,奴才的行为逻辑是你有权是无所不为,失势时奴性十足。形成这种现象的关键是权力,很多人难以摆脱权力的崇拜,随着社会的改变转变成对权力和金钱的结合体的崇拜,于是很多人一旦得到一点权力就会最大限度的使用,已达到心理的满足。通常越是社会地位较低,或者自认为较低的人越喜欢利用权力折磨他人,这正是长时间身处被奴役的地位导致的。主与奴在人格与地位上的转化,使人们在施虐于人的同时也心甘情愿的被人虐待,这位了我们观察当今社会也有很大启示。

鲁迅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批判,现在看来依然刀刀见血、骇心动目

三、普遍的演戏和看客现象

鲁迅观察到成熟的中国人都擅长文字游戏“想”“说”“做”这三个方面之间是相互分裂的,在几千年的文化专制下,兴城了模仿和服从权力体系,没有个性的语言特点,五四之后,又有了专门玩文字游戏的投机者,这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内在的思维方式,这种表面的做戏表演的人固然不信,听和看的人也是不信的,人人都清楚这种虚伪性,却都在维持游戏规则,并且把这视作生存的智慧。看客现象是演戏的另一面,看客眼中只有娱乐而没有触动。鲁迅认为这是老庄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和无是非观,也跟缺乏坚定信仰有关。

鲁迅先生对国人国民性的批判,现在看来依然刀刀见血、骇心动目

各位看官如果看的凑活,麻烦高抬贵手点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