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趙氏孤兒的真相是什麼?

東莞折扣網


影視劇、評書、演義版的《趙氏孤兒》和真實的歷史事件還是有出入的。

春秋中後期,各諸候國掌握權力的大夫們紛紛坐大,架空了國君,齊國有田氏,魯國有三桓(孟氏、叔孫氏和季氏)。

而晉國同樣如此,當年晉文公流亡,跟著他的都是晉國的貴族子弟,後來晉文公鹹魚翻身當上了霸主,這幫人也跟著飛黃騰達,慢慢演變成了晉國十一卿(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 趙氏、範氏、中行氏、 智氏、 韓氏、魏氏)。

其中趙氏是勢力最大的晉國大夫家族,趙衰是扶佐晉文公稱霸春秋的五賢臣之一,其子趙盾是晉國的第一位權臣,掌握了晉國的軍政大權,權傾一時,他甚至把不聽話的頑主晉靈公也給殺了重立新君

趙氏的風光,讓晉國公室國君感到了威脅,也招來了其他士族的忌妒羨慕恨,趙盾和其子趙朔相繼死後,晉景公聯合其它大夫,想改變趙家獨大的政治格局,於是就有了歷史上的“趙氏孤兒”傳奇一案。

而他們需要一個藉口,這時候有人給了他們藉口中。

趙盾死後,由他的兒子趙朔執掌趙氏,趙朔娶了晉成公的姐姐趙莊姬當老婆,後來趙朔年紀輕輕的就病死了,而趙莊姬耐不住寂寞,竟然和趙朔的叔叔趙盾的兄弟趙嬰齊好上了。

春秋時期這種風月之事很多,別人都對這事睜隻眼閉隻眼看不見,可趙氏中趙朔的兩個叔叔趙同和趙括卻不幹了,把家醜自揚於晉國,趙嬰齊在晉國混不下去,跑陸去了齊國。

情夫被趕跑了,趙莊姬怒字當頭,遷怒於趙同趙括。失去理智的她幹了一件愚蠢的事,她跑到宮中,向侄兒晉景公告發趙同趙括兩人想謀反。

正想打擊趙氏從趙氏手頭收回權力的晉景公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於是以此為藉口,誅了趙同趙括兩房的族。

其實當時誅殺的是趙同趙括二房,而並不是所有趙氏,此二房的土地,也交給了檢舉揭發有功的趙莊姬和她的兒子趙武。

但經此大劫,趙氏風光不再。趙莊姬才發現自己幹了件傻事,趙家執晉政多年,宿敵不少,趙氏衰落,自己和年幼的兒子趙武也不安全,於是她帶著兒子跑到了皇宮躲了起來。

趙氏並沒有因此事件而一蹶不振,趙武長大後重新成為了晉國的正卿,總理晉政,晉國也從六卿到趙魏韓三家獨大,從而分晉。

以上描述來自於左丘明的春秋左傳的記載,而史記裡的描述則和後世戲曲小說影視裡的版本基本相同,屠岸賈成了背鍋俠。對比兩個不同的趙氏孤兒版本,大多數歷史學者認為左傳的記載更為靠譜。司馬公的這個故事雖然精彩,有太多的加工成份和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在裡面。

兩個版本,一個是現實厚黑版,一個是催淚知音版,親們你覺得哪一個才是真實歷史呢?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由於社會的進步,電視和冰箱等電器紛紛湧現,給我們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舉個例子來說吧,電視的發明,讓我們觀眾能夠從屏幕上獲得許多樂趣。但是那些古裝劇,演出來有些不太符合事實。比如關於趙氏孤兒的故事。由於《史記》和《左傳》對於趙氏孤兒的記載內容就不相同。甚至在《史記》那個版本中出現的有些人物,在《左傳》那裡根本就沒有相關人物的記載。比如說程嬰、公孫杵臼、屠岸賈等人。不過大家大都認為《左傳》那個版本的可信度要高些,更貼近史實。下面我將分別介紹兩個版本,大家可以來看看,認為哪個更真,哪個更假。


㈠《左傳》中的趙氏孤兒真相

趙盾逝去不久,趙朔也跟著去了。那個年代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女子紅杏出牆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朝廷中的女子。趙朔死了,他的妻子莊姬就守寡了,由此拉開了趙氏孤兒故事的序幕。莊姬是一個不甘於寂寞的女人,偷情發生在其身上很正常。一來二去的他就與自己丈夫的本叔叔看對眼了,那人就是趙嬰。趙家可不是小門小戶的家族,人家在當地可有名氣了,偷情算是有辱門楣了。為了臉面,趙家就把姦夫趙嬰給趕出去了。面對情哥哥被趕走,趙姬很生氣,她就想要報復。

於是她就去找了自己的弟弟晉景公,並對他說了趙同和趙括的壞話。晉景公本就對趙氏家族頗為忌憚,一直想對其下手,但苦於無良機。趙姬這次的狀告倒是個好理由,於是晉景公就把趙家給滅族了。莊姬當即便帶著自己的兒子趙武跑了,趙武由此成為孤兒,他確實是趙家唯一的血脈。趙武和他孃親跑到了晉景公宮中,每天衣食無憂的,過得還頗為不錯。晉景公甚至在彌留之際,還把他的爵位給恢復了。


㈡《史記》中的趙氏孤兒

趙武也確實是趙家唯一留存下來的血脈,最後他是被程嬰給養大的。屠岸賈是趙氏滅族的罪魁禍首,因為他嫉妒,所以他才使用計謀殺了趙家上上下下300口人。當時屠岸賈發現諸屍體中沒有小嬰兒的屍體,所以他就決定斬草除根,以防春風吹又生。下令全國,一個月到6個月的嬰兒全部處死。還好趙武被程嬰給保護的很好,沒有慘遭殺害。20年後,程嬰把那件滅門慘案告知於趙武,趙武想盡一切辦法,終於報仇雪恨了。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趙氏孤兒”的這段故事最早見之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趙世家》。\r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均為晉國大夫)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裡懷著孩子,躲藏在宮中。\r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趙朔被殺後,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麼苟且偷生?”\r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是個男的,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血恨,若是個女的,我就徹底失望了,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r不久,趙妻就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聞之,帶人到宮中來搜索,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r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r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r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r恰好程嬰家中也有一個正在襁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採取了調包之計,將自己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r程嬰無奈只好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屠岸賈答應了。程嬰領路,終於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r杵臼當著眾人的面,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佯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眾人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r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偷出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谷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這一隱居就是十五年,就是這片人跡罕至的深山中,穿梭著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迴盪著一老一少的對話;就是這片與世隔絕的溝谷中,積聚了一老一少的復仇力量。\r十幾年來,程嬰苦心教育,把趙武培養成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趙氏孤兒,終於長成了頂天立地的漢子。蒼天不負有心人,程嬰與趙武,在朝中韓厥的幫助下,裡應外合,滅掉了權臣屠岸賈。趙氏冤情大白於天下,程嬰忠義大白於天下,公孫杵臼忠烈大白於天下。最後的程嬰,並未品味勝利的美酒,十數年積聚的喪子之痛,喪君之痛,喪友之痛一併襲上心頭,程嬰自刎而死,趙武為此服孝三年。\r此故事出於司馬遷陛下,司馬遷的《史記》以心事著稱,應該比較可信。






情深深語夢夢


關於趙氏孤兒,正史裡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版本,即《左傳》版和《史記》版。

《史記》版

《史記》版比較有名,後世的戲劇、傳說,包括現代的電影,基本上是以《史記》版為藍本。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晉景公年代的晉國。

司寇屠岸賈陷害趙氏家族,將趙朔兄弟連同他們的妻兒老小全部殺死。

趙朔的妻子莊姬,原本是晉國公主,當時已經身懷六甲,躲到晉景公宮中避難,僥倖逃過一劫。莊姬在宮中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為趙武。屠岸賈聽到風聲,帶人闖入宮中搜查,揚言莊姬可以不殺,但趙氏遺孤一定要斬草除根。幸好莊姬提前將趙武藏起來了,屠岸賈才沒有得逞。

但是,莊姬知道屠岸賈不會善罷甘休。為了保護趙武,她和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好友程嬰想出了一條計策。

程嬰找了一個窮人家的嬰兒(是偷是搶,或者是買,史上沒有載),把他裝在華麗的襁褓之中,由公孫杵臼帶到山裡藏起來。

然後程嬰跑到屠岸賈那裡去告密,說他知道趙氏孤兒在哪。在領取了一筆豐厚的賞金之後,他把屠岸賈帶到了山裡。

公孫杵臼見到程嬰便大罵,抱著孩子死死不放,並且向屠岸賈磕頭,請求他高抬貴手,放孩子一馬。

屠岸賈他確認那孩子便是趙氏孤兒,下令將公孫杵臼和孩子殺死。程嬰呆呆地看著這一切,臉色變得煞白,彷彿靈魂已經出了竅,連屠岸賈扔在他跟前的一包黃金都顧不上撿。直到屠岸賈等人走遠,他才“撲通”一聲,跪倒在公孫杵臼的屍體前,撕心裂肺地大哭起來。

真正的趙氏孤兒,在程嬰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十五年後,他出現在朝廷,在一些忠義之士的幫助下,消滅了屠岸賈,為家族報了大仇。

元劇版

元代劇作家紀君祥,將《史記》的故事作了改編,使之更具戲劇性。簡單地說,他對故事中的人物關係作了一個小小調整——被殺的那個嬰兒不是別人家的,正是程嬰本人的兒子。為了保留趙家的血脈,程嬰不但揹負了賣友求榮的惡名,而且犧牲了自己的親生骨肉!

1753年,法國大文豪、啟蒙運動的領軍人物伏爾泰偶爾看到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劇本,馬上被其生動曲折的情節所吸引,更為劇本中表現出來的中國儒家仁義道德思想所折服,於是動手將其改編成五幕舞臺劇,並於兩年後在巴黎正式上演,獲得空前成功。隨後,英國劇作家默非又根據伏爾泰的劇本改編了《趙氏孤兒》,在倫敦公演,引起極大轟動,觀眾如痴如醉,文藝批評家也一邊倒地給予好評,甚至有人將其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相提並論,可謂盛極一時。

《趙氏孤兒》不但感動了中國人,而且穿越了文化的障礙,感動了啟蒙時代的歐洲人。在伏爾泰看來,《趙氏孤兒》的主角不是趙武,而是公孫杵臼和程嬰。他們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一個以生命為代價,一個忍受著世人的誤解和唾罵,保護了趙家的血脈,履行了“士”對主人盡忠的承諾。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敬佩的人是趙朔的老婆莊姬,她美麗大方,溫柔賢淑,謹守婦道,三貞九烈,可謂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於一身,足以令巴黎上流社會那些裝腔作勢的貴族婦女和社交名媛黯然失色。

然而,據有諷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史實與戲劇有很大差異。就連司馬遷的記載,也不過是根據戰國時期的民間傳說加工而成,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

最大的疑點,是屠岸賈這個反面人物。

晉國自晉文公以來,國家大權便掌握在狐、趙、欒、士、韓、魏、荀等世家大族手中,一直到戰國初年的三家分晉。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在這數百年中曾經出現過姓屠或者姓屠岸的這樣一支旺族。

換句話說,屠岸賈是個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大人物。除了在趙氏孤兒的故事中出現過,便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左傳》版

《左傳》的記載比較接近歷史的真實,同時也比較狗血。

事情的起因,是莊姬與趙嬰有染。

趙嬰是趙朔的叔叔。即使是在男女關係相對開放的春秋時代,這樁亂倫加偷情的風流韻事也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更何況,趙朔是趙氏家族的族長,這頂綠帽子戴在趙朔頭上,如同戴在整個趙氏家族頭上,搞得趙家人都臉上無光。為了挽回影響,趙嬰的哥哥——趙同和趙括出來主持公道,決定將趙嬰流放到齊國。

後人很難猜測,莊姬和趙嬰之間究竟存在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是肉體的愉悅,還是所謂的愛情?自趙嬰走後,莊姬和趙朔的婚姻也就名存實亡了,她乾脆和趙朔分居,帶著兒子趙武住到了晉景公宮中。她既怨恨趙氏兄弟做事太絕情,又想念趙嬰曾經給她帶來的歡愉,日子一長,這種怨恨和思念便變成了惡魔。公元前583年夏天,莊姬向晉景公告狀說,趙同和趙括兄弟陰謀叛亂。

早在這之前,趙氏家族因為過於強勢,已經得罪了晉景公。現在,晉景公得到這條線索,當然不會輕易放過。於是同年六月,晉景公宣佈趙同、趙括陰謀叛亂,證據確鑿,株連九族,將趙家老小滿門抄斬。唯有趙武隨著莊姬在宮中居住,沒有受到牽連。

晉景公還打算將趙家的土地全部分給其他家族,但是經人勸阻,最終還是給趙武保留下來了。

趙武成年之後,也沒有替家人報仇,而是繼承家業,繼續在晉國為官,後來還做到了中軍元帥,也就是晉國的執政大臣。

這就是所謂趙氏孤兒的歷史真相,一位不貞的婦人陷害了整個家族。伏爾泰如果讀到《左傳》,不知作何感想?


龍鎮


趙氏孤兒的故事,我們主要是通過戲劇影視瞭解的,戲劇影視追根溯源,可以到《史記·趙世家》。不過《趙世家》的說法和我們通常瞭解的趙氏孤兒,也不完全一樣。比如裡面說程嬰交出的小孩居然不是他的兒子,只是他隨便找的嬰兒。這樣一來,他的品質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後人為了彌補,編成了他用自己的小孩代替趙武。其實這就說明,我們所熟悉的,未必就是真實的;而《趙世家》的說法,其實也不是真實的。

春秋史最客觀翔實的史料是《左傳》,《左傳》對於趙氏孤兒的記載,完全是另一種說法。原來晉國大夫趙朔早亡,趙朔妻子趙姬不甘寂寞,與趙朔的叔叔趙嬰齊私通。趙嬰齊的兩個哥哥趙同、趙括當時是趙氏宗主,他們認為趙嬰齊侮辱門風,就將他放逐到齊國去了。失去情人的趙姬很生氣,一怒之下去哥哥晉景公那裡告狀趙同、趙括謀反。晉景公早就覺得趙氏勢力太大,執政欒書也同樣不爽趙氏,於是大家就一起滅了趙氏。

既然當時殺的是趙同、趙括兩家,當然不會波及趙姬和兒子趙武,趙姬當時就帶著兒子趙武住在宮中。後來等趙武長大了,順理成章繼承了趙氏的爵位。趙姬可以說是一箭雙鵰了。《史記·晉世家》也採用了這種說法, 而《趙世家》則像是採自民間傳說,所謂的司寇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這些人應該也都是虛構的,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林屋公子


首先來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再看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這兩者之間有些變化了,這中間發生了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

趙氏孤兒即趙武,因趙武祖父趙盾為正卿,大權獨攬,打壓各貴族甚至晉王室,引起眾怒,趙盾死後,趙武尚在襁褓之中趙家被滅族,被醫官程嬰救下,程嬰為救趙武,獻出了自己的兒子替趙武赴死。

後趙武復仇成功,晉悼公時,被封為正卿,再後來,在與趙家有故舊的韓氏和魏氏家族的一同努力下,正式滅掉晉王室,周威烈王封三家分別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夢中的聖西羅3


《史記》被公認為秦朝以後,可信度最高的史書。有實錄、良史之稱。但有一則歷史事件,與史實不符——趙氏孤兒案。

《春秋左氏傳》既是由孔子做經,左丘明、吳起做傳的儒家經典。又是從古至今,唯一可信度100%的史書。她記載了春秋時期,周王室以及諸侯國的歷史,以鄭國、晉國為主,魯國、齊國、衛國、宋國、楚國次之。 《左傳》中,叔嫂通姦,兄妹亂倫。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把人性之醜惡血淋淋的展現給我們。

《左傳》對於趙氏孤兒的故事,與《史記》不同。起因是趙莊姬與小叔子通姦,小叔子被趙氏放逐。趙莊姬懷恨在心,在哥哥晉國國君面前誣陷趙氏,晉國國君聯合郤氏、欒氏,滅趙氏全族。

秦始皇焚燬六國史書,但六國曆史通過口耳相傳,被大致流傳了下來。 《史記》中程嬰救孤的故事,就是在趙國史書被焚燬的情況下,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其事件起因為何與《左傳》不同?

最大的可能是趙國建立後,想給自己的祖祖奶奶趙莊姬塗脂抹粉。美化了趙氏孤兒的故事。 滅趙氏全族的主謀是晉國國君、郤氏、欒氏和趙莊姬。屠岸賈應當只時個馬前卒。 司馬遷、司馬談父子很肯定對此做了諸多調查。如拜訪多位學者,這些學者表示,自己的先輩確實看過趙國史書。《史記》中趙氏孤兒的故事,應與趙國史書的記載是一致。

除了六國年代錯亂嚴重和趙氏孤兒外,《史記》的可信度接近100%。

《左傳》是中國歷史上,可信度最高的史書。《史記》是秦朝滅亡後,可信度最高的史書。





楊朱學派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我國的古典四大悲劇之一,家喻戶曉。其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法國大文豪伏爾泰曾將之改為話劇而在巴黎的各家劇院上演,盛況空前。但《趙氏孤兒》背後的真實歷史卻不那麼光彩。根據《左傳》的記載,這是一場由趙氏家族內部的偷情亂倫而引發的慘劇,而推動這慘劇產生的根源卻又在於晉國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間以及趙氏家族內部之間的種種矛盾與爭奪。

自晉文公始,晉國的六卿(有時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編制為六卿)制度已基本形成,晉文公時,晉作三軍,每軍置將、佐兩人,這六人分掌晉國軍政,便被稱為六卿。在晉文公之後的晉國曆史上活躍過很多的強勢家族,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六卿的職位也便只有在這些家族中互相擠位置。

所以像《趙氏孤兒》中出現屠岸賈那樣的權臣,稍熟悉晉國的制度與歷史的,就會知道是絕不可能突然冒出一位屠岸氏出來的。雖然有些書籍中還記載屠岸賈的祖父屠岸夷是晉惠公時的大夫,也不是位好人,似乎這屠岸賈的奸臣還是祖傳的,但是據其記載來看,屠岸氏家族也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家族。

在晉國,六卿制衡,不太容易出現隻手遮天的權臣。晉國的“三郤”專權時代,也只是在當時的八個卿位中的佔據了三位,便招致了其他卿大夫家族的眾怨。在晉國,會出現一家勢大,但整體上來看還是相對較均勢的。所以即便出現了權臣,沒有家族背景那也是痴人說夢。再則,像屠岸賈如此的權臣,《左傳》壓根就沒提到。所以,這屠岸賈基本上來說是後人捏造出來的。

要弄清這《趙氏孤兒》一案, 就必須得從趙衰說起,趙衰曾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在流亡到翟國期間,翟人伐廧咎如,得二女,即叔隗與季隗。翟君以季隗妻重耳,以叔隗妻趙衰。叔隗後生一子一女,子即趙盾。

晉文公重耳回國即位後不久,又將其女嫁於趙衰為妻,被稱為趙姬。趙姬生有三子,即趙同、趙括與趙嬰齊。而趙姬賢德,力勸趙衰迎回叔隗母子,經請示晉文公,便迎回了叔隗母子。而在迎回叔隗母子後,趙姬又將正妻之位讓與叔隗,並堅持讓趙衰立趙盾為趙氏宗子。在趙姬的再三請求與晉文公的同意下,趙衰便立了趙盾為宗子,而趙姬所生的三子便淪為庶子。

在趙盾成為晉國執政後,趙氏勢力過於強盛。其時,趙盾為正卿,其弟趙同(封地在原,也稱原同)、趙括(封地在屏,也稱屏括)、趙嬰齊(封地在樓,也稱樓嬰)、堂弟趙穿(封地在邯鄲,晉襄公女婿)皆為晉國大夫。可在晉靈公長大後,晉靈公與趙盾之間卻勢成水火,晉靈公幾次欲將趙盾除去,都沒有得逞。趙盾見狀,便開始逃亡,可是還沒有離開國境,趙穿便弒殺了晉靈公(姐夫殺了小舅子)而迎回了趙盾。

對此,晉史官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理由是趙盾“亡不出境,入不討賊”,而趙盾莫能奈何。我認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趙氏勢力固然很大,但是還有其他卿大夫的家族力量加以制衡。在後來齊國發生的“崔杼弒其君”事件,崔杼雖然最終沒能改變史官記錄,但也是殺掉了好幾個史官後,才被迫接受的這一現實的。

根據後來趙穿屢屢向趙盾請求卿位來看,這趙穿弒君應該是得到趙盾授意的。而趙盾卻也終不敢公然提拔這弒君之人,以致趙穿始終怏怏不快,較早地就死去了,而在其臨死前還將其子趙旃託付給趙盾,趙盾也就默然答應了。

而按《史記》記載,“趙盾弒君”乃是趙氏滅門的因由。據《史記.趙世家》:"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而根據《左傳》記載卻完全不是這樣,《左傳·成公五年》:“晉趙嬰通於趙莊姬,五年春,原、屏放諸齊。《左傳·成公八年》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趙嬰即趙盾異母弟趙嬰齊;原、屏即趙同、趙括;而趙莊姬則是晉成公之姊,趙盾之子趙朔的妻子,其時趙朔已死。趙嬰齊與自己的侄媳趙莊姬私通而被其兄趙同與趙括放逐,而趙莊姬對此懷恨在心,向晉景公言道:“趙同與趙括將要造反”,而欒氏與郤氏都替趙莊姬作證。於是,晉滅了趙同與趙括,而趙朔之子趙武也就是那位“趙氏孤兒”卻與其母親很安然地生活在晉國的宮室之中。沒有人要去搜殺他,這是趙莊姬主動去“告發”趙同與趙括的,不會把自己的兒子都害掉的。

之所以說《左傳》的記載比《史記》的記載可信度更高;一則,《左傳》的成書年代比較早,又是編年體,前後記載比較詳細。二則,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曾到各地去採風,把很多民間的傳說與故事也都記錄了下來,以致《史記》一書中前後出現矛盾的地方都很多。三則,司馬遷的寫作手法,帶有後世小說家的風格,自己加入的元素比較多。四則,許多其他先秦的重要史料中也沒有屠岸賈的記載。五則,當初弒殺晉靈公的執行人是趙氏的旁支--趙穿這一支,可是在這場趙氏滅門中,趙穿這一支卻安然無恙。

根據以上幾點來看,這“趙氏滅門案”是由趙莊姬與趙嬰齊的家族內部的偷情亂倫而促發的。但是,產生這一切的根源卻是由晉國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間以及趙氏家族內部之間的權力爭奪而決定的。趙盾感念趙姬的恩德,趙盾曾言:“微君姬氏,則臣狄人也。” 便在其晚年,又把趙氏宗主的位置讓給了趙姬之子趙括。也就是說趙莊姬之子趙武已經淪為趙氏的庶子了,而趙莊姬的丈夫趙朔又死得早。所以,等到自己的兒子趙武長大後,其在晉國就很難有一席之位了。

趙嬰齊在被其兩位兄長放逐的時候,曾對其兩位兄長說:“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就是說:“我在的話,欒氏不敢作難;我不在的話,你們兩位就要危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放我一馬又對你們有什麼損害呢?”

也就是說趙嬰齊對趙氏家族的處境還是比較警覺的,已經感覺到欒氏等家族對趙氏的怨恨之心。到後來晉厲公時,晉厲公跟其心腹商議要除去一些強勢家族,而先從哪個家族下手時?其心腹胥童就說:“必先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 六卿一共就那六個位置,現在好不容易加了兩個,而郤氏一屁股卻坐了仨位置,能不引起其他家族的怨恨嗎?

而趙氏家族此時的處境也是如此,族大多怨。所以,當趙莊姬在為其子謀取宗主之位而誣告趙同、趙括欲造反時,其他家族也都紛紛出來作證。

趙氏孤兒一案,最大的獲益人是其他的一些卿大夫家族,如欒氏、郤氏等。趙氏雖經此大難而元氣大傷,但“趙氏孤兒”趙武本身也可以說是受益人,不然最後分晉的時候,即便有趙家,但卻未必是趙武這一支。家族內部的正支與旁支之間的爭奪同樣也很殘酷。至趙武之孫趙鞅時就並掉趙氏的旁支邯鄲氏,也就是趙盾的堂弟趙穿這一支。晉國曆史上的“曲沃代晉”也是小宗取代了大宗。

到戰國時代,趙氏當權,便對其不光彩的過去而加以緣飾,而把這段經歷緣飾為“忠臣義僕”的感人故事。而之所以要憑空杜撰屠岸賈來,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其一,其時韓趙魏三家已分晉,如再將“罪責”全部推給晉景公,民眾會認為晉景公做的很對,晉景公若不這樣做,晉國早就讓你趙家給篡了。其二,事實上欒氏、郤氏等家族更適合擔任屠岸賈的這一角色,但之所以不這樣做,是因為趙氏家族與這些家族其本質無二。再則這些家族都是根正苗紅,對晉國的貢獻也都是業績昭著的,沒那麼容易描黑。

趙氏孤兒一案,絕不能簡簡單單地看成是忠臣與佞臣之間的鬥爭故事。晉國的六卿家族,哪一個家族在晉國的歷史上沒有作出巨大的貢獻?哪一個家族不是根正苗紅?可是到了後來,哪一個家族沒有成為“不臣之臣”?一切都是權力鬥爭使然。


有知社


既然問《趙氏孤兒》的歷史真相,那四姑娘就按照史書上的記載來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史書上是有兩個不同的版本的,分別記載在《左傳》和《史記》中。

嚴格說起來,《趙氏孤兒》這件事是不存在的,它是太史公根據戰國時期的傳說加工而成的,和《左傳》中的記載完全不是一回事。

《左傳》:亂倫引起的血案

當年,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趙衰等五賢士跟隨,晉文公繼位後,趙衰成為上卿,趙衰生有四子:趙同、趙括、趙嬰齊、趙盾,趙衰死後,趙盾成為繼承人,並把持晉國國政,趙盾有兒子趙朔,趙朔娶晉成公的女兒趙莊姬為夫人。後來兩人生下兒子趙武,而趙朔官至上卿,是趙氏的當家,只是,趙朔去世的比較早。

趙朔死後,趙莊姬不甘寂寞,同叔叔趙嬰齊勾搭在一起。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86年,趙同和趙括知道兩人的姦情後要把趙嬰齊驅逐到齊國。

趙嬰齊不願意,實際上趙朔死後,趙氏就開始走下坡路,沒有好的管理者,趙同和趙括能力一般,趙武還是個小孩子,也就是趙嬰齊還有點能力。趙嬰齊認為倘若他走了,欒氏一定會對趙氏不利。兩人不聽,趙嬰齊不得不去了齊國。

公元前583年,趙莊姬因為趙嬰齊被放逐到了齊國回不了,就怨恨趙同和趙括,她跑到晉宮中對晉景公說:“趙同和趙括要造反,欒氏和郤氏可以作證。”

晉景公巴不得有個機會討伐趙氏,於是在六月,殺害了趙同和趙括,而趙莊姬帶著趙武住在晉景公的宮中。晉景公沒收了趙氏的田地,原本想封給別人,後來在韓氏的說和下,晉景公把趙氏田地給了趙武,封趙武為趙氏的繼承人。

趙氏重新振作起來,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啟了戰國七雄並立的時代。

《史記》: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當初趙盾專政,扶立晉靈公繼位,趙盾的權勢越來越大,兩人逐漸產生了矛盾,趙盾仁愛,晉靈公驕橫,後來晉靈公想殺趙盾,趙盾就逃跑了,還沒等跑出國去,趙穿殺了晉靈公,扶立了晉成公。趙盾又跑回來繼續專政。然後趙盾的兒子趙朔娶了晉成公的姐姐。

趙盾死後,趙朔繼位,公元前597年,晉景公時期,司寇屠岸賈想殺趙氏,原因就是當初趙盾沒有救晉靈公。韓氏給趙朔通氣讓他快跑,趙朔不肯,只是委託韓氏讓趙氏有後。

屠岸賈沒有請示晉景公,就和諸將在下宮攻打趙氏,趙同、趙括、趙朔、趙嬰齊全部被殺,趙氏滅族。趙朔的妻子跑到了晉景公的宮中躲了起來,當時她已經懷了孕。

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朋友程嬰在等待孩子的出生,果然是個男孩,團家知道後就去搜宮,結果趙朔的妻子把他藏了起來。

為了讓屠岸賈徹底放心,公孫杵臼和程嬰商定,一人先死,一人立孤,於是兩人找來了一個別人家的嬰孩,穿上漂亮的衣服,公孫杵臼帶著他藏到了山中。

然後程嬰跑出去對屠岸賈的人說:“給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們趙氏孤兒的藏身之處。”諸將一聽大喜,答應了程嬰,然後程嬰帶著他們找到了公孫杵臼,殺死了公孫杵臼和那個嬰孩。從此屠岸賈放了心,而程嬰帶著趙氏孤兒藏進了山中。

十五年後,在韓氏的幫助下,晉景公知道了趙武的存在,然後偷偷將趙武接進宮中。遍告諸將,諸將不得已遂說當年滅趙氏非他們之願,實乃屠岸賈逼迫。於是大家一合計滅了屠岸賈一族。

趙武又得到了趙氏的田地。成為趙氏的繼承人。而完成任務的程嬰也終於要離開人世,去那邊尋找趙盾和公孫杵臼。

四姑娘更傾向於相信《左傳》的記載,春秋末期,各諸侯國公室衰微,卿大夫紛紛勢大,把持朝政,比如魯之三桓,齊之田氏,晉之六卿。

晉國自晉文公時期起,就埋下了六卿作亂的因子,三軍六卿制,輪流執政,世家大族紛紛崛起,而尤以趙氏最強。趙盾時期就已經能自行決定扶立誰來作為國君。國君自是對趙氏又愛又恨,趙朔死後,趙氏一族沒有合格的接班人,晉景公自然樂的殺殺趙氏的威風。

而太史公的記載,屠岸賈完全是個憑空冒出來的人物,在趙朔還在世的時候,在趙氏正鼎盛的時期,屠岸賈根本不可能動得了趙氏一族。


尚宮女史


著名的趙氏孤兒這個故事最大的反派就是屠岸賈,但是在歷史上屠岸賈並未因此而成為權傾朝野的人,而且甚至歷史我們發現他一直只是一個小人物,甚至只是背後利益集團的木偶。

其背後早就是晉國幾大家族外臣的腥風血雨。趙氏孤兒的起因,本就是晉國幾大家族爭奪中央權力的問題,而趙氏作為其中最具實力的代表,在趙盾時期達到鼎盛。當時的趙盾為了鞏固家族的勢力範圍,嚴厲鎮壓在晉國內部反對趙氏集團的各大家族,包括殺掉企圖限制趙氏家族的晉靈公。

在趙盾統治趙氏家族的這一時期,趙氏家族如日中天,其他各大家族都盡力避其鋒芒。

各大家族也在秘密聯繫,等待時機。當趙盾去世之後,趙氏家族在晉國的勢力依然十分強大。當時晉國的整個中央領導層都是趙氏的天下,但是失去了家族中的核心人物,趙氏家族在趙盾去世之後開始出現衰落跡象。而且這種衰落跡象十分慘痛,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趙氏的一種私鬥成風的傳統。

趙氏內部各個小家族的成員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趙氏家族給其他家族帶來的傷害,並沒有防備這些家族的反撲,反而自己跟自己打了起來。在之後趙國建立之後,12代君臣進行十一次殘酷的宮廷政變,可謂趙氏內訌歷史悠久,給了所有政敵們以可乘之機。趙氏的嚴重內訌或者屠殺或者被驅逐出境,這給政敵以絕佳的機會,於是各大家族彈劾趙氏謀反,而屠岸賈就是一個牽線木偶的角色。

他僅僅是晉國的刑獄大臣,掌管司法。

但對於當時各大家族瓜分的晉國而言,司法權並沒有什麼絕對權利,只是一個名頭而已。一個人犯不犯法根本不關司法的事兒,而是由各大家族共同決定。但是各大家族為了避嫌,同時也為了借刀殺人,晉國原有的這一官職司寇就是當時屠岸賈就成為查辦趙氏謀反的人,進而滅掉趙氏。

但是各大家族也並沒有滅掉趙氏全部,但也並不是趙氏孤兒當中,僅剩的那一個孤兒。

趙氏作為晉國數百年的大家族,它有很多分支。在趙盾生前以及其死後的內亂當中趙氏的諸多分支也成為內部的犧牲品,所以這些人或者出逃或者依附與其他家族甚至閉門謝客。他們都躲過了這一次滅門追殺,並不是因為晉國的其他家族沒有這個實力,而是趙氏在當時依然擁有雄厚的根基,各大家族害怕,趙氏絕地反撲,於是點到為止,將中央最具權力的趙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卻致力於拉攏其他的分支,希望這些人能夠為己所用。

在趙氏集團倒臺以後可以利用這些人作為自己奪得家族權利的打手,只是最後這個最具權力的趙氏集團雖然被滅族,但是趙朔的兒子趙武倖存下來,並且在韓厥的幫助下,為曾經的集團平反,恢復趙武的身份。當時其實誰都知道汙衊趙氏謀反的是各大家族,但是沒有人去得罪這些家族,而把罪責全部推到了屠岸賈的身上,屠岸賈也因此做了替罪羊被滅族。

而曾經倖存下來的那些趙氏之脈,在得知曾經趙氏集團的後輩趙武倖存下來,並贏得中央鬥爭權力以後,重新歸附於舊有的趙氏集團,趙氏因此得以復興,並最終三家分晉。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內部的家族勢力十分龐大,盤根錯節,並且又有政治上的利益分割,所以各大家族滅掉趙氏,並不是將所有姓趙的人一網打盡,若真是如此,即便趙盾這個孤兒長大,擁有韓厥幫助,單槍匹馬也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復興趙氏家族。

之所以趙武能夠做到,是因為趙氏家族的眾多之脈依然存在,這才是趙氏家族能夠在短期內重新成為晉國望族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