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語文教育到底教什麼?

快樂學習書法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語文有形無形的伴隨著你一生,你必須擁有。可以提高你的生活質量,讓你內心更強大。

語文對於文學家來說,境界就不一樣了,文學性更加專業化。



(這張圖片,具有內涵,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語文,你會看的更遠!)

語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語文知識,語文方法,語文技能。要學好這些內容,我們要通過多閱讀,多思考,多寫作,多交流,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去實質性的提高!僅靠一本語文書是不行的。



下面我談談小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基本要求。

  1. 小學語文,認字,閱讀,遣詞造句,基礎寫作。
  2. 中學語文,除了學習小學語文的內容外,還要進一步領悟文字背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同時,也要準確,清晰,優雅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自我昇華的一個過程。

燕姐微視頻


深圳小作家作文覃老師為你解答分享:深圳小作家作文閱讀寫作教師,四位一體作文教學法創始人,10年以上閱讀寫作一線教學輔導經驗,擅長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啟蒙教學輔導,小升初、中考閱讀寫作教學輔導。
詳情百度搜索:深圳小作家作文,深圳作文覃老師


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運用的課程。簡單說就是六個字:學語言、用語言。“用語言”就是指“聽說讀寫”。“用”不僅是表達(說和寫),也包括聽和讀。能運用運用豐富的詞彙而且對詞義有所瞭解,能讀懂別人寫的東西,聽懂人家的話。所以,一定要運用語言。

語言從哪兒來的?是從大量讀書中獲得的。聽也能獲得語言,但那是口頭語言。語文老師要積累藝術。我的“五重教學”,第一個是重情趣,第二是重感悟,第三是重積累,厚積而薄發。積累非常非常重要。沒有積累,沒有豐富的語言儲備,你就不會運用,話就說不好,文章也寫不好,因為語言太貧乏。

既然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課程,那麼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呢?

留下語言。

怎樣做才能留下語言?第一,要識字。小學教育要完成認識3000個漢字的目標,2001年課標的要求是3500個,2011年減到3000個。其實,老師們,這是個保底的了。有遠見的老師在小學階段識字越多越好,因為這是最佳的識字時期。那3000個字是保底的,應該在大量的閱讀中去識字。我對我的學生有要求:無論讀什麼書,遇到生字一定要查字典。如果這個書是自己的,那把它畫下來,立刻把它查出來,讀什麼音,什麼意思,都寫在旁邊。這樣讀書對小學生是最有用、最有益的。第二,積累詞語,每一課後面都有“讀讀寫寫”。這些詞語,要記住,要理解,要積累,以後還要會用。那麼,認字認的很多,積累了很多詞語,是不是擁有以上兩項就等於掌握了語言呢?不對,如果這樣,擁有語言就很簡單了,就不必上語文課了,只需一人一本詞典,天天讀,把詞典都背下來就行了。光背下詞語不等於擁有語言,語言的運用要靠一種重要的能力即語感,即對語言的感受力。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孩子的語感。語感好的,可以在瞬間綴字成文,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這叫語感。語感好的人不用想這個字該跟哪個字組合成語言。語感哪裡來?主要靠朗讀,其次是大量課內閱讀。語感從閱讀中來,從朗讀中來。如果具備以上三點,可以說孩子已經擁有了語言。


留下能力。第一,書寫能力、寫字的能力。能力是跑不了的,一般忘不了。我們會騎自行車,儘管十年八年不騎,給你一輛自行車,你照樣會騎,因為自行車對你來說已經形成了一種能力。第二,閱讀能力,包括朗讀的能力。朗讀能力非常重要。第三,表達能力,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我們要留下語言,怎麼辦?讀書、寫字、積累詞語、培養語感,好好朗讀,多讀書。要留下能力,怎麼辦?實踐。好好練字,按照寫字的規律練字,天天練字。你看課標規定得多好,每天至少有十分鐘的時間練字。我們徐州每天下午有二十分鐘寫字課,雷打不動。下午一上課就寫字。這個寫不是亂寫,是照著字帖寫。

還要說一點:能力是在語文的實踐中形成的,在讀書中形成的,在寫作中形成的,在說話中形成的。所以說,語文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留下情感。老師們都很熟悉三維目標: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者中,情感是第一位的。一個人有了良好的情感,就一定會有良好的價值觀。語文教育一定要給孩子留下豐富的情感,因為語文是最有情感的一個學科。這個“情”是怎麼得來的?也是讀書得來的。我的五重教學,第二個是重感悟。感情是感悟出來的,是讀出來的。

留下興趣和習慣。有這兩點就意味著語文教育的成功。現在,我們的學生有幾個願意學語文的?對語文是否有興趣?哪一個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學語文的?只有根據興趣學習,才能真正有所收穫,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很遺憾!我們的學生幾乎沒一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習。所以,我們的教育在扼殺天才,扼殺個性。我想:我之所以在語文教學方面取得了一點成績,是因為我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讓我喜歡語文,使我有了夢想和追求,上中學和上大學後才能拼命地讀書,拼命地寫作,讀書不斷,筆耕不輟,一直到現在。儘管當作家的理想沒有實現,但為理想奮鬥的那種歷程是重要的。如果那個歷程是被迫讀書、寫作的,我就不會成為特級教師。所以,老師們要儘可能地讓孩子有興趣讀書。當年,達爾文和他妹妹在一個學校學習,達爾文每次都考不過他妹妹,成績總是比他妹妹低,而且低得多。他爸爸很生氣地責備達爾文,怎麼連妹妹都考不過?但是,達爾文對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最終成為偉大的生物學家。而他妹妹儘管上學期間成績比他高得多,但終究是泯然眾人矣。看,興趣多麼重要!

最後,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給學生留下自主發展的實踐和空間


深圳精英數學團隊


語文教育說穿了,教6個方面的東西:

1.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並引導其練成能力。讀書是語文教育的核心,語文教育圍繞這一核心,必須完成兩大任務:一是教給學生讀書的方式方法,一是圍繞這類讀書方法讓其練成讀書的能力。語文教育只有完成了這兩大任務,才算是盡了自己的本職。

2.教給學生作文的方法並引導其練成能力。作文是語文教育的第二大任務。讀書是基礎,作文是讀書基礎上的延伸。學生只有先把書讀通,作文方能提高。那種認為讀書與作文是兩張皮,或讀書與作文關係不大的看法是誤人子弟的糊塗觀念。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並引導其練成能力。不論是讀書,還是作文,都與思維密不可分。思維能力強,讀書作文能力弱不到那個地方去;思維能力弱,讀書作文能力也強不到哪兒去。所以,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可忽視。

4.教給學生審美的方法並引導其練成能力。語文天生同美連在一起,就漢語而言,這種美主要體現為:音美、形美、意美。因此,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重視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5.教給學生理解、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並引導其練成能力。語文教育本質上是國學教育,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這是學生將來立身處世之根,語文教育大意不得。

6.教給學生立德立人的方法並引導其練成能力。這是語文教育的根本。就語文教育來講,不論是語言能力的培育、思維能力的培育,還是審美能力的培育、文化理解傳承能力的培育,最終都要歸結到兩個字上:做人。原因何在呢?因為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是語言教育,其本質是人文教育,是立人教育。這一點,讀者諸君只要同數理化教育比較一下,其特徵不言自明。

以上回答不知滿意否?歡迎交流。


立恆語文



語文教育是教授語言文化、語言藝術的學科,它是其他任何學科的基礎。語文領域從識字,識詞,造句開始,到以後章節、成書;從發音到書寫乃至書法都是其教學內容。語言除了的工具性質,其外延意義從廣度上來說沒有哪個學科與之匹敵。當然深度上任何學科都是學無止境的,比如作文水平的高度,就永遠不會有最高高度,所謂“文無第一”,就是這個道理。

語文教育非常重要,語文教育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有自己的特有領域;語文的功用性質,會涉及到其他學科,而其他學科的功用性,一般不會延伸到語文中來的,而且語文教育越往後展開,其廣度會越宏輝無邊。如數學審題;化學、物理的性狀描述;外語與母語的轉換,等等都離不開語文水平的支撐。更別說哲學,宗教,等等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意思領會、傳遞以及揮發,更是離不開語文能力的強大推動。



語文的魅力深邃而悠遠。同樣的一句話,因為發音語氣的不同,說話者的不同,說話的場合不同,就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含義。反反覆覆的常用字,就那麼兩三千個,經過不同的排列,就會產生風格迥異的閱讀體驗。就如蘇東坡與柳永,辛棄疾與李清照,他們所使用的漢字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經過不同的人排列成句子,成詩詞歌賦,就會有豪放派和婉約派之分。也因為如此,有人戲稱作家不過就是玩文字排列遊戲的人。也因為語言文字的外延意義如此豐富,才會有閱讀體驗上的爭議和共鳴,才會有表達意思上的分歧與理解,以及更深層次上的無可言說,就如“欲辨已忘言”!

讓我們學好語文,去體驗語言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無邊。


哥不猜想


對於“語文”一詞的定義,大家在瀏覽器上直接檢索,大量的信息就會湧現。簡單來說,語文主要給我們提供一個最實用而且是最不可缺少的語言環境。它其中包含的不僅僅是通過拼音學漢字,亦或者是通過漢字瞭解信息,而且對於個人發展甚至是社會發展都極其重要。

學習語文是我們踏進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結束,這就是一般人接觸語文的過程,當然不包括從事這一方面教育的人。這是明確學習過程的時間,但是語文教育的效用卻貫穿著我們的一生。


這就牽扯到了語文到底教給了我們什麼?

首先,使我們學會了溝通與交流。對於一件事情的描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讓彼此互通其意的中間樞紐是語文。讓彼此明白想表達的意思,從而才能完成一件事情。

其次,個人修養發展。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在不斷地模仿他人行為中,瞭解到什麼是正確或是錯誤,也明白了自己生存的意義,並且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這都是語文的受用性,它的教育看似都是模塊化的,但其實是無比靈活的。在它的滋養下,每個人卻有自己的特色,每個人對於它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所以,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最後,對於社會和諧發展。一個人學習的最主要目的,不只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而是在一個宏觀上實現社會和諧,共同發展。語文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同時也教會我們個人利益永遠與社會集體利益相關。只有保證這個大環境是和諧的,發展的,才能順利搞自身的發展。

語文教育本身就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只是一門語言,它同時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始終引導著我們前行。


貓了個喵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明白什麼是語文,語文這個名詞是葉聖陶老先生提出來的, 是國語和國文的總稱。說白了就是語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結合。

第一,他是工具,學習任何知識離不開語言,文字,所以要把它學會,當做工具用。


現在的教育分門別類,語言文字是傳播各類知識的媒介,只有認識了漢字,才會有利於溝通交流,所以漢字要一步步簡化,方便大眾的認知和傳播。會書寫文字,就能溝通思想,中國各地方言太多,但只要認識漢字,就能溝通,交流。所以說它是工具。

第二,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沒有人文性的語文是沒有生命的。

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道德,情操,思想的結合,能教育出一個人的思想水平,包含對生命的認知,對社會的認知,對道德的認知等等,是一個人對總體自我的綜合概括。自己的思想情感可以通過文學的描述,豐富的語言表達來表現出來,也更能呈現出一個人的語文水平。


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整體素養,豐富的語言,儒雅的情操,深刻的思想等等都是通過語文學習直接或者間接得到的,所以大家都要好好學習語文。個人小小見解,大神們如果還有什麼高見 歡迎留言,相互交流 ,才會都有進步收穫,等你來……


快樂學習書法



語文教育幫我們認知世界,分析世界,服務於世界,並讓其為我所用。

語文幫我們解決了“我是誰?從哪裡來?”、“為什麼?”“我又要到哪裡去?”的問題。

語文是所有其他學科之母,無時不為其他學科服務,但其他學科卻做不到這樣強大的影響力,他們相對比較獨立。

語文從文字符號出發,教會我們認識這些符號並利用它們來研究來創新。

語文對我們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都有系統的培養與鍛鍊!


發散創新思維,在語文上有一句話是“有多遠就想多遠!能想多遠就想多遠!”

這“無窮盡的”想像就需要我們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無形中就用到了我們嚴密的邏輯思維。這在其他所有學科領域一樣實用。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為什麼?”、“我又要到哪裡去?”用禪語來回答可能就一句話的事,可是在物質世界就是需要我們窮盡一生的精力來探尋這些問題。


“我是誰?從哪裡來?”這是認識世界。“為什麼?”這是分析世界。“到哪裡去?”這是我們既要服務於世界更需要合理的利用世界。

總之,語文教育對於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它關乎我們的人文思想,精神信仰,人生走向!

關注【靚麗女先生話語堂】享受免費點評作文,學好語文!


語文老師錦繡


語文教什麼?其實葉聖陶先生給“語文”二字定了個性:口說為語,下筆成文。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就是教語言和文字的運用,也就是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經常說的“聽說讀寫”,就跟相聲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似的。

語文教育在很長一段時期裡都有“文學性”和“工具性”的爭議,這種爭議不可能有什麼結果,最終就是“既重視工具性也強調文學性”,在外人看來就是“和稀泥”。但我認為,語文作為一門功課,首先它就是一個工具,即使你是最頂級的文學愛好者,也要掌握了這個工具才有條件去學文學。從中、高考的出題情況來看,工具性也是排在首位的。工作之後有不少人,對語文的工具性應該有深刻的認識。

所以語文到底教什麼?首先是教知識,識文斷字,先解決讀的問題,再解決寫的問題,順便解決聽和說的問題。聽得懂,說得清,讀得明,寫得順,這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教育的底線吧。

隨著“文化自信”時代的到來,語文中“傳道”、“傳承傳統文化”這類的要求也會逐漸提高,文言和古詩詞的學習比重會上升,這也是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家長們平時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補補傳統文化的課,一起讀讀諸子百家,詩詞歌賦,感受一下傳統文人的精神世界,也順便幫孩子學了語文。


揹包包大人


語文, 包括語言學習,也包括文學方向的學習

語言是每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元素。語言可以滿足 自己需求,也能滿足他人需求,更能滿足自我實現價值和自我調整修正自身的需要。語言學習,學會如何表達更促進自己社會適應度,如何交流更避免誤會衝突。語言學習也包括理解能力的學習和訓練。理解他人更能準確恰當表達自己,也更保證他人對自己的準確理解。

語言 有口頭和書面的,書面的 都是文字的。文學方面學習,就是學會欣賞書面語言表述,鑑賞 經典 精品文字作品。學習完美優秀的 書面表達,更是促進自己口語表達的 親和力和 認可度。

總之,語文學習,就是訓練培養自己 如何讓別人更真實準確的瞭解認識 自己,最終讓自己的社會互動行為更 被社會集體接納;也是培養自己如何準確理解他人,為社會互動行為 減少牴觸和障礙。 語文 對每個人是受益終生的。語文是人生路程不能缺少的 生存能力之一


鈴蘭王強


有答主提到葉聖陶先生對語文教育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多說幾句。

中小學語文教育,究竟承擔著什麼樣的責任?先生認為,最基本的在兩點:一在培養閱讀的習慣,二在訓練寫作的技能。由此支撐起文化、審美、道德教育,併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先生所處的時代,經歷了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等諸多頗具轉折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始終處於動盪探索之中。一大批自幼燻浸傳統文化、後接觸西方思潮的文人志士,以筆為劍,生生開闢了啟蒙的道路。此時,文言讀物尚為主流,閱讀素材不豐富,書籍匱乏珍惜,民眾普遍在求生存而非謀生活,故而大多數的成年人並沒有什麼閱讀的習慣,一則缺乏合適的條件,二則缺乏充足的訓練,三則白話文本尚未大量創作普及開來,四則時局動盪,使得讀書成了難事。然而,被動挨打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閱讀能力是教育的基石,換言之,語文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何謂語文?

“語文”當拆作兩端解,“語”指語言,“文”指文字,前者強調口頭,後者強調書面,前者包括會聽、會說,後者包括會讀、會寫。所以,語文實際上對人生頗有裨益也頗有趣味。我們既往的教育忽略了對前者的培養,所以使得語文頗為雞肋,非陽春白雪不可,實則語文本就以土地為根基,以生活為源頭,離開了對生活的體察、感悟,語文教育就脫離了美感和教育意義,淪為了單純功利性的語文教學。

語:生活之中的聽說

會說話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有了學習語文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或許並未承擔起語文教育的原初目的,但是它至少完成了基本方法的教學和掃盲工作。聽不是指聽到,說也不是指發聲,而是會聽話,會說話。聽什麼?語氣、語調、語聲、斷句等都是什麼,有何不同,說的背景是什麼,說的對象是誰,說的目的是什麼,邏輯如何串聯,內容何謂重點,聽者的反應如何,聽者和說者有何聯繫,有無弦外之音,你有什麼感受等等。聽是對說的準備, 說是對聽的應用。說的目的,說的背景,說的對象,說的方式,什麼說,什麼不說,如何組織語言。聽說不僅僅是聽信息、故事、態度,更多的是梳理背後潛藏的關係。明晰關係,則有了邏輯、動機。

可以發現,“語”的啟蒙和教育,實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生活。但是“言”的加入,可以讓我們脫離固有的生活,去與領略另一種生活。

閱讀和寫作,是貫穿整個語文教育的要素。實際上,我們會發現,這其實是“理解和表達

”的教育,這是學習基石能力,也是溝通的要件。所以,如果不是志在走專業道路,閱讀寫作實在沒什麼到不了的,尤其是在媒介如此豐富的今天,實在無須捧至神壇。我們之所以如此強調讀書寫作的重要性,是因為我們不曾培養出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及能力。

閱讀的習慣,不僅是習慣於閱讀,還有熟練於閱讀。應試教育很大的削弱了趣味性,更為強調答題套路而非真正的技巧,在物質條件相對落後的地方,語文學習淪為了機械地謄抄和背誦。但實際上,閱讀是極富趣味性的,因為它調動的是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情感和想象,最終形成同感和共鳴。閱讀很像是偵探解謎活動,你站在臺下,看臺上的人物依次表演陳詞,然後推演每一個角色的內心活動,猜測後續的故事劇情。這一臺劇目由你和作者二人合作排演,鏡頭如何推,燈光如何打,劇情怎麼發展,人物有何性情,臺詞如何表達,存在哪些矛盾,依賴何種轉折,最後,選擇怎樣落幕。老師的重要意義是,指點你、引領你開始這樣的道路。

寫作是表達的重要方式。它是思維、情感的載體,也是梳理、記錄的重要工具。寫作並不單指詩歌、散文、小說等文藝創作,更包含了日記、書信、假條、留言、通告、公文、論文等非常實用的文體。所以,實際上人人都在寫作,都能寫作,朋友圈、微博、貼吧、論壇等驚人的產量就是明證。我們要做的是,誠懇地表達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並逐漸修煉語言的準確和精當。寫作作為技能,必然存在水平高低之分,也必然依賴於持久的練習。通過閱讀自我矯正,又或者藉助老師、朋友甚至陌生人獲得反饋,都有助於寫作技巧的提升。技巧是招式,內容是內力。無招式則空有內力而無馭力之法,無內力則花拳繡腿小貓打架毫無威力可言。而內容的素材來自對生活閱歷和書籍內容的反思。無論哪一種,都是讓單一時間內的人生密度更大,更豐滿,更有味道。

生根與昇華

然而,要想真正獲得語文的真味,要落腳於“行”。從有引導地精讀逐漸過渡到自主地泛讀,是被動地讀到主動地讀,都是將觀念和方法付諸於實踐,從而在行動中在此體悟、篩選和創造。無論是閱讀、寫作習慣本身,還是由此在觀念上的更新,都需要行動驗證,而在此修行的過程中,也就逐漸實現了審美、文化、道德、學習等主動教育的目的。並非一蹴而就,卻能紮實地看到來路。

由於先生是教育家,難免更多地著眼在“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這件事上。作為非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鑑其對於閱讀和寫作的觀點,在今天也是不落後的。

【感謝你曾來過,感謝你認真讀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